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中國現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按照建造年代依次為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四大石窟的時空分布可反映出( )A.佛教傳入的路徑 B.佛教不斷中國化C.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D.民族的交流交融2.下圖為始建于唐朝天寶年間的石家莊毗盧寺壁畫,共繪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賢婦烈女等五百多尊。其反映的主要時代背景是( )A.儒佛道三教合流 B.民族交融的高峰C.商業的高度發達 D.藩鎮割據的時勢3.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此主張的本質是( )A.弘揚儒學 B.否定儒學正統C.傳播佛教 D.倡導思想多元4.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以宮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供養于宮內,引發狂熱的禮佛風潮。對此,以孟子繼承者自命的韓愈,上表反對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韓愈意在( )A.崇尚節儉 B.倡導復興儒學C.限制皇權 D.反對唯心主義題組2 文學藝術與科技5.唐代文人創作的詩歌傳誦于士庶、僧徒、牛童、馬夫之口,吟誦于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譜寫成流行歌曲。這反映了唐代詩歌繁榮的原因之一是( )A.崇尚詩歌的社會氛圍B.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C.科舉制提升官員素質D.官方意識形態的提倡6.在敦煌藝術中,北魏時代的壁畫蘊含著撼人心魄的超越時代的“悲壯之美”;唐朝壁畫則規模宏大、色彩絢麗、氣魄雄渾。這種變化說明( )A.藝術美是現實生活的藝術性再現B.敦煌藝術來自藝術家創造性活動C.北魏時期社會動蕩不安D.唐朝國泰民安、富足強盛7.《晉書》載:“(裴秀)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據歷史學者研究,這種地圖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貴族們才有機會閱覽。這反映出當時( )A.主流思想僵化阻礙科技進步B.科技應用服從國家意志C.印刷技術落后影響文化傳播D.等級制度固化社會階層題組3 中外文化交流8.(2024廣東惠州期末)唐代,寓意吉祥、華麗精致的銅鏡盛行。在造型上有葵花鏡、菱花鏡等;圖案除傳統的端魯、畫像等紋外,還增加了表現西方題材的海獸葡萄紋,打馬球紋等;還有具民族特色的花鳥鏡、人物故事鏡、對鳳鏡等。這一現象( )A.打破了華尊夷卑的觀念B.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C.得益于開明開放的政策D.助長了社會風氣的奢靡9.唐政府在外僑聚居區專門設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貿易。然而安史之亂后,“京兆府奏……準令式,中國人不合私與外國人交通、買賣、婚娶、來往,又舉取蕃客錢……重請禁之”。這一變化反映出唐朝( )A.朝貢貿易體制廢弛 B.海上絲綢之路繁榮C.領土主權意識增強 D.對外政策因時而變B組關鍵能力提升10.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擺脫了印度原來的固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樣的具有東方風韻的姿態:“秀骨清相”型以中國線條表現神采,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觀;“大丈夫”型傳承了秦漢雕刻陽剛有力的審美追求,表達大佛的寬廣胸懷和開闊氣度。這表明當時佛教( )A.適應本土需求 B.成為主流統治思想C.形成不同宗派 D.充分吸收儒道理論11.唐高祖李淵定道教為國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則天支持佛教,親自參與組織《華嚴經》的翻譯工作。唐武宗受韓愈“儒家道統”觀念影響,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滅佛運動,強令僧尼還俗,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田地。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 )A.儒家思想失去正統地位B.宗教興亡取決于皇帝喜好C.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本質D.社會發展影響了主流思想12.有學者認為,從開元末至安史之亂爆發之前,詩歌創作有三個趨勢是明顯的:一是超脫現實,清高隱逸,這一趨勢由張九齡、孟浩然開其端;二是正視現實,抨擊黑暗,以王昌齡、杜甫為代表;三是憤世嫉俗,崇儒復古,以蕭穎士、元結等為代表。這反映出( )A.文學創作受社會環境的影響B.文學作品有預測戰爭的功能C.詩歌是社會進步的真實反映D.唐朝政治、經濟全面走向繁榮13.在甘肅敦煌發現的雕版印刷物《金剛經》,末尾題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樣。扉頁是釋迦牟尼說法圖。印品雕刻精美,圖文渾樸凝重,印刷濃厚勻稱,清晰顯明。對此判斷正確的是( )A.印刷術推動佛教在中國傳播B.雕版印刷在唐代進入黃金時代C.此經書是我國最早的印刷品D.活字印刷術提高了印刷效率14.唐建中二年(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長安大秦寺落成。唐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殃及景教,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明天啟三年(1623年),方在西安西郊偶然出土,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局部)A.此碑可作為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佐證B.碑文書寫所用字體為隸書C.佛教傳播與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D.武宗滅佛鞏固了儒學的正統地位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學家。他同梁令瓚和工匠們,制造了一架黃道游儀,發現了恒星位置移動的現象。一行還設計了一種叫作復矩圖的儀器,并組織大規模的測量活動,測量地點北到鐵勒回紇部(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處,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子午線的科學測量。開元九年(721年),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后來一行修訂成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衍歷》,對后世影響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歷法才有所改變。——據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整理材料二 唐代,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頻繁。佛曲九仙道曲、盧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樂器的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薩蠻隊舞,雜技中的幻術、吞刀、吐火等,都是通過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傳到中原來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學成就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僧人成為文化交流重要載體的背景及影響。第二單元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1.A 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是按照建造年代排序的佛教石窟,也就是說這些石窟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先后修建的,所以這體現了佛教傳入中國的路徑,故選A項。2.A “羅漢、菩薩”是佛教中的人物,“城隍土地”是道教中的人物,“帝王忠臣、賢婦烈女”是儒學的理念,以上三重人物信息共處于一幅壁畫中,體現了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時代特征,故選A項。3.A 材料體現了三教中儒學的主導地位,故“三教合歸儒”的本質是弘揚儒學,A項正確,排除B項;材料強調了儒學的主導地位,排除C、D兩項。4.B 面對唐憲宗引發的禮佛風潮,韓愈以孟子繼承者自居,反對迎佛骨,說明韓愈反對禮佛,而主張復興儒學,故選B項;韓愈對佛教的態度,與是否節儉無關,排除A項;韓愈上表是大臣表達意見的正常途徑,不是限制皇權,排除C項;韓愈的目的不是反對唯心主義,排除D項。5.A 據題干可知,唐代文人創作的詩歌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在各地被吟誦,詩歌被整個社會所喜愛,故選A項。6.A 材料中敦煌藝術風格在每個朝代具有不同的特色,這反映的是藝術美是現實生活的藝術性再現,A項正確。7.B 根據材料可知,《禹貢地域圖》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貴族們才有機會閱覽,反映了當時科技應用服從國家意志,B項正確。8.C 材料說明唐代的銅鏡造型融合了中原、邊疆少數民族和西方的文化,說明唐朝對外來文化開明開放,C項正確。魏晉隋唐并不存在“華尊夷卑”的觀念,也不存在“打破”的問題,A項錯誤。唐朝民族關系緩和,但是,“消除隔閡”表述絕對,B項錯誤。銅鏡造型的多樣化與社會風氣奢靡無關,排除D項。9.D 據材料可知,初唐時期,社會穩定,國家強盛,唐朝政府推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而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由盛轉衰,社會動蕩,對外政策相對保守,體現了唐朝對外政策因時而變,故選D項。10.A 據材料信息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出現了東方風韻,即帶有中國文化的色彩,這表明當時佛教適應本土的需求,出現了佛教本土化趨勢,故選A項。11.C 李淵定道教為國教是為了神化李氏皇權,武則天支持佛教是為了神化“武周”的統治,唐武宗滅佛運動是為了減輕佛教盛行造成的賦役壓力,三人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這一根本目的,C項正確。12.A 從材料可知,不同風格的詩歌是對社會現實的不同認識,反映出社會環境對詩歌創作的影響,故A項正確。13.A 用雕版技術印刷佛經,有利于佛經內容的傳播,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A項正確。從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術成熟,但無法體現進入黃金時代,排除B項。此經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時間的雕版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國最早的印刷品,C項錯誤。活字印刷出現在北宋,不是唐代,D項錯誤。14.A 據題干可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了景教在唐朝的傳播情況,該實物可視為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佐證,故選A項;據題干碑文可知其字體是楷書,而不是隸書,排除B項;景教屬于基督教教派,不是佛教,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5.參考答案 (1)原因: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政府支持;唐朝疆域遼闊;個人努力;對前人成果的繼承和批判。(2)背景:開明的對外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絲綢之路的暢通;僧人的宗教熱情。影響: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容;傳播了中華文化,推動了周邊國家文化的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