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史試題(一模) 2024--2025學年初中中考復習備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史試題(一模) 2024--2025學年初中中考復習備考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歷史試題(一模)
2024--2025學年初中中考復習備考
一、選擇題
1.商王朝吸收中原以外地區的文明成就,在文明交往、交融的過程中將原始瓷器、硬陶技術吸納進來,這表明商王朝具有( )
A.傳承性 B.包容性 C.和平性 D.統一性
2.春秋時期,在諸侯國勢力膨脹,華夏族向周邊擴張的同時,各少數民族也不斷深入到華夏族居住的區域,這樣就打破了原來各族之間的地域界限,形成了華夏族與夷狄各部犬牙交錯的雜居局面。這種局面( )
A.削弱了諸侯實力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有利于民族交融 D.導致夷狄的消亡
3.秦統一之前,各諸侯國路軌尺度不一,關卡林立;秦統一后,規定了車軌和道路的標準寬度,修建貫通全國的道路。這一改變( )
A.為國家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B.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C.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D.有利于政令在全國順利地推行
4.建安(漢獻帝年號)文學以其開闊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遠大抱負、積極灑脫的人生態度以及質樸剛健的抒情風格,形成了梗概多氣、慷慨悲涼的風貌。下列文學作品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A.《詩經》 B.《楚辭》 C.《觀滄海》 D.《木蘭辭》
5.唐朝時期,拔河在宮廷和民間都大受追捧,一些婦女也喜好,參與人數規模空前,競爭氣氛極其濃烈。這體現出唐朝( )
A.開放的社會風氣 B.開明的民族政策
C.多彩的文學藝術 D.頻繁的中外交流
6.北宋時,蘇軾曾寫道:“余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日行千畦(小塊土地),較之佝僂(彎腰)而作者,勞佚(逸)相絕矣”。由此可見,“秧馬”的使用有利于( )
A.普及小麥種植 B.形成養馬習俗 C.增強墾荒能力 D.提高勞動效率
7.明清時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戲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這一現象源于當時( )
A.商品經濟發展 B.女性地位提高
C.作者個人喜好 D.君主專制衰落
8.“英法率兵犯天津,官軍屢挫,遂陷京師,焚圓明園。文宗幸熱河,派恭親王與各國議和”,恭親王被迫接受的條件有( )
A.列強可享有領事裁判權 B.外國商船可在長江航行
C.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 D.清政府增開天津為商埠
9.有學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讓當時中國的政治精英同時意識到了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重要性“。由此引發的運動( )
A.維護和鞏固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B.在思想上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C.使人們受到了民主與科學的洗禮 D.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
10.漫畫《鮮明的旗幟》選自1922年4月13日出版的《申報》。該漫畫中體現的時代潮流( )
A.揚民族自強之志 B.啟制度革新之門
C.鑄共和政體之基 D.開思想解放之窗
11.1945年5月1日,《解放日報》刊登有關某次會議的報道,公布了此次大會的任務是:“在中國反攻的前夜團結全國人民……徹底打敗和消滅日本侵略者,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與富強的新中國“。這次會議( )
A.總結解放戰爭的豐富經驗 B.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C.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 D.制定了黨建立新中國的政治路線
12.1904年在河南貢院舉行的甲辰年會試,是我國最后一次會試,其中時務策論這一題型,涉及外國的教育、外交、聘用外國之人、農業、華工等問題,此題型的設計意在( )
A.選拔時代所需人才 B.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C.摒棄傳統考試形式 D.弘揚儒家傳統文化
13.1950年6月,新中國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時,全國糧食總產量由1950年的1.32億噸增長為1.63億噸、人均糧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長為285.2公斤。這從本質上反映出
A.新中國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B.生產關系的變革對生產力的推動
C.土地改革促進了國家工業化建設 D.生產的發展推動了新政權的鞏固
14.下列結構圖反映的是( )
A.對外開放逐步擴大 B.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
C.城鄉改革不斷深入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5.以下古代文明成果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古代歐洲政治文明 B.古代民主政治的發展
C.古羅馬帝國的輝煌 D.古代世界民主與法制
16.“這是個獨特的民族,它用戰車把宗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跡從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將東西方文化傳承、傳播”。這個“獨特的民族”在文化上的突出貢獻是
A.傳播了古代的文化 B.創立了基督教會
C.創造了完整幾何學 D.吸收了外來文化
17.《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記載,“列車在預定的時刻開動了。“運動號”火車頭由它的制造者——史蒂芬遜——駕駛帶著列車走。火車頭上面懸有一面旗,寫著:“私人的嘗試有益于國家”,材料表明( )
A.國家鼓勵私人科技發明
B.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原因
C.私有資本在工業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
D.私人發明是工業革命出現一系列成果的唯一途徑
18.1920年1月2日美國司法部長米切爾帕爾默一聲令下,一夜之間,全美33個城市中竟有4000人被懷疑為激進分子,以“激進分子”的罪名被逮捕。一向標榜民主自由的美國出現這樣的“紅色恐懼”的原因是
A.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
B.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
C.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利
D.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9.《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宣布“殖民主義在其一切表現中是一種應當迅速予以根除的禍害”,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是對《聯合國憲章》的違反,是對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障礙”。可見萬隆會議
A.提高了亞非國家國際地位 B.鼓舞了亞非人民維護民族獨立
C.推動了亞非國家經濟發展 D.消除了亞非國家意識領域分歧
20.據初步統計,聯合國已部署了69個維持和平行動,其中56個是1988年以來開展的。近些年,共有數十萬名軍事人員和數萬名聯合國警察以及來自超過120個國家的文職人員參加了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這一現象表明
A.恐怖活動的范圍擴大 B.維和行動的規模擴大
C.霸權主義的危害增大 D.國際貿易的影響增大
二、綜合題
21.文學和藝術折射社會現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活動1小說之韻】
材料一 且說眾倭奴在鄉村劫掠得許多金寶,心滿意足。……那時元朝承平日久,沿海備御俱疏,就有幾只船,幾百老弱軍士,都不堪拒戰,望風逃走,眾倭公然登岸,少不得放火殺人。……這一番自二月至八月,官軍連敗了數陣,搶了幾個市鎮,轉掠寧紹,又到余杭,其兇暴不可盡述。
——節選自〔明〕馮夢龍《喻世明言·楊八老越國奇逢》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反映的現象,并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活動2戲曲之美】
材料二 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稱為“京戲”或“京劇”。
——摘編自人教版部編教材第21課
材料三 在明代中后期,手工業和商業有了較大發展。隨著市場的發育,從農村流入城鎮的人口日益增多……城鎮居民生活有余暇,他們需要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方式。人民群眾對戲曲的熱情,使許多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詩人積極參與戲曲創作,甚至或自操檀板,或粉墨登場。這一切為明清戲曲經典作品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摘編自黃天驥《明清戲曲高峰的啟示》
(2)結合材料二,從藝術的角度概括京劇的特點。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戲曲發展繁榮的經濟原因。
【活動3傳承與發展】
材料四 深入挖掘梳理傳統文化精華精髓的同時,還要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在轉化創新方面,相關單位對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戲曲曲藝等傳統藝術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
(3)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你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看法。
22.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和探索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節選)
序號 時間 歷史事件
① 1851年至1864年 洪秀全領導金田起義,建立政權,發展壯大并最終失敗。
② 1885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立江南制造總局。
③ 1898年 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進行變法。
④ 1899年至1901年 人們傳唱著“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扶清滅洋”。
⑤ 1905年至1911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等人開展一系列革命活動。
⑥ 1915年 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
⑦ 1919年 學生上街游行,大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等口號。
⑧ 1921年 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
(1)根據上述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至少概括兩個研究方向。
(2)從上述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中,先選擇至少2個相互關聯的事件(寫序號),再根據所選的歷史事件提煉一個觀點寫一份研究報告,并加以闡述說明。
(要求:格式規范,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結論總結,書寫工整)
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歐六國建立的煤鋼共同市場獲得成功后,歐洲的聯合在20世紀60年代進入不斷擴大的新階段 歐洲聯合的擴大,從經濟上看,給它帶來了內部市場的擴展和對外貿易競爭力加強的優勢,從而對促進經濟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從政治上看,對維持歐洲均勢與和平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此外,歐洲聯合體中的那些國家,在某些國際問題上堅持獨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外,也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歐洲聯合進入“新階段”后出現的兩個組織。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經濟增長迅速。自1945年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國民產總值增長4倍,人均收入增長2.5倍。以1954年不變貨幣計,美國4口之家的收入從1930年的3343美元增長到1960年的6193美元,而當時的貧困線標準為3000美元。美國當時的確是一個豐裕社會。
——《戰后美國經濟發展與20世紀60年代美國新左派運動》
(2)依據材料二,指出“美國當時的確是一個豐裕社會”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促使美國“豐裕社會”出現的因素。
材料三 冷戰開始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美國開始扶持日本。1951年,美國與日本簽訂了片面的對日和約,日本被納入美國世界戰略的軌道。日本為美國在亞洲進行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提供軍需物資,大發戰爭財。1955年,日本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超過戰前水平。1956年,日本與蘇聯恢復正常邦交,并在這一年加入聯合國。此后,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0%。
——摘編自劉天純《日本改革史綱》
(3)根據材料,指出日本經濟發展呈現出的突出特點。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突出特點的原因。
(4)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對我國經濟建設有怎樣的借鑒意義?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A D A D B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A D A C A B B
1.B
【詳解】據題干“商王朝吸收中原以外地區的文明成就,在文明交往、交融的過程中將原始瓷器、硬陶技術吸納進來”可知,商王朝吸納了中原地區以外的文明成就,體現了商朝具有包容性,B項正確;傳承性體現的是縱向關系,是對不同時期文明的傳承,而題干反映的是橫向關系,表明的是商王朝對中原以外地區文明的兼收并蓄,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商朝學習其它地區的文明,與和平性無關,排除C項;學習其它地區的文明,并無法體現統一性,排除D項。故選B項。
2.C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春秋時期,在諸侯國勢力膨脹,華夏族向周邊擴張的同時,各少數民族也不斷深入到華夏族居住的區域,這樣就打破了原來各族之間的地域界限,形成了華夏族與夷狄各部犬牙交錯的雜居局面。”和所學可知,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中原的華夏族在同周邊的少數民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C項正確;削弱了諸侯實力,與題干“諸侯國勢力膨脹”不符,排除A項;春秋爭霸有利于民族交融,消除了民族矛盾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這種雜居局面會促進民族融合,但不會導致夷狄的消亡,民族融合是一個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一方的消亡,排除D項。故選C項。
3.B
【詳解】據題干“秦統一之前,各諸侯國路軌尺度不一、關卡林立;秦統一后,規定了車軌和道路的標準寬度,修建貫通全國的道路”和所學知識可知,秦統一后標準化車輛軌道和修建全國性道路改善了交通,使政令的傳達效率大大提升,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B項正確;這一改變是在秦已經統一全國之后實施的,是鞏固統一的措施而非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了有利于政令在全國順利地推行,和中華民族活力無關,排除C項;文字的統一,有利于政令在全國順利地推行,排除D項。故選B項。
4.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即207年)在北伐告捷后,帶領軍隊返回南方,當他行至碣石山(今秦皇島)時創作的一首四言詩,《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體現了作者開闊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遠大抱負、積極灑脫的人生態度。C項符合題意,C項正確;《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排除A項;《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相傳是戰國時期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排除B項;《木蘭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傳唱的樂府民歌,排除D項。故選C項。
5.A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唐朝時期,拔河在宮廷和民間都大受追捧,一些婦女也喜好,參與人數規模空前,競爭氣氛極其濃烈。”可知,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婦女可以參與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尚武風氣盛行。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說明唐朝時形成了開放積極向上兼容并包的社會風氣,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唐朝社會風氣發放,未涉及開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唐朝社會風氣發放,未體現多彩的文學藝術,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唐朝社會風氣發放,未闡釋頻繁的中外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
6.D
【詳解】根據題干“余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日行千畦(小塊土地),較之佝僂(彎腰)而作者,勞佚(逸)相絕矣”可知農夫利用秧馬可以“日行千畦”,相比較彎腰勞作來說,秧馬提高勞動效率,可以讓農夫更加閑逸,D項正確;秧馬是宋朝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提高了勞動效率,與普及小麥種植無關,排除A項;秧馬并非真正的馬匹,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秧馬有增強墾荒的能力,作為拔秧工具并不能墾荒,排除C項。故選D項。
7.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婦女成為明清小說和戲曲的主人公,是因為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和城市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帶來了社會娛樂活動日益豐富,A項正確;女性地位提高沒有反映“商人、工匠、市井游民”等內容,排除B項;作者個人喜好不是“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戲曲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項;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不是衰落,排除D項。故選A項。
8.D
【詳解】根據題干描述的歷史背景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帝逃往熱河,恭親王奕 議和,這對應的是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增開天津為商埠是《北京條約》內容,D項正確;領事裁判權最早在1843年《虎門條約》中確立,排除A項;1858年《天津條約》已開放長江口岸,外國商船可在長江航行,與材料時間不符,材料時間是1860年,排除B項;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是1858年《天津條約》,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9.B
【詳解】根據材料“甲午戰爭的失敗,讓當時中國的政治精英同時意識到了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重要性”分析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慘敗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因此材料強調甲午中日戰爭在思想上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強調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并不涉及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使人們受到了民主與科學的洗禮,排除C項;五四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排除D項。故選B項。
10.D
【詳解】據題干“1922年4月13日出版的《申報》”圖片中“科學”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漫畫反映的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促進了思想解放,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潮流的閘門,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潮流,D項正確;洋務運動揚民族自強之志,排除A項;戊戌變法啟制度革新之門,排除B項;辛亥革命鑄共和政體之基,排除C項。故選D項。
11.B
【詳解】根據“1945年5月1日”“在中國反攻的前夜團結全國人民……徹底打敗和消滅日本侵略者,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與富強的新中國”等信息可知,材料會議召開于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因此是中共七大,這次會議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B項正確;七屆二中全會總結解放戰爭的豐富經驗,排除A項;政協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排除C項;七大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并不是黨建立新中國的政治路線,排除D項。故選B項。
12.A
【詳解】根據材料“其中時務策論這一題型,涉及外國的教育、外交、聘用外國之人、農業、華工等問題”分析可知,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與外國接觸越來越多,因此材料中的會試涉及外國的教育、外交、聘用外國之人、農業、華工等問題,反映了統治者積極選拔實用人才,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部分時務,不能看出中國“全面接受”西方文明,且清政府此時進行清末新政改革,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并不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排除B項;材料中的會試依然采取的是科舉制的形式,并未摒棄傳統考試形式,排除C項;材料涉及與西方相關的時務問題,不涉及傳統文化,不能看出其對儒家文化的態度,排除D項。故選A項。
13.B
【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建國后進行的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從本質上說明生產關系的變革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B符合題意;新中國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屬于政治方面,A不符合題意;材料中說明土改促進糧食產量的增加,不是工業化建設,C不符合題意;材料不是說明土改對于新政權的鞏固,D不符合題意,故選B。
【點睛】解答本題要注意材料中的本質問題,土改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糧食產量的變化顯然是生產力的效果。
14.A
【詳解】據題干結構圖和所學知識可知,1980 年開始創設經濟特區,特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 “窗口” ;1990 年開發開放浦東,使上海成為一個龍頭和三個中心;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這一系列事件體現了中國對外開放從設立特區的局部開放,到沿海城市開放(開發浦東),再到全方位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對外開放逐步擴大,A項正確;城市化進程主要強調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而題干結構圖反映的主要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進程,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城鄉改革主要涉及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等內容,題干主要圍繞對外開放相關事件,與城鄉改革無關,排除C項;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般通過居民收入增長、消費結構變化、生活質量改善等方面體現,題干主要圍繞對外開放相關事件,與人民生活水平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15.D
【詳解】依據題干的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幅圖是《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第二幅圖是雅典民主政治,體現了民主的完善和發展,第三幅圖是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因此三幅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古代世界民主與法制,D項符合題意;A項《漢謨拉比法典》是亞洲文明,排除;B項表述不全面,排除;C項《漢謨拉比法典》是巴比倫王國的法律文獻,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與古羅馬帝國的輝煌無關,并且《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共和國時期頒布的,排除。故選D。
16.A
【詳解】根據“穆斯林”、“文明使者”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區創建伊斯蘭教,其信徒被稱為穆斯林。在穆罕默德去世后,其繼承者繼承其遺志,不斷擴大阿拉伯疆域。8世紀中葉倭馬亞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中亞河外地區,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最大的文化貢獻是傳播了古代的文化,故A符合題意;基督教誕生于羅馬統治下的巴基斯坦地區,故B不符合題意; 歐幾里得創造了幾何學,阿拉伯人使代數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數學分支。故C不符合題意;阿拉伯人最大的貢獻是傳播了古代的文化,而非吸收了外來文化,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
17.C
【詳解】根據材料“火車頭上面懸有一面旗,寫著:‘私人的嘗試有益于國家’”可見,作者肯定了私有資本的重要作用,體現了私人資本或個人發明對國家發展的貢獻,C項正確;國家鼓勵私人科技發明,在材料中未涉及,旗幟是私人懸掛,非政府行為,排除A項;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原因,在材料中未涉及,屬于過度推斷,材料僅展示個案,排除B項;私人發明是工業革命出現一系列成果的唯一途徑,說法過于絕對,工業革命中既有私人發明也有政府支持項目,排除D項。故選C項。
18.A
【詳解】根據是1920年左右資本主義社會并未發生經濟危機,排除B項;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848年,與題中時間不符,排除D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利不符合史實,故排除C項;十月革命發生于1917年,從時間上看符合,故選A項。
19.B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55年,召開亞非會議,譴責了殖民主義,鼓舞了亞非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故B項符合題意;不結盟運動提高了亞非國家國際地位,故A項不符合題意;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推動了亞非國家經濟發展,故C項不符合題意;亞非會議主張求同存異,超越了亞非國家意識領域分歧,故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
20.B
【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10月,聯合國成立,主要職責是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全,隨著聯合國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參與維和部隊的國家和人數越來越多,維和行動的規模擴大,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選B。
21.(1)現象:元末明初,東南沿海地區受到倭寇侵擾。
原因:海防的松懈讓倭寇侵邊有了可乘之機;倭寇侵邊掠奪財物以滿足國內需求;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勾結;等等。
(2)特點:京劇集古代戲曲藝術之大成;角色行當劃分明確;既博采眾長,又帶有北京地方特色。(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
經濟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
(3)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京劇在繼承中發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養分,擴大京劇在全球的影響力。(言之有理即可)
【詳解】(1)現象:據材料“望風逃走,眾倭公然登岸,少不得放火殺人”可知,清晰展現出在元明時期,東南沿海地區頻繁遭受倭寇侵擾,倭寇燒殺搶掠,給當地百姓帶來災難,所以概括為元明時期東南沿海地區受到倭寇侵擾。
原因:據材料 “沿海備御俱疏” 直接表明當時海防松懈,存在漏洞,讓倭寇有機可乘;據所學知識可知,倭寇為滿足自身對財物等的需求,進行侵略掠奪;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導致一些勢力向外擴張尋求出路,加入倭寇隊伍;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相互勾結,增強了其在沿海地區活動的能力和破壞力。
(2)京劇特點:據材料 “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 可知,京劇融合了眾多劇種的精華,集古代戲曲藝術之大成;京劇角色分明,有著成熟的角色行當體系,如生、旦、凈、丑等,劃分明確;既吸收其他劇種優點,博采眾長,又帶有北京地方特色,如在唱腔、念白等方面。
經濟原因:據材料 “手工業和商業有了較大發展”可知,商品經濟發展使得城市繁榮,從農村流入城鎮人口增多,據材料“城鎮居民生活有余暇,他們需要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方式”可知 ,市民階層壯大且有文化娛樂需求,為戲曲發展繁榮提供經濟基礎和市場需求。
(3)看法: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既有精華部分,也有不適應時代發展的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像京劇等傳統文化藝術,要繼承其優秀部分,摒棄不符合現代價值觀等落后內容,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化應積極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吸收、借鑒優秀元素,豐富自身內涵,擴大影響力,讓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展現獨特魅力。
22.(1)主題:①中國近代化的進程;②中國各階層的救亡圖存;③愛國主義精神;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展。(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賦分。)
(2)【答案示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賦分】
選擇:②和③。(不占分,沒寫扣分)
觀點:民族危機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探索。
論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民族危機加重。清政府的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開展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嚴重,康有為和梁啟超等維新派發起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1898年的百日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方面學習西方進行改革。百日維新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結論:綜上所述,面對民族危機,各階層中國人主動學習西方,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詳解】(1)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從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到,洋務運動(李鴻章創立江南制造總局 )學習西方技術創辦近代企業,開啟近代化軍事、工業等方面發展;戊戌變法(光緒帝頒布 “明定國是” 詔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進行改革;新文化運動(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 )傳播新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動近代化。這些事件都體現了中國在不同層面邁向近代化的過程,所以可作為研究方向。
中國各階層的救亡圖存:據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領導金田起義 )是農民階級對當時社會狀況的反抗和救亡嘗試;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為挽救統治危機進行的努力;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改變國家命運的探索;義和團運動是農民群眾自發的反帝愛國救亡行動;辛亥革命(中國同盟會成立及相關革命活動 )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救亡革命。不同階層在近代都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行動,可作為研究方向。
愛國主義精神:據所學知識可知,義和團運動 “扶清滅洋” 口號體現了民眾的愛國反帝精神;五四運動(學生上街游行等 )中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等口號彰顯了青年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近代不同事件中都能看到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可作為研究方向。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展:據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之后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共一大召開 ),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的階段,所以可作為研究方向。
(2)觀點得出:選擇②(李鴻章創立江南制造總局,代表洋務運動 )和③(光緒帝頒布 “明定國是” 詔,代表戊戌變法 )這兩個事件。這兩個事件分別處于不同時期,且都發生在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下。洋務運動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時開展的;戊戌變法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進行的。它們都是中國面對民族危機時,向西方學習以尋求發展和變革的嘗試,所以得出觀點: “民族危機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探索” 。論述時從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背景、內容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民族危機加重。清政府的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開展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嚴重,康有為和梁啟超等維新派發起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1898年的百日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方面學習西方進行改革。百日維新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結論:綜上所述,面對民族危機,各階層中國人主動學習西方,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3.(1)組織:歐洲共同體(歐共體);歐洲聯盟(歐盟)。
(2)表現:二戰后美國經濟增長迅速;美國民眾的收入水平提高。(言之有理。只要寫出一點)
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二戰時期的資本積累;國家干預經濟,進行經濟改良;等等。(言之有理。只要寫出一點)
(3)特點:高速發展。原因:美國的扶持,日本獲得大量軍需訂單;大力引進先進技術,發展教育和科技;政府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言之有理。只要寫出一點)
(4)借鑒:要緊跟時代潮流,大力發展科技;要積極學習其他國家的優點和長處。(言之有理。只要寫出一點)
【詳解】(1)組織:根據材料“歐洲的聯合在20世紀60年代進入不斷擴大的新階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隨著歐洲聯合的深入發展,1993年形成了歐洲聯盟,即歐盟。
(2)表現:根據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經濟增長迅速”可得出二戰后美國經濟增長迅速;根據材料“自1945年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國民產總值增長4倍,人均收入增長2.5倍”可得出美國民眾的收入水平提高。
因素:根據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經濟增長迅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展,這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時期,美國的資本積累促進了戰后美國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二戰后,美國加強對經濟的干預,進行經濟改良,這適應了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3)特點:根據材料“1955年,日本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超過戰前水平……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0%”可得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
原因:根據材料“美國開始扶持日本……日本為美國在亞洲進行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提供軍需物資,大發戰爭財”可得出美國的扶持,日本獲得大量軍需訂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日本注重對世界他國先進技術的引進,注重本國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同時政府制定了適合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和策略,這些共同促進了戰后日本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借鑒: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歐美國家加強對社會經濟的干預,制定了適合本國實情的發展策略,并注重學習引進他國先進技術及注重本國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從而促進了本國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發展,說明我們應要緊跟時代潮流,大力發展科技,并要積極學習其他國家的優點和長處。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溪县| 周宁县| 永安市| 威远县| 乌恰县| 伊金霍洛旗| 乌什县| 上蔡县| 方山县| 南川市| 榆林市| 山阳县| 澎湖县| 东至县| 昌黎县| 德阳市| 鄄城县| 龙陵县| 上犹县| 岗巴县| 安吉县| 从江县| 海伦市| 涟源市| 大港区| 洞口县| 毕节市| 北京市| 吕梁市| 介休市| 杭锦后旗| 垦利县| 武汉市| 沈丘县| 德安县| 太仓市| 华池县| 石景山区| 江津市| 库车县|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