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據記載,明清時期南海、番禺等縣“龍眼、荔枝彌望無際”;東莞“人多以種香為業,富者千樹,貧者亦數百樹”。這反映了當地( )A.背離了重農抑商政策B.農業商品化趨勢明顯C.工商業市鎮開始興起D.農業生產呈衰退趨勢2.清朝唐英所撰《陶冶圖說》記載景德鎮“商販畢集,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余萬,靡不藉瓷資生”。這反映了當時( )A.政府放棄了抑商政策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長C.手工業分工日益細密D.私營制瓷業發展迅速3.下圖是17—18世紀中國白銀購買力情況。這一趨勢出現的原因是( )A.賦役的貨幣化導致白銀貶值B.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C.通過海外貿易白銀大量流入D.商業稅成為政府主要稅源題組2 思想領域的變化4.明朝時期,以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強調對心性及人生意義的探索,提出人人皆可為圣人。據此可知,王守仁的心學( )A.肯定人的自我意識B.脫離傳統儒學范疇C.維護綱常倫理道德D.批判君主專制統治5.李贄認為,應該讓每個個體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標發展,“各從所好,各騁所長”,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目標。這說明( )A.反專制思潮已成熟B.李贄倡導個人自由C.李贄重視社會責任D.晚明思想氛圍寬松6.顧炎武認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結合“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據此可知,他的主張是( )A.格物致知B.致良知C.工商皆本D.經世致用題組3 小說與戲曲7.下面為清代小說《詳注聊齋志異圖詠·嶗山道士》中的插圖(局部)。這反映了當時( )A.浪漫主義文學藝術較流行B.市民階層價值取向發生嬗變C.文藝作品世俗化傾向凸顯D.文學藝術創作面向現實需要8.從康熙末年到嘉慶五年(1800年),昆曲演出有一個顯著變化,那就是達官貴人的“家班”漸次減少,而民間職業戲班大量增多。戲院興起,觀眾買票看戲,演出有了固定場所。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B.昆曲藝術的不斷創新C.社會危機的不斷加深D.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題組4 科技9.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在編寫《崇禎歷書》時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介紹了地球的經度和緯度;在數學方面,與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并提出了實用的“度數之學”的思想。這反映了( )A.東西方文化全面融合B.傳統科技呈現總結性C.西學東漸成為時代潮流D.包容開放的文明心態10.《四庫全書》在編纂時,以佛道為“外教”,詞曲為“末枝”,因而較少搜集這兩類書籍,主要收錄程朱學派的作品。這一做法( )A.旨在鞏固正統思想地位B.導致市民文學走向衰落C.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D.表明外來思想影響式微B組關鍵能力提升11.明朝中后期,在浙江湖州,每畝桑田出售桑葉可獲利5兩白銀,比種植水稻要高出一到兩倍。當地部分養蠶人自己不種桑樹,依靠購買桑葉養蠶。這表明當地( )A.高產糧食作物得到推廣B.農業經營模式日益單一C.絲織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12.明朝中后期,隨著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和大批讀書人棄儒從商,人們逐漸對商賈中之儒者表示贊揚,儒商、儒賈逐漸成為以褒義為主的詞語。這一現象表明( )A.重農抑商政策已被廢除B.傳統重義輕利思想被拋棄C.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D.傳統文化與商業發展結合13.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在區分天下公欲與個人私欲的基礎上,認為統治者要以民眾的公欲來作為天理,而不能將其私欲加在天下人身上,強調要足民之欲。這一觀點( )A.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訴求B.與民本思想相契合C.肯定了儒家綱常倫理D.主張廢除君主制度14.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科技文化并不是當時西方先進的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的古典科學體系和實驗思維方式,而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中古時期的科學體系和經院哲學。對此現象理解較為恰當的是( )A.阻礙了東西方科技文化交流B.旨在宣揚中古時期的科學技術C.借助實用科技減少傳教阻力D.對中國科技發展無正面影響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紀,江南市鎮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一個個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經濟繁華的市鎮涌現。其中,專業市鎮占絕大多數,如松江府的朱涇、楓涇。據清人記載,“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坊商賈悉從之”。市鎮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商業中心、工業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用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摘編自卜憲群《中國通史》材料二 全球貿易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繁榮,尤其在清朝初期。美洲的作物引入了中國,玉米、甘薯等作物使農民們可以把以前未開墾的荒地也利用起來,支撐了人口的進一步增長,為商業市場提供了機會。數以千計的中國商人以個人或合伙的形式往來于中國海域,他們用絲綢和瓷器換取隨馬尼拉大帆船跨越太平洋運來的美洲白銀。他們通過與政府官員取得聯系或給士紳家庭分紅來獲得官方支持。事實上,士紳家庭參與到一些商業活動中,如經營貨棧、錢莊和典當業等,商人讓他們的孩子接受教育,通過參加科舉考試獲得晉升。——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1)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列舉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并簡析其原因。(2)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第四單元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1.B 材料中的龍眼、荔枝都屬于經濟作物,經濟作物以出售為目的,體現了農業的商品化趨勢,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廣東的農業種植情況,與國家的經濟政策沒有必然的聯系,A項錯誤;農業的商品化是農業的發展,不是衰退,與工商業市鎮興起無關,C、D兩項錯誤。2.D 材料表明當時景德鎮私營制瓷業發展較快,從業人數較多,故D項正確;清朝依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瓷器出口和手工業分工問題,排除B、C兩項。3.C 據材料相關信息,17世紀后半期中國白銀的購買力出現了逐步下降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世界白銀不斷流入中國,白銀貶值,故選C項;賦役貨幣化增加了白銀的需求,只能導致白銀升值,排除A項;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出現松動是在宋代,排除B項;明清時期農業稅是政府的主要稅源,排除D項。4.A 根據材料可知,王守仁的心學強調主觀能動性,彰顯了人的自我意識,故A項正確;王守仁的心學是對傳統儒學的繼承與發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人的自我意識,與維護綱常倫理道德無關,排除C項;心學并沒有批判君主專制,排除D項。5.B 根據材料“讓每個個體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標發展”可知,李贄倡導個人自由,故選B項;“已成熟”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倡導個人自由并不等同于重視社會責任,排除C項;明代思想控制嚴密,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6.D 材料“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結合‘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體現了顧炎武強調士大夫應當心懷天下的經世致用思想,故選D項。7.C 該小說凸顯了市民階層追求新奇、趣味、個性、怪異等價值取向,是文學世俗化的重要表現,C項正確;根據插圖無法說明浪漫主義文學流行,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并無“嬗變”,B項錯誤;神仙鬼怪不是現實需要,D項錯誤。8.A 材料“民間職業戲班大量增多。戲院興起”說明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昆曲演出呈現通俗化趨勢,故選A項。9.D 根據材料可知,徐光啟著作中引入了歐洲的水利之法、經度和緯度等農業、數學科技成就,體現了中國士大夫對西方科技的學習,反映了他們包容開放的文明心態,故選D項。10.A 《四庫全書》是清朝政府組織編纂的,當時,程朱理學為官方正統思想,清朝政府的這一做法,有助于鞏固理學的地位,故選A項。11.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桑葉不是用來自己消費而是投入市場獲得利益,說明桑葉的商品化程度提升,故選D項;桑葉不屬于高產的糧食作物,排除A項;材料主要介紹了桑樹種植的商品化趨勢,不等于當地全部種植桑樹,排除B項;從材料無法得出絲織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的結論,排除C項。12.C 根據材料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社會階層的舊有觀念得以改變,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反映出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故C項正確。13.B 材料“不能將其私欲加在天下人身上,強調要足民之欲”反映了滿足民眾的欲望,體現了民本思想,故選B項。14.C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播西方科技的目的是傳教,對于西方科技是有所選擇的,C項正確。15.參考答案 (1)表現:江南市鎮發展迅速;呈現商品化、專業化趨勢;出現新的經營方式;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成為普遍使用的貨幣;商幫形成(晉商、徽商),會館出現;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原因:全球貿易的影響;高產農作物引入,農業發展;手工業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南方自然條件好,水運交通便利,特別是大運河的開通;兩宋以來政府商業政策調整。(2)影響:使城市經濟功能增強,影響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促進市民階層隊伍壯大,沖擊傳統的等級觀念;促進思想解放,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為小說、戲曲的發展創造條件,推動文學藝術的世俗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