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2 氣壓帶和風帶課件(共59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2 氣壓帶和風帶課件(共59張PPT)

資源簡介

(共59張PPT)
氣壓帶和風帶
——大氣的運動專題
麥哲倫帶領的帆船隊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船隊經過南美洲南端的海峽時,風大浪高。船隊進入30°S附近海域時,平靜無風,炎熱少雨。離開該海域后,沿途一直吹著東南風。 后來,東南風漸漸減弱,進入赤道附近海域時,風平浪靜
——Magellan's global voyage
麥哲倫 (1480-1521年)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
麥哲倫環球航行
麥哲倫船隊哪段航程是逆風航行
哪段航程最為輕松?為什么船隊在經過30° s附近海域時十分艱難
CONTENTS
01
Formation of barometric zone and wind zone.
… …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02
The influence of land sea distribution on the pressure zone and wind zone.
… …
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
/ 01
——Formation of barometric zone and wind zone.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大氣運動與大氣環流 Atmospheric motion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01
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把熱量和水汽從一個地區輸送到a另一個地區,從而使高緯度和低緯度之間、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
大氣環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02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三圈環流
赤道低氣壓帶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地區接受太陽輻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空氣密度減小,氣壓降低
這樣赤道地區就形成了一個低壓帶——赤道低壓帶
赤道低壓帶
A
三圈環流
與氣壓帶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壓帶
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北流的一支逐漸向右偏轉成西南風,到達北緯30°附近高空時偏轉成了西風
B
三圈環流
副熱帶高壓帶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來自赤道高空的氣流在這里不斷堆積下沉,使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壓帶
C
三圈環流
東北信風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水平氣壓梯度力
東北信風
在近地面,從副熱帶高壓帶流出的氣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壓帶,逐漸向右偏轉成東北風,稱為東北信風
D
三圈環流
低緯度環流圈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水平氣壓梯度力
東北信風
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地區輻合上升
這樣,便在赤道與北緯30°之間形成一個低緯度環流圈
E
三圈環流
盛行西風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
盛行西風
東北信風
在近地面,從副熱帶高壓帶向北流出的氣流,逐漸向右偏轉成西南風,稱為盛行西風
F
三圈環流
極地高壓帶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
盛行西風
東北信風
北極及其附近是緯度最高的地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最少,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形成極地高壓帶
極地高壓帶
G
三圈環流
極地東風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
盛行西風
東北信風
極地高壓帶
極地東風
從極地高壓帶向南流的氣流,逐漸向右偏轉成東北風,稱為極地東風
H
三圈環流
副極地低壓帶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
盛行西風
東北信風
極地高壓帶
極地東風
副極地低壓帶
極地東風與較暖的盛行西風在北緯60°附近相遇,暖而輕的盛行西風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極地東風氣流之上,形成一個相對的低壓帶,稱為副極地低壓帶
I
極鋒
三圈環流
中高緯度環流圈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
盛行西風
東北信風
極地高壓帶
極地東風
副極地低壓帶
從副極地低壓帶上升的氣流在高空又分別流向副熱帶和極地上空,從而形成了
中緯度與高緯度環流圈
J
極鋒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壓帶
受熱膨脹上升
重力堆積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積下沉
副熱帶高氣壓帶
極地高氣壓帶
副極地低氣壓帶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氣壓帶的形成
Formation of pressure band
極鋒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壓帶
受熱膨脹上升
重力堆積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積下沉
極地高氣壓帶
重力堆積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積下沉
副極地低氣壓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極地高氣壓帶
副極地低氣壓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氣壓帶的形成
Formation of pressure band
極鋒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壓帶
受熱膨脹上升
重力堆積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積下沉
極地高氣壓帶
重力堆積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積下沉
副極地低氣壓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極地高氣壓帶
副極地低氣壓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東北信風帶
盛行西風帶
極地東風帶
東南信風帶
盛行西風帶
極地東風帶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風帶的形成
Formation of pressure band
極鋒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03
在南半球,同樣存在著低緯、中緯、高緯三個環流圈
這樣,全球共形成七個氣壓帶,即赤道低壓帶,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南北半球的副極地低壓帶,南北半球的極地高壓帶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03
在南半球,同樣存在著低緯、中緯、高緯三個環流圈
在氣壓帶之間形成了六個風帶,即南北半球的低緯信風帶,南北半球的中緯西風帶,南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氣壓帶風帶的氣候特征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a-thermal circulation
-04
氣流垂直運動與天氣狀況
上升氣流容易形成降水
下沉氣流往往天氣晴朗
… …
… …
素材來源:星球研究所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I-of barometric zone and wind belt on climate
受熱膨脹上升
重力堆積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積下沉
高溫多雨
高溫少雨
溫和多雨
酷寒少雨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I-of barometric zone and wind belt on climate
高溫少雨
溫和多雨
寒冷少雨
東北信風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 (氣流遇熱)
盛行西風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氣流遇冷)
極地東風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 (氣流遇熱)
麥哲倫全球航行在不同氣壓帶風帶
Magellan sails around the world in different pressure zones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由此可以知道,麥哲倫船隊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峽時受盛行西風影響,船隊逆風航行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時,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平靜無風,加之天氣炎熱,航行十分艱難
船隊航行至東南信風帶時,順風航行,這段航程最為輕松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Seasonal movement of wind belt in barometric zone
-05
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
在北半球,與二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是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活動:制作三圈環流模型 Seasonal movement of wind belt in barometric zone
-06
材料:
地球儀、透明膠布、不同顏色的紙條
要求:
把紙條剪成箭頭形狀,箭頭指向表示氣流的運動方向
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紙條表示上升氣流、下沉氣流、高空氣流和近地面氣流
制作南半球的三個環流圈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 02
——The influence of land sea distribution on the pressure zone and wind zone.
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
上述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不考慮海陸分布和地形影響的理想模式
由于海陸分布的影響
大氣環流實際情況比理想模式要復雜得多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Differences of thermal properties between land and sea
-01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海陸的熱力差異影響海陸的氣壓分布
冬季,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氣溫較低,出現冷高壓
夏季,陸地增溫比海洋快,陸地氣溫較高,出現熱低壓
陸地比熱容小
升溫降溫快
海洋比熱容大
升溫降溫慢
南北半球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The d-of thermal PB-the north and the SH
-02
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對氣壓的影響尤為顯著,使緯向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北半球
北半球1月份高低氣壓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anuary in-NH
-03
亞歐大陸
太平洋
高氣壓
冷源
低氣壓
熱源
H
L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陸地吹向海洋
氣流寒冷干燥
北半球1月份高低氣壓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anuary in-NH
-03
阿留申低壓
Aleutian Low Pressure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Mongolian-Siberian High Pressure
從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圖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所切斷,使副極地低壓僅保留在海洋上
大陸的冷高壓以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勢力最強,控制范圍最廣

北半球1月份季風環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anuary
-04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亞歐
大陸
太平洋
赤道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
西北
季風
東北季風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北半球1月份季風環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anuary
-04
亞洲東部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亞洲冬季風
冬季,強大的亞洲高壓與北太平洋副極地低壓和赤道低壓之間,形成勢力強大、干燥寒冷、范圍很廣的冬季風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北半球7月份高低氣壓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uly in-NH
-05
亞歐
大陸
太平洋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海洋吹向陸地
氣流溫暖濕潤
低氣壓
熱源
H
高氣壓
冷源
L
北半球7月份高低氣壓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uly in-NH
-05
夏威夷高壓
Hawaiian High Pressure
亞洲印度低壓
Asian Indian Low Pressure
從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圖上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使副熱帶高壓只保留在海洋上
大陸上的熱低壓以亞洲低壓(印度低壓)最為突出

北半球7月份季風環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uly
-06
太平洋
夏威夷高壓
亞洲
印度低壓
亞歐
大陸
太平洋
東南季風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水平氣壓梯度力
西南季風
東南信風
北半球7月份季風環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uly
-06
亞洲東部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亞洲夏季風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暖濕氣流就沿著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即東亞的東南季風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也是季風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夏季的西南季風,就是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向右偏轉而形成的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北半球7月份季風環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uly
-06
東亞季風 季風風向 季風性質 季風成因
東亞夏季風 東南季風 高溫多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北半球冬夏季形成高低氣壓中心
東亞冬季風 西北季風 寒冷干燥
南亞季風 季風風向 季風性質 季風成因
南亞夏季風 西南季風 高溫多雨 氣壓帶 風帶的季節性運動
南亞冬季風 東北季風 溫和干燥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季風環流
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原因 The pressure zone in the SH-is zonal
-07
南半球的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緯向分布的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南半球
理解海陸差異對氣壓帶的影響 UTI-of land sea d-on the pressure zone
-08
請你按下面的步驟分析并解釋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氣壓中心形成的原因
如圖所示,冬夏季大陸上各有一個空氣柱,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在空氣柱上標注箭頭表示空氣垂直運動方向,然后回答如下兩個問題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理解海陸差異對氣壓帶的影響 UTI-of land sea d-on the pressure zone
-08
冬季,大陸會形成高壓還是低壓?簡述理由
夏季,大陸會形成高壓還是低壓?簡述理由
如果在圖a和圖b中,以空氣柱為中心各繪幾條閉合的等壓線,該緯度范圍的氣壓帶還呈帶狀分布嗎 由此你得出什么結論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Describe the g-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location
-09
“我國東部為季風氣候,西北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為高原山地氣候
東部季風氣候自南向北依次分為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Describe the g-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location
-09
這是對我國氣候分布的描述。這段描述使用了“東部”“西北部”“西南部”“自南向北”等表示方位的詞匯,清晰地勾勒出我國氣候分布的空間格局
類似的方法,還見于對地形分布、人口分布等的描述中;可見,按照方位描述特定區域內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描述的常用方法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東北部
南部
西南部
西北部
方位包含方向和位置兩層含義
當按照方位描述特定區域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時
實際上已將該區域作了空間的劃分,關注了不同分布區的位置關系和鄰接關系等
因而可以準確地概括該地理事物在區域中的分布特征
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Describe the g-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location
仔細分析關于我國氣候分布的描述,還能歸納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有主次,即由人口、城市、經濟等密集且所占面積最大的“東部”說起
分層次,即先描述全國,再描述下一層次的東部
按順序,如“自南向北”
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Describe the g-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location
-09
此外,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時還常用到“中部”“四周”以及“在....周圍(附近)”“以..為中心”等
例如,亞洲的高原、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四周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Atmospheric
課時作業
Class Assignment
…….
……
圖為某月沿0°經線海平面平均氣壓分布圖。讀圖,回答1~2題。
1.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該月份甲地盛行(  )
A.東南風 B.東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圖K7 2是同一南北半球亞熱帶大陸東、西兩岸沿海某兩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計曲線圖。讀圖回答3~4題。
3.若曲線②所示地區位于南半球,
則曲線①所示地區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  )
A.東北風 B.東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4.若曲線①表示上海,則關于曲線②所示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雨熱同期 B.河流以夏汛為主
C.典型植被是亞熱帶落葉硬葉林 D.代表作物是油橄欖、柑橘
圖中陰影表示某氣壓帶。讀圖完成5~6題。
5.②地盛行風向可能為(  )
①東北風 ②東南風 ③西南風 ④西北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圖示季節(  )
A.江淮地區農民忙著播種小麥 B.東非高原動物南遷
C.北印度洋洋流自東向西流 D.地中海沿岸炎熱干燥
圖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氣壓沿兩條緯線的變化狀況。讀圖,完成7~8題。
7.該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8.圖示區域50°N緯線的東西氣壓差大于30°N的,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太陽輻射 B.海陸分布 C.大氣環流 D.地勢起伏
圖為亞歐大陸東部某季節大氣運動圖。讀圖回答9~10題。
9.圖示季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天氣狀況可能是(  )
A.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
B.炎熱干燥的伏旱天氣
C.受熱帶氣旋的影響
D.受強冷空氣的影響
10.當P天氣系統強盛時,下列關于印度半島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此時是德干高原一年中涼爽的時候
B.此時印度半島農田干旱,土地龜裂
C.此時是乞拉朋齊降水量最多的時候
D.此時印度半島西南季風來得早,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讀印度洋季風示意圖,回答11~13題。
11.圖中盛行風①的性質是(  )
A.暖濕 B.冷濕
C.熱干 D.冷干
12.與盛行風①形成原因無關的是(  )
A.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B.海陸輪廓
C.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D.地轉偏向力
13.該季節印度半島多發的自然災害是(  )
A.洪澇 B.旱災 C.寒潮 D.臺風
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為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示意圖
(1)兩圖表示的D、E、四個月份中,表示1月份的是______,表示7月份的是________。
(2)圖中A為_____________氣壓帶,B為_____________氣壓帶。說出導致A氣壓帶位置移動的原因。
E  D
赤道低
 副熱帶高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或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往返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州市| 玛多县| 太仆寺旗| 湖南省| 阿拉尔市| 石柱| 民和| 瑞金市| 紫云| 高淳县| 色达县| 崇文区| 抚顺市| 灵丘县| 区。| 丁青县| 天全县| 阳春市| 汝南县| 凉城县| 永安市| 望奎县| 鲁甸县| 远安县| 鄂伦春自治旗| 冷水江市| 礼泉县| 呼伦贝尔市| 金昌市| 常熟市| 金华市| 青海省| 法库县| 哈密市| 镇巴县| 汶上县| 南和县| 禄丰县| 佳木斯市| 迭部县|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