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晉青寧卷——2025屆高考歷史考前沖刺卷分值:100分 時間:6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殷商時期,大小祭祀儀式由作為神的聯結者巫師主導,“禮”以服務鬼神為主。西周時期,周王以下的統治階層內日常要踐行的“禮”有二十余類,每一類從祭品、地點、參與人員服飾到配套禮樂,對不同階層人規定不同的標準以實現對社會成員的規范。這一變化反映出( )A.儒家禮教的影響增強 B.早期人文精神的凸顯C.社會階層趨于平等化 D.王權與族權日益融合2.漢代在開辟與西域的商路后,派遣宗室公主與絲綢之路上的大國君主和親日益受到重視;此外還組織學者圍繞西域風土人情等著書立說。這些舉措提升了漢朝在絲綢之路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最終促使漢王朝成為西域諸國朝賀納貢的“天朝”。這表明漢代( )A.絲綢之路與拓展外交空間相契合 B.邊疆治理仰賴于經濟發展C.華夏認同觀念萌發促成國家統一 D.各民族間實現和諧與平等3.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于這一時代;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這種服飾裝束風格( )A.是這一時期民族交流的體現 B.反映出佛道老莊思想的盛行C.表明儒學統治地位逐步崩塌 D.說明名士能夠引領時代習俗4.遼圣宗駕崩后,皇后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元妃蕭耨斤的兒子耶律宗真繼位,是為遼興宗。遼興宗繼位后,蕭耨斤叛亂,意圖廢掉遼興宗,遭到契丹貴族反對,他們認為遼興宗是真命天子,蕭耨斤是逆天行事。叛亂很快就被平息。由此可見,遼統治階層( )A.受到中原文化影響 B.推崇以德治國C.宗法觀念較為薄弱 D.儒學修養甚高5.清代中后期,京劇在宮廷中日漸興盛。除了以帝王將相為主角等宏大敘事的歷史劇以外,還出現了許多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劇目,如《一捧雪》《薊州堂》等。這表明( )A.清王朝統治危機的逐漸加劇 B.經濟發展世俗文化影響廣泛C.藝術受外來文化的重大挑戰 D.京劇成為社會主流藝術形式6.1902年,梁啟超創辦《新民叢報》,在創刊號上他發表了長篇政治論文《新民說》,強調“本報取《大學》新民之義,以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中國所以不振,由于國民公德缺乏,智能不開,故本報專對此病而藥治之”。由此可見,梁啟超( )A.意識到增強國民素質的重要性 B.借助媒體輿論鼓動維新變法C.重視思想宣傳與群眾運動結合 D.利用傳統文化提高國民公德7.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因“立憲”步伐加快,民政部著手統計全國人口,但宣統二年(1910年)各省才陸續開始調查活動,而且大部分應付了事,甚至有的省份很快就中斷了。這反映了( )A.清末社會政治形勢動蕩 B.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C.“預備立憲”受到地方抵制 D.近代人口統計的起步8.1927年,在中共中央的緊急會議上,毛澤東指出:“從前我們罵(孫)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瞿秋白指出:“我們再不能以退讓手段來爭得民權,是要以革命方法來爭得民權的。”毛澤東和瞿秋白的言論意在( )A.調整中共的革命斗爭策略 B.闡釋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C.擴大革命統一戰線的基礎 D.批判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傾向9.1942年10月,陜甘寧邊區總工會發出《關于開展趙占魁運動的通知》,號召開展以樹立新勞動態度、提高生產效率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競賽。這一做法( )A.有助于經濟建設的開展 B.有利于階級基礎的擴大C.促進了統一戰線的鞏固 D.表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10.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通過了關于黨的作風建設的六條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六條規定”的通過( )A.鼓舞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B.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體系C.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為全國執政做準備 D.為開展戰略決戰奠定干部基礎11.1964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為32.58億元,到1980年,重慶地區的生產總值達到了90.68億元,并形成了以常規兵器制造為主,電子、造船、航天、核工業等相互支撐的工業生產體系。重慶的迅速發展主要得益于( )A.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B.鄧小平主持國民經濟整頓工作C.大規模三線建設蓬勃開展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穩步地推進12.古代西亞腓尼基人的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頗負盛名的有以黎巴嫩山上的雪松為原料的造船業以及其特有的紫紅色染料染色的紡織業等。他們利用自己發達的造船業和眾多的優良港灣發展對外貿易。早在公元前3000年,他們就同埃及等地建立了廣泛的商貿聯系。這反映了當時( )A.腓尼基的海外殖民活動頻繁 B.腓尼基的工商業經濟發達C.商品已經出現了世界性流動 D.世界性的大帝國初步建立13.新航路開辟時期的探險家、航海家、地理學家和商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人”而不是為了“神”,都是為了現實的人世而不是為了來世的天堂。對榮譽的追求也是導致地理大發現的一個原因。這表明( )A.文藝復興孕育了新航路開辟的因素B.新航路開辟推動人文主義在全球擴展C.追求人性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動力D.新航路開辟打破了神學對人的束縛14.美國建國初期,制憲會議的參加者麥迪遜認為,新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并有明確的規定;各州所保留的權力很多,卻沒有明確規定。在第一屆國會上,麥迪遜提出憲法修正案: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其余的權力由各州自行保留。這一主張( )A.賦予各州主權 B.恢復邦聯制度C.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 D.旨在擴大聯邦政府權力15.美國總統卡特把蘇聯1979年進攻阿富汗當作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挑戰,他一方面呼吁世界各國對這種行為進行譴責,另一方面通過了制裁蘇聯的措施;里根上臺以后更是屢次攻擊蘇聯為“邪惡帝國”。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也對蘇聯進行譴責。據此可知當時( )A.世界的多極化趨勢初步顯現 B.美國主導了世界輿論的方向C.蘇聯國際形象受到嚴重沖擊 D.美國“和平演變”政策成效顯著16.在當今世界,全球經濟的發展動力在于消除不利于貨物和資本流動的障礙,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不顧及國家邊界。但國際政策努力調和各國之間基于利益的沖突,依然強調國家邊界的重要性。這體現了當今世界( )A.冷戰思維依然影響著國際關系 B.多極化趨勢阻礙了全球化進程C.國際法的發展與完善取得成效 D.政治利益與經濟發展存在沖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隋唐與魏晉南北朝時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沒有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樣頻繁的民族遷徙,沒有各族之間的爭戰、割據以及由此產生的各族之間的同化、融合的復雜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統一政權下內地漢族統治階級通過各種政令、措施,逐漸同化、融合周邊各族,或周邊各族與鄰近漢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漢化仍然是隋唐時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偉洲《試論隋唐時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趨勢和特點》材料二:隋朝時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國王仿效華夏興辦學校,“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親后,松贊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詔則選群蠻子弟聚之成都,學習漢族禮儀文化,并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時”。——摘編自《北史·高昌傳》《舊唐書·吐蕃傳》等(1)用隋唐的史實說明材料一中統治階級是如何加強與周邊各族交融的。(8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隋唐時期少數民族政權重視學習漢文化的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對這個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順眼,我們的做法是允許不同觀,點存在,拿事實來說話。農村改革,開始的一兩年里有些地區根本不理睬,他們不相信這條路,就是不搞。觀望了一年,有的觀望了兩年,看到凡是執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來了,他們就跟著走了。這里指的不是農民群眾,主要是一些領導干部。所以,改革的政策,人們一開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過事實的證明才能被普遍接受。——整理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改革政策推行的原因。(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該時期推行這一改革政策的基本經驗。(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英國文學旅游興起并成為一門產業。民眾仿效16世紀以來貴族“歐陸游學”傳統,參觀英國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訪文學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地處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亞出生地而成為旅游勝地。1847年出版的《英國最杰出詩人的故居和常去之處》配以版畫介紹英國作家故居,深受讀者歡迎。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喬叟、斯賓塞等眾多作家的墓碑或紀念碑,備受游客青睞。人們還將文學作品視為“旅游指南”,前往倫敦、羅切斯特等地,與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隨哈代想象出來的人物的活動軌跡游覽他們的故土”,領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蘇格蘭高地風光,尋找歷史記憶。“莎士比亞之鄉”“哈代之鄉”“司各特之鄉”等英國文學之鄉成為一道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摘編自(法)馬克 布瓦耶《16—21世紀西方旅游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文學旅游興起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英國文學旅游的影響。(7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700—1860年美洲人口種族構成的變化(單位:萬人)時間 土著 白種人 黑種人 合計1700年 75.0 22.3 2.7 100.0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1860年 16.0 2724.0 400.0 3140.0觀察表格,提取關聯信息,從文化交流的角度進行思考,自擬一個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據材料“以服務鬼神為主”可知,商朝時期,祭祀儀式重視鬼神,據材料“每一類從祭品、地點、參與人員服飾到配套禮樂,對不同階層人規定不同的標準以實現對社會成員的規范”可知,西周時期的祭祀更加強調對社會成員的規范,由重視鬼神到重視人的變化,反映了早期人文精神的發展,B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尚未產生儒學,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時期為奴隸社會,社會階層之間并不平等,排除C項;西周時期王權與族權的結合主要體現在宗法制將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與材料中的祭祀活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漢朝開辟絲綢之路后既重視與絲路沿線國家和親,又組織學者研究西域社會,共同助推漢朝成為西域諸國的天朝,這表明絲綢之路政治功能增強,成為發展與西域諸國友好外交關系的重要紐帶,從而拓寬漢朝外交空間,A項正確。派遣公主和親推動絲路沿線穩定表明邊疆治理與外交建設相結合,而非邊疆治理依賴經濟發展,排除B項;春秋戰國華夏認同觀念萌發,而材料中的時間為漢朝,排除C項;通過政治和親、外交往來、文化研究等手段一定程度上發展了漢族與西域各族的友好關系,但不能真正實現平等與和諧,排除D項。3.答案:B解析:魏晉時期思想。根據材料“光身著寬大外衣”“長裙曳地……飄逸的風格”可知,這種自然、隨性的穿衣風格深受佛道老莊思想影響,反映出佛道老莊思想的盛行,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魏晉服飾受佛道老莊思想的影響,不是民族交流,故排除A項;魏晉儒學雖受佛道沖擊,但統治地位并未“崩塌”,故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名士能夠引領時代習俗”,故排除D項。4.答案:A解析:遼統治階層認同嫡長子繼承制,而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原王朝的皇位繼承制度,體現了遼統治階層受到中原文化影響,選A項,排除C項。從材料看不出德治,排除B項。支持嫡長子繼承制不代表儒學修養高,排除D項。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還出現了許多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劇目,如《一捧雪》《薊州堂》等”和所學知識可知,京劇的世俗化色彩濃厚,主要是因為清朝商品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繁榮,B項正確;晚清時期清王朝統治危機的逐漸加劇,排除A項;京劇是本土文化,不是外來文化,沒有體現外來文化影響,排除C項;京劇是戲曲,不是社會主流藝術形式,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A解析:根據“中國所以不振,由于國民公德缺乏,智能不開”可知,梁啟超認識到增強國民素質的重要性,創辦《新民叢報》,以開啟民智,增強國民素質,故選A;材料強調開啟民智的重要性,B不復合材料主旨,排除;梁啟超創辦《新民叢報》,以開啟民智,無法體現梁啟超重視思想宣傳與群眾運動結合,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傳統文化,排除D。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可知,此時中國處于清朝統治末年,這一時期各地的革命運動不斷發展,清政府企圖通過“新政”挽救統治,“新政”卻難以推行,這說明清末社會政治形勢動蕩,故A項正確。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是在1911年武昌起義后,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因‘立憲’步伐加快”而需要進行全國人口統計的相關情況,不是強調地方抵制“預備立憲”,故C項錯誤;材料主旨不是強調近代人口統計,故D項錯誤。8.答案:A解析:中共黨史。第一步,讀材料。毛澤東和瞿秋白的言論都指出此前中共沒有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據此可判斷這次緊急會議是八七會議。第二步,聯所學。八七會議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第三步,分析選項。綜合材料和所學可知,八七會議實現了黨的組織和斗爭方式的歷史性轉變,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和瞿秋白的言論意在強調調整中共的革命斗爭策略,故A項正確。在1929年12月的古田會議上,中共闡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故排除B項;大革命已經失敗,革命統一戰線不復存在,故排除C項;王明“左”傾錯誤是在1935年遵義會議上被批判的,故排除D項。9.答案:A解析:抗日戰爭。材料中反映了1942年陜甘寧邊區總工會樹立趙占魁這一工人階級典型形象,贊揚其艱苦奮斗精神并號召展開勞動競賽,這一做法會調動邊區群眾經濟建設的積極性,A項正確;邊區開展勞動競賽,并不能擴大階級基礎,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其他革命力量加入抗日隊伍,體現不出鞏固統一戰線,排除C項;抗戰期間未出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建設。根據材料中時間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出的關于黨的作風建設的六條規定,有利于強化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和紀律建設,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為全國執政做準備,故C項正確。抗日戰爭在1945年已取得勝利,排除A項;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體系,排除B項:三大戰役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在1949年1月已基本完成,排除D項。1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三線建設。“1964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為32.58億元,到1980年,重慶地區的生產總值達到了90.68億元”“形成了以常規兵器制造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國家開展三線建設,重點建設西南地區,C項正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排除A項;鄧小平主持國民經濟整頓工作是在1975年,排除B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是在1984年以后,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腓尼基的工商業經濟。根據材料中“造船業”“紡織業”“發達的造船業和眾多的優良港灣發展對外貿易”“廣泛的商貿聯系”可知,古代腓尼基人的手工業具有悠久的歷史且領域廣泛,他們利用良好的對外貿易條件發展對外貿易,反映了當時腓尼基的工商業經濟發達,故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腓尼基人“海外殖民活動頻繁”,排除A項;商品的世界性流動開始于新航路開辟后,排除C項;古代西亞的腓尼基不屬于世界性的大帝國,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時期,探險家、航海家們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人”,這體現了人文主義,說明文藝復興為他們提供了思想動力,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全球其他地區是否有人文主義,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因素是經濟因素,排除C項;文藝復興打破了神學對人的束縛,而非新航路開辟,排除D項。故選A項。14.答案:C解析:新憲法未對諸州的權力做出明確的界定,而聯邦政府權力卻較小,反映出當時沒有形成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制衡。而在憲法修正案中提出“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其余的權力由各州自行保留”這明確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界定,體現了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制衡,故選擇C項;各州保留的權力主要是決定和處理本州范圍內公共事務的權力,沒有“主權”,排除A項;麥迪遜反對邦聯制度,主張實行聯邦制,排除B項;擴大聯邦政府的權力同時,還要限制地方的權力,因此D項表述不全面,排除D項。15.答案:C解析:冷戰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從材料看不出多極化趨勢,排除A項;材料無法證明美國主導了世界輿論的方向,排除B項;材料與美國“和平演變”政策無關,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不顧及國家邊界”“但國際政策努力調和各國之間基于利益的沖突,依然強調國家邊界的重要性”可知,經濟全球化要求模糊國家邊界,但在政治上,各國基于本國的國家利益,依然強調國家邊界的重要性,這說明政治利益與經濟發展存在沖突,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冷戰思維和多極化趨勢,排除A、B兩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家政治利益的沖突,未涉及國際法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17.答案:(1)史實: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管理;與吐蕃贊普和親,促進了漢藏友好交往;冊封回紇、粟末靺鞨等少數民族首領,加大了對西北和東北地區管轄;唐蕃會盟,唐蕃之間基本停止了戰爭。(2)隋唐時期民族政策開明;國家強盛,經濟和文化繁榮;相對和平的環境;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動等。解析:第(1)問,結合所學知識,唐代在處理民族關系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采用了和親、武力鎮壓、設立機構、會盟、冊封等多種手段。首先,唐朝通過武力鎮壓突厥后,相繼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對西域進行管理;其次,在漢藏關系上實行和親政策,相繼派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前往吐蕃和親:然后,對回紇、粟末靺鞨等少數民族首領實行冊封政策;最后,為了進一步鞏固漢藏關系,又進行了唐蕃會盟。第(2)問,據材料二“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可知隋唐時期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國家文化繁榮、經濟發達,對少數民族地區形成了強烈的吸引力:據材料二“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可知隋唐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積極接納少數民族前往中原學習漢族文化;據材料二“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國王仿效華夏興辦學校”“松贊干布‘仍遣酋豪子弟…’”,可知隋唐時期以高昌國王、松贊干布為代表的杰出政治人物積極推動本民族對漢族文化的學習;最后,隋唐時期是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國力強盛,社會局勢穩定,對周邊少數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18.答案:(1)原有的政策阻礙了農村的持續發展,導致農業落后,農民生活水平低;農民的創造和政府的支持、倡導。(2)堅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是農村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證;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村改革要堅持“試點—完善—推廣”的路線。解析:答案來源 答案要點“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 原有的政策阻礙了農村的持續發展,導致農業落后,農民生活水平低 (1)“我們的做法是允許不同觀點存在,拿事實來說話”“看到凡是執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來了,他們就跟著走了”并結合所學知識 農民的創造和政府的支持、倡導“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 堅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1)“這個政策,人們一開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過事實的證明才能被普遍接受”并結合所學知識 農村改革要堅持“試點—完善—推廣”的路線結合所學知識 堅持黨的領導是農村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證;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19.答案:(1)原因:交通技術革命;思想解放,宗教的衰弱,需要尋求新的精神寄托和文化體驗;“歐陸游學”傳統;出版業的發展,相關書籍對作家故居等的介紹起到推動作用。(2)促進了英國文學經典的形成和傳播;有助于民族共同體的構建;推動了性別空間觀念的重構,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升;促進了英國人情感結構和文化感受力的變化;激發了旅行者的自我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末到19中葉世紀英國。根據材料“民眾仿效16世紀以來貴族‘歐陸游學’傳統”可知,“歐陸游學”傳統;根據時間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工業革命的開展促進了交通技術的革命,推動了文化旅游的興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歐洲已經經歷三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也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宗教改革運動更是推動基督教的變革,宗教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下降,人們需要尋求新的精神寄托和文化體驗;據材料“1847年出版的《英國最杰出詩人的故居和常去之處》配以版畫介紹英國作家故居,深受讀者歡迎”并結合所學可知,出版業的發展,相關書籍對作家故居等的介紹起到推動作用。(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末到19中葉世紀英國。根據材料“地處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亞出生地而成為旅游勝地”可知,文化旅游促進了英國文學經典的形成和傳播;根據材料“領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蘇格蘭高地風光,尋找歷史記憶”可知,文化旅游有助于民族共同體的構建;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對當時英國的旅行者的個人的性別觀念、情感結構、自我認知等角度去思考,具體分析可得:推動了性別空間觀念的重構,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升;促進了英國人情感結構和文化感受力的變化;激發了旅行者的自我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20.答案:示例:近代殖民擴張改變美洲的宗教面貌。近代殖民活動中,歐洲殖民者深刻改變了美洲的宗教文化。在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例如瑪雅人崇拜的大多是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自然神。歐洲人、非洲人來到美洲后,也將自身的宗教信仰帶到了美洲。在北美地區,許多清教徒為了躲避政治和宗教迫害來到北美大陸。清教對美國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成為美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現存的墨西哥城三文化廣場就包含了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仍保留了他們的多神信仰和圖騰崇拜。綜上所述,近代殖民擴張改變了美洲原本的宗教文化,奠定了現在美洲的信仰文化。解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