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024年5月,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了主題展覽。與右圖展覽內2025年學業水平階段性調研測試第一部分沙場戰神·少秦王容有關的治世局面是第二都分不世雄才·唐太宗九年級歷史(2025.05)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第三部分萬民之王·天可汗C.“貞觀之治”D.“開元盛世”本試題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共4頁,滿分為50分;第Ⅱ卷共4頁,滿分為50分。本試題共8頁,滿分100分。答卷前,請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6.唐詩《涼州行》中描述:“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名、準考證號、座號、考試科目涂寫在答題卡上,并同時將考點、姓名、準考證號、座號填寫家家學胡樂,”詩句反映了當時社會在試卷規定的位置。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A.政治清明B.經濟繁榮(.文教昌盛D.民族交融第I卷(選擇題共50分)7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注意事項的建議,這一建議有利于1,第I卷為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A.杜絕官員貪腐B.增強地方實力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寫在試卷上無效。C.削弱皇帝權力D.加強中央集權2.第1卷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8.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閱讀中國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古代時間軸,關于朝代及其階段特征表述準確的是1,右圖是中國古代一項著名水利工程示意圖,這項水利工程是先奉時期@目國兩南死朝時網⑦③④A.都江墟B.鄭國渠約170萬年醇公元前22年220年581年907年916年C.靈渠A.①處是隋唐時期,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和發展D.大運河2.《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史料中這些措施對B.②處是秦漢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C.③處是宋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是A結束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B.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D.④處是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繁榮與對外開放C.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D.開創了國家地方行政的模式9.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的某次戰爭是“中西關系質變的臨界點”,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某同學在國家博物館網站的“館藏精品”欄目中發現了下面文物,并做了相關記錄。此文物這次戰爭是重要的歷史價值在于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53年出土于新疆地區古10.1895年,張之洞在給朝廷的電報中指出:“倭約萬分無理,地險、商利、餉力、兵權一朝城遺址,這是漢王朝頒賜盡奪,神人共憤,意在吞噬中國,非僅割占數地而已。”與之相關的條約是西域某羌族首領的官印“漢歸義羌長”銅印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A.證明了漢代政府對西南地區進行統轄B.提供了研究漢代民族關系的實物史料11.史料是人們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通過下列史料能夠認識到的歷史事件是C,記錄了漢朝和匈奴之間民族關系變化D.凸顯了漢朝治鐵鑄造業水平遙遙領先“明定國是”詔書明確宣示:4.太興元年(318年),東晉皇帝下詔:“徐、揚二州土宜三麥,可督令模(燒,烘烤)地,嗣后中外大小諸臣,…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投秋下種。至夏而熟,繼新故之交,相以周濟,所益甚大。”此舉有利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清德宗實錄》卷418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乙已日A.江南地區經濟發展B.北方各民族的交流C.曲轅型的推廣使用D.經濟作物產量提高A.太平天國運動B.“百日維新”C.義和團運動D.新文化運動九年級歷史試題第1頁(共8頁)九年級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