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寧德市普通高中畢業班五月份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滿分:100分 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關于商朝國名之議,古今學者有如下見解。表1學者 見解摘錄吳韋昭 商,殷之本號也。崔述 盤庚未遷以前已稱殷也......殷與商可以連稱,亦可以互稱也。羅振玉 史稱盤庚以后,商改稱殷,而遍搜卜辭,既不見殷字,又屢言入商。郭沫若 根據卜辭的記載看來,殷人自己自始至終都稱為商而不自稱為殷的。在周初的銅器銘文中才稱之為殷。據表1可推出的合理結論是A.卜辭并未涉及國名問題 B.盤庚遷都之前國名為商,之后稱殷C.殷是周人對前朝的貶稱 D.商是商朝人的自稱,殷是商的別號2.公元前81年,漢昭帝召開鹽鐵會議,圍繞是否罷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等經濟問題展開辯論,之后決定取消酒類專賣與關內的鐵官。作出該決定是基于當時A.鐵器使用范圍擴大 B.民間經濟發展受阻C.社會貧富分化加劇 D.均輸平準效率低下3.魏晉時期的玄學家強調個體對名教(儒家禮教)的超越,并且認為禮法名教、君臣上下、富貴貧賤等,均屬于“天理自然”。由此可見,玄學家傾向于A.調和自然與名教的關系 B.解決現世政治上的紛爭C.批判禮法對人性的束縛 D.強化等級秩序的合理性4.唐太宗時修訂的《氏族志》規定,“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將李唐皇族列為第一等;武則天時改修《氏族志》為《姓氏錄》,進一步規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武氏被定為第一等。這A.擴大了宗法制度的影響力 B.重構了以皇權為中心的統治秩序C.維持了舊士族的社會地位 D.阻滯了社會不同階層的上升空間5. 表2 北宋初期的征榷收入、租稅收入及所占比例年代 征榷收入 (萬貫) 征榷所占全國 總收入比例 租稅收入 (萬貫) 租稅所占全國 總收入比例至道三年(997) 1167.7 32.66% 2381 66.58%天禧五年(1021) 2670.0 50.27% 2641.2 49.73%注:征榷收入主要指鹽稅、茶稅、酒稅等,租稅收入主要指農業稅。表2說明了北宋初期A.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 B.重農抑商觀念逐步淡化C.國家對賦稅結構的調整 D.邊境榷場互市收入提高6.清初理學家陸世儀認為,學校教育不僅僅是道德教育,也不限于經義教育,還兼有包括天文、地理、水利、兵法諸科教育。他的這一見解A.擺脫綱常倫理的約束 B.深受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C.恪守知行合一的理念 D.直指八股取士制度的弊病7.太平天國后期,“天國”不少文官武將“動以升遷為榮,幾若一歲九遷而猶緩,一月三遷而猶未足”。據統計,到1864年封王者竟達2700多人。這種情形A.突破了清廷的軍事圍攻 B.暴露了中樞機構的落后C.促進了官僚體系的完善 D.激化了政權內部的矛盾8.1934年11月,中共閩東臨時特委在機關報《紅旗報》上陸續發表了《紀念十月革命要開展反機會主義的斗爭》《為粉碎敵人五次“圍剿”的緊急動員》《目前的形勢,我們無論如何要粉碎敵人》等數篇文章。這些文章的發表是出于閩東蘇區A.開展政治和軍事動員的需要 B.糾正黨內機會主義錯誤的目的C.執行黨中央戰略轉移的需求 D.粉碎敵人五次“圍剿”的動機9.1951年,新中國第一部關稅稅則規定平均關稅水平為52.9%。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對關稅稅率進行了19次幅度和范圍均不大的調整,而且基本沒有降低整體關稅水平。影響這一時期中國關稅舉措的主要因素是A.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 B.世貿組織的關稅規則C.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 D.國家經濟的發展戰略10.據統計,1978~1999年間“女企業家”“先進婦女”“女科學家”“女科技人員”等成為《人民日報》“三八”婦女節報道的高頻詞匯,如“女企業家”出現30次,“先進婦女”出現20次。這些高頻詞匯突出說明了該時期A.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 B.新聞媒體的報道取向C.杰出女性的引領作用 D.經濟建設的科技導向11.2012年,我國政府出臺鼓勵民營醫院發展的政策。到2017年,我國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的發展情況如圖1所示。據此可見,此時我國A.民營醫院醫療水平較高 B.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完善C.公立醫院辦院規模縮減 D.醫療行業資源布局漸趨合理12.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出現了由希臘臥式水磨(如圖2)改造而成的立式水磨(如圖3),它以流水沖擊齒輪傳動來驅動磨石旋轉,轉速提高了5倍。直到5世紀后,這種水磨才在西歐莊園領主興建的碾磨谷物作坊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主要得益于圖2臥式水磨 圖3立式水磨A.水力動力原理的發現 B.糧食加工技術的進步C.封建莊園經濟的發展 D.水磨制造工藝的創新13.印加人將初到秘魯的西班牙殖民頭目皮薩羅看作是重返大地的神祇;印加末代國王更認為他是造物神的化身,恭順地等待他的到來,但最終卻被皮薩羅誘捕并殺害。由此說明,印加帝國的消亡A.與人們受宗教觀念的影響有關 B.加速殖民者征服美洲的步伐C.因統治階層內部的不團結所致 D.造成文明間相互沖突的升級14.1914年,美國《布魯克林每日鷹報》刊登了一幅漫畫(如圖4),畫中人物從左到右依次代表塞爾維亞、奧匈帝國、俄國、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國家,他們說了意思近似于“IF YOU MAKE A MOVE,I'LL······”的話。該漫畫反映出當時圖4 漫畫《“友誼”之鏈》A.俄德兩國合作的決心 B.美國對于和平的信心C.列強稱霸世界的野心 D.世人對于時局的擔心15.1931年,土耳其政府成立了歷史學會,進行校勘歷史文獻、討論歷史問題和編寫教本《土耳其歷史綱要》等系列性工作。這一舉措意在A.強化學術研究的政治性 B.挖掘土耳其的文化遺產C.推動民族歷史的認同性 D.加強土耳其的世俗教育16.1958~1971年間,美蘇兩國在衛生領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如聯合科學會議、代表團與科學家互訪、出版物交換等,提高了兩國應對嚴重疾病威脅的能力。可見,當時美蘇兩國的衛生交流A.沖破了雙方長期形成的矛盾 B.超越了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C.適應了兩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D.順應了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7題8分,第18題8分,第19題2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古埃及地處尼羅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興起。約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初步實現統一,形成了君主專制制度。公元前27世紀前期,統一的古埃及王國正式建立,王權得到發展,農業和手工業進步,商業日益繁榮,法老開始大規模建造金字塔。約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埃及的海外貿易遠達巴比倫地區,底比斯成為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和交通的中樞,王權強化。約公元前1500~前1100年,埃及的版圖達到空前規模,王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大量財富和勞動力涌入埃及。此時,古埃及人還引進了蘋果、橄欖、西瓜等瓜果新品種,以豐富自己的生活。--摘編自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世界全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埃及早期文明興起的地理條件,并歸納其文明發展的特點。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史實認定,是指通過史料考證、考古發現、文獻分析等方法,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的真實性、因果關系等進行客觀確認的過程。表3是某位同學對中國古代史中幾個事件的史實認定。表3事例 史料摘錄 史實認定(1) 益讓帝禹之子啟。(《史記·夏本紀》)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戰國策·燕策一》)(2)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竹書紀年》) 太甲曾被伊尹 廢黜,后復位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思庸, 伊尹作《太甲》三篇。(《尚書·太甲》)(3) 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曹操)于烏林、赤壁。(《后漢書·漢獻帝本紀》)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魏書》)請仿照(2),試寫出(1)和(3)的史實認定;并根據以上事例,概括史實認定時所用文獻史料應遵循的基本原則。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元朝在云南、四川等地設立宣慰司、宣撫司,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如大理段氏、彝族茲莫等為土官,世襲統治,允許保留部落組織與習俗,但須服從中央調遣并繳納貢賦。至元十三年(1276),元政府在云南設置行省,下設路、府、州、縣,結束了云南地區長期割據局面。元世祖派回回人贍思丁為首任行省長官,又派張立道作勸農使,“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并傳去內地蠶桑經驗。元政府還開辟驛道,聯通大都與西南。此外,佛教與儒學在云南傳播,昆明圓通寺、大理崇圣寺等成為多元文化交融的見證。--據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等材料二美國建國初期,領土僅限于大西洋沿岸的13個州。19世紀前期,美國通過購買、武裝顛覆和發動戰爭等手段,在北美大陸西部地區獲取大量土地。到19世紀中葉,美國的領土已經擴展到太平洋沿岸。1830年,聯邦政府通過《印第安人遷移法》,將原住民強制遷移至西部貧瘠的“保留地”。1862年,政府頒布《宅地法》,吸引數百萬移民墾殖西部。1869年,橫貫北美大陸的中央太平洋鐵路竣工,加速了資源東運與軍隊西調。政府摧毀原住民的野牛獵場,將兒童送入寄宿學校,禁止使用本族語言與宗教儀式,強制灌輸英語與基督教。--摘編自劉祚昌、王覺非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1)根據材料一,概括元朝治理西南邊疆的舉措。(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指出元朝經營西南邊疆和美國治理西部地區在文化政策上的差異,并分析二者各自的影響。(12分)(3)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從大歷史角度簡述對邊疆治理問題的認識。(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發生多維度、深層次變化。為此,某個課題組圍繞“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與大國關系互動研究”這一主課題,選取了諸如“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下大國關系互動與國際格局演變的研究”等多個子課題開展研究。參照材料中的課題研究示例,并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知識,聚焦“大國關系與國際秩序”,自擬一個主課題名稱,再寫出兩個子課題名稱,并就其中一個子課題的研究內容作概要說明。(要求:主課題與子課題名稱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不得照抄材料中的課題名稱)2025屆寧德市普通高中畢業班五月份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D 2.B 3.A 4.B 5.C 6.B 7.D 8.A 9.D 10.C 11.D 12.C 13.A 14.D 15.C 16.B二、非選擇題17.條件:古埃及地處尼羅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具備了文明誕生的先決條件;尼羅河的南北貫通和定期泛濫,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文明孕育。特點:政治文明穩固(或“綿延持久”“悠久綿長”);王權與神權結合;王權逐步強化;農業發達,商貿繁榮;建筑水平高超;物質文明兼收并蓄。18.史實認定:(1)禹的繼承者是啟,而非益。(3)曹操兵敗于赤壁。原則:權威性、關聯性、互證性、完整性。19.(1)建立土司制度,實行世襲統治;設置行省,推廣內地的行政治理模式;傳播內地農耕技術和文化;開辟聯通西南的驛道。(2)差異:元朝推行文化懷柔、教化政策(或“元朝尊重當地民族的社會組織和習俗,傳播佛教和儒學”)。美國實行文化殖民、奴役政策(或“美國摧毀原住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強制改變語言和宗教信仰”)。影響:元朝的文化政策,推動了邊疆多元文化的發展,密切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國家認同和維護國家統一。美國的文化政策,一方面導致原住民文化滅絕(斷裂),給他們帶來深重災難;另一方面客觀上維護了美國領土擴張的成果,推動了西部開發和發展。(3)構建多元一體的國家認同,不應制造族群對立;注重文化的包容與交融,不應簡單依賴武力脅迫;立足邊疆的長遠開發,不應以掠奪資源為主要目的。20.略2025屆寧德市普通高中畢業班五月份質量檢測歷史試題(非選擇題)評分細則17.條件:古埃及地處尼羅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具備了文明誕生的先決條件;尼羅河的南北貫通和定期泛濫,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文明孕育。(4分。每點2分)特點:政治文明穩固(或“綿延持久”“悠久綿長”);王權與神權結合;王權逐步強化;農業發達,商貿繁榮;建筑水平高超;物質文明兼收并蓄。(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18.史實認定:(1)禹的繼承者是啟,而非益。(2分)(3)曹操兵敗于赤壁。(2分)原則:權威性、關聯性、互證性、完整性。(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19.(1)建立土司制度,實行世襲統治;設置行省,推廣內地的行政治理模式;傳播內地農耕技術和文化;開辟聯通西南的驛道。(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差異:元朝推行文化懷柔、教化政策(或“元朝尊重當地民族的社會組織和習俗,傳播佛教和儒學”)。(2分)美國實行文化殖民、奴役政策(或“美國摧毀原住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強制改變語言和宗教信仰”)。(2分)影響:元朝的文化政策,推動了邊疆多元文化的發展,密切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國家認同和維護國家統一。(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美國的文化政策,一方面導致原住民文化滅絕(斷裂),給他們帶來深重災難;(2分。任答其中一點即可)另一方面客觀上維護了美國領土擴張的成果,推動了西部開發和發展。(2分。任答其中一點即可)(3)構建多元一體的民族認同,不應制造族群對立;注重文化的包容與交融,不應簡單依賴武力脅迫;立足邊疆的長遠開發,不應以掠奪資源為主要目的。(6分。每點3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或言之成理亦可)20.評分說明與示例:說明:項目 具體要求及賦分主課題名稱 ①主課題名稱要明確、言簡意賅;②課題要聚焦于“大國關系與國際秩序”;③不得照抄材料中的主課題名稱。(2分)子課題名稱 ①子課題名稱要明確、言簡意賅;②子課題屬于主課題的子概念;③要寫出兩個不同的子課題名稱;④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子課題名稱。(4分。每個子課題2分)子課題的研究內容概要說明 ①內容說明要與對應子課題相契合;②內容說明的具體例子不少于兩個;③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6分)(以下示例僅為評卷參考,務必按照上表說明,把握好評分尺度)【示例】主課題:20世紀下半葉大國關系對國際格局影響的研究子課題一:冷戰時期美蘇爭鋒的研究(或“雅爾塔體系下美蘇爭鋒的研究”)說明:二戰結束后,美蘇在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沖突,使他們從盟友變成對手。1947年,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發動對蘇聯的冷戰。隨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相繼成立,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子課題二:冷戰時期多極力量成長的研究說明:冷戰背景下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對抗,世界發生深刻變化。隨著歐共體的成立與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蘇聯大國主義所導致的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中蘇關系的破裂,表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快速發展,日益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些變化沖擊了兩極格局,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子課題三:冷戰時期中蘇關系演變的研究說明:略子課題四:冷戰時期美、日、西歐關系演變的研究說明: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