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隋朝興亡1.隋文帝的歷史存在感相對較低,美國學者麥克·哈特卻將他與秦始皇、成吉思汗一起編入“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這主要是因為隋文帝( )A.正式確立科舉制 B.開通大運河C.締造“開元盛世” D.實現國家大一統2.《元和郡縣圖志》載:“煬……通濟渠……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該河道的開通( )A.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B.導致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C.緩和了隋朝的社會矛盾D.淡化了社會門第等級觀念題組2 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3.唐太宗時,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征當過道士,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這說明唐太宗( )A.善于納諫 B.知人善任C.大興文治 D.改革吏治4.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改名為鳳閣、鸞臺,并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讓低品階官員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使得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強化對朝政的控制 B.增強決策的科學性C.擴大官員選拔渠道 D.取消丞相的決策權5.下面為《便橋會盟圖》(局部),描寫了唐太宗與突厥可汗在渭水上的便橋定盟的歷史故事。畫面有狂奔的馬隊、驚險的馬上雜技、激烈的馬球表演。該作品( )A.反映了宮廷生活的奢靡B.顯示了宮廷畫的神韻意趣C.展現了體育外交的魅力D.體現了民族間的民俗交融6.唐人喜穿胡靴,其華麗者有錦靴、皴文靴等。紅靴為女子所穿,詩人多用作“錦靴”,在唐時頗為盛行,如李白的《對酒》:“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這反映出唐代( )A.中原流行西域風俗 B.文化的開放和包容C.尚武成為社會風尚 D.胡漢民族差別淡化題組3 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7.唐玄宗天寶年間,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擁兵20萬,而中央兵力卻不滿8萬。這反映了當時唐朝( )A.中央集權進一步鞏固B.出現了外重內輕的局面C.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D.起用少數民族首領為官8.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宦官逐漸掌握了禁軍,甚至還掌握著宰相和藩鎮節度使的任免權,黃巢起義給了宦官和禁軍沉重打擊,而藩鎮實力則進一步壯大。這反映了唐朝后期( )A.外重內輕局面出現 B.宦官勢力消亡C.朝廷政治危機嚴重 D.宰相權力膨脹9.(2024安徽安慶期末)中國古代官員會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相互“遷轉流動”,下表為唐后期藩鎮武將入朝為官的情況統計,據此可知( )地區類型 朝廷 征召 隨帥 來朝 棄帥 來朝 藩帥 推薦 因入衛 等留京順地藩鎮 13 3 1 1 5割據藩鎮 0 3 6 3 0A.中央地方人才實現自由流動B.征召是武將選調的主要方式C.藩鎮間相互牽制延續唐政權D.中央對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B組關鍵能力提升10.隋平陳以后,將北方的社會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嚴急,導致南方豪強紛紛舉事反隋。隋文帝派大軍前往鎮壓,逐一平定……隋煬帝即位后,為了加強對華北、江南的控制,開始在洛陽營建東都,復以東都為中心開鑿大運河。隋朝這些措施( )A.源于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B.推動了運河沿岸城鎮的發展C.旨在鎮壓南方豪族的叛亂D.適應了國家鞏固統一的需要11.唐代詩人杜荀鶴在其《送蜀客游維揚》詩中寫道:“見說西川景物繁,維揚(揚州)景物勝西川。青春花柳樹臨水,白日綺羅人上船。”詩中揚州的繁華主要源于( )A.江南農業技術進步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統一封建國家建立 D.水路通道南北貫通12.《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又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每千秋節(玄宗生日),舞于勤政樓下。”下圖是在陜西何家村出土文物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仿游牧民族皮囊壺形狀制造,該文物可以用于印證唐代( )A.游牧民族手工業技術發達B.社會風尚的胡化C.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豐裕D.統治者生活奢靡13.下面為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年)官員月俸表(單位:貫)。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品級 京官職官 京官月俸 外官職官 外官 月俸從三品 御史大夫 60 刺史 80從四品 國子司業 30 別駕 55從五品 郎中 25 長史 50從六品 侍御史 25 縣令 40從七品 殿中侍御史 20 錄事參軍 40從八品 拾遺 12 博士 15從九品 諸總監主簿 1.917 縣尉 20A.外官月俸較之以前增多B.地方勢力有所膨脹C.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緩和D.政府調整行政體制14.《秦婦吟》是晚唐詩人韋莊于883年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借逃難婦女之口反映唐末的社會亂象,詩中寫道:“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六軍門外倚僵尸,七架營中填餓殍。長安寂寂今何有 廢市荒街麥苗秀。”該詩反映了( )A.自然災害導致餓殍遍野B.黃巢起義帶來的深重災難C.農業水平低導致糧食匱乏D.唐末藩鎮割據阻礙糧食運輸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帶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名官。景云二年(711年),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自此而后,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新唐書》材料二 至如謀于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于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唐)李觀《項籍碑銘并序》(1)根據材料一,節度使為一級官職始于何時 節度使有什么權力 請舉一例證明節度使威脅中央集權的史實。(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觀點,試結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3)綜合上述材料,關于選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第二單元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1.D 隋文帝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割據局面,重新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所以,受到美國學者的肯定,故選D項;隋文帝只是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而隋煬帝始設進士科,使得科舉制正式形成,排除A項;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排除B項;締造“開元盛世”的是唐玄宗,排除C項。2.A 據材料“煬……通濟渠”可知,該河道為隋朝大運河,大運河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故選A項。3.B 根據材料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不避仇怨,不分貴賤,知人善任,故選B項。4.A 從材料信息可知,讓低品階官員參與議政,增加宰相數量而且更替頻繁,這都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權威和權力,從而有助于皇帝對朝政的控制,故選A項。5.D 據材料可知,《便橋會盟圖》中出現了與游牧民族密切相關的馬隊、馬上雜技以及馬球等內容,說明當時中原農耕民族(唐時馬球盛行)和游牧民族之間有民俗交融,故選D項。6.B 據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積極吸收少數民族文化,這反映出唐代文化的開放和包容,故選B項。7.B 根據材料可知,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擁有的兵力遠超中央兵力,這說明唐朝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故選B項。8.C 據材料可知,安史之亂后,中央內部宦官專權,對地方的控制減弱,這反映了朝廷的政治危機,C項正確;“外重內輕”的局面在安史之亂前已經出現,A項錯誤;宦官勢力雖然受到打擊,但是“消亡”的表述絕對,B項錯誤;從材料信息看,唐末,宰相權力受到削弱,D項錯誤。9.D 根據材料可知,無論是名義上忠于朝廷的順地藩鎮,還是割據藩鎮,都有武將入朝為官的情況,尤其是“順地藩鎮”朝廷征召的武將占據多數,說明中央對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故選D項。10.D 隋文帝鎮壓南方豪強的叛亂,隋煬帝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這些措施都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D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A項時間錯誤;“推動了運河沿岸城鎮的發展”是修建大運河的影響,不能概括三項措施的全部影響,排除B項;隋煬帝實施的措施與鎮壓南方豪族的叛亂無關,排除C項。11.D 中國古代東西交通的大動脈是長江,而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是大運河,揚州處于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是南北交通的樞紐,D項正確。12.B 據材料可知,中原器物受到游牧民族風格影響,說明社會風尚的胡化,故選B項;材料中文物出土于陜西何家村,是中原器物,不能反映游牧民族手工業技術發達,排除A項;一件銀壺器物不能說明物質豐裕和生活奢靡,排除C、D兩項。13.B 從材料信息看,表格反映的是安史之亂后中央官吏與地方官吏的俸祿比較,地方官吏的俸祿明顯高于中央官吏,說明地方財政不受中央節制,地方勢力膨脹,B項正確。14.B 材料反映了唐末餓殍遍野、民生凋敝的凄慘景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唐末黃巢起義造成的后果,故選B項。15.參考答案 (1)時間:唐朝。權力: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繳納賦稅;軍隊不聽中央調遣。史實:安史之亂。(2)史實:唐太宗知人善任,虛心納諫,調整統治政策,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武則天重視人才,任用賢臣,使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唐玄宗在開元年間,重視革新,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統治后期,任人唯親,怠于政事,釀成安史之亂。(3)啟示:要任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則危害嚴重。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