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臨沂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模擬試題歷史2025.5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是生產分工與階級分化。下列某遺址出土的器物組合中,最能反映這一特征的是A.石斧、石鑿、礪石B.玉料、玉芯、石鉆C.陶紡輪、骨針、蚌飾D.玉鉞、玉斧、玉璧2.漢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臣桑弘羊提出“富國何必用本農,足農何必以井田”“財物流通,有以均之。是以多者不獨衍,少者不獨饉”的主張。其意在強調A.工商皆本的合理性B.資源調配的重要性C.富國富民的必要性D,鹽鐵官營的可能性3.宋代《四明義田記》碑刻記載:鄉紳“置田千畝,歲收助婚嫁、濟疾病”:《名公書判清明集》中多個判例強調“宗族相濟,官不過問”。這體現出宋代A.政府忽視社會保障與救濟B.鄉紳主導地方治理C.民間救濟與宗族倫理結合D.土地兼并得到緩解4.表1是明代思想領域部分內容的記載。這折射出當時表1內容出處王陽明講學于白鹿洞書院,倡“心即理”,弟子編《傳習錄》刊行,士子“翕然從之”《白鹿洞書院志》知府毀陽明祠,禁“偽學”,稱“守程朱方為正道”,逮捕講學儒生三《紹興府志·學校十余人李贄刊刻《焚書》,書商“私印千冊,鬻于江南”,巡撫以“倡亂俗”下《泰州巡撫禁書令》令禁毀A.思想鉗制禁錮文化發展B.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C.西學傳播侵襲傳統觀念D.市民文化沖擊主流思想歷史試題第1頁(共8頁)》5.清末,有軍機大臣奏稱:“仰見朝廷振興商政…臣維農工為商務之本,而商之懋遷,全賴農之物產、工之制造。”這反映了A.清末經濟政策的嬗變B.重農抑商思想的延續C.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D.近代民族危機的緩解6.1923年,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在上海正式創刊。圖1所列為該刊主要內容。可見,此時共青團的工作重心是(1)青年學生運動。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引導青年學生同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做斗爭,堅持理想信念和蘋命教育;(2)青年工人運動。堅持經濟斗爭,維護工人基本權益,引導工人參加反帝愛國運動;(3)青年農民運動。引導青年農民參與土地革命和反土豪劣紳運動,幫助建立農民協會;(4)青年婦女運動。引導婦女樹立在社會、家庭上的獨立地位,促進婦女個性解放圖1A.增強國人民主意識B.激發群眾愛國熱情C.倡導構建理想社會D.提升青年群體覺悟7.圖2所示為某時段的日本侵華和中國人民的抗爭形勢示意圖。此時段應為密某某年前日軍侵占區某某年后日軍侵古區目軍登陸作戰方向日不人侵路線重慶@圖2A.1931一1935年B.1935-1937年C.1937一1941年D.1942-1945年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