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1北極放大--沖刺2025年高考地理熱點梳理情境對點練(全國通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1北極放大--沖刺2025年高考地理熱點梳理情境對點練(全國通用)

資源簡介

(共39張PPT)
專題 01
北極放大效應
沖刺2025年高考地理熱點梳理情境對點練
了解北極地區的最新研究成果、氣候變化動態等,如北極海冰面積的變化、北極地區的極端天氣事件等。這些熱點可能會成為高考命題的素材。通過分析一些具體的案例,加深對北極放大效應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例如,分析某一年北極地區氣溫異常升高的原因,以及對當地生態環境和全球氣候的影響等。通過做高考真題和模擬題,熟悉考試題型和命題規律,提高解題能力和應試技巧。同時,認真分析自己的錯題,找出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和強化訓練。針對北極放大效應的不同知識點和題型,進行專項練習,如專門練習成因分析題、影響分析題等,提高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解題能力。
備考指導
北極放大效應會使北極與中低緯度間的溫度梯度減小,影響大氣環流,減弱極地渦旋和西風急流,使西風急流波動,有利于北極冷空氣南侵。例如,極地渦旋偏弱時,北極氣團可能被 “擠” 到更靠南的地方,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要求分析北極放大效應的形成原因,可從海冰反射率、大氣溫度、云和水汽、熱量輸送等方面作答。考查北極放大效應對地理環境各要素的影響,如對生態系統、氣候、海平面等的影響,需結合相關知識點全面分析。給出相關材料,要求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北極放大效應與其他地理現象的相互關系,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備考指導
北極放大相關新聞
《美國 OSTP 發布北極研究計劃 2025 - 2026 年實施方案》:2024 年 12 月 4 日,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發布《2022 - 2026 年北極研究計劃實施計劃(2025 - 2026)》。該計劃提出,要加深對北極放大效應及其與低緯度地區相關聯系的理解,包括研究導致北極放大效應產生的過程、北極變化與低緯度天氣和氣候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因這種放大效應而導致的北極變化等。
熱點背景
北極放大相關新聞
《北極變暖長期被低估:速度是其他地區 4 倍,而非之前所說兩倍》:澎湃新聞 2024 年 12 月 13 日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氣候科學家 Peter Jacobs 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一次會議上表示,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 4 倍,而非此前認為的 2 倍。研究人員發現,由于氣候科學家傾向于將北緯 60 度以上區域標記為 “北極”,這種劃分方式 “稀釋北極變暖的程度”,以及計算變暖率的時間段選擇等原因,導致北極變暖被低估。
熱點背景
北極放大相關新聞
《楊修群教授團隊在 Science Advances 刊文揭示了冬季北極變暖導致歐亞變冷的關鍵性觀測證據和非線性渦流反饋動力機制》:2025 年 3 月 19 日,南京大學楊修群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論文,揭示了冬季北極變暖導致歐亞變冷的關鍵性觀測證據和非線性渦流反饋動力機制。研究發現,冬季北極變暖在幅度上可達全球平均變暖的四倍,自本世紀以來,放大的北極變暖呈現加速趨勢。通過識別逐日北極暖事件,該團隊發現冬季北極暖事件不僅在幅度上導致中緯度歐亞變冷,而且在頻率上導致中緯度歐亞冷事件增多,滯后大約 2 天的影響最為顯著。
熱點背景
1.北極放大的定義:
北極地區的變暖速度比全球平均速度快得多,通常是全球平均速度的 2 - 4 倍,這種加速變暖的現象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據估計,2000-2010年間,北極地區溫度上升了1.35K, 達到了北半球平均增溫幅度的兩倍。
基礎知識
2.北極放大的原因:
(1)海冰 - 反照率反饋:海冰具有高反照率,能反射大量太陽輻射。全球變暖使北極海冰融化,被深色的海水取代。海水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陽輻射,導致海水溫度升高,進而加速海冰融化,形成正反饋循環。
基礎知識
(2)水汽和云反饋:北極變暖使蒸發增加,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多,形成更多的云。云對地面有保溫作用,減少地面熱量向外太空散失,使北極地區氣溫升高。
2.北極放大的原因:
(3)溫室氣體:北極地區的凍土層中儲存著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隨著氣溫升高,凍土層融化,這些溫室氣體被釋放到大氣中,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變暖,在北極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
基礎知識
(4)大氣環流和洋流:大氣環流和洋流將低緯度地區的熱量和水汽輸送到北極地區。例如,北大西洋暖流將溫暖的海水輸送到北極,增加了北極地區的熱量。
3.北極放大的影響:
(1)對北極地區生態的影響:海冰融化改變了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影響了北極熊、海豹等依賴海冰生存的動物的棲息地。同時,氣溫升高使北極地區的植被分布發生變化,一些原本不適宜生長的植物開始向北擴展。
基礎知識
(2)對全球海平面的影響:北極地區的冰川和冰架融化,增加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例如,格陵蘭島冰蓋的融化速度加快,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產生了重要影響。
(3)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北極放大效應改變了北極與中低緯度地區的溫度梯度,影響大氣環流和洋流系統。可能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如寒潮、暴雪等,還會影響全球氣候的穩定性。
4.北極放大的應對措施:
(1)政府層面:
基礎知識
①制定政策與法規
出臺減排政策:制定嚴格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和計劃,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如逐步淘汰煤炭發電,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對高排放企業實施碳稅政策或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促使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加強環境監管:完善北極地區環境保護法規,嚴格限制在北極地區的工業活動,如礦業開采、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等,防止因開發活動導致的生態破壞和溫室氣體排放。
4.北極放大的應對措施:
(1)政府層面:
基礎知識
②加強國際合作
參與國際公約: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國際公約,與其他國家共同承擔減排責任,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開展北極合作:與北極國家開展科研合作,共享北極地區的氣候、生態等數據,共同研究北極放大效應的機制和應對策略,協商制定北極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規則。
4.北極放大的應對措施:
(1)政府層面:
基礎知識
③加大科研投入
支持基礎研究:資助科研機構和高校開展北極地區的氣候、生態、地質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深入了解北極放大效應的原理和發展趨勢。
研發監測技術:投入資金研發先進的監測技術和設備,如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海洋浮標等,對北極地區的海冰、氣溫、生態等進行實時監測,為應對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4.北極放大的應對措施:
(1)政府層面:
基礎知識
④規劃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適應設施:在北極地區規劃建設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如提高沿海地區建筑物的抗海平面上升能力,建設能夠抵御極端氣候事件的能源供應和通信設施。
改善交通條件:加大對北極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港口、航道等,提高北極地區的交通便利性,以便在應對突發事件和開展科研活動時能夠更高效地調配資源。
4.北極放大的應對措施:
(2)社會層面:
基礎知識
①提高公眾意識
開展宣傳教育:通過媒體、學校、社區等渠道,開展氣候變化和北極放大效應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北極問題的認識和關注度,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組織科普活動:舉辦科普講座、展覽、實地考察等活動,讓公眾了解北極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以及北極放大效應可能帶來的影響,鼓勵公眾參與環保行動。
4.北極放大的應對措施:
(2)社會層面:
基礎知識
②推動綠色生活方式
倡導低碳生活:鼓勵公眾減少能源消耗,如節約用電、用水,綠色出行,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或步行,減少私家車使用,購買節能產品和綠色食品,推動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參與環保行動:組織公眾參與植樹造林、垃圾分類、海灘清潔等環保活動,鼓勵公眾參與環保組織和志愿者活動,為保護北極生態環境貢獻力量。
4.北極放大的應對措施:
(2)社會層面:
基礎知識
③鼓勵企業參與
引導綠色投資:金融機構引導社會資本向環保產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投資,鼓勵企業開發和應用低碳技術,如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技術、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等。
促進企業轉型:行業協會推動企業進行綠色轉型,鼓勵企業采用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北極放大的應對措施:
(2)社會層面:
基礎知識
④支持民間科研
捐贈科研資金:慈善組織和個人捐贈資金支持民間科研機構和高校開展北極相關研究項目,彌補政府科研資金的不足。
提供技術支持:科技企業為北極科研提供技術支持,如提供先進的監測設備、數據分析軟件等,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開展研究工作。
(2024年天津市高考真題)研究發現,在全球變暖過程中,氣溫變化幅度最大的是北極地區,這與北極海冰減少對氣溫增幅的放大作用密切相關。差值(104km2)(差值=當月海冰面積-上月海冰面積)。完成下面小題。
1.據圖分析,該年北極海冰面積的變化特點是( )
A.1月增長最快 B.4月縮小最快
C.9月面積最小 D.12月面積最大
高考真題
【詳解】1.通過閱讀某年各月北極海冰面積變化圖,獲取當月與上月海冰面積的差值,進而推斷出各月海冰面積的增減情況,10月—次年3月海冰增加,4月—9月海冰減少,所以當年北極海冰面積3月最大、9 月最小,海冰面積10月增長最快、7月縮小最快,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024年天津市高考真題)研究發現,在全球變暖過程中,氣溫變化幅度最大的是北極地區,這與北極海冰減少對氣溫增幅的放大作用密切相關。差值(104km2)(差值=當月海冰面積-上月海冰面積)。完成下面小題。
2.從海氣相互作用角度判斷,北極海冰面積減少會導致( )
A.海面蒸發減弱,熱量損失減少
B.大氣對海面逆輻射減弱
C.極地東風和極地高壓均增強
D.海面對大氣的輻射增加
高考真題
【詳解】2.在全球變暖過程中,北極海冰面積減少會導致海面蒸發增強、熱量損失增加,大氣對海面逆輻射增強,極地東風和極地高壓相對減弱,海面對大氣的輻射增加,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024年海南省高考真題)碳匯是從大氣中清除CO2,碳源是向大氣中排放CO2,碳循環過程中地球系統內儲存碳的載體稱為碳庫。圖為北極地區陸地生態系統(虛線框內)碳循環示意圖,該系統在碳循環過程中對氣候的反應敏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在北極地區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中( )
A.生物光合作用對大氣起著碳源作用
B.土壤呼吸對大氣起著碳匯作用
C.該系統對大氣起著凈碳匯作用
D.氣溫升高土壤碳排放減少
高考真題
【詳解】3.生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對大氣起著碳匯作用,A錯誤;土壤呼吸會釋放二氧化碳,對大氣起著碳源作用,B錯誤;結合表中數據可知,在碳循環過程中,土壤呼吸和生物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通大部分過植物光合作用積累在生物體內,并隨生物凋落物進入土壤當中,或通過徑流輸送進入海洋,對大氣起著凈碳匯作用,C正確;氣溫升高土壤碳排放會增加,D錯誤。故選C。
(2024年海南省高考真題)碳匯是從大氣中清除CO2,碳源是向大氣中排放CO2,碳循環過程中地球系統內儲存碳的載體稱為碳庫。圖為北極地區陸地生態系統(虛線框內)碳循環示意圖,該系統在碳循環過程中對氣候的反應敏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據圖可知( )
A.陸地生態系統凈固碳量為1.73×109t/a
B.陸地生態系統碳排放量為8.70×109t/a
C.生物凈碳量為13.50×109t/a
D.土壤碳排放量為2.97×109t/a
高考真題
【詳解】4.陸地生態系統凈固碳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生物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河流輸運向海洋的二氧化碳=1.73×109t/a,A正確;陸地生態系統碳排放量=生物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11.7×109t/a,B錯誤;生物凈碳量為2.97×109t/a,C錯誤;土壤碳排放量=土壤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河流輸運的二氧化碳=3.07×109t/a,D錯誤。故選A。
(2024年海南省高考真題)碳匯是從大氣中清除CO2,碳源是向大氣中排放CO2,碳循環過程中地球系統內儲存碳的載體稱為碳庫。圖為北極地區陸地生態系統(虛線框內)碳循環示意圖,該系統在碳循環過程中對氣候的反應敏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在北極地區陸地生態系統中,土壤碳儲量遠高于其他碳儲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地形 B.氣候
C.生物 D.水文
高考真題
【詳解】5.在北極地區陸地生態系統中,土壤碳儲量遠高于其他碳儲量的主要原因是緯度高,氣溫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機質(生物凋落物)分解速度慢,養分循環慢,因此土壤碳儲量遠高于其他碳儲量。綜上所述,主要影響因素氣候,而與地形、生物和水文關系不大,B正確,ACD錯誤。故選B。
6、(2024年湖北省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北極正上演著“放大器”的戲法,其變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數倍。升溫促使北極地區水汽含量增加,并帶來降水增多,水循環過程深受影響。育空河是北極地區的主要河流之一,該河流域96%被凍土覆蓋,冬季降水常以積雪形式存在。觀測數據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凍土退化深度與降雨量顯著相關,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凍土退化深度增加約0.7厘米。這些變化,使流域徑流過程變化顯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徑流量呈增加趨勢,且冬季增幅最大,達16%。如圖示意育空河流域徑流過程變化的主要途徑。
(1)說明全球變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凍土層的變化特點。
高考真題
【詳解】(1)全球變暖,平均溫度升高,夏季,凍土融化更多,多年凍土層部分轉化為季節性凍土,季節性凍土層變厚,多年凍土活動層變厚;氣溫升高,降水增多,多年凍土層部分轉化為多年凍土活動層,多年凍土層變薄。
【答案】(1)夏季,凍土融化更多,季節性凍土層變厚,多年凍土活動層變厚;多年凍土層部分轉化為多年凍土活動層,多年凍土層變薄。
6、(2024年湖北省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北極正上演著“放大器”的戲法,其變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數倍。升溫促使北極地區水汽含量增加,并帶來降水增多,水循環過程深受影響。育空河是北極地區的主要河流之一,該河流域96%被凍土覆蓋,冬季降水常以積雪形式存在。觀測數據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凍土退化深度與降雨量顯著相關,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凍土退化深度增加約0.7厘米。這些變化,使流域徑流過程變化顯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徑流量呈增加趨勢,且冬季增幅最大,達16%。如圖示意育空河流域徑流過程變化的主要途徑。
(2)簡述全球變暖背景下育空河徑流量增加的途徑。
高考真題
【詳解】(2)由圖可知,地表有積雪,積雪融化,補給河流;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轉化為降雨,雨水增加,補給河流;隨著氣候變暖,凍土融化,形成多個熱融湖,熱融湖水外泄,補給河流;凍土融化,雨水、積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滲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補給河流。
【答案】(2)積雪融化,補給河流;全球變暖,雨水增加,補給河流;凍土融化,熱融湖水外泄,補給河流;凍土融化,地表水下滲增加,地下水補給河流。
6、(2024年湖北省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北極正上演著“放大器”的戲法,其變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數倍。升溫促使北極地區水汽含量增加,并帶來降水增多,水循環過程深受影響。育空河是北極地區的主要河流之一,該河流域96%被凍土覆蓋,冬季降水常以積雪形式存在。觀測數據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凍土退化深度與降雨量顯著相關,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凍土退化深度增加約0.7厘米。這些變化,使流域徑流過程變化顯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徑流量呈增加趨勢,且冬季增幅最大,達16%。如圖示意育空河流域徑流過程變化的主要途徑。
(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徑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
高考真題
【詳解】(3)冬季氣溫低,河流的補給較少;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氣候變暖,可推測冬季部分積雪融化補給河流以及雨水補給增加;夏季凍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滲,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對較高,河流水位較低,地下水補給河流增多,最終導致育空河徑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答案】(3)冬季河流補給較少;1980~2019年氣候變暖,冬季部分積雪融化和雨水補給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滲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補給河流增多;導致育空河徑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全球變暖引發的“北極放大”效應是指北極地區變暖速率超過全球平均值的現象。下圖示意2002—2021年北極海冰覆蓋范圍時序變化(數據來源:中國科技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關于圖示時段內北極海冰覆蓋范圍的說法,正確的是( )
A.3月和9月的覆蓋范圍均表現為逐年減少
B.相同年份的3月和9月變化趨勢相同
C.每年3月覆蓋范圍的南界緯度均低于9月
D.每年9月覆蓋范圍減少量均大于3月
模擬預測
【詳解】1.時序變化圖顯示圖示時段內北極海冰覆蓋范圍呈減少趨勢(圖中虛線),但有些年份海冰覆蓋范圍在增加,如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增加明顯,A錯;相同年份的3月和9月變化趨勢不盡相同,如2012年9月減少,2012年3月增加,B錯;圖示可知3月的覆蓋范圍大于9月的,故南界緯度應低于9月,C對;有些年份9月覆蓋范圍在增加,而同年3月卻在減少,D錯。故選C。
全球變暖引發的“北極放大”效應是指北極地區變暖速率超過全球平均值的現象。下圖示意2002—2021年北極海冰覆蓋范圍時序變化(數據來源:中國科技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與3月相比,9月份北極海冰覆蓋范圍的年際縮減速率更高的原因是( )
A.9月海冰范圍小,海水吸收太陽輻射多,北極放大效應更強
B.9月海冰范圍大,冰層反射太陽輻射多,北極放大效應更強
C.9月海冰范圍小,冰層吸收太陽輻射多,北極放大效應更強
D.9月海冰范圍大,海水反射太陽輻射多,北極放大效應更強
模擬預測
【詳解】2.9月北極海冰覆蓋范圍比3月小,因此就會有海水出露更多,吸收太陽輻射就更多,再通過海面長波輻射傳遞給大氣的熱量就更多。這種海-氣相互作用在9月份對全球變暖的放大效應就會更加顯著,從而引發9月份北極海冰覆蓋范圍的年際縮減率更高。綜上所述,A對,排除BCD。故選A。
全球變暖引發的“北極放大”效應是指北極地區變暖速率超過全球平均值的現象。下圖示意2002—2021年北極海冰覆蓋范圍時序變化(數據來源:中國科技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上述地理現象可能給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有( )
A.北極海冰一年中的結冰增加時間提前,融冰時間推遲
B.北極海冰范圍縮減時段,引發南極地區海冰同時縮減
C.北極地區年降水量將減少,地表植被年均綠度將下降
D.北極地區土壤中的碳更多地釋放,將會加速全球變暖
模擬預測
【詳解】3.北極海冰覆蓋范圍呈年際縮減趨勢,一年中結冰時間推遲,融冰時間提前,A錯;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季節相反,北極海冰范圍縮減應是南極地區海冰增加時段,B錯;北極周邊增溫,海水面積擴大,北極洋面蒸發量加大,周邊降水增加,植被綠度上升,C錯;北極地區凍土融化,冰凍和泥沼中碳會更多的氧化,釋放到大氣中,加劇全球變暖,D對。故選D。
過去幾十年北極地表氣溫升高劇烈,是全球平均增溫幅度的2倍以上,被稱為“北極放大”。下圖為“北極放大”大氣驅動機制示意圖。讀圖, 完成下面小題。
4.“北極放大”發生過程中,中高緯近地面氣壓梯度( )
A.變大 B.變小
C.消失 D.方向逆轉
模擬預測
【詳解】4.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北極放大”是指北極地表氣溫增高劇烈,是全球平均增溫幅度的兩倍以上,因此,極地地區高壓減弱,從極地高壓吹出的極地東風風力減弱,中高緯近地面氣壓梯度變小,B正確,排除ACD。故選B。
過去幾十年北極地表氣溫升高劇烈,是全球平均增溫幅度的2倍以上,被稱為“北極放大”。下圖為“北極放大”大氣驅動機制示意圖。讀圖, 完成下面小題。
5.①的含義最可能為( )
A.太陽輻射增強 B.地面輻射增強
C.大氣逆輻射增強 D.降水量增加
模擬預測
【詳解】5.結合圖中信息可知,海冰減少,蒸發增強,水汽增多,導致空氣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北極近地面升溫明顯,C正確;水汽增多會導致到達地面太陽輻射減少,地面輻射減弱,北極地區不會出現增溫明顯,排除AB;降水量增加不能使北極增溫,排除D。故選C。
過去幾十年北極地表氣溫升高劇烈,是全球平均增溫幅度的2倍以上,被稱為“北極放大”。下圖為“北極放大”大氣驅動機制示意圖。讀圖, 完成下面小題。
6.下墊面加熱作用增強的主要原因是( )
A.反射率減小 B.蒸發量減少
C.云量增多 D.日照時間變長
模擬預測
【詳解】6.讀圖可知,海冰減少,而海面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強,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輸送給大氣的熱量增多,即下墊面加熱作用增強,A正確;下墊面吸收太陽輻射量增加,海水溫度升高,則蒸發量增加,B錯誤;云量增多,大氣削弱作用加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下墊面加熱作用也會隨之減弱,C錯誤;海水蒸發加強,空氣中水汽含量增多,云量有可能增加,日照時間可能變短,D錯誤。故選A。
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面積呈減小趨勢,北極地區出現了氣候變暖的北極放大效應,即北極地區平均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速度的兩倍,但夏季升溫幅度小于冬季。氣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種盡量符合北極地區自然景象的四季劃分標準,以5天平均氣溫為標準,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氣溫穩定大于110℃時作為春季的開始,海冰開始融化。如圖示意北極地區2002—2011年北極地區不同季節海冰面積變化。
(1)推測一年內北極地區海冰面積最大的月份,并說明判斷理由。
模擬預測
【詳解】(1)一年內北極地區海冰面積最大的月份是3月。判斷理由:根據材料,以5天平均氣溫為標準,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氣溫穩定大于10 C時作為春季的開始,海冰開始融化,春季是4-6月,說明3月還處于冬季,海冰還未開始融化,到4月海冰開始融化,所以3月海冰面積最大。
【答案】(1)海冰面積最大月份:3月份。原因:北冰洋的冬季時間為1—3月份三個月,2月份氣溫最低;2月份過后,低溫會持續至3月,海冰面積會持續擴大,直至春季的4月份開始融冰。故3月份海冰面積最大。
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面積呈減小趨勢,北極地區出現了氣候變暖的北極放大效應,即北極地區平均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速度的兩倍,但夏季升溫幅度小于冬季。氣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種盡量符合北極地區自然景象的四季劃分標準,以5天平均氣溫為標準,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氣溫穩定大于110℃時作為春季的開始,海冰開始融化。如圖示意北極地區2002—2011年北極地區不同季節海冰面積變化。
(2)分析北極地區夏季升溫幅度小于冬季的原因。
模擬預測
【詳解】(2)夏季海冰融化是吸熱過程,會吸收大量熱量,不利于近海面大氣升溫;而冬季海水結冰是放熱過程,會釋放熱量,利于近海面大氣升溫。北極海域海冰面積呈減少趨勢,意味著不結冰水域廣。夏季海洋升溫慢,相對于近海面大氣來說是 “冷源”,不利于近海面大氣升溫;冬季海洋降溫慢,相對于近海面大氣來說是 “熱源”,利于近海面大氣升溫。
【答案】(2)夏季,海冰融化是吸熱過程,冬季海水結冰是放熱過程;夏季海洋升溫慢,是近海面大氣的“冷源”,冬季海洋降溫慢,是近海面大氣的“熱源”;故北極海區夏季升溫幅度小于冬季。
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面積呈減小趨勢,北極地區出現了氣候變暖的北極放大效應,即北極地區平均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速度的兩倍,但夏季升溫幅度小于冬季。氣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種盡量符合北極地區自然景象的四季劃分標準,以5天平均氣溫為標準,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氣溫穩定大于110℃時作為春季的開始,海冰開始融化。如圖示意北極地區2002—2011年北極地區不同季節海冰面積變化。
(3)分析北極海冰面積縮小對北冰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模擬預測
【詳解】(3)海冰面積縮小,會使一些依賴海冰生存的生物,如北極熊、海豹等的棲息地減少,生存空間變小,可能導致這些生物的數量減少甚至滅絕,使生物多樣性減少;海冰融化會改變海洋生態系統的光照條件和水溫,影響浮游生物等初級生產者的生長和分布,進而影響整個食物鏈,影響生態的穩定性;海冰減少可能導致海水鹽度、溫度等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答案】(3)生物棲息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影響浮游生物等初級生產者的生長和分布,導致食物鏈發生改變,影響生態的穩定性;導致海水鹽度、溫度等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極升溫帶來的“放大效應”通過改變物質和能量交換,促使直接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水文特征發生變化。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有學者提出在冬季將北大西洋暖流引入北冰洋特定海域,釋放海水熱量,進而影響全球氣候。左圖為北極地區示意圖,右圖為北極流域徑流變化主要驅動示意圖。
(1)指出氣候變暖后北極地區河流下游水文特征的變化。
模擬預測
【詳解】(1)氣候變暖后,冰雪融化增加,河流徑流量增大;氣溫升高,結冰期縮短,春汛提前;河流流量增大,侵蝕搬運能力變強,含沙量增大。
【答案】(1)徑流量增大;結冰期縮短;含沙量增大;春汛提前。
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極升溫帶來的“放大效應”通過改變物質和能量交換,促使直接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水文特征發生變化。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有學者提出在冬季將北大西洋暖流引入北冰洋特定海域,釋放海水熱量,進而影響全球氣候。左圖為北極地區示意圖,右圖為北極流域徑流變化主要驅動示意圖。
(2)分析快速升溫下的北極流域徑流變化的驅動機制。
模擬預測
【詳解】(2)氣候變暖,溫度升高,北極地區蒸發量增加,降水隨之增加;氣溫升高,降雪直接轉為降雨,增加了徑流量;氣溫升高,加劇積雪融化以及熱融湖水外泄,使得補給河流水量增加;氣溫升高,凍土融化,減小了對下滲的阻礙,下滲增強,補給給地下水的量增加。
【答案】(2)氣候變暖,北極地區蒸發量增加,降水增加;降雪向降雨轉變直接增加徑流量;積雪融化及熱融湖水外泄,補給河流水量增加;凍土融化,下滲增強,地下水補給量增加。
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極升溫帶來的“放大效應”通過改變物質和能量交換,促使直接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水文特征發生變化。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有學者提出在冬季將北大西洋暖流引入北冰洋特定海域,釋放海水熱量,進而影響全球氣候。左圖為北極地區示意圖,右圖為北極流域徑流變化主要驅動示意圖。
(3)冬季將北大西洋暖流引入北冰洋,從海氣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對北冰洋海域上空大氣的影響。
模擬預測
【詳解】(3)暖流水溫相對較高,暖流引入北冰洋,使得海水溫度升高,海冰融化,海冰覆蓋面積縮小,海洋表面的反射率下降,海洋吸收太陽輻射增多,蒸發增多,大氣水汽含量增加;北冰洋水溫升高,海面長波輻射增加,大氣吸收的海面輻射增加,到達大氣的熱量增加;由于氣溫越高,氣壓越低,故近海面氣溫升高,北冰洋近海域氣壓有所降低。
【答案】(3)暖流引入北冰洋,海水溫度升高(海冰覆蓋面積縮小,海洋吸收太陽輻射增多),蒸發增多,大氣水汽含量增加;北冰洋水溫升高,海面長波輻射增加,到達大氣的熱量增加;由于近海面氣溫升高,北冰洋近海域氣壓有所降低。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洛县| 营山县| 浦城县| 汉源县| 施甸县| 大竹县| 临洮县| 武平县| 盐津县| 甘肃省| 凌源市| 西平县| 靖西县| 德令哈市| 大兴区| 久治县| 青神县| 资源县| 舒城县| 介休市| 宁波市| 镇沅| 布拖县| 胶南市| 仙桃市| 吉木萨尔县| 伊吾县| 江津市| 花莲市| 平遥县| 青浦区| 宁都县| 镇江市| 菏泽市| 丰都县| 高雄县| 兰考县| 楚雄市| 阜城县| 舞钢市|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