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遺傳與進化高頻考點 沖刺練2025年高考生物三輪復習備考一、單選題1.外泌體是人體細胞分泌的一種微小囊泡,可由多種細胞產生,它們可以攜帶RNA、蛋白質等多種分子,進而影響其他細胞的功能。研究發現,來自腫瘤的外泌體可以導致大量新生血管的生成,促進腫瘤的生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外泌體攜帶的RNA進入靶細胞后可直接整合到染色體上B.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可能攜帶了促進血管生成的信號C.外泌體可參與細胞間的信息交流D.外泌體的釋放需要消耗能量2.由于細胞中一條14號和一條21號染色體連接形成一條異常染色體,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細胞分裂中丟失(如圖甲),導致某女子的14號和21號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會發生異常聯會(如圖乙)。配對的三條染色體中,任意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分離時,另一條染色體隨機移向細胞任意一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觀察異常染色體應選擇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B.該異常導致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和順序發生改變C.該女子減數分裂過程中會出現三個染色體聯會的現象D.該女子與正常男子婚配能生育染色體組正常的后代3.在繁殖季節,螢火蟲的發光與其交配有關,它們的光點有點像“摩斯密碼”,不同的螢火蟲閃爍的頻率各不相同。但是Photuris屬的雌性螢火蟲能發出類似Photinus屬雌體的熒光,用以引誘Photinus屬的雄體螢火蟲并抓住吃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通過熒光信息獲得食物,說明種群繁衍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B.螢火蟲發出的熒光信息屬于行為信息,能夠在同種和異種間傳遞信息C.某地區Photuris和普通螢火蟲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了一個基因庫D.螢火蟲獲得的能量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儲存在自身有機物中4.在科學史上,許多科學家利用嚴謹的實驗設計、科學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下列生物學領域發現中,相關描述正確的是( )A.班廷和貝斯特用結扎了胰管的狗進行實驗證明胰島素由胰島分泌B.沃森和克里克采用同位素標記法建構了DNA的結構模型C.施旺、施萊登運用不完全歸納法得出一切生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D.艾弗里在研究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時,對自變量的控制符合對照實驗的“加法原理”5.農歷七夕前,一份來自銀河的禮物——200只太空玫瑰一秒售空,深受人們的歡迎。這些玫瑰花朵直徑與大拇指寬度相當,花期能達到普通玫瑰花的兩倍。最初的種子是搭乘“神州四號”飛船進入太空,返回地球后經多年選育,經組織培養獲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太空失重及宇宙射線等可能誘導玫瑰種子發生變異B.由玫瑰種子萌發到開花,體現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C.太空玫瑰花瓣細胞與葉肉細胞中的蛋白質不完全相同D.太空玫瑰開花之后葉片等逐漸變黃衰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命現象6.刺豚鼠的毛色受一對等位基因Avy和a的控制。Avy控制黃色體毛的形成,a控制黑色體毛的形成。Avy基因具有多個可發生DNA甲基化修飾的位點,且甲基化后抑制了該基因的表達。下圖為Avy基因參與毛色形成過程的示意圖。真黑素和褐黑素是黑色素的兩種類型。真黑素通常為黑色,褐黑素通常為黃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若T基因發生基因突變可能會導致白化病B.Avy基因的表達產物 ASIP 蛋白抑制真黑素的形成C.該毛色形成過程的示意圖表明基因可以間接控制生物的性狀D.基因型為AvyAvy的刺豚鼠均表現為黃色體毛7.由一個祖先物種進化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的新物種,從而適應不同環境,形成一個同源的輻射狀的進化系統,稱之為適應輻射,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適應輻射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圖中的地雀各自占據的生態位有差異C.生長在不同土壤的牧草鴨茅,呈現不同的形態特征,屬于適應輻射D.起源于盾皮魚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生活于各自的水環境、屬于適應輻射8.癌癥是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科研人員探究了藤梨根提取物對裸鼠(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增殖的影響,并初步探討其調控機制。小鼠分組及干預:每只裸鼠皮下接種等量瘤細胞,隨機分為4組,5天成瘤后給藥,給藥方式和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已知順鉑可抑制DNA的復制過程。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A.結果表明藤梨根可能具有輔助順鉑提高其對移植瘤治療療效的作用B.Caspase-3蛋白可能是抑癌基因的表達產物C.藤梨根提取物可能通過提高 Bcl-2的表達抑制腫瘤細胞增殖D.可以通過抑制 DNA 的復制來治療相關癌癥9.鳥類的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某鳥類羽色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Z染色體上的基因TA分別控制褐羽和黑羽;常染色體上的基因B/b控制色素合成,無基因B不能合成色素而表現為白羽,基因型為Bb的個體表型為半褐羽或半黑羽。一只純合黑羽雌鳥和一只純合白羽雄鳥雜交,F1均為半褐羽,F1相互交配得F2。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F2半褐羽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后代中黑羽個體占1/32B.F2中褐羽、半褐羽個體中的雌與雄數量比均為2:1C.F2中褐羽:黑羽:半褐羽:半黑羽:白羽=3:1:6:2:4D.親本雌雄個體的基因型分別為BBZtW和bbZTZT10.蕓薹(2n=20)與黑芥(2n=16)雜交,子代經人工誘導染色體數加倍形成芥菜(4n=36),如圖為培育過程中檢測到的部分細胞相關數據,a-f代表不同種類的細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若用體細胞雜交技術培育芥菜,需選擇a和eB.f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體的互換C.芥菜中一定能檢測到無葉綠體的eD.b一定為蕓薹的花粉細胞11.“花粉蒙導效應”是指使用同種和異種花粉同時混合授粉至同一柱頭,以幫助異種花粉突破柱頭處的生殖障礙,實現遠緣雜交。相關實驗及結果如下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組別 柱頭來源 花粉來源 柱頭上滴加的物質 花粉萌發情況1 擬南芥 擬南芥 無 萌發2 遠緣物種 無 不萌發3 擬南芥+遠緣物種 無 均萌發4 遠緣物種 R肽 萌發A.擬南芥花粉可能誘導自身柱頭釋放R肽,保證花粉萌發B.第3組的柱頭來源若為遠緣物種,則結果仍為均萌發C.可借助R肽提高農作物遠緣雜交的成功率D.該效應通過基因突變提高植物的遺傳多樣性12.馬德隆畸形是由S基因控制的顯性遺傳病,基因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正常人和患者的S基因(編碼序列)測序結果如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病遺傳方式與抗維生素D佝僂病相同B.圖示序列與S基因轉錄時的模板鏈互補C.患者S基因mRNA的第75個密碼子變為終止密碼子D.對母方產生的極體進行基因檢測就能確定胎兒是否患病13.已知R基因缺陷小鼠(2n=40)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均不能正常配對,分裂停止。下列關于該小鼠初級精母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A.含有40條染色體、2個染色體組B.含有0個四分體、80個DNA分子C.不能發生基因重組D.不存在姐妹染色單體14.將純合白花、普通葉、非麻色種皮豌豆與純合紫花、半無葉、麻色種皮豌豆進行雜交,結果如下圖。根據雜交結果,下列有關推測錯誤的是( )A.種皮顏色的遺傳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B.花色與葉型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C.F2麻色種皮、普通葉個體中純合子約占1/9D.F1測交后代中,紫花、麻色種皮約占1/215.科學家發現了某二倍體植物(XY型),該植物的葉形和莖色,分別由等位基因B/b和E/e控制,已知基因B、b位于常染色體上。現有一株圓葉綠莖與另一株圓葉紫莖雜交,F1中有1/8為尖葉紫莖雄株。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該植物的圓葉對尖葉為顯性性狀且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B.若F1的所有植株自由交配,后代中基因e的頻率為1/3C.F1圓葉綠莖植株均為雜合子,尖葉紫莖植株均為純合子D.若僅考慮葉形這對相對性狀,讓F1圓葉雌雄植株雜交,后代圓葉中純合子占1/2二、非選擇題16.雄性不育是水稻育種過程中的重要性狀,研究者在不同水稻品種中鑒定出A基因和B基因,它們都是調控光周期敏感性的雄性育性基因,負責在花藥發育過程中將糖由葉片運往花藥。回答下列問題:(1)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在雜交過程中只能作為 ,其在雜交操作過程中的優勢是 。(2)研究發現,水稻A基因主要在長日照條件下表達。經檢測,aa突變體在長日照和短日照條件下的花粉存活情況如圖1所示。水稻B基因主要在短日照條件下表達,A基因和B基因獨立發揮作用、bb突變體的花粉存活情況如圖2。Ⅰ、由圖2可知,bb突變體在不同日照條件下的花粉存活率表現為 :若將aa突變體與bb突變體雜交,F1在長日照條件下的花粉存活率為 。Ⅱ、欲通過實驗探究A/a和B/b是位于同源染色體還是非同源染色體上,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1:aa突變體和bb突變體雜交得F1;步驟2:F1自交獲得F2;步驟3:將F2置于長日照條件下培養,統計花粉存活率(不考慮互換及其他變異)。請評價該方案是否能達到探究目的,并說明理由 。17.為研究某地潮間帶兩種藤壺空間分布差異的成因,科研人員開展野外實驗。(1)附有兩種藤壺的巖石塊預先培養一段時間,將玻璃片放在上面,精確描記出每一藤壺的種類和原始生存位置,如圖1。將巖石塊分別移植到潮間帶的不同深度,如圖2。實驗一:每一深度的移植巖石塊隨機分為兩組。Ⅰ組不做任何處理,Ⅱ組移除全部藤壺乙。一段時間后,重新放置玻片并描記每一藤壺的位置,進而統計藤壺甲的死亡率。①移植到不同深度前,巖石塊預先培養一段時間的目的是 。②實驗結果為 ,說明兩種藤壺之間存在種間競爭。(2)科研人員推測,該群落中的荔枝螺對藤壺的捕食會緩解兩種藤壺之間的種間競爭。實驗二:在某一深度選取一組移植巖石塊用鐵籠罩住,可有效防止荔枝螺的捕食。一段時間后,統計藤壺甲的死亡率,結果如圖3。圖3結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推測,依據是 。(3)綜上所述,藤壺甲和藤壺乙在該群落中各自占據特定的生態位,是 的結果。18.位于X染色體上的D基因在小鼠的肝臟等器官中表達。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獲得D基因肝臟條件性敲除(僅在肝臟細胞中被敲除)小鼠,用于肝臟疾病的研究。Cre酶可識別DNA分子中特定的loxP 序列,并將兩個loxP 序列之間的DNA 序列剪除,切口連接形成的環狀產物被降解,剩余序列會重新連接起來,從而達到敲除基因的目的。Ⅰ.基因型為XdXd小鼠的獲得與鑒定:研究人員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圖甲箭頭所指處插入loxP序列,使D基因突變為d基因。d基因仍可表達正常的D蛋白。研究人員以XDXd與XDY為實驗材料,通過多次雜交獲得了純合突變小鼠。為了對雜交后代小鼠的基因型進行鑒定,研究人員在右邊的箭頭處周圍設計引物,以D、d基因為模板進行PCR,電泳結果如圖乙所示。外顯子就是指基因在表達過程中能編碼蛋白質的核苷酸序列。 Ⅱ.研究人員將A啟動子和Cre酶基因插入M號常染色體上,如圖所示,獲得C C 雄鼠 (C 表示插入,C 表示未插入 Cre酶基因)。 Ⅲ.雜交實驗:以上述過程中獲得的XdXd鼠與 C C 雄鼠為實驗材料,開展多次雜交實驗,得到目標小鼠。(1)圖甲中:loxP序列插入了D基因的內部,卻沒有引起D 蛋白結構的改變,原因是 。(2)根據圖乙中電泳結果,可知: 號小鼠是突變型純合子。(3)Cre酶能斷開loxP 序列中的 ,形成黏性末端,類似基因工程中的 酶,如果兩個同向loxP 序列位于一個DNA 分子上,Cre酶能有效切除兩個loxP 間的序列,但可保留一個loxP 序列,請說明理由: 。(4)Ⅲ雜交實驗中: 目標雌鼠的基因型為: 。(5)上述案例實現了將基因敲除限定于特定的組織或器官,而不表達 的組織或器官則不會受到基因敲除的影響。19.鵪鶉(ZW)到了繁殖期,頸后部有的會長出長羽冠,有的長出短羽冠,長羽冠受顯性基因G控制,即使攜帶G基因也只在成年后的繁殖期才表現出來。現有一繁殖期表現出短羽冠的雄性和一繁殖期表現出長羽冠的雌性鵪鶉雜交,繁殖出一雄一雌兩只幼體。對親子代進行相關基因檢測,電泳結果如圖所示(對應個體標簽丟失且不考慮Z、W染色體的同源區段)。請回答下列問題:(1)控制羽冠基因G/g位于 染色體上,理論上,子代中繁育期雌性長羽冠鵪鶉和雄性長羽冠鵪鶉在數量上表現為 。(2)F1雌雄鵪鶉相互雜交,F2成年后出現雄性短羽冠的概率為 。(3)鵪鶉的喙有黃色(F)和褐色(f),取多對短羽冠褐喙雄鵪鶉與長羽冠黃喙雌鵪鶉雜交,F1雄性均表現為長羽冠黃喙,雌性均表現為長羽冠褐喙。①上述兩個親本的基因型為 。②幾個生物興趣小組多次重復上述實驗,偶然間發現F1中出現一只雄性褐喙。小組成員猜測以下三種可能:F基因所在染色體出現了缺失;出現了性反轉;出現了基因突變。請你設計最簡單實驗進行判斷,請簡要寫出實驗設計思路并預期實驗結果。實驗設計思路: ;實驗結果預期: 。20.已知甲病 (基因用A、a表示)為一種單基因遺傳性皮膚病。該病是編碼DNA聚合酶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10000.乙病 (基因用B、b表示)是一種單基因遺傳性眼病,由常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控制。控制甲、乙病的基因均不在XY 的同源區段。 與一個基因型相同的人婚配,生出了患甲、乙兩病的孩子,Ⅲ 和Ⅲ 都是純合子, 不考慮互換。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此家系甲病的遺傳方式是 。Ⅲ 與一個正常人(沒有血緣關系)婚配后,生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 。控制這兩種病的基因位于 (填“一對”或“兩對”)同源染色體上。Ⅳ2與丈夫生一個患兩病孩子的概率是 。(2)研究人員對甲病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發現突變發生在A基因編碼區某堿基對 (C∥G→T∥A),突變后基因的堿基對數量沒有發生變化。①圖 (b)所示的突變使得轉錄出的mRNA 相應位點由編碼精氨酸的密碼變為 ,導致 ,最終使得病人出現多種病癥。②研究人員設計引物a和引物b擴增包含突變位點的長度為322bp的目的基因片段,突變序列的擴增片段用某種限制酶處理后得到長度分別為197bp和125bp的兩個片段。目前Ⅳ 再次懷孕,并接受了產前基因診斷,用引物a和引物b對該家系家庭成員目的基因片段進行PCR擴增,家庭成員及胎兒的 PCR擴增產物酶切電泳帶型示意圖如圖所示。初步判斷胎兒的基因型是 (不考慮其他異常情況)。 21.赤霉病嚴重影響小麥的品質和產量,為培育抗赤霉病品種,科研人員利用小麥的近緣種長穗偃麥草開展下列研究。(1)長穗偃麥草(2n=14,EE)的7號染色體(7E)上帶有顯性赤霉病抗性基因A。從小麥(2n=6x=42,AABBDD)與長穗偃麥草的雜交后代中選育獲得純合品系甲(2n=42),其D組7號染色體(7D)被長穗偃麥草的7E代替。小麥與品系甲的雜交子代中,由于7D與7E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不能 ,而無法發生染色體片段的互換。(2)小麥的5B染色體上顯性基因H失活后得到品系乙,可誘導7D與7E在減數分裂時發生交換。進行圖1所示雜交實驗。①植株X的基因型為Aahh,篩選該種基因型植株的目的是 。②簡單重復序列(SSR)一般為幾十個核苷酸組成的串聯重復序列,同一SSR位點在不同個體間存在差異。利用SSR檢測BC2植株7號染色體上的DNA組成,結果如下表。植朱 SSR 1 SSR 2 SSR 3 SSR 4 SSR 5 SSR 6 SSR 7 抗性1 W T T T W W W 無2 W T W T T T W 有3 W W W W T T W 有4 W W W T W W W 無5 W W T T T T W 有6 W T W W W W W 無注:w表示不含來自長穗偃麥草的SSR;T表示含有來自長穗偃麥草的SSRO據以上信息,可選擇植株 進行自交并篩選獲得純合抗性品系丙,最有利于對基因A進行快速、精細定位。(3)對基因A測序結果進行分析,推測該基因來自真菌M,跨物種轉移至長穗偃麥草中。支持這一推測的證據有 (多選)。a.真菌M和長穗偃麥草均為真核生物b.長穗偃麥草的祖先與真菌M的祖先存在共生關系c.真菌M中存在基因A的同源基因,而其他植物中暫未發現其同源基因d.真菌M的基因組中還存在其他與7E染色體同源的序列(4)純合品系丁的3D染色體上帶有顯性赤霉病抗性基因B。利用SSR-A和SSR-B對品系丁與品系丙雜交所得F2的部分子代進行檢測,結果如圖2。其中類型 (填數字)的植株能將赤霉病抗性性狀穩定遺傳給后代,這樣的個體在F2中的占比為 。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D A B D C C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C D B B1.AA、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是DNA,外泌體攜帶的RNA需要逆轉錄形成DNA才能整合到染色體上,A錯誤;B、由于來自腫瘤的外泌體可以導致大量新生血管的生成,促進腫瘤的生長,因此推測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可能攜帶了促進血管生成的信號,B正確;C、外泌體是人體細胞分泌的,可以攜帶RNA、蛋白質等多種分子,進而影響其他細胞的功能,說明外泌體可參與細胞間的信息交流,C正確;D、外泌體是人體細胞分泌的一種微小囊泡,其釋放過程類似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D正確。故選A。2.AA、14號和21號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會發生異常聯會,故觀察異常染色體應選擇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細胞,A錯誤;B、細胞中一條14號和一條21號染色體連接形成一條異常染色體,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細胞分裂中丟失,故該異常導致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和順序發生改變,B正確;C、依題意“配對的三條染色體中,任意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分離時,另一條染色體隨機移向細胞任意一極”可知,該女子減數分裂過程中會出現三個染色體聯會的現象,C正確;D、該女子可以產生正常14號染色體+正常21號染色體的配子,該女子與正常男子婚配能生育染色體組正常的后代,D正確。故選A。3.DA、Photuris利用熒光信息捕食Photinus雄蟲,屬于種間關系中的信息傳遞(捕食),說明信息傳遞可以調節種間關系,A錯誤;B、螢火蟲發出的熒光信息屬于物理信息,B錯誤;C、Photuris和Photinus屬于不同種的生物,所以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能構成一個基因庫,C錯誤;D、螢火蟲通過食物獲得的能量,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即儲存在自身有機物中,D正確。故選D。4.AA、班廷和貝斯特先將狗的胰管結扎,造成胰腺萎縮,再摘除另一只狗的胰腺,造成糖尿病,應用了減法原則,再從結扎的狗身上取出萎縮得只剩下胰島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患糖尿病的狗身上,患糖尿病的狗的血糖迅速下降,證實胰島分泌胰島素,A正確;B、沃森和克里克運用建構模型法構建DNA結構模型,B錯誤;C、施旺、施萊登運用不完全歸納法提出細胞學說,但細胞學說并未提出一切生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病毒無細胞結構),C錯誤;D、艾弗里在研究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時,對自變量的控制符合對照實驗的“減法原理”,如他在培養R型肺炎雙球菌的培養基中除了加入分離提純的S型肺炎雙球菌的DNA之外,還同時加入了DNA水解酶,結果培養基上沒有出現S型肺炎雙球菌,D錯誤。故選A。5.BA、太空中的失重及宇宙射線等因素,可誘發種子發生基因突變,A正確;B、由玫瑰種子萌發到開花,屬于植物生長發育,不能體現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B錯誤;C、由于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太空玫瑰花瓣細胞與葉肉細胞中的蛋白質不完全相同,C正確;D、細胞衰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命現象,D正確。故選B。6.DA、圖中顯示,T基因控制產生的酶能催化酪氨酸轉變成多巴,進而實現黑色素的產生,因此,若T基因發生基因突變可能會導致黑色素不能產生,而表現為白化病,A正確;B、結合圖示可以看出,Avy基因的表達產物 ASIP 蛋白會抑制真黑素的形成,進而可能表現為黃色,B正確;C、該毛色形成過程的示意圖表明基因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間接控制生物的性狀,C正確;D、題意顯示,Avy基因具有多個可發生DNA甲基化修飾的位點,且甲基化后抑制了該基因的表達,據此可推測,基因型為AvyAvy的刺豚鼠可能表現為黃色體毛,也可能表現為黑色,D錯誤。故選D。7.CA、適應輻射是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為適應不同環境,經自然選擇形成多種新物種的現象,是長期自然選擇結果,A正確;B、圖中不同地雀因食性、棲息環境等差異,各自占據生態位有差異,以減少種間競爭,B正確;C、生長在不同土壤的牧草鴨茅呈現不同形態特征,是同種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沒有產生新物種,不屬于適應輻射,C錯誤;D、起源于盾皮魚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為適應不同水環境進化成不同類群,屬于適應輻射,D正確。故選C。8.CA、同時用藤梨根提取物和順鉑處理組的腫瘤大小(瘤重)輕于單獨用藤梨根提取物處理組和用順鉑處理,且均輕于生理鹽水處理組,因此藤梨根可能具有輔助順鉑提高其對移植瘤治療療效的作用,A正確;B、同時用藤梨根提取物和順鉑處理組的Caspase-3蛋白表達量最高,Caspase-3蛋白可能是抑癌基因的表達產物,B正確;C、單獨用藤梨根提取物處理組的CBcl-2的表達量低于生理鹽水組,因此藤梨根提取物可能通過降低 Bcl-2的表達抑制腫瘤細胞增殖,C錯誤;D、癌細胞分裂旺盛,可以通過抑制 DNA 的復制來抑制細胞分裂,治療相關癌癥,D正確。故選C。9.BA、半褐羽中2/3的BbZTZ-,1/3的BbZTW,雄:雌=2∶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按照拆分法和配子法,黑羽個體的基因型為BBZtW,其中BB的概率為:1/2×1/2=1/4,ZtW的概率為1/4×1/2=1/8,故BBZtW的概率為1/4×1/8=1/32,A正確;B、褐羽中有2/3的BBZTZ-,1/3的BBZTW,即雄:雌=2∶1,半褐羽中2/3的BbZTZ-,1/3的BbZTW,即雄:雌=2∶1,B錯誤;C、F1的基因型為BbZTZt、BbZTW,按照拆分法,可知,F2中,BB:Bb:bb=1∶2∶1,ZTZT:ZTW:ZTZt:ZtW=1∶1∶1∶1,褐羽(BBZT_)所占的概率為1/4×3/4=3/16,黑羽(BBZtW)所占的概率為1/4×1/4=1/16,半褐羽(BbZT_)所占的概率為2/4×3/4=6/16,半黑羽(BbZtW)所占的概率為2/4×1/4=2/16,白羽(bb__)所占的概率為1/4×1=4/16,即F2中褐羽:黑羽:半褐羽:半黑羽:白羽=3∶1∶6∶2∶4,C正確;D、依據題干信息,一只純合黑羽雌鳥(BBZtW)與一只純合白羽雄鳥(bbZ-Z-)雜交,F1均為半褐羽(BbZT_),故可知,親本純合白羽雄鳥的基因型為bbZTZT,D正確。故選B。10.CA、a是黑芥產生的生殖細胞,c是黑芥的體細胞,d是蕓薹的體細胞,若用體細胞雜交技術培育芥菜,需選擇c和d,A錯誤;B、f染色體組數是4,核DNA數為40,應該是處于有絲分裂后期的蕓薹細胞,同源染色體的互換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B錯誤;C、e染色體組數為4,核DNA數為36,為芥菜體細胞,芥菜葉肉細胞含有葉綠體,根、莖等細胞沒有葉綠體,C正確;D、b染色體組數為1,核DNA數為10,可能是蕓墓的花粉細胞,也可能是蕓墓的卵細胞,D錯誤。故選C。11.DA、從組別1中擬南芥花粉在自身柱頭上萌發,組別4中在遠緣物種柱頭上滴加R肽后遠緣物種花粉萌發,可推測擬南芥花粉可能誘導自身柱頭釋放R肽,從而保證花粉萌發,A正確;B、“花粉蒙導效應”是指同種和異種花粉同時混合授粉幫助異種花粉突破生殖障礙實現遠緣雜交。若第3組的柱頭來源為遠緣物種,由于存在擬南芥花粉和遠緣物種花粉的混合授粉,依然可能借助擬南芥花粉產生的某種作用(如誘導產生R肽等)使花粉均萌發,B正確;C、組別4表明在遠緣物種柱頭上滴加R肽后遠緣物種花粉能夠萌發,說明可借助R肽提高農作物遠緣雜交的成功率,C正確;D、“花粉蒙導效應”是通過幫助異種花粉突破生殖障礙實現遠緣雜交,進而提高植物的遺傳多樣性,而不是通過基因突變,D錯誤。故選D。12.CA、抗維生素D佝僂病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而本題中馬德隆畸形基因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兩者遺傳方式不同,A錯誤;B、DNA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mRNA,mRNA上的堿基序列與DNA模板鏈互補,圖中3’端在左側,前三個堿基對應密碼子為AUG,可推斷圖示序列為S基因轉錄時的模板鏈,B錯誤;C、3個相鄰堿基為一個密碼子,從起始密碼子開始數,患者S基因mRNA從起始密碼子開始數到第75個密碼子(從第1位堿基開始數,222÷3 = 74,再往后3個堿基是第75個密碼子)的三個堿基是UAG,為終止密碼子,C正確;D、母方產生的極體不參與受精作用,且根據母方產生極體推測出的卵細胞不含有致病基因,但不清楚精子的基因型,也不能判斷出后代的患病情況,因此對母方產生的極體進行基因檢測不能確定胎兒是否患病,D錯誤。故選C。13.DA、初級精母細胞是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的細胞,此時染色體已經復制,但還未分離。因此,雖然DNA含量加倍,但染色體數目仍然與體細胞相同,即40條。同時,由于還未發生細胞分裂,因此細胞內含有2個染色體組,A正確;B、四分體是由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形成的。由于題干中提到同源染色體不能正常配對,因此在初級精母細胞中不會形成四分體,即0個四分體。另外,每條染色體在復制后含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每條姐妹染色單體含有一個DNA分子。因此,40條染色體含有80個DNA分子,B正確;C、R基因缺陷小鼠(2n=40)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均不能正常配對,分裂停止,由于該小鼠的同源染色體不能正常配對,因此無法形成四分體,也就無法發生基因重組,C正確;D、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已經完成復制,每條染色體由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組成,這兩條姐妹染色單體通過著絲粒連接。因此,在初級精母細胞中,雖然同源染色體不能配對,但每條染色體仍然包含兩條姐妹染色單體,D錯誤。故選D。14.BA、F2中麻色種皮(110 + 39 = 149):非麻色種皮(38 + 13 = 51)接近3:1,符合基因分離定律中雜合子自交性狀分離比,說明種皮顏色的遺傳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A正確;B、F2中紫花(110 + 39 = 149):白花(38 + 13 = 51)接近3:1,普通葉(110 + 38 = 148):半無葉(39 + 13 = 52)接近3:1,且紫花普通葉、白花普通葉、紫花半無葉、白花半無葉的比例接近9:3:3:1,說明花色與葉型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即花色與葉型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B錯誤;C、僅考慮種皮顏色和葉型,種皮顏色中麻色種皮是顯性(設為A),葉型中普通葉是顯性(設為B),兩對等位基因自由組合,F1基因型為AaBb,F2麻色種皮(A -)占3/4,普通葉(B -)占3/4,麻色種皮、普通葉個體(A - B -)占9/16,其中純合子AABB占1/16,所以F2麻色種皮、普通葉個體中純合子約占1/9,C正確;D、僅考慮花色和種皮顏色,根據F2中,紫花性狀與麻色種皮性狀捆綁,白花性狀與非麻色種皮性狀捆綁,則說明控制花色和種皮的基因連鎖,設花色中紫花為顯性(C),種皮顏色中麻色為顯性(A),F1基因型為CcAa(其中c、a基因連鎖),測交即CcAa×ccaa,后代紫花、麻色種皮(CcAa)約占1/2,D正確。故選B。15.BA、由題意知,圓葉與圓葉雜交,F1中出現尖葉,說明該植物的圓葉對尖葉為顯性性狀,且雙親相關基因型是Bb;又因為F1中有1/8為尖葉紫莖雄株,1/8=1/4(bb)×1/2(雄株),說明莖色基因與性染色體相關,兩對基因獨立遺傳,A正確;B、由于F1中有1/8為尖葉紫莖雄株(XY型),說明其中1/2表示性別,說明親代母本只能產生一種配子,其可進一步推知紫莖對應的是隱性性狀(若為顯性與題意不符),即親本基因型是BbXeXe×BbXEY,僅考慮E/e,F1的相關基因型是XEXe、XeY,若F1的所有植株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有XEXe、XeXe、XEY、XeY,且比例是1∶1∶1∶1,基因e的頻率=(1+1×2+1)/2×2+2=2/3,B錯誤;C、親本基因型是BbXeXe×BbXEY,F1圓葉(B-)綠莖(XEXe)植株都是雜合子,尖葉(bb)紫莖(XeY)植株均為純合子,C正確;D、親本基因型是BbXeXe×BbXEY,若僅考慮葉形這對相對性狀,讓F1圓葉雌雄植株(1/3BB、2/3Bb)雜交,雌雄配子都是2/3B、1/3b,后代圓葉(B-=8/9)中純合子(BB=4/9)占1/2,D正確。故選B。16.(1) 母本 免去了去雄的麻煩,節省了人力(2) 長日照條件下花粉存活率為100%(或花粉育性正常),短日照條件下花粉存活率為0(或花粉不育) 100% 不能,無論A/a和B/b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還是非同源染色體上,F2在長日照條件下培養,花粉育性正常(花粉存活率100%):花粉育性50%(花粉存活率50%)均等于3:1,因此無法判斷(1)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在雜交過程中只能作為母本。用雄性不育株作母本進行雜交實驗,由于其花粉不育,故不去雄也不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免去了去雄的麻煩,節省了人力,提高了經濟效益。(2) Ⅰ、依題意,水稻B基因主要在短日照條件下表達,根據圖2所示,bb突變體在長日照條件下花粉存活率為100%(或花粉育性正常),短日照條件下花粉存活率為0(或花粉不育)。aa突變體與bb突變體雜交,F1基因型為AaBb,即野生型個體,在長日照條件下均表現為花粉存活率100%。Ⅱ、根據某同學設計的實驗方案,可以獲得如下預期結果:若A和B位于同源染色體上,則F1的基因型為AaBb(且A和b連鎖,a和B連鎖),在長日照條件下,F1產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 Ab:aB=1:1,則F2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2AaBb:aaBB。據圖1可知,aa突變體在長日照條件下的花粉育性表現分別為50%,野生型在長日照條件下花粉育性表現分別為100%。據圖2可知,bb突變體和野生型在長日照條件下的花粉育性表現分別為100%,故F2的表型及比例為長日照條件下,育性正常(100%育性):半不育(50%育性)=3:1。若A和B分別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在長日照條件下,F1產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為AB: Ab:aB:ab=1:1:1:1,F2基因型及比例為:9A-B-:3A-bb:3aaB-:1aabb。則F2的表型及比例為:長日照條件下,育性正常:半不育(50%育性)=12:4=3:1。綜合以上分析,上述實驗方法不能確定A和B的位置關系,無法達到探究目的。17.(1) 使移植的每一巖石塊上藤壺的數量和生長情況等相近,各組的死亡率具有可比性 Ⅱ組的藤壺甲死亡率明顯低于Ⅰ組(2) 支持 無鐵籠保護的第1、2組死亡率差值遠小于有鐵籠保護的第3、4組死亡率差值(3)群落中藤壺甲、乙之間及藤壺甲、乙與環境間協同進化(1)①根據題干信息及實驗步驟分析,實驗一研究的是藤壺乙對藤壺甲的影響,檢測指標是藤壺甲的死亡率,移植到不同深度前,巖石塊預先培養一段時間的目的是使移植的每一巖石塊上藤壺的數量和生長情況等相近,各組的死亡率具有可比性。②Ⅰ組不做任何處理,Ⅱ組移除全部藤壺乙,若Ⅱ組的藤壺甲死亡率明顯低于Ⅰ組,說明兩種藤壺之間存在種間競爭。(2)根據圖3數據分析,在有鐵籠保護的情況下,即不存在荔枝螺對藤壺的捕食的情況下,未移除藤壺乙組比移除藤壺乙組,藤壺甲的死亡率大很多,而在無鐵籠保護下,即存在荔枝螺對藤壺的捕食的情況下,未移除藤壺乙組和移除藤壺乙組,藤壺甲死亡率的差異較小,說明該群落中的荔枝螺對藤壺的捕食會緩解兩種藤壺之間的種間競爭,即該結果支持上述推測。(3)藤壺甲和藤壺乙在該群落中各自占據特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藤壺甲、乙之間及藤壺甲、乙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18.(1)loxP序列插入到了D基因的非編碼序列,沒有插入到D基因能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外顯子),因此不會影響D蛋白結構(2)3(3) 磷酸二酯鍵 限制(或限制性內切核酸) 兩個同向的loxP序列被Cre酶切割以后,形成了相同的黏性末端,在DNA連接酶作用下可以連接起來,連接起來的序列構成一個新的loxP序列(4)C+C-XdXd或者C+C+XdXd(5)Cre酶(1)loxP序列插入到了D基因的非編碼序列,沒有插入到D基因能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外顯子),因此不會影響D蛋白結構。(2)8號為野生型小鼠,其基因型為XDXD,電泳的條帶即為以D基因作為模板擴增的片段,由于d基因引物中間插入了loxP序列,以d基因為模板擴增的片段長度大于D基因為模板擴增的片段,3號只有一種片段,且長度大于D基因為模板擴增的片段,所以3號是XdXd的個體。(3)Cre酶可識別DNA分子中特定的loxP序列,并對其進行切割,說明Cre酶是類似于限制性內切核酸酶的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鍵。兩個同向的loxP序列被Cre酶切割以后,形成了相同的黏性末端,在DNA連接酶作用下可以連接起來,連接起來的序列構成一個新的loxP序列。(4)Ⅲ雜交實驗的目標雌鼠應該是肝臟能特異性表達Cre酶的XdXd個體。基因型為:C+C-XdXd或C+C+XdXd。(5)上述案例將基因敲除限定于特定的組織或器官,而不表達Cre酶的組織或器官則不會受到基因敲除的影響。19.(1) 常 1:1(2)1/8(3) ggZfZf、GGZFW 取該褐喙雄性個體細胞制成臨時裝片進行染色體觀察 若只有一條性染色體,則為染色體缺失;若兩條性染色體大小形態不同,則是出現了性反轉;若性染色體形態相同且結構正常,則為基因突變(1)根據電泳條帶分析可知,兩個個體為雜合子,兩個個體為純合子,若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設繁殖期表現出短羽冠的雄性基因型為ZgZg和一繁殖期表現出長羽冠的雌性鵪鶉基因型為ZGW,子代為ZGZg和ZgW,因子代是一個雌性一個雄性,無法出現兩個純合兩個雜合的情況,與題目不符;若基因在常染色體上,短羽冠的雄性基因型為g,長羽冠的雌性鵪鶉基因型為GG,子代的基因型Gg,則1和3是子代,2和4是親代,與題目相符。若短羽冠的雄性基因型為g,長羽冠的雌性鵪鶉基因型為Gg,子代基因型為Gg和gg,與題目不符,故可確定控制羽冠基因G/g位于常染色體上;由于基因在常染色體上,且即使攜帶G基因也只在成年后的繁殖期才表現出來,親本中短羽冠的雄性鵪鶉和長羽冠的雌性鵪鶉的基因型為GG、gg,子代中雌性短羽冠鶴鶉和雄性短羽冠鶴鶉在數量上表現為1∶ 1。(2)親本中短羽冠的雄性鵪鶉和長羽冠的雌性鵪鶉的基因型為GG、gg,F1中雌性、雄性鶴鶉基因型為Gg,F1中雌雄鶴鶉相互雜交,子代為GG:Gg:gg=1:2:1,出現雄性短羽冠的概率為1/2×1/4=1/8,但需要在繁殖期才表現出來。(3)由(1)可知長羽冠的基因在常染色體上,根據F1雄性均表現為長羽冠黃喙,雌性均表現為長羽冠褐喙,可知喙的顏色的遺傳與性別有關,基因在Z染色體上。①多對短羽冠褐喙雄鵪鶉與長羽冠黃喙雌鵪鶉雜交,F1雄性均表現為長羽冠黃喙,雌性均表現為長羽冠褐喙,可知親本中短羽冠褐喙雄鵪鶉的基因型為ggZfZf,長羽冠黃喙雌鵪鶉的基因型為GGZFW。②只考慮喙的顏色這一對相對性狀,F1雄性的基因型為ZFZf,雌性的基因型為ZfW,而F1雄性中出現一只褐喙,若F1基因所在染色體出現了缺失,則基因型為Z0Zf;出現了性反轉則基因型為ZfW;出現了基因突變則基因型為ZfZf,都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染色體進行判斷,故若想判斷屬于哪種類型,可以取該褐喙雄個體細胞制成臨時裝片進行染色體觀察。若只有一條性染色體,則為染色體缺失;若兩條性染色體大小形態不同,則是出現了性反轉;若性染色體形態相同且結構正常,則為基因突變。20.(1)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1/303 兩對 1/16(2) 終止密碼子/UGA 終止密碼子提前出現,翻譯提前終止,形成結構異常的DNA聚合酶 AA(1)Ⅱ1和Ⅱ2沒有患病,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兒Ⅲ3,由此可以判斷,甲病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于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1/10000,所以甲病的致病基因頻率p(a)=1/100,p(A)=1-1/100=99/100。人群中基因型為AA的比例為p(AA)=p(A)2=(99/100)2,基因型為Aa的比例為p(Aa)=2×p(A)×p(a)=2×99/100×1/100,所以人群中不患病的個體AA∶Aa=99∶2,所以正常人為AA的概率是99/101,為Aa的概率是2/101;Ⅲ4為Aa的概率為2/3;所以,Ⅲ4與一個正常人(沒有血緣關系)婚配后,生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2/101×2/3×1/4=1/303。乙病(基因用B、b表示)是一種單基因遺傳性眼病,由常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控制。Ⅲ1是純合子,患乙病,所以Ⅲ1的基因型為AAbb;Ⅲ2是純合子,患甲病,所以Ⅲ2的基因型為aaBB;他們的孩子Ⅳ2的基因型為AaBb。Ⅳ2與一個基因型相同的人(AaBb)婚配,不考慮互換,如果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Ⅳ2只能產生Ab和aB兩種類型的配子,與任何人婚配都不可能生出兩病皆患的孩子,只有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才可能產生ab配子。ab的雌雄配子結合才能生出兩病皆患的孩子aabb,概率為1/16。(2)①從圖(b)可以看出,圖(b)所示的突變使得轉錄出的mRNA相應位點由編碼精氨酸的密碼子(5′ CGA 3′)變為終止密碼子(5′ UGA 3′);基因突變后終止密碼子提前出現,翻譯提前終止,導致形成結構異常的DNA聚合酶,導致病人出現多種病癥。②用PCR擴增包含該突變位點的一個長度為322bp的DNA片段,突變序列的擴增片段可用識別序列的某種限制酶切為長度分別為197bp和125bp的兩個片段。目的基因第631位堿基對:C∥G突變為T∥A后,正好產生了限制酶的識別序列,使得目的基因片段被限制酶切成兩個部分;也說明目的基因片段在突變前是沒有限制酶的識別序列的,不能被限制酶切成兩部分。Ⅲ2和Ⅲ3都是甲病患者,基因型為aa。從胎兒的PCR擴增產物酶切電泳結果可以看出,酶切產物長度介于267bp和434bp之間,大致判斷為322bp左右的DNA片段,說明該目的基因片段不能被限制酶水解,不具有突變后的限制酶識別序列,不考慮其他異常情況下,可以初步判斷胎兒的基因型為AA。21.(1)聯會(2) 使 BC 中 7D 上帶有基因A的植株比例提高 3(3) b、c、d(4) 1、2、4、7、9 7/16(1)小麥(2n=6x=42, AABBDD)的 7 號染色體為 7D,品系甲的 7 號染色體為長穗偃麥草的 7E(含顯性抗赤霉病基因 A)。小麥與品系甲雜交后,子代的 7 號染色體為 7D 和 7E。由于 7D 和 7E 來自不同物種,屬于非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無法正常聯會,因此不能發生染色體片段的互換。(2)①品系乙的 5B 染色體上顯性基因 H 失活(基因型為 hh),可誘導 7D 與 7E 在減數分裂時發生交換。植株 X 的基因型為 Aahh,其中 Aa 表示攜帶長穗偃麥草的 7E(含 A)和小麥的 7D(無 A),hh 可誘導 7D 與 7E 配對并交換。篩選 Aahh 植株的目的是通過誘導交換,使 7D 染色體上獲得抗赤霉病基因 A,從而提高后代中 7D 攜帶 A 的概率,為后續篩選純合抗性品系奠定基礎。②SSR 標記中,T 表示含有長穗偃麥草的 7E 片段(含 A 基因),W 表示不含。抗性植株需攜帶 A 基因(位于 7E)。分析表格: 植株 3:SSR 5、6 為 T,其余為 W,說明 7E 片段在 SSR 5 和 6 位點存在。 選擇植株3自交,并篩選獲得純合抗性品系丙,最有利于對基因A進行快速、精細定位。(3)支持基因 A 來自真菌 M 的證據需體現跨物種轉移的可能性:a(均為真核生物)僅說明分類關系,無法直接證明基因轉移,a錯誤;b:祖先共生關系可能促進基因水平轉移(如共生生物間的基因交流),b正確;c:真菌 M 中存在 A 的同源基因,而其他植物中無,說明 A 可能從真菌轉移至長穗偃麥草,而非植物共同祖先遺傳,c正確;d:真菌 M 基因組含 7E 染色體的同源序列,暗示染色體片段或基因轉移的可能,d正確。故選bcd。(4)品系丙(純合,含 A 基因,7 號染色體)與品系丁(純合,含 B 基因,3D 染色體)雜交,F 為雙雜合(AaBb),SSR-A 與 A 基因緊密連鎖,SSR-B 與 B 基因緊密連鎖,則SSR-A的上面的條帶可表示A基因,SSR-B的下面的條帶可表示B基因,F 中需穩定遺傳的植株,則含有AA__或__BB,均可穩定遺傳,不發生性狀分離,則子代符合條件的是,1、2、4、7、9。則F2符合條件的個體為,1/16AABB、2/16AABb、1/16AAbb、2/16AaBB、1/16aaBB,共7/16。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