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A組必備基礎鞏固
題組1 戊戌維新運動
1.1897年,康有為作《上清帝第五書》,對列強瓜分中國的危險提出警告,認為改革已勢在必行。這是基于( )
A.列強瓜分中國,民族危機加深
B.“公車上書”啟動了百日維新
C.康有為得到光緒皇帝賞識
D.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已充分發展
2.(2024江西南昌期末)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張之洞寫下《勸學篇》,否定維新派鼓吹的“民權”,“以正人心”。光緒帝亦發布諭旨,刊印頒布各省,“實力勸導,以重名教”。這反映了( )
A.清政府力圖維護封建專制政體
B.統治階級內部思想的新舊雜陳
C.戊戌維新運動面臨艱難的內外環境
D.戊戌維新運動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
3.1898年9月18日,御史楊崇伊上書慈禧,稱康、梁等蠱惑士心,紊亂朝政,引用東人(日本人),深恐貽禍宗社,吁懇皇太后即日“訓政”以遏亂萌。材料表明( )
A.頑固勢力遭到維新派的阻撓
B.戊戌變法因阻礙社會發展遭到反對
C.頑固勢力竭力破壞維新變法
D.頑固勢力擔心維新派獲取政權
4.在老百姓眼里,“康黨”根本不值得半點同情,他們都是一群瞎折騰的“白臉奸臣”,正如維新派也將一般老百姓說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藥一樣。這主要說明( )
A.維新變法的失敗是因為百姓的反對
B.民主憲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會認同
C.維新變法時期的中國民眾愚昧落后
D.維新變法違背了中國歷史發展潮流
題組2 義和團運動
5.19世紀后半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不斷深入。其強化入侵者的政治特權,欺壓挾持官府,非法干涉政務,侵占房產土地,盤剝中國民眾。此外,教會還庇護惡徒,大力宣揚基督教,詆毀中國傳統文化。材料可用來探討( )
A.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影響
B.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的條件
C.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
D.列強推行“以華制華”的表現
6.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是“扶清滅洋”,這種“滅洋”是全方位的,只要是來自外國的東西,一律都采取排斥的態度。這種態度( )
A.深受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影響
B.源于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
C.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D.是對帝國主義科學分析的自覺行動
題組3 八國聯軍侵華
7.孫中山說:“當外國人劫掠了京城,褻瀆了神明,皇權的威信掃地以盡……變革的時機就在成熟了。”據此判斷,他認為造成“變革的時機就在成熟”的事件是( )
A.第二次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中法戰爭
8.八國聯軍在北方橫行之時,南方各省督撫相繼聲明不尊奉慈禧對列強的宣戰詔書,紛紛坐視朝廷危機,不發兵勤王。這實質上反映了( )
A.東南互保運動進行
B.中央權威極大下降
C.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D.地方已實行了自治
題組4 民族危機的加深
9.歐美列強與清政府議定《辛丑條約》時,就寫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必須革故更新……其如何變通之處,由諸國酌定,中國照允施行?!边@表明( )
A.列強業已完成瓜分中國的行徑
B.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
C.近代中國外交開始半殖民地化
D.理藩外交不適應列強侵華需要
10.有學者指出:“在20世紀的大幕拉開的時候,當時的世界大國在東方進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體亮相?!边@次“集體亮相”致使( )
A.義和團運動開始興起
B.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淵
C.中國喪失了臺灣全島
D.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B組關鍵能力提升
11.1897年,康有為將儒家經典《春秋》與西方憲法相比較,稱“《春秋》者,萬身之法、萬國之法也。嘗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边@表明,康有為( )
A.堅持中體西用理念
B.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C.力主推行尊孔復古
D.借助傳統減少變法阻力
12.“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材料認為戊戌變法( )
A.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
B.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C.推動了政治近代化進程
D.促進了革命思潮的萌發
13.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被外國史學界稱之為:像一次組織紀律不強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行動。這里的“維和”是指( )
A.推翻清朝政府的統治
B.向清朝政府勒索賠款
C.打擊京津改良派勢力
D.瘋狂鎮壓義和團運動
14.《辛丑條約》中,慈禧太后未被定為“禍首”,故而她竟在《罪己詔》中說:“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她還表示要不惜“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表明( )
A.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B.列強的侵華促使清政府進步
C.清政府在反思中推動中國發展
D.慈禧太后開始支持維新變法
C組學科素養創新
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近代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科學論斷是符合歷史實際的,而且為國內絕大多數歷史學者所公認。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是在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和中國的封建社會日趨沒落、封建統治日益腐朽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鴉片戰爭為開端,中國就開始喪失了獨立和領土主權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摘編自李侃、李時岳等《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到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時期,維新變法思潮在早期維新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到了高潮,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為代表的維新派,廣泛宣傳變法維新思想,積極著書立說,并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運動。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啟蒙思潮,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摘編自朱英《中國近代史十五講》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列強發動的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戰爭。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末維新變法思潮高漲的背景及積極作用。
第五單元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1.A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康有為的第五次上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的,故選A項。
2.A 從材料信息看,張之洞和光緒帝都反對維新派的“興民權”思想,本質上是維護清朝的君主專制政體,A項正確。張之洞和光緒帝都屬于統治階級,都帶有舊思想的特點,康有為、梁啟超不屬于統治階級,B項錯誤。材料無法反映戊戌維新運動的外部環境,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維新派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無法判斷群眾基礎的情況,D項錯誤。
3.C 材料中御史楊崇伊的上書大肆詆毀維新派,懇請慈禧太后“訓政”,這實質上反映了封建頑固勢力對戊戌變法運動的破壞,故C項正確。
4.B 材料“在老百姓眼里,‘康黨’根本不值得半點同情,他們都是一群瞎折騰的‘白臉奸臣’”直接說明老百姓并不認同維新派的民主憲政思想,故選B項。
5.C 19世紀后半期,西方傳教士配合了西方列強的政治經濟侵略,激化了與中國民眾的矛盾,最終引發了義和團運動,故選C項。
6.B 材料“只要是來自外國的東西,一律都采取排斥的態度”,體現了義和團運動中盲目排外的現象,說明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故選B項。
7.C 從四個選項看,甲午中日戰爭和中法戰爭中,外國侵略者并未進入北京城,B、D兩項錯誤。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仍有一定威信,變革時機還不成熟,A項錯誤,采用排除法,C項正確。
8.B 八國聯軍在北方橫行之時,南方各省督撫坐視朝廷危機,不發兵勤王,說明清末地方勢力強大,中央權威下降,故B項正確。
9.B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機構設置已經不能由清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由列強來決定,清政府只是“照允施行”,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這說明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B項正確。
10.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的大幕拉開的時候”指1900年,世界大國在東方進行的很不光彩的集體亮相是指八國聯軍侵華,戰后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致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淵,故選B項。
11.D 據材料可知,康有為將西方憲政思想比附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企圖借助儒家思想的權威為變法減少阻力,D項正確;康有為希望在中國建立西方憲政,已經突破了“中體”的束縛,排除A項;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排除B項;尊孔復古是袁世凱當政時推行的政策,排除C項。
12.C 據材料可知,戊戌變法開啟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并影響了以后的革命運動,故選C項;戊戌變法希望建立君主立憲制,挽救民族危機,但是并未實現這些目標,排除A、B兩項;1894年孫中山就產生了革命思想,D項時間錯誤。
13.D 注意提出這一觀點的是外國史學界,其觀點是為八國聯軍侵華辯護,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直接原因是鎮壓義和團運動,D項正確。
14.A 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要“量中華之物力”來滿足西方帝國主義侵華的要求,說明《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清政府進步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清政府推動中國發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內容沒有涉及維新變法,排除D項。
15.參考答案 (1)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背景:列強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深;早期維新思想的發展;維新派的大力宣傳;洋務運動的破產。
積極作用:傳播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啟迪了民智;發展成為一場進步的政治改革運動。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