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1至5頁,第II卷6至8頁。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在規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答卷時,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I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單項選擇題1: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據對二里頭文化發掘出土的動物骨骼的研究發現,中原腹地的中、小聚落中,綿羊存活年齡較短,暗示獲取肉食資源是養羊的主要目的。而在都邑和大型聚落中,綿羊的存活年齡較長,尺寸較大,出現以獲取羊毛為主要目的的養羊業。這從側面反映出A.早期社會的復雜化趨向 B.原始生活物資充裕C.原始手工業成妝立部門 D.社會階級分化明顯2.我國的交通法規興于唐,盛于宋,儀制是朝廷官府頒布的法規禮節,即社會奉行的禮儀制度。貞觀十一年,唐太宗頒布《唐律·儀制令》,(內有“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這一規定A.延續了《唐律疏議》的相關條例 B.規范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C.加速了坊市分區管理制度的瓦解 D.體現了禮法結舍的立法理念3.《宋史·食貨志》載:“(南宋)泉、廣二舶司,歲抽解香藥、犀象、真珠、龍腦等物,以數十萬計......凡乳香抽解,每斤二貫文,象牙每斤五百文。”周去非《嶺外代答》亦云:“蕃舶之利,顓以富國。”據此可知,南宋市舶司的設置有利于A.港口繁榮 B.發展經濟 C.充實財政 D.壟斷貿易4.1864 年,清廷刊印美國人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1867年,李鴻章指出,各國“均有保護其民、自理財賦之權”,朝廷對列強“上侵國家利權,下奪商民生計”的種種非分要求“皆可引萬國公法直言斥之”。據此可知,李鴻章A.依法有效維護國家利權 B.主權意識有所增強C.主動尋求融入世界體系 D.固守天朝上國觀念5.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圖1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其中,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偉大嘗試的地點位于圖中A.甲 B.乙 C.丙 D.丁6.1949年3月5日至13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黨在經濟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應首先沒收官僚資本并將其收歸國有,以此賦予無產階級對國家經濟的控制權,并使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引領者。該政策A.(奠定了革命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B.旨在保障根據地社會經濟發展C.折射出黨的工作重心即將轉移 D.意在應對戰爭初期的惡劣形勢7.圖2所示為1960-1965年中國工業、農業總產值的變化,這體現了1960-1965年工業、農業總產值(單位:億元)A.經濟調整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B.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問題得到解決C.延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政策 D.消除了經濟領域的“左”傾錯誤8.四十多年來,中國改革事業的發展歷程,從“改革”到“全面改革”,從“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下流程圖中“ ?”處應填寫的是A.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商投資企業B.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C.提出并實施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戰略D.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9.亞質山大遠征期間,在埃及拜謁阿蒙神廟,為女神伊西斯建廟;在巴比倫向當地的主神馬都克獻祭,下令重建被毀的馬都克神廟;在中亞,亞歷山大與當地貴族女子羅克珊結婚。同時,他讓80名下屬用波斯禮儀與當地貴族的女兒通婚。亞歷山大的做法A.掩蓋了對外擴張的本質 B.有利于擴大帝國的統治基礎C.消弭了各民族間的矛盾 D.踐行了民族平等的治理原則10.表中“印度尼西亞”、名稱的變化,可以反映出時間 所屬 名稱變化1512年 葡萄牙 葡萄牙印度1613年 荷蘭 荷屬東印度群島1914年 日本 東印度,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A.荷蘭率先成為海上霸主 B.世界地理認知不斷更新C.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形成 D.世界殖民擴張競爭激烈11.意大利思想家弗吉里奧(1349-1420)、贊揚雅典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公民教育,進一步提出體育與知識學習同等重要,呼吁青少年應該具有“支配的理性”和“順從的身體”,根據個人特點合理選擇運動項目。他的這一主張A.受到理性主義思想的影響 B.豐富了人文主義教育思想C.回應了宗教改革家的倡議 D.復興了古希臘的思想文化12.下圖名為《盧德運動》,反映了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工人以破壞機器為手段反對工廠主壓迫和剝削的自發運動。當時工人把機器視為貧困的根源,用搗毀機器作為反對工廠主、爭取改善勞動條件的手段。盧德運動反映了當時A.工人階級力量覺醒登上了歷史舞臺 B.工人階級認識到了自身貧困的根源C.工人運動已有科學的思想理論指導 D.工人運動的目的在于維護經濟權益1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調整經濟部門結構成為歐美主要國家謀求生存發展的重要舉措。戰后至50年代,主要是推動發展港口、鐵路、公路、煤炭和鋼鐵等部門;00年代,重點在加強專業化調整,擴大公司規模,提高產品競爭力;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雄動傳統工業結構向新科技產業結構方面轉移。材料表明,戰后歐美主要國家A.加大政府對公共事業的開支 B.堅持以市場經濟為基礎C.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D.普遍實施計劃經濟體制單項選擇II:14~15題,每題3分,共6分。每一選項的分值分別為3、2、1、0分。選出最佳一項,多選不得分。14.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移動設備的發展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新興媒體能夠精準地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新舊媒體企業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一些傳統媒體,如報紙、雜志和廣播等,在發展上舉步維艱。A.傳統媒體亟需向數字化轉型 B.社會信息化推動生活方式變革C.傳播效率提高加劇壟斷風險 D.應引導青年網民進行理性消費15.下表是近年來部分國際組織發布的宣言。這宣言 內容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發表《約翰內斯堡宜言》 表示金磚國家將構建更具代表性、更加公平的國際秩序“77國集團和中國”峰會通過《哈瓦那宣言》 呼吁構建更包容、協調的全球經濟治理格局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發布《阿斯塔納宣言》 上合組織應在推動鞏固全面和平、安全與穩定,構建民主、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方面發揮更大作用A.挑戰了傳統的全球治理模式 B.導致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分裂C.有利于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 D.有利于緩解全球南北經濟差距第II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20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著名封疆大吏張之洞出版《勸學篇》,其中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國學術精微,綱常名教以及經世大法.無不畢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長補我不足。”提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的觀點,全張先明內學,然后擇西學以用之。提倡立學堂、修鐵路等,采用西技西藝。反對蜼新派“開議院”、“興民權”的主張。與此同時,嚴復翻譯《天演論》,引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主張全面學習西方制度與文化。1912年,實業家張謇在《實業政見宣言書》中呼吁:“今欲鞏固民國,非振興實業,無以立救貧之基礎;而欲振興實業,非改良政治,則無以求法律之保障。”材料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現代化目標的追求史、探索史。1954年周恩來同志就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黨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一心一意地搞現代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摘編自馬敏《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史演進及前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晚清至民國初期先進的中國人探索中國現代化路徑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述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時期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8分)17.(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民族解放的烽火首先從東方燃起,亞洲成為革命風暴的中心,一直蔓延到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到冷戰結束時,幾乎所有的亞非拉圍家都已獲得了獨立。1955年亞非會議的召開揭開了亞非人民團結戰斗的新篇章,會議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指出:“殖民主義在其一切表現中是一種應當迅速予以根除的禍害.......亞非會議支持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人民爭取自決和獨立的斗爭。”周恩來總理在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強調亞非國家應超越意識形態差異共同反殖。亞非會議成為亞非人民團結反帝反殖斗爭事業的里程碑。材料二亞非會議后,中國與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并對其進行農業援助......至70年代末,中國政府主要向非洲國家提供無償農業援助,幫助非洲建設了許多大型農村水利工程、農業技術推廣站等。80年代以來援外工作不斷改革,在很多援非農場實行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方式。90年代以來,大批中國農業學者前往非洲,他們研發了適合非洲自然條件的糧食生產技術,如馬達加斯加種植了中國專家培育出的3種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高產雜交水稻,遠高于當地一般產量,場區農戶年純收入高達2600美元......同時鼓勵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實施援助項目,引導援助資金投向當地有資源、有市場的開發性和生產性項目。2000年至今,伴隨著中非合作論壇機制的建立,中非農業合作進入了新階段,逐漸形成了援助、投資和貿易三大關鍵領域,更加體現出互利合作的原則。-摘編自鄭青亭《授人以漁,中國助力非洲國家實現糧食安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二戰后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歷史條件,并說明亞非會議對國際秩序重構的意義。(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析中國對非洲農業援助的特點與意義。(10分)18.(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對秦到前清兩千年的政治進程,綜合考慮其發展的連續性、階段性和周期性三者,就可以得到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軌跡。進程的兩端戰國和清末則是斷裂和轉型期,進程本身則出現過各種波動和失序,表現出“常態”、“變態”、 “回歸"和“周期”的特點。秦漢是帝國體制的“奠基一定向”,魏晉南北朝,則是“變態一回歸”,這“回歸”是指“回歸"于發展的軸線是包含進化和發展的,而非全盤復舊。中國政治文化體制的連續性,幾乎是舉世無雙的,它顯示了吸收異化因素的巨大能力,歷經變遷而保持著其基本特征和深層結構。-摘編自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從材料中提煉一個角度,擬定主題,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主題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高三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202505第1卷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第11卷本卷共3題,共55分。16.(20分)(1)路徑差異:張之洞等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側重學習西方技術(如軍事、工業),未觸及制度變革。嚴復等維新派主張制度與文化變革,引入西方進化論,推動思想啟蒙。張謇等實業家強調實業救國,結合政治改良。(6分)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面臨內憂外患,清政府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加深,推動制度反思;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傳播;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6分)(2)挑戰:建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國際封鎖;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僵化、民生亟待改善;新時代,傳統增長模式瓶頸、國際競爭加劇。(每點2分,任意答2點,共4分)應對措施:建國初期,實施一五計劃奠定工業化基礎;改革開放新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科技自立自強。(每點2分,任意答2點,共4分)17.(20分)(1)條件:二戰削弱了殖民列強的力量,迫使宗主國對殖民政策進行調整;美蘇冷戰為殖民地提供了斗爭空間;二戰極大增強了亞非人民民族主義意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力量壯大,鼓舞并有力支持亞非民族解放斗爭;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對“非殖民地化”運動的推動。(6分)意義: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開始作為真正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推動不結盟運動興起;開啟了南南合作的序幕;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4分)(2)特點: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由無償援助到援助、投資和貿易相結合;由政府主導到多主體、多渠道共同參與;日益機制化、體制化;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體現“真實親誠”的原則。(任答3點6分)意義:有利于提高非洲糧食產量;保障非洲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非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展開,擴大國際影響力;形成中非休戚與共、共同發展、互惠共贏的友好合作關系;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答2點4分)18.(15分)示例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必然趨勢。秦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盡管戰火連綿,政局動蕩,但社會經濟在曲折中仍有發展,南方的開發初見成效,文化領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從沖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隨后出現的隋唐統一王朝,國力強盛,疆域拓展,經濟繁榮,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樹,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推動構建“東亞文化圈”。宋朝強化專制集權,內部統治比較穩定,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學術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軍事力量不振,與北方民族交戰處于劣勢。與這段時期爆發的交戰相比,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更為持久和穩定,呈現出互相交融的趨勢。元朝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處于領先地位。明清時期,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也已逐漸定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都有新的發展。示例2:秦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時期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得到確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形成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模式,為維護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奠定政治基礎。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上,封建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并初步發展,工商業有所發展,西漢中期以后,陸海絲綢之路溝通了中西方的貿易往來。思想上,政府對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強;從秦朝的“焚書坑儒”到漢初的黃老無為思想,再到漢武帝時期的尊崇儒術,儒學最終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維護統一的文化內核;民族關系上:秦漢王朝加強了對邊疆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了疆域,加強了內地同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并不斷發展。示例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國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時期,分裂中育著統一這一時期既是政權更迭較為頻繁的時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均有所發展。政治上,政權更迭較為頻繁,中央集權相對削弱,出現局部統一和民族大交融;門閥士族政治特色鮮明;三省六部制的雛形形成、九品中正制創建,制度文明在傳承中得到創新;經濟上,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礎;北方農耕經濟一度遭到嚴重破壞,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曾一度推動北方經濟的發展;士族莊園經濟與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戰爭使商業發展受到影響,商品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思想文化上:儒、釋、道相互影響;民族關系上,出現民族交融局面,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為統一王朝的出現和繁榮做了奠基。魏晉南北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曲折中發展,民族交融與對外交往為中華文明孕育了新發展。(示例僅作為參考,其他觀點合理亦可。)評分標準:分值 評分標準12-15分 論點明確,史實準確,闡述全面,邏輯清晰7-11分 論點明確,史實基本準確,闡述不夠全面1-6分 論點不夠明確,史實基本準確0分 沒有論點,照抄材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