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3《大氣熱力環流》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節課選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主要內容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和能夠解釋生活中幾種常見的熱力環流現象。熱力環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引起的大氣運動,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的編寫是建立在學生通過初中物理的學習對氣溫與氣壓關系已掌握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相關物理知識的溫故復習,注重邏輯推理,分步驟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推進。在理解理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實際生活案例分析和應用。很多學生認為地理難就是從這部分內容開始,因此學好本節課知識對于學好后面大氣更為復雜的內容具有很重要的鋪墊作用。學情分析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如氣壓與海拔高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等,但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發散思維能力還有所欠缺,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還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體現在沒有辦法將大氣知識與物理知識以及地理環境建立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引導,運用示意圖使教學直觀化,并注重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核心素養目標1、掌握熱力環流的定義,熟練閱讀熱力環流示意圖,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綜合思維)2、通過繪制熱力環流圖,培養繪圖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地理實踐力)3、能夠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答生產、生活中的局地環流問題,達到知識拓展的目的。(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教學難點:運用熱力環流的原理去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教學方法情境導入法、實驗教學法、小組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任務一、導入新課 (3分鐘) 教師活動1: 播放自行剪輯的“神探狄仁杰”片段,導入賣炭老翁和賣臭豆腐老漢的故事 請問同學們:如何進行判案?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大氣熱力環流的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活動1: 思考并回答問題:如何判斷兩位嫌疑人說的是真是假呢? 以視頻的形 式導入,有 利于激發學 生學習興 趣,引起情 感共鳴。二、學習目標 及大單元知識 體系梳理 (4分鐘) 教師活動2: 教師梳理大氣的大單元知識體系,并提 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利用熱力環流示意圖,綜合分析熱力 環流的成因及影響,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 程。(綜合思維) 2.繪制熱力環流示意圖,并利用熱力環 流原理解答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地理實 踐力) 學生活動2: 學生齊讀學習目 標,明確本節課學習的重難點。 使學生熟悉 本課需要學 習和識記的 知識點。三、講授新課 4 分鐘 教師活動 3: 在探究熱力環流之前,先補充一些和氣 壓有關的知識。導學案預習成果檢查: 一、氣壓的基礎知識 1.氣壓: 指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 壓力,即等于單位面積上向上延伸到大氣上界的垂直空氣柱的重量。以百帕為單位。 2.等壓線:各氣壓值相等點的連線 3.等壓面:氣壓相等的點組成的面。 教師活動 4: 假設:地表是均一的,沒有陸地和海洋, 沒有草地與裸地之分……各地的受熱狀況 也相同,沒有高低緯度之分……那么此時等 壓面與地面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二、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實驗探究: 仔細觀察視頻中的實驗,自主探究下列 問題,并選一名同學上黑板繪圖分享: 1.視頻中煙霧在熱水、冰塊上的垂直運 動方向是否相同? 2.玻璃缸頂部空氣和底部空氣的流動 方向是否相同? 過渡:同學們剛才已經完成了簡易熱力 環流示意圖的繪制,接下來我們一起研究熱 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在生活中,同學們有沒 有留意過熱空氣是怎么運動的?冷空氣又 是怎么運動的呢?請舉例說明。 1.如果地面受熱不均,空氣會怎么運 動? 2.當空氣發生垂直運動后,同一水平面 上的氣壓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3.當同一水平面的氣壓不相等時,空氣 又會發生怎么樣的運動? 4.水平的等壓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過渡:這就是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現 在請同學們在學習任務單上繪制熱力環流 的示意圖,并根據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回 答下列問題。 (1)判斷 A、C 兩地的氣壓大小。 (2)判斷 A、A′兩地的氣壓大小。 (3)判斷 A、C、A′、C′四地的氣壓大小。 過渡: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熱力環 流的形成是由順序性的,是存在因果遞進關 系的,用思維框架的形式展示環流形成過 程。 教師活動 5: 過渡: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習地理 不僅要理解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利用所學 知識去解釋地理現象。現在,就有一個案件 急需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夜黑風高的晚 上,海邊的度假小屋發生了一起謀殺案。神 探根據線索抓了兩個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 局問話。 三、自然界的大氣熱力環流 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并運用熱力環 流的原理,畫出海陸見大氣運動的示意圖, 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 (1)嘗試分析白天海洋和陸地的氣溫 有何不同?夜晚又如何? (2)根據氣溫差異的分析,海陸間的 大氣怎樣運動? 總結:白天,因陸地砂石比熱容較小所以在同樣太陽輻射的照射下,升溫快,而海水比熱容較大,升溫幅度小于陸地,因而海陸之間出現溫差,形成熱力環流,近地面由海洋吹向陸地,稱為海風;晚上,陸地降溫快,海洋降溫慢,近地面由陸地冷空氣吹向海洋,形成陸風。 教師活動 6: 回到課堂導入,請學生判案,并說明判斷依據。 教師進行獎勵性評價。并總結簡記:白 “谷”精,黑“山”風。同時提出探究性問 題:解釋"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教師活動 7: 講解熱島效應,并提問:如何繪制城市 熱力環流圖?有空氣污染的企業應該布局 在哪里 學生活動 3: 學生思考并回 答: 是怎么運動的呢?請舉例說明。 回顧初中學習的 有關氣壓的概念,總結氣壓變化規律。 學生活動 4: 思考并回答: 問題 1:假設地表均一且受熱均勻,等壓面與地 面是什么關系? 結論:如果地表均一且受熱均勻,等壓面與地面平行。 問題 2:地球表面是受熱均勻的嗎?為什么? 結論:我們的地球表面并不是均一的,由于各地所接受的太陽 輻射不同,不同區域的比熱容也不同等種種原因,地表受熱并 不是均勻的。 學生活動 5: 同學上黑板繪制 煙霧流動方向并分享 他觀察到的現象。 思考并回答: 1.A 地空氣受熱膨脹上升;B 地空氣冷卻 收縮下沉。 2.A 地空氣上升,近地面密度變小,氣壓降低,高空密度變大,氣壓升高;B 地空氣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變大,氣壓升高,高空密度變小,氣壓下降。 3.空氣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 4.等壓面“凸高凹低” 注意: 近地面氣壓始終 高于高空氣壓。 學生活動 6: 思考并回答: (1)白天陸地溫度高,夜晚海洋溫度高。 (2)白天底層空氣由海洋吹向陸地,夜晚底層空氣由陸地吹向海洋學生活動 6: 學生討論繪制并嘗試解釋海陸風的成因。并得出甲是兇手的結論 學生活動 7: 總結:白天,山 坡接受太陽光熱較多,空氣增溫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氣因離地面較 遠,增溫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氣不斷上升,并在上層從山 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氣則沿山坡向山頂補充,下層風由谷底 吹向山坡,稱為谷風。夜間,山坡上的空氣受山坡降溫影響,空 氣降溫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氣因離地面較遠,降溫 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氣順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氣因匯 合而上升,并從上面向山頂上空流去。下層風由山坡吹向谷地,稱為山風。所以,賣碳的老翁和賣臭豆腐的老漢都有錯。 學生活動 8: 繪制并上臺展示 城市風的熱力環流圖。 1.回顧氣壓 的相關基礎 知識,為下 面知識的講解做鋪墊。 2.培養學生 的演繹推理 能力和抽象 思維能力。 3.實驗探究 讓同學們對 熱力環流有 一個直觀的 認識,利用示意圖逐一 進行原理解 釋,化繁為 簡,一環扣 一環,加深 學 生 的 理解。 4.培養學生 的空間思維 能力和歸納 概括能力。 5.將原理性 知識轉化為 生活中的實 際問題,體 現地理與人 類活動的相 關性,同時 測試學生運 用所學原理 解決實際問 題的能力 6.留給學生 充足的小組 討論時間, 讓自己得出 結論,鍛煉 學生解決問 題的能力。 7.教師針對 學生講解模 糊的地方進 行補充講 解,使學生 對整個過程 更加清晰 化,理解更 透徹。 8.解決開始 留 下 的 問 題,首尾呼 應,培養學 生解決實際 問 題 的 能力。四、課堂小結 (2 分鐘) 教師活動 8: 請學生代表總結本節課學到了什么,梳 理知識框架。 學生活動 9: 思考、歸納、總 結所學知識。 通過總結幫 助學生鞏固 落實,提升 課堂效果五、布置作業 (1 分鐘) 教師活動 10: 必做:某城市政府要改善大氣質量,還 人民一片藍天,需要建造一個工業衛星城和 一個森林公園。請繪制該城市熱島形成的熱 力環流示意圖,選擇你覺得適合布局工業衛 星城和森林公園的地方,并說明理由。 選做: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青島 重工業區的布局,并結合熱力環流原理,解 釋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認真完成課后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