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馬關縣第一中學2024年秋季學期高二年級第二次月考試卷歷 史本試卷分第Ⅰ卷 (選擇題)和第Ⅱ卷 (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第1頁至第4頁,第Ⅱ卷第4頁至第6頁。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選擇題 (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發現,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別。其中一組有七個墓,最多的達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組只有四個墓,隨葬品很貧乏,為陶器、紡輪、獐牙等。由此可知,當時社會A.手工技藝高超 B.文化禮制產生C.經濟發展繁榮 D.階級分化明顯2.史載,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對朝廷禮制進行補充規定:每年逢重要節氣和節日,向仆射、御史大夫、中丞、節度等高級官員及各國使臣賜各種禮物(部分禮物如下表所示)。宋真宗此舉旨在節氣或節日 禮物立春 春盤寒食 钖粥等端午 粽子伏日 蜜沙冰三伏日 賜冰 (每五天一次)重陽 (重陽)糕、酒等A.改善社會優撫 B.強化政治認同C.彰顯親民形象 D.發展節慶文化3.史學家鄧嗣禹在談到近代中國某歷史事件時說:“軍事上的失利代表著中國已經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動性。這也奠定了清政府飽受西方列強欺凌的基礎。向外委曲求全,向內必然是壓榨人民??辆桦s稅的收取不得不逼著一部分支付不起這筆錢的人鋌而走險?!毕铝心軌蛑卧撚^點的是A.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 B.第二次鴉片戰爭與洋務運動C.甲午中日戰爭與維新變法運動 D.八國聯軍侵華與義和團運動4.圖1是我國1956~1976年工農業總產值增速表。該表反映了這一時期A.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B.經濟建設速度深受國際環境的影響C.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呈現持續增長 D.經濟發展出現低谷是由于自然原因5.在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從被動應付、一般性參與、主動參與到主導參與的過程。下列最能體現“主導參與”的是A.提出“求同存異”外交方針 B.參加聯合國多邊外交C.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D.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6.亞歷山大東征使原本已經失去發展條件的希臘文化找到了根植于城邦外部的土壤和條件,再度輝煌起來。同時,希臘文化中心也由雅典轉移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這表明亞歷山大東征A.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互動 B.傳播了歐洲古典文化C.恢復了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 D.擴大了古埃及文化圈7.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A.列強商品輸出需求旺盛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態勢8.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向全世界無產者發出號召, “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從社會演變的物質基礎看,《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得益于A.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B.前人研究的理論成果C.工人階級的斗爭結果 D.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9.圖2的照片拍攝于20世紀60年代,照片中是西柏林的一場婚禮,與會親友向圍墻另一端的親友揮手致意。這張照片反映了A.民族矛盾的激化 B.大國對峙的加強C.第一次柏林危機 D.全面冷戰的開始10.20世紀初以來,美國前1%超級富豪的收入占全社會總收入之比不斷攀升,1928年一度高達22.3%。二戰后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1970年1%超級富豪的收入占全社會總收入的比例降至10.7%。二戰后該比例下降主要基于美國A.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調整 B.社會結構出現了新變化C.政府對社會經濟干預增強 D.通貨膨脹得到一定控制11.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將選舉權賦予新興的中產階級:1867年讓工人階級的主體享有選舉權;1884年則實現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到1928年所有成年人均獲得了平等的選舉權。這表明英國A.議會主導民主改革進程 B.政治體制改革漸進完成C.民眾民主意識不斷增強 D.議會改革深受國際影響12.南朝時期,皇帝一方面讓高門士族擔任級別較高的官職,另一方面,皇帝親信卻往往是寒族出身,并掌握實權。如宋齊時期,寒族出身者擔任中書舍人,專掌軍國機要。由此可知,南朝時期A.選官重視品德與才能 B.有意抑制豪門士族C.對專業官員委以重任 D.九品中正制已崩潰13.下表是南京國民政府舉辦的前三屆高等文官考試報考人數及錄取人數情況,由此可知屆別 時間 報考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率第一屆 1931 年 2185人 101人 4.6%第二屆 1933年 2639人 102人 (首次錄取2 名女性) 3.9%第三屆 1935年 3941人 251人 (包括3名女性) 6.4%A.文官任用程序在不斷完善 B.甄別制度有利于保持行政連續性C.文官選拔具有開放性趨向 D.女子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14. 我國律師執業人數2017年為36.5萬人, 2019年為47.3萬人, 2022年為62萬人, 預計到2025年為75萬人。民事訴訟代理案件占比不斷提高, 2017年為82.07%, 2022年達84.61%。這可用于說明當代我國A.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形成 B.民眾的民主法治意識日益增強C.法制建設開始走向制度化 D.人民是法治的主體和力量源泉15.1856年,由英國、法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土耳其和撒丁在巴黎簽署生效的《巴黎宣言》,禁止了使用大炮和火箭彈等具有殺傷性的武器,并規定了戰爭中對平民和傷員的保護原則。這體現了A.國際法的人道主義化 B.國際法的權威性增強C.西方國家矛盾的消融 D.世界和平獲得了保證16.1963年,林登·約翰遜就任美國總統后,延續了艾森豪威爾的“強硬關門”政策。但從1966年開始,約翰遜政府的對華政策轉向“遏制而不孤立”。這一政策調整主要是基于中國A.逐漸放棄反美的政治立場 B.沖破“一邊倒”政策的束縛C.成為第三世界的中堅力量 D.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注意事項: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17.(14分)政黨政治見證了近代中國共和制的曲折歷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其中,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為三大黨,共和黨擁戴袁世凱,統一共和黨接近同盟會。——摘編自統編教材《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二 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作用,是要靠黨員的質量來保證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數。在陜甘寧邊區,1941年根據“三三制”原則進行了改選;黨外人士擔任鄉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總數三分之二。根據地內的開明紳士由此得以進入政權機構。——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材料三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積累了大量成功的執政經驗,積攢下一批寶貴的政治遺產。 “三三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它是延安民主的象征。隨著抗戰勝利的臨近,新中國也在不遠的將來可以望見, “參議會”將為……所取代。 “三三制” 民主的統戰協商功能將分離出去,因而更加凸顯“人民民主”的實質內涵。那種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政治參與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將開辟民主的中國模式,而在抗戰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將延伸為“中國道路”。——摘編自劉晨光《“三三制”民主:原因、問題與實質》(1)結合所學知識,解讀材料一反映的歷史現象。(6分)(2)根據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概括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探索的意義,并舉例說明抗戰中形成的“延安道路”延伸為“中國道路”的表現。(8分)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英國,人們普遍認為,文官應該是知識廣博,才能非凡,具有多方面修養的通才。在當代英國,高級文官通過競爭考試從大學畢業生中錄用,特別是高級行政管理人員,“往往來自文學和古典文學的畢業生尤其是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男性畢業生”。英國政治在決策過程中,也總是比較重視高級行政文官的意見與建議,而往往忽視專業技術人員所提供的信息。美國從1883年確立文官制度的《彭德爾頓法》開始,就明確指出: “文官考試必須帶有專業與實用性”的特點。因此,在美國,多數情況下,高級文官被錄用是以他們的特殊技能為基礎的。英國對文官參與政治和政治活動有較多限制,他們被要求嚴格保持政治中立,禁止文官參加政治活動。與英國相比,美國對文官政治“中立”與政治參與的限制相對較小。事實上,美國文官特別是高級文官參與政治和政治活動的范圍不僅擴展到立法權和司法權以及整個政府的政治層面,而且甚至延伸到廣大的社會層面。因此無論在英國還是在美國,文官參與政治和政治活動都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歷史與現實問題。——摘編自石慶環《英美文官制度的模式差異及其歷史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美兩國文官制度的主要差異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英美兩國的文官制度。(4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宋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范圍繼續擴大,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借著科舉考試選拔范圍的擴大,“禮”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向民間的滲透,為鄉規民約的產生奠定了民間基礎?!瓍未筲x創建的《呂氏鄉約》,作為鄉民自行設計的一個自組性和自治性的道德規范體系,主要是運用社會教化的方式來化解鄉民矛盾,實現整合鄉村秩序之目的。 “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是它的基本宗旨?!l約和保甲作為兩種不同的制度設置,一直以來在兩條殊途而同歸的道路上運行和發展,直到明代中后期,有了封建專制國家權力的介入和滲透,它們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摘編自楊亮軍《明代鄉約與國家權力的整合及其歷史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鄉約產生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6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不斷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長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文明不斷創新發展的寶貴資源和突出優勢。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不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也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正因為如此,在近代以后遭遇重大挫折的時候,各民族才能緊密團結、相互支援,共同筑起中華民族新的長城。——摘編自《蒙曼: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根據材料,以“民族交融”為主題,自擬一個觀點,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2分)馬關縣第一中學2024年秋季學期高二年級第二次月考試卷歷史參考答案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B A A C B D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C B C B A B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17. (14分)(1)(6分)解讀:辛亥革命后,專制王權土崩瓦解,各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各黨派競爭激烈,開始政黨政治嘗試。(意思相近即可)(2)(8分)意義: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新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提供了借鑒。(每點2分,4分)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共領導下的人民共和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4分)18. (14分)(1)(10分)主要差異:英國文官重視通才,美國重視專業性和實用性,強調專才;英國限制甚至禁止文官參與政治活動,強調文官政治中立,美國文官可廣泛參與政治活動。(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每點2分,4分)原因: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并實行責任內閣制,而美國實行總統制共和制;英國具有長期的官僚政治傳統,而美國歷史短暫,受官僚政治影響較小;英國的傳統文化悠久,而美國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具有獨特的多元移民文化。(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每點 2分, 6分)(2)(4分)簡要評價:文官制度作為英美行政管理制度的組成部分,規范了英美兩國行政部門事務官的選用和管理,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有利于保障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分)但也存在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文官人數的膨脹也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并影響行政效率。(2分)(言之成理即可相應賦分)19. (12分)(1)(6分)背景:科舉制度的發展;理學的形成;“禮”在民間的滲透與普及;國家權力在鄉村的缺失,鄉里社會承擔的教化功能日漸喪失;士大夫的推動。(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2)(6分)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發展生產;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每點2分)20. (12分) 示例:觀點:中國各民族的民族交融推動中國文明的發展。(2分)闡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推動了中國歷史向前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華夏認同觀念,擴大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力。秦統一全國后建立了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豐富了中華文明。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交融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內遷,與中原文化經濟交流加強,推動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唐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并加強了對邊疆的治理。清朝時期奠定了我國的版圖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8分)總之,各民族的交融使得中華民族逐漸成為一個整體,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