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杠桿 第1節 第十二章 簡單的機械 (人教版)八年級 下 01 新課標要求+課標解讀 02 學習目標 1. 知道杠桿的定義 2. 知道杠桿的五要素 3. 會畫杠桿的力臂 4. 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以及掌握其計算的公式 5. 知道生活中的三類杠桿 03 課堂導入 這有沒有科學依據啊? 03 課堂導入 這些東西你熟悉嗎?他們有何特點? 03 課堂導入 03 課堂導入 他們都能受到力的作用、能繞某一點轉動、是一根硬棒。 04 杠桿 1.杠桿的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不變的點轉動,那么這個硬棒叫做杠桿。“硬棒”和“能繞著固定點轉動”是杠桿的兩個關鍵特征。“硬”是指不考慮發生形變,是一種理想情況,杠桿是一種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人們分析物理問題的基礎。 相當于兩個杠桿 固定點 F1 固定點 F1 F2 04 杠桿 2.杠桿的五要素(如圖): 支點:杠桿可以繞著轉動的點O ;動力:使得杠桿轉動的力F1 ;動力臂: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l1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阻力臂:支點到阻力力的作用線l2 04 杠桿 ①支點:一定在杠桿上;同一杠桿,使用方法不同,支點位置可能改變(如圖)。 ②動力與阻力:作用點都在杠桿上;分別使杠桿向相反方向轉動,動力和阻力是相對的。 ③力臂: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不是支點到作用點的距離;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若力的作用線過支點,則力臂為0。 五要素的特點 F1 F2 O1 O2 力臂的畫法 第一步:先確定支點O和動力F1、阻力F2的方向;如圖所示。 第二步:確定動力和阻力的作用線。從動力、阻力作用點沿力的方向(或反方向)分別畫虛線,即為動力、阻力的作用線,如圖所示。 第三步: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由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從支點到垂足的距離就是力臂,并標明動力臂與阻力臂的符號“l1”、“l2”,如圖所示。 04 杠桿 F1 O F2 l1 l2 05 杠桿的平衡條件 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勻速轉動也是平衡(叫動態平衡)初中階段杠桿只研究靜止狀態的平衡 思考一下:前面學習過,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相互平衡,物體就處于平衡狀態(如二力平衡狀態)。 那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靜止時,與二力平衡的情況是不同的,那么,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還有哪些呢? 05 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思路: 杠桿支點兩側所受的動力、阻力,以及動力臂、阻力臂都會影響杠桿的平衡,所以應該找出這四個量之間的關系。 O F1 l1 l2 F2 保持右側的阻力F2和阻力臂l2不變,改變左側的動力F1和動力臂l1; 保持左側的動力F1和動力臂l1不變,改變右側的阻力F2和阻力臂l2。 05 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開始前需要進行杠桿的調平(和天平測量前的操作一樣的):把杠桿安裝在支架上,使杠桿保持水平并靜止,達到平衡狀態。 平衡螺母 平衡螺母 使杠桿保持水平并靜止的目的: 一是使杠桿的重心在支點,以消除杠桿自身重力對實驗的影響;二是便于直接讀出力臂。 實驗過程: 05 杠桿的平衡條件 (1)給杠桿兩側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時杠桿兩側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等于各自鉤碼所受的重力的大小。 (2)把右側鉤碼對杠桿施的力記為動力F1,左側鉤碼對杠桿施的力記為阻力F2;測出杠桿平衡時的動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F2、l1、l2的數據填入下表。 實驗過程: 05 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過程: (3)保持阻力F2和阻力臂l2不變,改變動力F1,相應調節動力臂l1的大小,再做幾次實驗,把數據填入下表。 (4)保持動力F1和動力臂l1不變,改變阻力F2,相應調節阻力臂l2的大小,再做幾次實驗,把數據填入下表。 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3 4 … 05 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過程: 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1.0 0.05 0.5 0.10 2 1.5 0.05 0.5 0.15 3 1.5 0.10 1.0 0.15 4 1.0 0.15 1.0 0.15 5 1.5 0.05 0.5 0.15 實驗結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 l1 = F2 l2 交流與討論 1.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水平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 ①使杠桿的重心在支點,以消除杠桿自身重力對實驗的影響; ②是便于直接讀出力臂。 2.在實驗過程中,多次測量的目的? 避免偶然性,獲得普遍性的結論。 根據“左偏右調,右偏左調”原則,在實驗前要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水平平衡。掛鉤碼后,不能再調節平衡螺母。 05 杠桿的平衡條件 06 生活中的杠桿 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桿 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桿 動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桿 生活中的三類杠桿 06 生活中的杠桿 省力杠桿的實例分析:如圖甲所示是鋼絲鉗,可以看做是兩個杠桿的組合。其中O是支點,A點是動力的作用點,B點是阻力作用點。因為動力臂l1大于阻力臂l2,所以是省力杠桿。 06 生活中的杠桿 生活中的省力杠桿 06 生活中的杠桿 費力杠桿的實例分析:在使用筷子時,筷子繞著C點轉動,所以C點即為支點;手的作用力F1為動力,其方向與筷子垂直,作用點為B點;物體對筷子的力F2為阻力,作用在A點;因為動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所以是費力杠桿。 06 生活中的杠桿 生活中的費力杠桿 06 生活中的杠桿 等臂杠桿的實例分析:動力臂l1等于阻力臂l2,動力F1等于阻力F2 ,不省力也不費力,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使用時,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等于作用點阻力移動的距離。 06 生活中的杠桿 生活中的等臂杠桿 07 我國古代的杠桿 桔(jie)槔(gao):是古代的取水工具。人們在井邊豎一根立木,或就地利用樹杈,架上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綁上大石塊,另一端系繩和水桶。不取水時,石頭位置較低;當要取水時,人借助體重向下用力將橫木系水桶的一端往下拉,另一端大石塊的位置則上升。當水桶裝滿水后,就讓另一端的大石塊下降,通過杠桿的作用,將水桶提升。因此,使用這種提水工具時可以減輕勞動強度。 07 我國古代的杠桿 踏碓(dui):踏碓是古代的舂米工具,由杵臼演變而來,也運用了杠桿原理。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木杠的一端裝一塊大石頭,用腳連續踩踏木杠的另一端,石頭就連續起落,去掉石臼中稻谷的皮。 07 我國古代的杠桿 水碓:在踏碓的基礎上,人們又發明了利用水力的水碓,水碓的原動輪是一個大型臥式水輪,輪的軸上裝有一排互相錯開的撥板,用以撥動碓桿,碓桿的一端裝有碓頭,水輪轉動時,就使幾個碓頭相繼舂米。它不僅用于糧食加工,還用于舂碎香料、陶土等。 我國古代還有許多杠桿的應用。明代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中就記載了許多利用杠桿的器具,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研究。 08 杠桿緩慢轉動過程中的問題 C 如圖所示,杠桿的支點在O,用方向不變的豎直向上的例使得杠桿從A到B再到C的過程中,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力臂、以及力的變化。 1. 先找力臂:這種只有杠桿自己轉的,阻力就是自身的重力,作用點應該在杠桿的重心位置。 2. 畫出阻力的對應力臂:要注意這種轉動的過程,杠桿的重心是在一條弧線上,其C位置時,重力對應的力臂最大。 LB LA 從圖上可以看出重力的力臂是在慢慢變大的;F的力臂也在慢慢變大,那么F這個力會變嗎? 只用 F1 l1 = F2 l2 似乎難以判斷! 08 杠桿轉動過程中的問題 我們為了方便研究,去掉C狀態,之研究A、B狀態,分別畫出對應的力臂和力的情況如下 D E F G H K G lOD = FA lOF G lOE = FB lOG 要判斷A、B兩點F力的大小情況,我們不妨把兩個式子做除法可得: ????????????????=????????????????????????×???????????????????????? ? ① 由圖可得 ?HDO 和 ?AFO 相似,于是:????????????????????????=????????????????????????=12 同理可得 ?KEO 和 ?BGO 相似,于是:????????????????????????=????????????????????????=12 ? ② ③ 由①②③可得:FA=FB;兩個力平行,只改變兩個力臂大小而不改變力的方向的話,若杠桿仍然平衡,那么這兩個力就不會變。 D E F G H K 08 杠桿轉動過程中的問題 D E F H K 兩幅圖都沒有相似三角形了,結論不成立了。右圖動力臂不變,在轉動的過程中(一直到杠桿拉直水平),阻力臂變大,阻力不變,故 F 要一直變大。 09 杠桿在橋梁建設的情況 如圖所示,以索塔與橋面的交點為支點,一輛載重汽車從橋面索塔處按設計時速勻速駛向橋的右端,在這個過程中,右側拉索的拉力大小將如何變化?可以用右圖來幫助理解:不就是杠桿平衡的實驗的那個圖嗎! O O F拉索 方向不變 橋的重力已經被調成“水平平衡了” 車 車 顯然,車往右邊運動的過程中F拉索 的力臂沒變化,而車對應的重力的力臂在變大,所以F拉索要一直變大。 08 習題練習 A 08 習題練習 C 08 習題練習 B 08 習題練習 C 08 習題練習 C 08 習題練習 A 08 習題練習 B 08 習題練習 C 08 習題練習 A 08 習題練習 ?3 右 便于測量力臂大小 左 08 習題練習 ?水平位置處動力臂為0,無法使其保持平衡 小于 變大 08 習題練習 (1)200N;(2)0.9m;(3)60N 09 作業布置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