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1.晚清時期有很多官員認為,中英貿易不僅使英商獲利巨大,更是讓英國獲得了茶葉、大黃等不可或缺的物資,否則這些食肉類的“蠻夷”將消化不良而死。這種認識反映了( )A.明清時期小農經濟高度發達B.清政府在中英貿易中居主導地位C.中英兩國飲食習慣存在差異D.晚清部分官員對外部世界缺乏了解2.接舷戰術是與冷兵器相適應的一種戰術,為鴉片戰爭前的中國長期遵循。遺憾的是,整個鴉片戰爭,清朝水師沒有一次接舷作戰的機會。因為一艘一級英國戰列艦“單舷齊射,一次可射出半噸炮彈”。這表明( )A.清朝炮戰戰術的不精B.冷兵器戰術的局限性C.鴉片戰爭戰敗的根源D.英國蓄謀已久的陰謀題組2 兩次鴉片戰爭3.下面為19世紀30年代中國白銀外流情況示意圖。圖中白銀外流趨勢形成的原因是( )A.中外貿易的發展B.鴉片走私的興盛C.自然經濟的衰敗D.地方政府的腐朽4.馬克思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這里的“暴力”指的是( )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法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5.近代前夕,廣州曾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最大中心。進入19世紀50年代,曾經被西方商人幻想為“永遠是對外貿易主要港口”的廣州,已趨于衰落。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A.協定關稅B.鴉片貿易的合法化C.五口通商D.列強掀起瓜分狂潮6.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眾襲擊英軍,迫使英軍退守鼓浪嶼;入侵浙江后,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了英軍;進犯長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其艦隊前進。這說明當時民眾( )A.對政府妥協表示不滿B.出現與政府結盟傾向C.有自發的反侵略意識D.成為反侵略的主力軍7.對中國來說,1840年是一個歷史的分水嶺。這一年,英國政府以清政府禁止鴉片為由,挑起了戰爭。該戰爭( )A.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B.導致了嚴重的邊疆危機C.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D.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題組3 開眼看世界8.(2024廣東惠州期末)19世紀40年代,某部著作匯集了當時所能得到的外國史地資料,按南洋、印度、非洲、歐洲、南北美洲,次第編排。其中有關西洋技藝的篇幅占12卷,輯錄有《鑄造洋炮圖說》《火輪船圖說》等有關各種西洋船炮器藝圖說50多幅。作者撰寫這一著作的意圖是( )A.適應禁煙斗爭的需要B.學習西方政治制度C.總結強國御侮的辦法D.踐行中體西用思想9.1839年起,林則徐組織人力編譯了《澳門新聞紙》《四洲志》《各國律例》與《華事夷言》等著作,此舉說明當時知識分子( )A.主張學習西方制度B.已經放棄傳統華夷觀念C.主動反思鴉片戰爭D.開始主動了解外部世界10.下圖為近代某歷史文獻及其部分主張。由此可見,該文獻表達的重要思想是( )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長技……必使中國水師,可以駛樓船于海外,可以戰洋夷于海中。A.變夷為夏B.師夷之長技以制夷C.自強求富D.待吾人最后之覺悟B組關鍵能力提升11.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由此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面是關于鴉片戰爭爆發的思維導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林則徐虎門銷煙是戰爭根源B.英國工業革命成效不明顯C.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是必然的D.中國推行積極的貿易政策12.下表為1842—1844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條約年份 條約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1843年 中英《虎門條約》1844年 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據此判斷,列強借助這些條約( )A.打開了中國市場B.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C.掀起了瓜分狂潮D.獲得了在華駐扎軍隊權13.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詞語,如政治、進口、出口、新聞、鐵路等,其目的是( )A.贊揚西方的生活方式B.引起國人對西方知識技術的關注C.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D.宣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14.徐繼畬著《瀛寰志略》時收集地圖42幅,除日本和琉球的地圖外,其余都按西方地圖原圖描繪,這在當時是“大膽的非法之舉”。這體現了徐繼畬( )A.自強求富的理念B.盲從西方的不足C.通曉時勢的學識D.正視世界的勇氣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英國強行挑起爭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國設在經商道路上的無數障礙。不應忘記,英國人到 19世紀中葉幾乎開始相信有一種在世界各地經商的神圣權力,并認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國家自由貿易是不合自然規律、應該受到譴責的。材料二 按照《南京條約》,中國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并開放五個對外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寧波、廈門和上海。英國領事可以居留于這些港口,英國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經商。中國還同意實行一種按照進出口商品價值的一定比例固定下來的統一關稅,若要變動這一關稅,須經雙方同意。這一條款剝奪了中國的關稅自治權,因而控制了中國的國家歲入。此外,第二年締結了一個補充條約,承認英國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權;條約還包括一項最惠國條款,保證英國人享有中國在將來準予其他國家享受的任何附加特權。——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英國怎樣的經濟政策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在中國獲取的特權及其影響。第五單元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1.D 據材料“食肉類的‘蠻夷’將消化不良而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晚清的一些官員對外國人認識不足,對外部世界缺乏了解,故選D項。2.B 據材料信息可知,中國清朝水師傳統的作戰方法在英國大炮面前無法施展,反映了冷兵器無法適應工業革命后的戰爭環境,故選B項。3.B 根據材料可知,1832—1833年和1834—1836年中國白銀外流呈上升趨勢,這時英國等向中國走私鴉片,使得中國白銀外流,因此這與鴉片走私有關,B項正確;中外貿易中中國占有優勢,不是白銀外流的原因,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排除C項;地方政府腐敗不會造成白銀大批外流,排除D項。4.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時期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對外處于隔絕的狀態。英國挑起的鴉片戰爭打破了這種隔絕狀態,A項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發生在這種隔絕狀態被打破以后,排除B、C、D三項。5.C 由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形成了五口通商的局面,廣州對外貿易中的壟斷地位被打破,趨于衰落,故選C項。6.C 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群眾自發的抗英斗爭,是愛國主義的表現,C項正確;這些活動并非出于對政府妥協的不滿,更不是與政府結盟,A、B兩項在表述民眾與政府關系中都走向了極端,排除;當時反侵略的主力仍然是清軍,排除D項。7.D 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故選D項。8.C 從材料信息可知,該圖書是魏源編著的《海國圖志》,反映了先進了中國人希望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強國御侮的目的,C項正確;林則徐編譯的《四洲志》適應了禁煙斗爭的需要,排除A項;“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出現于戊戌維新運動時期,排除B項;中體西用思想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排除D項。9.D 材料“林則徐組織人力編譯了《澳門新聞紙》《四洲志》《各國律例》與《華事夷言》等著作”說明林則徐主動學習了解外國知識,故選D項。10.B 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軍事技術,抵抗西方侵略,故選B項;“變夷為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C項;“待吾人最后之覺悟”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發出的呼聲,排除D項。11.C 由思維導圖可以看出,英國工業革命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而中國恰恰符合其需求,鴉片戰爭爆發具有必然性,故選C項;林則徐虎門銷煙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線,鴉片戰爭的根源應該是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排除A項;英國工業革命成效顯著,排除B項;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奉行閉關自守政策,排除D項。12.A 《南京條約》等為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的核心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故選A項;“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的是1858年《天津條約》,排除B項;“掀起了瓜分狂潮”的局面是在1895年《馬關條約》后形成的,排除C項;“獲得了在華駐扎軍隊權”是1901年《辛丑條約》的內容,排除D項。13.B 材料“政治、進口、出口、新聞、鐵路”表明鴉片戰爭后,魏源關注西方的新知識、新技術,編寫了《海國圖志》,并在其中引進了西方詞語,目的是引起國人對西方知識技術的關注,B項正確。14.D 據材料可知,徐繼畬按西方地圖原圖描繪,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天朝上國”的觀念,是一種正確的世界觀,故選D項,B項錯誤;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A項;當時徐繼畬等部分國人也只是初步開眼看世界,尚做不到通曉時勢,排除C項。15.參考答案 (1)政策:自由貿易政策。根本目的:打開中國大門,把中國變成其商品市場。(2)割占香港島,破壞中國領土主權;開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對華商品輸出;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治外法權,中國司法權遭到破壞;片面最惠國待遇,便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