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下18《文言文二則》—《囊螢夜讀》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囊螢夜讀》是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文言文二則》中的一則,本課是單元“成長故事”主題下的文言短篇,文本語言凝練。講的是晉朝人車胤學習的故事。文中“恭勤不倦”寫出了車胤勤勉認真、學習不知疲倦的場面。“以夜繼日”表現出車胤刻苦學習的畫面。本課在該單元里承載著感受古代少年勤奮讀書的精神、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古今讀書環境的巨大變遷,為學生領悟"恭勤不倦"的精神內核搭建了極具張力的思辨場域。因此本課在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組詞等方法探究“為什么和怎么樣囊螢夜讀”時,更要在思辨中筑牢文化根基,厚植文化自信。教學目標文化自信: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語言運用:能用組詞的方法幫助理解詞意,結合注釋、插圖,讀懂兩個故事,并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思維能力:初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審美創造: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寫少年勤學好問的。教學重點:通過借助注釋、組詞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理解文中句子的含義,熟讀成誦。教學難點:理解并積累成語“囊螢夜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勤學苦讀的精神。教學過程:課前熱身游戲:看圖猜成語1.出示“坐井觀天、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長、畫蛇添足”成語的圖片,學生猜一猜是哪個成語。 2.點明成語的由來:這些成語有些出自古代文獻,有些來自于文言文,它們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設計意圖】:成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古人的智慧結晶。 看圖猜成語的游戲,以生動的畫面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能激發其探究欲,助力文化在現代課堂中傳承與延續 。一、單元視角,激趣導入1.出示篇章頁,引出主題今天我們要開啟一個新單元的學習,大家看,小伙伴們背著書包向前奔跑,深深淺淺的腳印寫滿—“成長的故事”。 這個單元我們要一起走進古之圣賢成長路,優秀少年成長路,我的少年成長路,從他們身上感受什么叫成長。2.趣品“囊”字,理解題意(1)瞧,我們這個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就是《文言文二則》,今天讓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篇,一起讀——《囊螢夜讀》。(2)你們看這張圖片來猜一猜“囊”是什么意思呢。(口袋)(3)那課題中的這個“囊”是口袋的意思嗎?引出“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板貼:借助注釋(4)范寫“囊”,邊寫邊說注意點。短短橫,扁扁口,短豎豎在豎中線,禿寶蓋可以寫寬一點,兩個小口扁扁并列排,下面先兩橫,再兩豎,最后一橫稍長,撇捺要舒展。(5)用口袋裝的是什么呢?(螢火蟲)。補齊課題,現在你知道課題是什么意思嗎?“用口袋裝螢火蟲照明,在夜間讀書。”真好,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設計意圖】:本環節從篇章頁導入,引導學生先瀏覽目錄,建立單元聯結,了解“成長”這一主題。在“囊”字的趣味探究中,從看圖片猜字義,借助注釋解字義,順學而導培養學生自主解題的能力。二、循聲正讀,感知文言1.設疑課題,走進文本(1)同學們,那是誰在囊螢夜讀呢?自己去讀一讀課文,文言文和現代文不一樣,我們要反復讀,所以老師請同學們至少讀3遍,做到字字清晰,句句響亮。板書:誰?學生反饋:誰在囊螢夜讀? 預設:胤 胤恭 胤恭勤(2)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古人經常用一個字來稱呼一個人:光持石擊甕破之。“光”指的是誰?唯戎不動,指的是誰? 胤恭勤不倦,“胤”就是指?原來是“胤”在囊螢夜讀啊。誰來讀一讀課文?師根據學生朗讀在人名的后面劃停頓。2.讀準多音字“盛”(1)第二句有點長,有點難讀,老師給你們點時間,自己再來多讀幾遍。(2)指名讀,老師發現這句話中這個字你讀得特別準,你為什么讀“盛chéng”啊?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等理解“把東西放在練囊里就是chéng”。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個句子。3.讀好語氣詞“焉”孩子們,我發現這個字你們讀得特別準“焉”,這個字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嗎?其實啊,它和我們現代文中的“啊,呀”是一樣的,也是一個語氣詞。讀的時候把調拖一拖,會了嗎?現在我們再來練一練吧。指名讀,男女生分別讀,齊讀。【設計意圖】:學習文言文,“讀”這一核心要素始終貫穿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以核心問題“誰在囊螢夜讀呢?”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順學而導知道要在人物的后面稍作停頓。對于難讀的句子,將字義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以加深對字詞含義的理解。讀好語氣詞“焉”,能更好地感受文言文的韻味。三、尋徑析義,通文達意(一)學習第一句: 1.同學們讀得越來越有韻味了,車胤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誰能用文中的話來告訴我們。(1)板貼: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誰也來介紹介紹?我們一起來介紹介紹。(2)誰能用自己的話來給我們介紹一下?真好,你借助注釋發現了他的特點。(3)引出組詞法:這里還有一個“倦”是什么意思呢?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上這樣的組詞法來幫助我們理解。(板貼:組詞法)2.誰再用自己的話給我們介紹一下,車胤是個怎么樣的人。(1)看,你們借助注釋和組詞知道了車胤是個怎么樣的人,真會學習。(2)齊讀第一句。3.方法小結:剛剛我們用借助注釋,組詞的方法知道了車胤是一個怎么樣的人。4.你們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除了借助注釋和組詞還有什么方法呢?(板貼: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二)學習第二句:1.“那他為什么要囊螢夜讀,又是怎么囊螢夜讀的呢?”我們要自己去找答案了。板書:為什么 怎么樣2.學生運用多法自主探究。3.現在請同學們看著自己的學習單,說一說車胤為什么要囊螢夜讀,又是怎么囊螢夜讀的。4.誰來告訴我們,車胤為什么要囊螢夜讀。這個組詞法用的真好,表揚你。5.那他又是怎么囊螢夜讀的,繼續來交流。交流的時點撥學習方法。(如:聯系上下文,組詞法.....)哇,真是太棒了。孩子們,你們用上了這些方法就能自己學習文言文了。6.同桌合作:來,同桌之間說一說車胤為什么囊螢夜讀,又是怎么囊螢夜讀的。【設計意圖】:以核心問題為導向,通過探究囊螢夜讀的原因與方法,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熱情,促使學生深入文本。學習單作為自主探究的腳手架助力學生借助注釋,組詞,聯系上下文等多種方法解讀文本。通過個人思考,集體交流的多元互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跨越。四、鑒古思今,明志礪心1.再讀課文:同學們,借助著注釋和組詞的方法,我們知道了車胤為什么要囊螢夜讀,以及怎么囊螢夜讀的。讓我們回到這個故事,再來讀一讀,齊讀。2.引發思辨:故事流傳了千年,現在就濃縮成了這樣一個成語。一千六七百年過去了,車胤早已離我們遠去,我們也不再需要捉螢火蟲來讀書了。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你覺得有意義嗎?(出示:囊螢夜讀帶給我們的啟示?)3.交流討論:是啊,我們現在的生活這么幸福,就更應該發奮讀書。將中國人的讀書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所以“囊螢夜讀”才成為了一個成語,流傳至今。4.配樂朗讀:孩子們,這樣的一個成語,這樣的一個故事。讓我們深受啟發,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再來贊一贊這個故事。5.背誦積累:讓我們伴著音樂,將這篇飽含古人智慧與讀書精神的文章背誦下來,珍藏在我們的記憶中。【設計意圖】:通過追問“囊螢夜讀”故事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思辨經典價值,挖掘成語背后古人勤學精神,從而傳承中華讀書文化,厚植民族精神。以配樂誦讀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親近文言文。板書設計囊螢夜讀恭勤不倦 博學多通借助注釋組詞法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教學反思在教育的星河中,文言文始終是熠熠生輝的存在,它不僅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千年記憶,更蘊含著滋養精神成長的文化養分。回顧《囊螢夜讀》的教學,我以誦讀為基、以問題為引、以思辨為翼,嘗試在傳承與創新中探尋文言文教學的有效路徑。現將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梳理如下:一、誦讀涵泳,聲韻叩啟千年文脈文言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重要資源。學習文言文,“讀”這一核心要素始終貫穿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循聲正讀,感知文言”這一初始環節,學生對于“誰在囊螢夜讀呢?”是不清晰的。因此我放手讓學生去讀。在讀的過程中,順學而導,引導學生借助注釋找到答案。知道了“原來是車胤在囊螢夜讀”后,再勾連《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古人常用一個字來稱呼一個人,學生再讀課文時自然而然就會在人物的后面進行停頓。當讀到“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時,學生不約而同地讀出了“chéng”,展現出對文言文的初步感知力。我抓住契機問為什么讀這個音,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說到“就像我們盛飯、盛菜一樣,這里是把螢火蟲裝到白色薄絹做的口袋里”,他們通過聯系生活經驗將字義與讀音緊密結合。從讀通到讀準的淺讀,到借助注釋,組詞等方法的的研讀,再到以問促讀的深讀,在循環往復的朗讀中,車胤的人物品質逐漸清晰。同時學生也在不斷地誦讀中親近文言,在理解中傳承文化。 二、問學啟思,詰問深探文本之蘊“核心問題”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關鍵媒介,也是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文本的重要橋梁。因此課堂問題的設計至關重要,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結合學情設計具有系統性,探究性和精煉性的“核心問題”,促使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從而使核心素養真正落地。本課旨在反復誦讀中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熟讀成誦,體會古人勤學苦讀的精神。對此,我從課文標題入手,設計了三個層層遞進的核心問題:(1)誰在囊螢夜讀?(2)他為什么要囊螢夜讀,又是怎么囊螢夜讀的呢?(3)“囊螢夜讀”帶給我們的啟示?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借助學習單用上習得的借助注釋,組詞等方法開啟了自主探究之旅。在探究“為什么要囊螢夜讀”時,學生通過對“貧”“油”等字的組詞分析,逐步理解了車胤面臨的學習困境;在梳理"怎么樣囊螢夜讀"過程時,學生又通過對“練囊”“盛”“照”“繼”等字的尋徑析義,厘清了具體步驟。實踐證明,當核心問題與學習單有效結合,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化身成為主動的探索者。在后續教學中,我將繼續優化問題設計,增強問題的開放性與啟發性,實現思維能力與素養的協同發展。三、古今觀照,思辨洞悉文言內涵文言文篇幅雖較為簡短、精練,但內涵豐富,蘊含著理性和智慧,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優質土壤”。在教學的最后環節,我拋出“故事流傳了千年,現在就濃縮成了這樣一個成語。一千六七百年過去了,車胤早已離我們遠去,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囊螢夜讀’的故事,你覺得有意義嗎?”這一問題,以成語文化為錨點,引導學生突破文本表層,在歷史與現實的碰撞中展開思辨。有的學生感悟到“車胤用幾十只螢火蟲的微光才能照亮書本,而我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有明亮的燈光、豐富的書籍,簡直太幸福了,更應該發奮讀書。”有的學生覺得“車胤連基本的照明條件都沒有,卻能主動創造機會學習,而我們有時還會偷懶拖延,今后一定要端正學習態度。”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們將成語與故事緊密相連,深刻體會到“囊螢夜讀”作為成語,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知識的敬畏與追求,因此要將這種勤學苦讀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文言文不僅是語言學習的載體,更是啟迪思維、塑造文化品格的重要媒介,值得我們在教學中深入挖掘其思維訓練價值,讓學生在經典中汲取智慧,實現思維與文化素養的雙重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