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5月聯考5.歷史上由外國傳入中國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如下表。材料表明歷史試題由來名稱舉例今名本試題卷共8頁,20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胡”系列大多為兩漢至唐黃瓜、核桃、蠶注意事項:“胡”系列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時期由西北陸路引入豆、大蒜等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番”系列多為南宋至元明時期由“番西紅柿、紅薯番茄、番薯、番椒等舶”(外國船只)帶入海椒等2.選擇題的作答: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洋蔥、土豆、圓“洋”系列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洋蔥、洋芋、洋白菜等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寫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白菜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A.東西方飲食結構已趨同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B.傳統經濟結構開始瓦解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C.中國飲食文化兼收并蓄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D.中外文明雙向交流頻繁1.距今4000年左右的陜西石峁遺址具備以下特征:400多萬平方米的石峁石城由“皇城6.嚴復說“故曰人得自繇(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繇為界,此則《大學》絜矩之道,君子所恃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神面、以平天下者矣”;鄭觀應則認為,引進西學乃“以中國本有之學還之于中國”。這反映出獸面石雕,以及銅器等,高等級墓葬普遍殉人。據此推知,該遺址所代表的文明A.鴉片戰爭后復古思潮出現A.盛行神靈崇拜B.社會貧富分化初顯B.士人階層回應西方文化的沖擊C.建筑技術高超D.具備國家初始形態2.東漢時期,漢嘉、犍為(今四川省境內)一帶北扼西蜀,南控滇黔,是西南夷道上重要的交C.傳統思想制約近代化進程D.知識分子擺脫了天朝上國觀念通樞紐。現存于這一地方的交通刻石顯示,東漢的邊郡官吏在前代西南夷道的基礎上,7.下圖所示為徐悲鴻1934年創作的《雄獅圖》。圖中雄獅顧盼生風,傲視田野。畫左上題進一步改善邊境通往成都的道路條件。此舉五言詩一首:凜凜百獸尊,目中無余子,劇知有長蛇,瑟瑟暗中伺,高行何所畏,浩然氣足A.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恃。該畫作B.體現了在西南地區實行羈縻政策C.欲促進西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D.確保了中央對西南地區的控制權3.宋制,縣的長官稱縣令,但往往看到史志記載多稱為知縣,蓋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帶本官去掌管一縣之政;類似的地方行政機構中,同級或上下級機構的長官互相兼職日漸增多。這一舉措旨在A.減少財政支出B.防范地方割據C.實現富國強兵D.應對邊患危機4.從隋唐到明,中國的鄉里制度經歷過幾個重要的變化。唐朝實行以戶口控制為原則的鄉里制,到兩宋發展為以村落、田畝控制為基礎的鄉村制。到明初,又通過黃冊里甲制重新確立了戶丁控制原則,并將之與田畝控制結合起來。這A.反映出君主專制不斷加強A.飽含了中華民族奮起反抗的浩然正氣B.適應了國家政治治理的需要B.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C.表明鄉約發揮了主導作用C.肯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意義D.得益于生產力的革命性變化D.開拓了浪漫主義美術創作的新領域歷史試題第1頁(共8頁)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參考答案及解析歷史2024一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5月聯考歷史參考答案及解析一、選擇題4.B【解析】鄉里制度從唐代的戶口控制到兩宋的田1.D【解析】材料提到石峁遺址時間為距今4000年左畝控制,再到明初黃冊里甲制將戶丁與田畝結合,體右,遺址有石構城址,大型墓葬殉人,因此可以推知該現各朝代針對不同社會狀況調整基層管理方式,以強遺址所代表的文明具備國家初始形態,故選D項:材化基層治理效能,適應了國家政治治理的需要,故選料雖提到墓葬殉人,但這不是本題的主旨,排除AB項;君主專制主要指加強皇權,材料強調鄉里制度項;材料中體現的社會貧富分化已很明顯,“初顯”的在基層管理上的演變,與皇權無關,排除A項;鄉約說法不準確,排除B項;“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對獨立是一種民間教化的形式,材料未呈現它在基層管理中的石構城址組成”體現一定的建筑水平,但“技術高發揮主導作用,排除C項;隋唐到明初生產力雖有發超”缺乏對比依據,同時材料未強調技術突破或復雜展,但未發生革命性變化,排除D項。工藝,重點在社會結構而非技術評價,排除C項。5.C【解析】材料通過“胡”“番”“洋”系列瓜果蔬菜2.A【解析】題干所述東漢邊郡官吏改善西南夷道交的傳人歷程,反映出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通過陸路、通的舉措,加強了中原與西南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海路等途徑吸收外來作物,并逐步將其木土化(如胡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動,推動邊噩地區融入中原政瓜演變為黃瓜),體現出中國飲食文化不斷吸收、融合權體系,符合秦漢以來鞏固邊疆、促進民族交融的歷外來元素的特點,符合“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故選史趨勢,例如漢武帝時期開通西南夷道、設置郡縣,東C項:材料只能體現外來果蔬的傳入,不能體現東西漢此舉進一步強化中央對西南地區的治理,故有利于方飲食結構是否相同,排除A項;外來果蔬不能體現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故選A項;題干僅涉及交通建傳統經濟結構開始瓦解,排除B項;材料僅呈現單向設,未體現漢代邊據治理的羈擦政策,排除B項;交通的“傳人”過程,未涉及中國對外輸出作物或雙向交改善客觀上可能促進經濟文化發展,但題干強調“改流的史實,排除D項。善邊境通往成都的道路條件”,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6.B【解析】嚴復認為“自由”相當于中國“累矩之對邊疆的管控而非直接推動西南地區開發,排除C道”,強調了中西文化在理念上的相通性,鄭觀應則認項;交通建設有助于加強中央控制,但“確保”表述絕為西方的許多科學知識和制度原本是中國固有的,只對化,東漢時期西南地區仍存在地方豪族勢力,中央是在中國失傳后在西方得到了發展。這些觀點反映控制并不穩固,排除D項。出當時的士人階層對西方文化沖擊的回應,故選3.B【解析】兩宋時,縣令多稱“知縣”、“地方行政機項;嚴復和鄭觀應的觀點并非復古思潮的體現,而是構中同級或上下級機構的長官互相兼職”這樣的舉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吸收,排除A項:嚴復和鄭觀應措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防范地方割據,故選B項;上述言論促進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有利于近代化進根據材料可知,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程,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而非誠少財政開支,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富國強7.A【解析】據材料“徐悲鴻1934年創作的《雄獅兵,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這些地方行政機構處于邊圖》”“凜凜百獸尊…浩然氣足恃”并結合所學可地,不具備應對邊患危機的特點,排除D項。知,30年代祖國遭受侵略危亡之際,徐悲鴻以雄獅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歷史電子文件(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5月聯考) 高二歷史正文(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5月聯考).pdf 高二歷史電子文件(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5月聯考) 高二歷史答案(2024-2025學年度高二年級5月聯考).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