資源簡介 黑吉遼蒙卷——2025屆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卷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鶯歌嶺遺址(距今約4000—3000年)是牡丹江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石器、骨器等;考古專家在該遺址中還發現了以陶豬為代表的小型陶制藝術品。據此推斷,當時該地( )A.采集和漁獵被完全取代 B.手工業生產工藝精湛C.社會勞動分工較為明確 D.人們已過上定居生活2.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詩中描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中“策勛十二轉”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由此能夠確定《木蘭詩》( )A.記載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 B.屬于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C.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 D.沒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3.兩稅法以田地、雜稅等資產評定戶等,但對雜稅種類及其價值沒有明確規定。唐文宗時,湖州刺史在其所屬五縣,“自立條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樹、鵝、鴨等并估計稅錢,差軍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鄉村,檢責剩征稅錢4千9百余貫”結果被朝廷以擾人罪名貶官,這說明兩稅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強化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賦予官員加征權 D.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4.宋代,大批農民在農閑時節走出家門,涌入城鎮做苦力,“為工,為匠,為刀鑷,為負販”“負販傭工,以謀朝夕之贏”,成為流動于城鄉之間的“農民工”。這可用于說明( )A.農民經濟狀況好轉 B.農村經濟形態受到沖擊C.城鎮管理空前寬松 D.城鄉間的經濟交流加強5.《本草綱目》載:“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苗高三四尺,六七月開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如棕魚形,苞上出白須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子亦大如粽子,黃白色。可炸炒食之。”該史料可用于印證( )A.玉米最初被作為藥用植物引入 B.明朝玉米出現了改良品種C.物種交流豐富了明代人的飲食 D.歐洲作物開闊了國人視野6.從三元里抗英到反洋教一直延續到義和團運動,在民族抗爭運動中一直充斥著“恭維天朝大統,豈容裂土以與人”的觀念;20世紀初的收回利權運動,國人明確提出“財產屬于人民,人民屬于國家,所有國有、民有者,為名義上之分別,而于事實上究不必強分離”。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中國( )A.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B.政治民主化取得重大進步C.反侵略斗爭對象的轉變 D.民族國家意識的逐步覺醒7.1912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后,出面籌建中華銀行作為“振興實業之總機關”。黃興與其他革命黨人一起,先后開辦了國民銀行、中華汽船公司,并帶頭組織拓殖協會以開發西北地區的資源。據統計,1912年和1913年,全國新辦企業分別為2001家和1249家。這些做法( )A.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拓展了空間 B.表明革命派的階級立場已經改變C.鞏固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經濟基礎 D.反映出中國已形成獨立工業體系8.1930年5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到達江西尋烏,在此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社會調查,針對當時紅軍中存在的教條主義思想寫成了《尋烏調查》一文,毛澤東又在《調查工作》一文中指出“不調查沒有發言權”。《尋烏調查》和《調查工作》兩篇文章( )A.糾正了黨內的“左”的路線錯誤 B.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大恐慌C.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D.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9.1962年下半年起,我國國民經濟開始穩步增長。1963年,國家在財力尚有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改善職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連續三年分別提高26.7%、20.1%和22.5%。這反映了我國( )A.落后面貌的徹底改變 B.調整發展的重要成果C.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 D.市場經濟的顯著作用10.自1976年起,中國國家領導人及各類代表團多次出訪國外考察。1977—1978年度的出訪活動增長率達27%。從出訪的目的國來看,有兩類國家明顯增多:一是發達國家;二是正在進行改革的社會主義國家。各代表團重點考察這些國家工農業和科技的現代化水平,各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組織管理社會化大生產的經驗。該類考察( )A.重視了與各國建立友好關系 B.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C.醞釀了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 D.實現了國家的經濟轉軌11.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流域出現了幾十個分立的“帕斯特”“帕斯特”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塊被灌溉渠分隔開的土地。到了公元前3100年以后,整個尼羅河流域的“帕斯特”連接起來,形成了體系化的灌溉網。這一變化的出現( )A.表明農業灌溉工具的進步 B.佐證了尼羅河的定期泛濫C.源于埃及初步統一的實現 D.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12.租賃制是蘇俄把國有企業或林區、土地等租給本國的資本家。租賃企業大多是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中小企業。承租者無權出售、抵押并須妥善保全國有財產,服從蘇維埃的社會保險法、勞動保護法等。到1923年末,蘇維埃出租的企業就達7500個,占擬定出租企業的76.5%。租賃制的發展( )A.阻礙了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 B.有利于解決工人的就業問題C.推動了俄國的勞動立法進程 D.深化了對新經濟政策的反思13.有人指出:在1930年的時候,有三個人即將變得世界聞名,不僅是他們本人,還包括他們的奮斗目標。其中一人是一個60多歲穿著粗布衣服的老者。他隨身攜帶一套被褥,一個肩背袋,一個紡錘(他晚上的時候可以紡織),徒步240英里,歷經25天后到達海邊取鹽。他的“奮斗目標”是( )A.通過民主改革來捍衛民族主權和本國資源B.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C.領導黑人民權運動迫使美國通過民權法案D.開展武裝斗爭推翻由美國扶持的傀儡政權14.1936年9月,美、英、法三國發表了被稱為《三方貨幣穩定協議》的聲明,英美接受法郎適度貶值,英法同意將美元的黃金價格作為英鎊和法郎定值的基礎。這一舉措( )A.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法國經濟復蘇C.體現出國際協調機制發揮積極作用 D.促進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5.聯合國的一項研究顯示,1961—1971年,5.3萬名科學家(包括工程師和醫生)從第三世界移民美國,其中1970年移民美國的科學家對美國國民收入的貢獻為37億美元,而當年美國對第三世界的官方援助只有31億美元。這表明二戰后( )A.發達國家壟斷國際人才市場 B.新的國際秩序仍有待完善C.第三世界的發展充滿了艱辛 D.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16.2015年,歐盟通過了各成員國按照配額收留16萬難民的方案,然而,很多成員國百般推諉,截至2017年,斯洛伐克只象征性地收留了16名難民,捷克收留了12名難民,波蘭和匈牙利則連一名攤派的難民也沒有接納。這一態勢的出現意味著,此時歐盟( )A.種族歧視觀念盛行 B.社保體系不堪重負C.解體趨勢愈發明顯 D.政治威信遭到挑戰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古典”指以“六經”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記》太史公曰:“書缺有間矣。”唐司馬貞解釋說:“言古典殘缺有年栽,故曰有間。”《后漢書》稱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經藝……正坐自講,諸儒并聽”。有學者提出,對“中國古典”的學術研究可稱為“中國古典學”,它至少涵蓋三個層面。其一,商周文獻、諸子之學、秦漢典籍,以《漢書·藝文志》中所列六類書目為代表。其二,與典籍相關的文字學,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劃文字、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兩漢今古文以及相關的音韻學、訓詁學,以漢代的《爾雅》《釋名》《說文解字》為代表。其三,以傳世經典與文字資料為線索,充分利用考古資料,統合研究“中國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學術史研究等。有西方學者認為,從西周到魏晉時期為中華文明的“古典時代”。進入古典時代后,技術發展使得農業和整個文明的擴展速度與強度都大大超越過去。秦漢帝國確立了其后中華文明發展的基本要素。該文明要素的結構不僅包括龐大官僚體系和國內服務系統,還包括把這個廣大的文明連接起來的道路和運河,支持著農業基礎的灌溉網絡,以及保護中國內地免于游牧民族襲擾的龐大的邊墻。正如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華文明是全部人類歷史上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文明之一。——摘編自《百年考古推動中國古典學步入黃金時代》《全球文明史》等(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典學”的研究對象。(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在“古典時代”的開創性貢獻。(9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明清以來,江南地區以其“枕江負海”的優勢,成為“海陸之饒”和“江海之利”的象征。時人觀念中的江南地區不僅包括浙江、江蘇等核心地帶,還涵蓋了江西、湖廣、福建等經濟腹地。江南地區各省形成內部貿易市場體系,江西、福建等地的茶葉、煙草、蔗糖等商品,紛紛匯集杭州等地,吸引了徽商、閩商等前來購貨,并通過港口將商品銷往海外。江南也是絲綢、棉布、瓷器等大宗商品的主要產地,幾乎壟斷了這些產品的生產。有學者因此提出了“海洋江南”的概念。江南與海洋的互動發展推動了其經濟、社會、文化的“向海性”發展,江南在“海上絲綢之路”和早期貿易全球化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對王朝統治產生了深遠影響。——摘編自曲金良、朱雄《“海洋江南”:海洋史視野下明代江南經濟的“向海”特性》等(1)根據材料,概括“海洋江南”的內涵。(6分)(2)結合材料,分析江南地區的“向海”特性對明朝統治的影響。(7分)19.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國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歷代都比較注重對先進文化的攝取。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經過長期的努力,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被整合起來,形成一種嶄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編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希臘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上自哈里發,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一般,載蜜而歸,把他們儲蓄的寶藏,分給發奮的學生們,并且孜孜不倦地編輯許多典籍,其卷帙之偉大與內容之豐富,不亞于現代的百科全書,而其對于現代科學的貢獻,遠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英】尼科爾森《阿拉伯文學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統治者在文化領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4分)(2)依據上述材料,結合課文內容,談談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特點及其繁榮的原因。(8分)20.2019年11月習近平發表《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偉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國、古代希臘的文明之光就在亞歐大陸兩端交相輝映……偉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偉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親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多元文化之間的接觸、碰撞、相互學習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不斷地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縱觀世界歷史,以文明多樣性為基礎的文明交流互鑒始終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聯系地各自發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相互學習、相互碰撞中攜手前行。從這樣的人文視角出發,可以看到人類發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互通有無、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始終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正確道路。——摘編自《文明多樣性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自信》結合中外古代史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中關于中外文明的觀點。(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鶯歌嶺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及骨器等,甚至還有小型陶制藝術品,表明當時人們通過掌握的生產工具和技術,能夠進行農業生產和手工業制作,有了較為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由此可推斷,當時該地的人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D項正確。當時仍處于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并沒有完全取代采集和漁獵活動,排除A項;新石器時代雖有一定的手工業生產,但其工藝比較原始,并不精湛,排除B項;材料表明人們已經能夠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和手工業制作,但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有不同的人群專門從事某一種生產活動,如專門的陶工、石匠等,排除C項。2.答案:C解析:《木蘭詩》屬于北朝民歌,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但其內容“策勛十二轉”屬于唐代對軍功的獎賞,這體現出民歌在流傳過程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故C項正確。《木蘭詩》主要講述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并未記載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A項錯誤。《木蘭詩》屬于北朝民歌,不能僅根據“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就判斷《木蘭詩》是由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B項錯誤。《木蘭詩》雖屬文學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當時的歷史風貌,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故D項說法錯誤。3.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兩稅法改革對于雜稅沒有明確規定,這導致地方官無所適從,于是地方官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征稅且最終被朝廷貶官,這說明兩稅法在征稅稅種方面存在問題,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項正確;兩稅法,不以丁身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項;朝廷沒有賦予官員加征權,排除C項;兩稅法雖然增加了財政收入,但是并未解決政府的財政困難,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B解析:第一步,解讀材料信息。由關鍵信息“為工,為匠,為刀攝,為負販”“負販傭工,以謀朝夕之贏”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農民除了務農之外,還通過販賣物品和當傭工獲取收入,農民收入構成出現新的變化。第二步,調用所學知識,確定正確項。中國古代傳統農村經濟形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宋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走出農村,進入城鎮打工掙錢,這說明農民的收入與市場的聯系加強,農村經濟形態受到沖擊,B項正確。農民涌入城鎮打工“以謀朝夕之贏”,說明農民在努力謀生,沒有體現農民經濟狀況好轉,排除A項;農民進入城鎮打工,不等于城鎮管理空前寬松,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民作為勞動力進入城鎮,而不是城鄉間經濟交流加強,排除D項。5.答案:C解析:《本草綱目》中介紹了玉蜀黍的情況,該物種可作為食物,故C項正確。材料未說明其最初傳入的用途,排除A項;從材料看不出玉米出現了改良品種,排除B項;玉蜀黍是美洲作物,排除D項。6.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中國原來在抗爭中的天朝大統觀念轉化為重視國民權利的思想,表明人們開始認識到國家與人民的關系,意識到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緊密相連,民族國家意識逐步覺醒,D項正確;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中國人民在不同時期抗爭觀念的變化,與殖民化程度無關,排除A項;政治民主化主要涉及政治制度的變革、民主權利的擴大等方面,材料中主要圍繞民族抗爭觀念展開,未提及政治民主化取得重大進步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從三元里抗英到義和團運動再到收回利權運動,反侵略斗爭對象始終是列強等外部侵略勢力,并沒有發生轉變,排除C項。故選D項。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律,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后積極帶頭組織和興辦實業,推動民族企業的發展,這些做法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拓展了空間,A項正確。支持民族工業的發展原本就是孫中山的主張,投身實業并不表明革命派的階級立場已經改變,排除B項;民國初年,先后經歷了袁世凱獨裁和北洋軍閥統治,民主共和制度并未鞏固,排除C項;中國形成獨立工業體系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D項。8.答案:C解析:1930年,由于黨內存在教條主義,一部分黨內干部盲目聽從蘇聯和共產國際的中心城市革命論,否定贛南蘇區等地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此背景下,毛澤東進行社會調查后寫成《尋烏調查》和《調查工作》兩篇文章,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故C項正確。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糾正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的“左”的路線錯誤,故A項錯誤。B項夸大了材料中兩篇文章的作用,故排除。材料中的兩篇文章并未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故D項排除。9.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1962年后國民經濟穩步增長、職工待遇改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等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60年代初,黨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進行國民經濟調整,材料所述數據變化反映出了國民經濟調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項正確;材料數據反映的是三年困難時期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落后面貌徹底改變”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改革開放之后,而不是20世紀60年代,排除C項;20世紀60年代我國依舊是計劃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1977—1978年,我國領導人及代表團出國考察活動增多,且主要考察發達國家和正在進行改革的社會主義國家,這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相印證,說明該類考察醞釀了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故選C項。據材料“各代表團重點考察這些國家工農業和科技的現代化水平,各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組織管理社會化大生產的經驗”可知,我國重點考察受訪國的經濟發展,“重視與各國建立友好關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家經濟轉軌的信息,排除D項。1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之間,古埃及是“被灌溉渠分隔開的土地”,說明這一時期埃及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公元前3100年以后,埃及初步實現統一,故一塊塊被灌溉渠分隔開的土地連接起來,體系化了,這一變化緣于古代埃及實現初步的統一,具有了強大的政權,進而推動灌溉系統的連接,C項正確。農業灌溉工具一直在進步,不足以說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體系化,排除A項;尼羅河的定期泛濫與“帕斯特”連接起來關系不大,因為公元前3100年以前也有定期泛濫,排除B項;土地私有制反而是難以將灌溉的土地連接起來,這是依靠強大的王權來推動灌溉統一化的,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由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租賃制主要存在于新經濟政策時期,國家從實際出發,把無力經營的企業出租給資本家,而企業正常經營需要大量的員工,這有利于解決當時存在的大量工人失業的問題,B項正確。租賃制乃是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發展蘇維埃經濟,這發展了國家資本主義,排除A項;租賃制的發展與勞動立法關系不大,排除C項;租賃制的發展是在執行新經濟政策,而非反思新經濟政策,排除D項。1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其中一人是一個60多歲穿著粗布衣服的老者。他隨身攜帶一套被褥,一個肩背袋,一個紡錘”可分析出這位老者是甘地,他的“奮斗目標”是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B項正確;甘地的“奮斗目標”不是通過民主改革來捍衛民族主權和本國資源,排除A項;領導黑人民權運動迫使美國通過民權法案是馬丁·路德·金,排除C項;卡斯特羅領導拉美國家古巴通過武裝斗爭,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排除D項。故選:B。14.答案:B解析:當時歐洲政治局勢惡化,法西斯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擴大,出于國際安全的考慮,美英接受法郎適度貶值,這可以使受到經濟危機打擊的法國擴大出口,經濟得到恢復,故選B項。1944年,美、英等國家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會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該聲明的具體執行及作用,C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法西斯國家侵略日益猖獗的背景下建立的,排除D項。1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第三世界移民美國的科學家在美國創造的價值與美國對第三世界的官方援助之間的差值,意味著人才流失給第三世界帶來了嚴重的損害,表明第三世界的發展充滿艱辛,C項正確。“壟斷”說法絕對,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當時尚未建立起新的國際秩序,談不上“有待完善”,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第三世界實力的增長,得不出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結論,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15年(歐洲)。根據材料可知,歐盟通過了難民收留方案,但很多成員國卻百般推諉,甚至幾乎沒有按照配額接收難民。這表明歐盟在制定政策后無法有效地讓成員國執行,其政策的權威性和政治威信遭到了成員國的挑戰,D項正確;這些國家拒絕接收難民更多是出于經濟、社會穩定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而不是單純的種族歧視,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德國等部分國家接收了一定數量的難民,這表明至少在部分國家看來,社保體系還是有能力應對難民帶來的壓力的,并非整個歐盟的社保體系都已經不堪重負,排除B項;歐盟仍然在經濟、政治等諸多領域發揮著合作的功能,這只是歐盟內部在難民政策執行上出現的矛盾,不能就此判定解體趨勢明顯,排除C項。故選D項。17.答案:(1)對象:以“六經”為代表的先秦典籍和秦漢典籍;先秦和秦漢的文字學;考古資料。(2)貢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兩千年中國古代政治格局;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出現,成為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生產模式;從百家爭鳴到尊崇儒術的演變,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文字的發明和演變,傳播和傳承中華文明;《詩經》與楚辭分別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先秦和秦漢時期。據材料“商周文獻、諸子之學、秦漢典籍,以《漢書·藝文志》中所列六類書目為代表”可知,以“六經”為代表的先秦文獻和秦漢典籍;據材料“與典籍相關的文字學”可知,先秦和秦漢的文字學;據材料“以傳世經典與文字資料為線索,充分利用考古資料”可知,考古資料。(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先秦和秦漢時期。結合所學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出現、從百家爭鳴到尊崇儒術的演變、文字的發明和演變、《詩經》與楚辭的文學風格、《史記》的體裁的角度分析。18.答案:(1)內涵:江南地區背靠大海,有優越的江海地理位置;江南地區有廣闊經濟腹地,內部貿易市場與海外貿易市場相聯系:江南地區是海外貿易商品的主要產地。(2)促進江南商品經濟發展,使江南地區成為國家財賦的中心;促進商人經濟地位提升,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海外大量白銀流入江南,推進了明朝白銀貨幣化進程,進而推動賦稅制度改革。解析:(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明清(中國)。內涵:根據材料“明清以來,江南地區以其‘枕江負海’的優勢,成為‘海陸之饒’和‘江海之利’的象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地區背靠大海,有優越的江海地理位置;根據材料“時人觀念中的江南地區不僅包括浙江、江蘇等核心地帶,還涵蓋了江西、湖廣、福建等經濟腹地”“江南地區各省形成內部貿易市場體系,江西、福建等地的茶葉、煙草、蔗糖等商品,紛紛匯集杭州等地,吸引了徽商、閩商等前來購貨,并通過港口將商品銷往海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地區有廣闊經濟腹地,內部貿易市場與海外貿易市場相聯系;根據材料“江南也是絲綢、棉布、瓷器等大宗商品的主要產地,幾乎壟斷了這些產品的生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地區是海外貿易商品的主要產地。(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江南與海洋的互動發展推動了其經濟、社會、文化的‘向海性’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江南商品經濟發展,使江南地區成為國家財賦的中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的發展促進商人經濟地位提升,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根據材料“江南在‘海上絲綢之路’和早期貿易全球化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對王朝統治產生了深遠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外大量白銀流入江南,推進了明朝白銀貨幣化進程,進而推動賦稅制度改革。19.答案:(1)重視人才;翻譯、研究、攝取東西方文化;整合東西方文化。(2)特點: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征;綜合與創新。原因:帝國經濟發展;社會相對穩定;統治者提倡和重視;阿拉伯人熱愛學習、熱愛文學;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創造;兼容并蓄、開放性。解析:(1)措施:根據材料“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可歸納出重視人才;根據材料“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可歸納出翻譯、研究、攝取東西方文化;根據材料“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被整合起來”可歸納出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被整合起來。(2)特點:根據材料“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可歸納出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征;根據材料“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可歸納出綜合與創新。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當時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統治者重視、人民的創造、吸取其他文明及兼收并蓄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20.答案:示例:觀點: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而且在交流互鑒中發展。分析:世界各國由于受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樣的)文明。如古代東方的中華文明,西方的古希臘、羅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通過吸收、借鑒其他文明成果,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如中國古代儒學吸收部分佛教教義等使儒學得到新發展。各國文明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對周邊地區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顯示了較強的文化影響力。如中華文明對東亞地區的影響,其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希臘文明對地中海地區一些其他文明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繁榮發展的古代文明,已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們應該充分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努力發掘本國古代文明的智慧,為本國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共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設問,言之成理即可。首先,由材料提煉出觀點;然后,可以從文明產生的原因、影響等角度論證文明的多樣性;最后,對這一論述進行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