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東市明志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第I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世界各地都有洪水傳說,早在蘇美爾神話中,就有諸神決定毀滅人類,水神恩基提前通知吉烏蘇德拉,讓其預先造大船存活下來的故事。這成為日后古希伯來諾亞方舟故事的原型。這說明古文明( )A.在發展中依次被替代 B.固守成規,發展緩慢C.存在交流傳承關系 D.具備相同文化根源2、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茲特克人是后來才進入墨西哥的,他們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島嶼定居下來。阿茲特克人通過建造“浮動園地”來擴大耕地面積,使阿茲特克人的人口和財富劇增。由此看出,“浮動園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A.島嶼眾多不利于農業生產 B.人口增長造成耕地面積縮減C.島嶼擁擠導致人口大量減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3、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處北半球于原中低緯度大河流域,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民居住房多以由黏土象出和蘆葦混合制成的磚塊建成,木材使用較少;而古埃及文明的民居住房大量使用木材。常以甘蔗和椰子葉鋪成屋頂。這表明(-)A.古埃及文明的生態環境更為優越B.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建筑技術高超C.經濟生產方式決定建筑風格類型D.早期人類文明深受自然條件影響4、錢乘旦認為:1415年起歷次重大探險活動,絕大部分是在國王或在政府有關部門委派、支持下進行的。15世紀開始的探險隊領導人大多數是貴族,到達印度的達伽馬,發現太平洋的巴爾沃亞,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都是貴族,形成了商人出錢,國王牽線組織,貴族沖鋒陷陣的擴張格局。據此,新航路開辟()A.有利于擴大商品銷售市場 B.是新舊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C.加速封建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D.有利于世界市場雛形的出現5、從1519年開始,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天花、麻疹等疾病的流行毀滅了阿茲特克帝國,當地居民由1700萬銳減到130萬。在太平洋的島嶼上,傳染病也造成了同樣的后果。該現象( )A.推動了全球聯系的加強 B.便利了歐洲在當地建立殖民統治C.有利于歐洲人口的增長 D.促進了全球物種的交流與多樣化6、有學者指出,牛頓的成就證明,通過觀察、實驗和理論綜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觀念。啟蒙思想家把牛頓學說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作為批判羅馬天主教的權威、政治上的專制主義和哲學形而上學的銳利武器。材料旨在說明,牛頓學說( )A.開始動搖封建神學在歐洲的統治地位B.深刻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C.為啟蒙運動的理性認識提供了方法D.構建了一個科學與民主的嶄新時代7、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機構和地方行政機構(國、郡、里)。材料中這項改革措施的重要作用是()A.編訂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體系 B.莊園經濟形成,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C.改革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D.武士集團形成,重要性日益增8、在中古時期,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它體現了中古西歐的社會分工理想。這種社會分工反映了()A.基督教會的特殊地位 B.西歐社會的轉型和進步C.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D.封建莊園農奴制的瓦解9、《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出版后,歐洲人便把東方看成是金銀遍地的“人間天堂”,有很多人沉迷于“尋金熱”之中,上至國王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東方實現黃金夢。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價格革命”的影響 B.商品經濟發展C.西歐封建制度瓦解 D.貿易中心轉移10、梁啟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寫道:“顧何以哥氏(指哥倫布)、維氏(指達·伽馬)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指鄭和)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話最能從根本上解答梁啟超的困惑( )A.鄭和地理航海知識淵博、意志堅定B.支撐東西方航海活動的經濟形態存在著巨大差異C.鄭和船隊缺乏強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擁有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更強大的武裝力量11、巴黎公社領導人瓦爾蘭,原為裝訂工人,擔任公社財政委員時依然身著簡裝,過著簡樸的生活。當他發現愛德華將軍定制了一套6000法郎的將軍服時,立即在賬單上批示:公社沒有錢買這樣貴重的衣服。瓦爾蘭的行為反映了()A.人民公仆的精神氣質 B.巴黎公社陷入財政危機C.公社領導人出身低微 D.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性12、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國沃倫等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抨擊政府的抗疫行動不力,而身為總統的共和黨人特朗普則抨擊沃倫行為是“政治鬧劇”。這反映出美國()A.代議制弊端日漸凸顯 B.民主共和制危機嚴重C.政黨政治的斗爭升級 D.兩黨對壘執政的態勢13、1853年,美國著名女子教育先驅凱瑟琳·比徹在寫給議會的一份申請書中說:“只要給男教師薪水一半,甚至更少,婦女就愿意任教······在工廠,資本家更是任意削減女工工資,加大勞動強度,女工多半忍氣吞聲。如果有人因不滿而離開,學校或廠主很容易就找到頂替的人。”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國內戰增加了婦女的就業壓力 B.女性閑置勞動力的增加C.工業化初期婦女受教育程度偏低 D.婦女喪失平等的公民權14、英國諾丁漢郡的織襪工使用手工編織機,一只一只織襪來賣,質好價高。到19世紀初,有些商人開始大量買進材料,用機器批量生產,價低暢銷,導致織襪工工資降低或失業,部分工人自發地搗毀機器,被稱為“盧德運動”。“盧德運動”說明()A.機器生產已經得到推廣 B.早期工人不理解資本剝削的本質C.無產階級革命條件成熟 D.機器生產是造成工人貧困的根源15、歐洲工人中曾存在著一種自然權利思想:“適當的工作,應獲得適當的工資”;但在1832年后,部分工人認識到,在現存地主、資產階級當權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階級斗爭是社會由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必要手段。這一變化( )A.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B.說明工人主體意識的覺醒C.受到英國議會改革的推動 D.推動了工人運動開始興起16、16世紀,英國、荷蘭等國開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如荷蘭的航海家巴倫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對此現象解釋合理的是()A.東西方的傳統航路已被隔斷 B.歐洲商業危機亟需得到解決C.英荷欲開辟最短的歐亞航線 D.葡萄牙貿易壟斷面臨著挑戰第II卷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由于工業革命的開展,大批工人進入工廠工作。很多棉紡織廠不僅沒有新鮮的空氣,還有大量的飛絮和塵埃,以至工人到40歲就喪失了勞動能力。更為嚴重的是大量的童工進入工廠,干著成人的活拿著低廉的工資。到1830年,英格蘭的大城市中沒有一個完全安全的飲用水供應,最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發出的臭氣,導致河邊議會大廈的窗戶都不敢打開。材料二英國議會改革派經過在全國范圍內對工人階級的調查,向議會和政府作出了報告。經過多方努力,1833年,英國議會通過《工廠法》,規定不準使用九歲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過的《河道法令》規定,禁止污染飲用水。1848年通過的《公共衛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廢棄物集中處理。在19世紀80年代還相繼出臺《工人階級住房法》等進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問題。······--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李宏圖《19世紀歐洲的社會革命與化解》(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解決工業化問題的舉措。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舉措帶來的作用。(9分)(3)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英國工業化發展中可以得到的歷史啟示。(2分)18、有學者指出,制度創新是英國成為近代世界一號強國的重要原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大憲章》規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審判,或經國法判決,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材料二在社會各階層的壓力下,1832年,英國進行第一次議會改革,重新分配議員名額并修改選民資格,中等階級大體獲得選舉權。1832年改革拉開了議會改革的序幕。1867年的第二次議會改革大大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除礦工和農業工人外,工人階級大多得到了選舉權。1884-1885年第三次議會改革后,英國基本實現成年男性的普選權。---《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三①通過建立適當的考試系統,選拔能干的人才從事公共服務。②成績突出的公共服務人員可以得到晉升,能夠勝任工作的人員可以得到最高獎勵,以此鼓勵公共服務人員勤勉的工作態度和進取心。--《關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1854年)--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1)依據材料一,指出《大憲章》對王權作出的限制。結合所學,指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王權又是如何被進一步限制的。(4分)(2)英國經過三次議會改革后,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進一步完善。根據材料二,簡述三次議會改革的進步之處。并結合所學,指出其選舉范圍存在的不足。(5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這份報告的核心思想。除文官制度之外,英國在18-19世紀還有諸多制度創新,結合所學,指出英國在這一時期的一例經濟制度創新,及其對英國成為“世界一號強國”的作用。(4分)1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封君就將一把泥土和一根樹枝授予封臣,象征授予封土和封土上的森林。在“臣服禮”的儀式中,封臣宣誓:“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摘編自【美】約翰·巴克勒等《西方社會史》第一卷材料二在英國,“議會”一詞最初的含義是“談話”,本指國王與貴族交談和談判。1295年,騎士和市民出席議會得到普遍認可,此后的議會都以該年的議會為榜樣,那屆議會因此被后世稱為“模范議會”。1343年,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組成。兩院獨立議事,廣泛參與政治、司法、立法和財政活動,成為中古英國的重要機關。材料三顧分土因而分民,于是乎有拂特之俗······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王力不足以御臨之也。(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特點。(4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13世紀末到14世紀中期英國議會的發展體現了中世紀晚期西歐社會的什么變化。(4分)(3)依據材料一與材料三,分析西歐封君封臣制與西周分封制的不同之處。(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西歐封建社會后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14-18世紀,西歐相繼發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這些運動旨在反抗封建統治和教會禁錮,解放人們的思想。17-19世紀,資產階級在一些國家相繼進行了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美等地相繼發生兩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斗爭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據材料圍繞“先進思想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14-19世紀歐洲史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2分)2025高一(下)期中歷史答案一、選擇題1-5CBDBB6-10CCABB11-15ADBBB16D二、主觀題17、(1)問題:工人健康受損;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4分)(2)舉措:加強政府監管;通過立法治理。作用:調節了社會矛盾;保證社會秩序和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促進環境的良性發展。(9分)(3)啟示:工業化帶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伴隨一系列社會問題產生;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改革來推動,需要社會各種力量的努力;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分)(言之有理即可18、(1)限制:國王不得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逮捕自由人;不得損害其合法權益。(4分)進一步限制:《權利法案》立法權、征稅權、軍事權、司法權;《王位繼承法》、責任內閣制(4分)(2)進步之處:財產資格逐步降低;獲選舉權的階層逐步擴大;成年男性基本實現普選權。不足: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5分)(3)核心思想:考試選能,能者多獎。(1分)經濟制度創新及作用:建立工廠制度,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形成更大的經濟效益;實行金本位制,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3分)19、(1)特點:以土地為紐帶、契約關系、層層受封,層級之間相對獨立。(3分)(2)變化:城市的興起和自治;市民階層的壯大;國家機關逐漸完善;民族國家有所發展。(4分)(3)不同點: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結合,以血緣為紐帶,各等級之間存在大小宗關系;共同形成拱衛王室的局面,有利于國家統一;西歐封君封臣制度下,以契約為關系,以土地為紐帶;不利于國家統一(5分)20、【答案】寫作示例:先進思想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西歐封建社會后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發生文藝復興運動,運動高舉人文主義旗幟,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由于天主教會的腐朽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主張信仰得救,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封建專制制度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啟蒙運動興起,高舉理性主義旗幟,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的弊病日益顯露,經濟危機爆發,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由歐洲社會發展史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