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A組必備基礎鞏固
題組1 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1.御門聽政是康熙帝接見朝臣、處理日常政務的主要方式。康熙帝在位期間,始終不渝地恪守時間、堅持御門聽政,十分勤謹;御門聽政時反對空話、套話,提倡臣下封駁和進諫。康熙帝堅持御門聽政旨在(  )
A.強化君主集權
B.清除權臣勢力
C.革新政治制度
D.打造盛世局面
2.(2024江蘇徐州期末)康熙帝指定少數親信官員將地方輿情、糧食收成、自然災害、糧價之類信息親自繕就奏折,單獨呈送皇帝,地方大員、中央官員不得與聞。康熙帝此舉(  )
A.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B.推動了農業的穩步發展
C.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可能性
D.保障了地方物價的穩定
3.清朝奏折一般為敘事文體,要求文字簡練通順,語義表述清楚,最忌出現“事理不明,句讀不清,頭緒冗雜,拖沓煩瑣”。這一規定(  )
A.強化了對官僚的控制
B.提高了政務保密性
C.密切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旨在提升行政效率
4.明朝內閣權力不斷擴大,但大學士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內閣權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斷升格。這些現象反映出明清時期(  )
A.軍機大臣位高權重
B.君主專制制度的演進
C.滿洲貴族壟斷權力
D.中樞機構權力的下移
題組2 疆域的奠定
5.清朝大臣施瑯勸告康熙皇帝,沒有臺灣,東南沿海不得安寧,臺灣雖然邊遠,其實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皇帝決定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設立臺灣府的目的是(  )
A.發展海外貿易 B.鞏固東南海防
C.實行閉關政策 D.強化君主權力
6.“前后藏所出租賦,悉歸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收用。至商上(指西藏地方政府)一切出納,應統歸駐藏大臣稽查、總核,以杜商卓特巴(指西藏地方官員)等侵漁之弊。”根據材料可知駐藏大臣(  )
A.與達賴和班禪地位平等
B.監督西藏財政賦稅使用
C.掌管西藏地方涉外事務
D.擁有支配西藏稅收權力
7.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下面是某同學整理的“清朝開拓、鞏固疆域的具體成就”示意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金瓶掣簽制度加強對新疆的管理
B.《尼布楚條約》規定中俄邊界
C.實行土司制度管理西南各民族
D.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臺灣設省
8.清朝中期,政府通過將軍直轄、設置盟旗、派駐大臣等方式穩定了邊疆局勢,同時在中央設置理藩院專門處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這些做法體現出(  )
A.行省制度弊端顯露
B.國家治理因地制宜
C.地方財政面臨困境
D.專制集權高度強化
題組3 統治危機的初顯
9.下表為清朝人口、耕地面積數據。對此解讀準確的是(  )
時間 人口數 量(億) 耕地(萬 公頃) 人均耕地 面積(畝)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約4 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約5 071 2.66
1812年(嘉慶十七年) 3.34 約5 260 2.36
1851年(咸豐元年) 4.32 約5 042 1.75
A.開始突破傳統自然經濟的結構
B.邊疆國土的開發有效緩解人地矛盾
C.農業技術改進提高了糧食產量
D.人口急劇增長使人地矛盾日益顯露
10.美國的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外國商人入境中國受到嚴格限制。與中國的通商是季節性的,僅限于廣州一地,且管制甚嚴。他們不得進入中國內地,種種規章制度專為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而定。”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清政府(  )
A.順勢而為,與時俱進
B.對外開放,積極交流
C.主權完整,海關自主
D.學習西方,變法通商
B組關鍵能力提升
11.據《康熙起居注》記載,1718年,年過六旬的清朝康熙帝在談話中抱怨說:“諸臣視朕如駕車之馬,縱至背瘡足瘸,不能拽載,仍加鞭策。”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當時君臣關系發生突變
B.國家疆域擴大事務繁多
C.皇帝大權獨攬政務繁忙
D.官僚隊伍政治素養低下
12.清代雍正時期,所有在京王公貴族,文官京堂以上,武官都統以上;地方官員文職按察使以上,武職總兵以上,都可上遞奏折直達天聽。《大清會典》中載奏折制度為“欲收明目達聰,以決天下之壅蔽也”。這表明清代的奏折制度(  )
A.加強了對官吏的監察
B.有利于提高信息傳輸的效率
C.強化了對平民的控制
D.推動了皇權專制走向頂峰
13.清代雍正時期,清政府將邊疆少數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漢族式的官員管理方式,即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被廢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豪強的管制
C.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D.大大擴張了清王朝的統治疆域
14.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外交體制框架圖。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清朝外交管理權下移的趨勢
B.清朝外交近代化發展的趨勢
C.“天朝上國”觀念下的分類管理
D.閉關自守外交在政治上的體現
C組學科素養創新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們認為18世紀中葉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國范圍是我們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也就是我們歷史上的中國。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實現全國統一的重要時期。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說,是中國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最后階段。清朝的統一,實際上是先統一了滿族地區,即廣義的滿洲;再統一漢族的地區,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統一蒙古族地區和蒙古族所統治的維吾爾族、藏族等地區。主要是滿、蒙古、漢三區的統一。
——摘編自譚其驤《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
材料二 清朝前中期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大事件
1653年 冊封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尊號
1683年 清軍渡海遠征,鄭氏投降
1684年 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1685— 1686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13年 冊封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尊號
1727年 設置駐藏大臣
1757年 徹底擊敗準噶爾部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亂
1762年 設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繼承中國歷代疆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對邊疆地區的統一,對邊疆地區行使主權,進行有效的管轄,將一個清晰完整的中國邊疆展現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國疆域的版圖。
——摘編自成崇德《清代前期邊疆通論(上)》
(1)閱讀材料一,概述譚其驤的主要觀點。
(2)根據材料二,概述清朝為維護國家統一采取的方式,并指出與唐朝相比的新變化。
(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清朝版圖奠定的歷史意義。
第四單元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1.A 根據材料可知,康熙帝長年堅持御門聽政,提倡臣下封駁和進諫,有利于康熙帝了解國情,強化君主集權,故選A項;B、C、D三項均不是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
2.A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奏折制度,該制度使皇帝可以直接了解地方的情況,強化了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A項正確;材料中“地方輿情”并非完全是農業問題,更不是單純的“地方物價”問題,B、D兩項片面;上述措施雖然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是,“消除了”表述絕對,C項錯誤。
3.D 清朝奏折要求通順易懂,保證奏折能夠被準確地理解,從而加快制定相應的政策,提高行政效率,故選D項。
4.B 材料說明,明朝內閣權力較大,但品秩較低,有利于皇帝的控制;清朝內閣權力較小,品秩高低都不能威脅皇權,說明材料中的現象主要著眼于君主專制的強化,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內閣,與軍機大臣無關,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內閣的變化,并未提到內閣的構成,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內閣權力的轉移,排除D項。
5.B 根據材料可知,施瑯認為臺灣是東南沿海要害所在,點明了臺灣在海防中的重要性,為此,康熙皇帝決定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這說明清朝設立臺灣府的目的是鞏固東南海防,故選B項。
6.B 根據材料可知,駐藏大臣監督西藏財政賦稅的使用,故選B項。
7.B 材料主旨是清朝開拓和鞏固疆域的具體措施,《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故選B項。
8.B 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根據邊疆的實際情況而定,體現了國家治理的靈活性,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行省制的弊端,排除A項;材料主旨與地方財政無關,排除C項;材料與專制集權的強化無關,排除D項。
9.D 從數據可以看出,清朝人口不斷增長,而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這反映出人口急劇增長使人地矛盾日益顯露,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開始突破傳統自然經濟的結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邊疆,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糧食的產量,排除C項。
10.C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政策,這雖然是一種錯誤的對外政策,但是,仍然能夠貫徹執行,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清政府是主權完整的國家,海關仍然能夠自主,C項正確。
11.C 由材料可知,皇帝雖年過六旬,但依然政務纏身,國家大事都由他一人決定,說明君主專制的強化,故選C項;清朝君臣關系沒有突變,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疆域的擴大,排除B項;皇帝繁忙的原因在于集權統治,而非官僚隊伍的政治素養低下,排除D項。
12.B 根據材料可知,在京官員和部分地方官員可以直接上遞奏折直達天聽,奏折制度讓皇帝了解各方面的政事,起到“明目達聰,以決天下之壅蔽”的目的,有利于提高信息傳輸的效率,B項正確。
13.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土歸流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央集權的加強,非君主專制的加強,排除A項;改土歸流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與擴張清王朝的疆域范圍無關,排除D項。
14.C 根據材料可知,清朝前期以自我為中心,將與清朝交往的國家分為三類并設立相應的機構進行管理,故選C項;清朝外交權屬于主權范疇,歸屬于皇帝,排除A項;外交近代化始于1861年總理衙門的設立,排除B項;題干未提及清政府嚴格限制對外交往的信息,排除D項。
15.參考答案 (1)清朝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最終形成的重要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清朝的統一經歷了三個階段。
(2)方式:武力統一、設置行政機構、冊封少數民族領袖、平定地方分裂勢力。
新變化:反對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
(3)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行政管轄;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發展;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山市| 贺州市| 新建县| 全南县| 万宁市| 平乡县| 波密县| 同仁县| 平昌县| 新余市| 南充市| 麻栗坡县| 定边县| 白河县| 怀集县| 阳新县| 石楼县| 元谋县| 长丰县| 余庆县| 文水县| 来宾市| 南投市| 西乌珠穆沁旗| 虎林市| 田东县| 墨竹工卡县| 凉山| 延吉市| 镇原县| 博湖县| 米易县| 钦州市| 台山市| 东至县| 迁安市| 舞钢市| 独山县| 民县| 阿坝县|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