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岳飛作“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陸游“王師北完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給這反映出他們的共同追求是22.A,推動民族交融B.收復中原失地C.推動經濟發展D.緩和階級矛盾下表為金朝科舉考試的部分內容,這反映了科目考查內容詞賦詩詞歌賦經義進士科即經義之科,名字襲自北宋,考察對偶家經典的理解以《史記》、《漢書》、《貞觀政要》等為教材A.金朝科舉制度成熟先進C.金朝詩詞歌賦的昌盛B金朝學習模仿中原的制度D,金朝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23.12世紀時蒙古草原上分布著許多部落,相互間為爭奪人口、草場、水源和牲畜頻繁發生成爭人們盼望著草原統一起來,結束戰爭。上述材料有助于我們理解A.蒙古草原統一的過程C.忽必烈的歷史功績B.蒙古政權建立的背景24.下列示意圖,有助于我們了解元D.蒙古草原統一的背景朝的皇帝A.新的民族最終形成B.地方管理制度的新發展C.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宣政院D.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行政)(軍事)(監察)(宗教與西藏事務)25.以下圖片反映的學習領域是青海日月山遼基壁畫契丹人引馬圖大金德勝陀頌碑妙應寺A.民族B.政治C.軍事D.建筑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四小題,共50分)》26.基礎知識問答(12分)寫出這三位封建帝王的主要歷史貢獻:隋煬帝、武則天、元世祖(忽必烈)。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唐玄宗開元年間,實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的教訓,勵精圖治,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核實戶口,減輕百姓實施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注重賦稅負擔。興修水利等。(1)據材料一概括三位帝王施政關注的共同點。(2分)七年級歷史第3頁(共4頁)材料二勢之美,朝樂舞的舞姿,多靠四肢和軀干排列組合形成傾斜、穩定卻又飽含流動的態姿架勢很大,空間感十足,同時輔以柔美的身姿,可謂是剛柔并濟,真正符合中國大唐感世的氣場、當時從西域傳來的胡旋舞、胡騰舞、龜茲樂舞,從印度傳來的中度舞等也被人們廣泛學習用以娛樂,經常用來宴樂的宮延舞蹈,吸收了這些外來舞蹈一的動作和技巧,更是增加了舞蹈的觀賞性根據材料候括唐明樂舞的主要行有大分材料三《舊唐書·西我傳)記載,開元初大食遣使來朝,“進馬及寶細帶等方物,其使拜謁,唯平立《意思是身體保持平直站立的樣子),不拜,憲司欲糾之。中書令張說奏日:“大食殊俗、慕義遠來,不可治罪。”上特許之。張說主張對四夷使者“當接以禮樂、示以兵威,雖日我夷,不可輕也(③))據材料三說說骨費對待外來使者的態度(2分):并結合所學歸納唐朝持此態度的主要原因。(4分)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二北宋在邊境管理事務中,多對遼朝采取隱忍、妥協的態度,這與宋朝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有關,未能收復燕云十六州。宋遼兩國在長期的對峙中,實力相當,準也無法徹底征服對方;另外還有西夏,常常利用宋遼關系謀取本國利益。澶淵之盟前,宋遼兩國都在邊境設重兵把守,兩國百姓出人不便。材料二自元吳稱帝到1044年宋夏達成和議這一段時期內,宋與西夏之間的戰爭主要有四次:宋仁宗寶元二年,西夏攻打保安軍,被宋巡檢指揮使狄青擊退;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進攻延州,宋軍大敗;宋仁宗慶歷元年,宋軍進攻西夏,宋大敗;仁宗慶歷二年,西夏進攻宋朝,宋敗。(1)據材料一概括北宋對遼朝“采取隱忍、妥協態度”的原因。(6分)(2)據材料二歸納宋與西夏戰爭的主要內容。(4分)(3)據以上說說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主要特征。(2分)29.探究問題(12分)材料一在一片富國強兵的呼喚聲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為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但有學者認為相對于漢唐兩個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貧,而是無效率;導致其無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事權的分割…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材料二蒙古各部為了掠奪人口、牲畜和土地等,長期混戰不休;金朝也壓迫剝削蒙古各部并挑起它們之間的爭斗。在這種背景下,結束紛亂戰爭狀態,反抗金朝的壓迫成為蒙古各部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材料三1278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他曾寫《過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忽必烈親自勸降說:“你如能用對待宋朝那樣對我,立即任你為丞相”。文天祥雖被衛士用金棍擊傷膝骨,仍泰然處之,昂首挺立,答日:死之外,無可為者。”次日文天祥便被殺害,時年47歲(1)據所學知識,以宋太祖時期宰相權力的變化,說說宋代“事權的分割”的主要表現,閱讀材料一概括宋朝治國的主要方針。(4分)(2)據材料二,概括當時的蒙古各部面臨的內憂外患。哪一人物為這一形勢的扭轉作出突出貢獻。(6分)(3)據材料和所學,談談你對文天祥詩中“丹心”一詞的理解。(2分)七年級歷史第4頁(共4頁)七年級期中歷史測試題參考答案(2025 年 5 月)一、單選題(每個 2 分,共 50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選項 A B B C D B D A A A C B C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選項 B D A D C D A B B D C A二、非選擇題(共四小題,共 50 分)26、(12 分)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制,多次派人前往流求,加強臺灣與內地的聯系。(任選兩點作答即可,每點 2 分,共 4 分)武則天:完善科舉制(或創立殿試和武舉),重視發展經濟為盛世局面出現奠定基礎(或統治期間出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局面),設立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的管理。(任選兩點作答即可,每點 2 分,共 4 分)忽必烈:建立統一的少數民族全國政權,創立行省制度,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管轄,設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軍務。(任選兩點作答即可,每點 2 分,共 4 分)27、(14 分)(1)重視民生(2 分)(2)舞姿架勢大或空間感強;剛柔相濟;體現大唐盛世;善于吸納外來文明;觀賞性強。(任選三點作答,每點 2 分,共 6 分)(3)寬容、尊重(2 分)唐朝國力強盛;政策開明開放;社會風氣比較包容。(任選兩點作答,每點 2 分,共 4 分)28、(12 分)(1)戰略環境惡劣(或遼朝占有燕云十六州);宋遼實力相當;北宋需要防范西夏。(每點2 分,共 6 分)(2)宋夏政權之間曾多次發生戰爭;北宋失敗的次數較多;雙方互有攻守。(任選兩點作答,每點 2 分,共 4 分)(3)有戰有和或政權并立。(2 分)29、(12 分)(1)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2 分)崇文抑武或重文輕武(2 分)(2)內憂:蒙古各部長期混戰(2 分);外患:受到金朝的剝削與壓迫。(2 分)鐵木真或成吉思汗(2 分)(3)對南宋朝廷的忠誠與熱愛,寧死不屈的信念堅守。(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歷史 七歷史.docx 七歷史 七年級期中歷史測試題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