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期中考試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前六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山谷地帶,農業城邦逐漸發展壯大。但同一時期的在印度,這種農業城邦并沒有得到迅速的發展,其發展水平更接近于美洲的瑪雅文明。這表明A.古代文明多元化發展 B.環境閉塞阻礙了古代文明交流C.古代印度文明曾中斷 D.新石器時代農業生產尚未普及2.表1所示內容可用于說明古希臘表1城邦 面積 人口雅典 約2556平方公里 約25萬-30萬(含奴隸)斯巴達 約7300平方公里 約15萬-25萬(含非公民)埃維亞島的6個城邦 約3770平方公里 數千至上萬A.雅典實力最強 B.城邦制度的特點 C.地理條件惡劣 D.對外擴張的根源3.圖1所示為學者對某一歷史時期特定國家的部分評價,該國家為圖1A.羅馬帝國 B.阿拉伯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俄羅斯帝國4.大化改新的措施有:剝奪皇族以及諸豪族擁有的私人領地和部民,將全國土地、庶民歸為公地、公民;將全國劃分為國、郡、里三級行政區。這些措施A.是照搬隋唐律令制度的結果 B.有利于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C.導致了封建莊園經濟的衰退 D.使得地主與部民的關系固化5.14世紀,某文明崛起于中美洲。1325年,當地人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即今天的墨西哥城,1521年,因西班牙入侵,該城陷落。下列體現該文明先民智慧的是發明60進制 B.建造馬丘比丘城C.發明“浮動園地” D.建造波南帕克神廟6.1642年,荷蘭航海家帶領一支從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出發的船隊去探索傳說中的南方大陸,最終發現并命名了塔斯馬尼亞島和新西蘭。該航海家是A.卡伯特 B.巴倫支 C.塔斯曼 D.德雷克7.馬鈴薯原產自南美洲,17世紀,日本人開始種植馬鈴薯,并記述馬鈴薯的優點:耕寸地而有尺地之獲,誠為荒年之善糧。1789年,日本人又從俄國引進馬鈴薯在北海道種植,到了明治年間,馬鈴薯在日本已得到較大面積的種植。據此可知,馬鈴薯A.是世界市場最重要的商品 B.徹底改變了世界人口結構C.成為日本上流社會的主食 D.影響了日本人的飲食結構8.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指出:“詩人認為令人類走向文明(的)······是黃金和白銀,哲學家則認為是鐵和小麥。”盧梭此番言論強調了A.物質生產是文明發展動力 B.精神追求超越了物質需求C.文明發展推動生產力發展 D.物質生產與文明相互作用9.1742年,英國首相沃波爾遭到議會七次否決后被迫辭職,創下政府首腦失去下院信任后必須辭職的先例。1784年,英國首相小皮特解散議會后重新進行大選的做法又構成新的政治慣例。這體現了英國此時期A.內閣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B.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尚未成熟C.內閣運行機制漸趨完善 D.政黨政治的原則遭到了破壞10.在《獨立宣言》被大陸會議通過之前,佐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代表們堅持刪除其中對英王喬治三世允許在殖民地保留奴隸制和奴隸買賣的有力譴責,并刪除涉及奴隸制度的篇章,最終奴隸制得以合法地存在于新生的美國。這反映了當時的美國A.殖民爭奪凌駕國家統一 B.地方利益影響政治決策C.啟蒙思想未被廣泛接受 D.獨立訴求掩蓋社會矛盾11.喬治·斯蒂芬森于19世紀初設計的蒸汽機車,如“火箭”號,極大提高了人和貨物的運輸效率。材料所述現象A.使英國實現了制造業機械化 B.帶動了內燃機的創制和運用C.成為大工廠制度建立的關鍵 D.推動了鐵路交通的快速發展12.20世紀初,德國化學家哈伯通過熱力學理論在實驗室合成氨,工程師博世進一步設計高壓設備實現工業化生產。該技術使德國化肥產量激增,小麥單產提高50%,同時氨被用于制造炸藥。這反映了A.電力取代蒸汽成為核心動力來源 B.政府主導科技計劃決定技術發展方向C.科學理論與工業技術的深度結合 D.資本通過控制技術實現全球市場擴張13.1857-1858年全球經濟危機加劇了工人階級的困境,19世紀60年代初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所引發的棉花危機使歐洲紡織業工人陷入貧困。1863年波蘭反對沙俄的起義遭到鎮壓,強化了反壓迫、求解放的跨國共鳴。上述事件催化了A.第一國際成立 B.西里西亞織工起義C.巴黎公社運動 D.《共產黨宣言》發表14.16世紀,西班牙王室在拉美推行委托監護制,在這一制度下,監護主以“代管土地”的名義占有原住民耕地,同時監護主需向印第安人提供住所、食物和宗教教育,這使監護主常以“抵償債務”為由迫使印第安人進入礦山勞作。據此可知,委托監護制A.意在向拉美移植本土制度 B.引發了拉美民族獨立浪潮C.推動了西屬殖民地工業化 D.體現了殖民掠奪的隱蔽性15.在非洲歷史發展進程中,殖民統治對非洲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富拉尼族原本是一個有著緊密社會聯系和獨特游牧生活方式的民族,卻因殖民統治被劃分到多個國家。由此可見A.殖民國家尊重非洲民族的分布現狀 B.非洲各民族之間缺乏統一的認同感C.殖民國家為方便統治進行隨意劃分 D.非洲民族分布雜亂致邊界劃分困難16.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反侵略斗爭或運動主要有由愛國軍官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宗教領袖、封建王公領導的抵抗運動和下層人民自發的反殖民主義起義。亞洲也興起了印度國民大會黨掀起的反侵略斗爭、伊朗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等反帝反封建斗爭。這說明當時A.資產階級承擔起領導世界革命的責任 B.西方列強的殖民力量遭到嚴重削弱C.亞非國家實現了各階層革命力量聯合 D.亞非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得到強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出售奴隸者要保證100天之內奴隸們不得患某一種病,女奴隸有3天試用期;如果有誰弄瞎了別人的眼睛,那么他的眼睛也要被弄瞎;如果打斷了別人的骨頭,他的骨頭也要被打斷;如果打掉了別人的牙齒,那么他的牙齒也被打掉。”-摘編自[美]約翰·梅西·贊恩《西方法律的歷史》材料二圖2 印度的種姓制度等級示意圖-摘編自[德]漢斯·約阿西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學史》(1)根據材料一,說明《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圖2所反映的歷史信息。(6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謨拉比法典》與印度種姓制度在古代社會的共同歷史作用。(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哥倫布的航行帶來的遠不止是歐洲人和美洲原住民的會面,他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雙向交換的通道,讓新、舊大陸的植物、動物,當然還有災難性的病原體進行交換。這種被克羅斯比稱為“哥倫布大交換”的雙向交換,在生物學上是前所未有的,其深遠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摘編自[美]杰弗里·薩克斯《全球化簡史》材料二漢米爾頓估計,1500-1650年這一個半世紀里,從美洲運到歐洲的白銀達1.6萬噸。有學者估計,美洲白銀的1/3以上最終流入中國;沃德·巴雷特統計,1493-1600年美洲產白銀1.7萬噸,其中約70%輸入了歐洲。17世紀所生產的約4.3萬噸美洲白銀中,有約3.1萬噸運抵歐洲,其中約1.2萬噸最終被運到亞洲。18世紀約7.4萬噸的美洲白銀中有5.2萬噸運往歐洲。-摘編自劉軍《明清時期海上商品貿易研究(1368-1840)》(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哥倫布大交換”的世界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16-18世紀美洲白銀的流動路徑,并簡析美洲白銀這種流動路徑形成的原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以下是部分學者關于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觀點:圖3結合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從上述材料中選取一個觀點展開論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英吉利海峽的存在使英國免受歐洲大陸頻繁戰爭的直接沖擊,自1066年后,英國未遭外敵成功入侵。英國境內河流眾多且水量充沛,如泰晤士河、塞文河等。英國擁有曲折的海岸線和天然良港,如利物浦港、布里斯托港。英國還擁有歐洲最富饒的煤炭礦藏,尤其是在英格蘭北部和威爾士地區,煤礦易于開采且質量優良。16世紀,木材短缺迫使英國轉向使用煤炭。此外,18世紀后期,英國本土羊毛、殖民地棉花等紡織原料的供應充足。-整理自馬濤《英國煤炭工業發展及其與工業革命關系研究》等材料二傳統貴族因土地經濟的重要性下降而逐漸喪失影響力。隨著工廠的建立,大批被逐出土地的失業農民流入城市成為工人。資產階級為了榨取利潤往往不顧工人的死活,工人工作的時間特別長,有的廠主實行兩班制,一班在白天工作十二小時,一班在夜里工作十二小時。由于工業發展對各種知識分子、具有專門技術特長的腦力勞動者的需要,包括醫生、律師、作家、工程師等知識集團的地位明顯提高,他們與工業資產階級一起反對貴族地主階級,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摘編自費羅《論英國工業革命前后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等(1)根據材料一,從資源與地理優勢的角度,分析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的歷史條件。(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英國工業革命前后階級結構的變化。(6分)高一歷史期中考試試卷參考答案1.A 2.B 3.D 4.B 5.C 6.C 7.D 8.A 9.C 10.B 11.D 12.C 13.A 14.D15.C 16.D17.(1)特點: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帶有同態復仇色彩。(4分)(2)信息:印度的種姓制度等級森嚴,從高到低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各等級的地位、權利和義務有著很大差別;各等級之間界限分明、職業世襲;“不可接觸者”處于社會最底層,被排除在種姓之外,受到嚴重歧視。(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作用: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階級地位;規范社會等級關系。(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影響:改變了新舊大陸的農業生產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推動了全球貿易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融合,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造成美洲原住民銳減,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路徑:從美洲到歐洲再到亞洲;從美洲直接到亞洲。(2分)原因:西歐國家主導新航路的開辟;西歐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亞洲經濟具有優勢,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大西洋貿易網絡、太平洋貿易網絡的形成。(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示例觀點:文藝復興代表了人的覺醒,而啟蒙運動則代表了人的奮進。論述:文藝復興時期,但丁在《神曲》中批判教會腐敗,彰顯人性價值;彼特拉克歌頌人的自然情感,薄伽丘的《十日談》揭露教會虛偽,肯定現世幸福。這些思想使人從宗教神權的束縛中覺醒,關注自身存在與需求,是“人的覺醒”的表現。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以理性為武器,不僅批判封建制度、教權主義,更構建起民主、法治的社會藍圖。伏爾泰倡導自由民主,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以防止專制,盧梭主張人民主權。他們號召人們擺脫蒙昧,主動用理性改造社會,從追求個體覺醒發展為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體現了“人的奮進”。(10分)綜上所述,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喚醒人們對自身價值與現世生活的關注,從而實現“人的覺醒”;啟蒙運動號召人們主動改造社會,從個體覺醒邁向對理想社會的實踐追求,推動了西方社會轉型,體現“人的奮進”。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人文主義思潮層層遞進,深刻影響近代西方思想與社會發展。(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20.(1)歷史條件:英吉利海峽的存在為英國工業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環境(島國的特殊地理環境);(1分)河流和水力資源豐沛,為原料和商品運輸提供方便,還能為工場、工廠的機械提供水力動力;(1分)港口眾多,便于英國開展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進而擴大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促進資本原始積累;(2分)煤炭資源充足,為蒸汽機的運用提供了動力基礎;(1分)羊毛與棉花等工業原料供應穩定。(1分)(2)變化:舊貴族地位下降;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中間階層的力量得到發展。(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