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對“重慶談判”這一當時的最大新聞,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的報道少、短,通常安排在新聞版的右下方,例如《毛澤東昨抵渝》這條消息,還不如《我駐滬憲兵隊開始執行任務》的消息突出。這反映了國民黨( )A.攘外必先安內 B.停止內戰,聯共抗日C.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D.假和平,真內戰2.1946年,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張:建設一種新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而其斗爭方法和態度又是和平的、漸進的,在本質上而且是改良的……堅決反對保守反動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這一主張得到多數黨派的贊成。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各界( )A.未認識到斗爭的必要性B.希望建立社會主義國家C.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期盼國家實現和平民主題組2 全面內戰的爆發與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3.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電各軍區負責人說:“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區軍民發出的號召是( )A.“武裝自衛” B.“向敵后發展”C.“救亡圖存” D.“解放全中國”4.下圖反映了20世紀40年代后期中國的社會現象,有民謠形容為“穿過馬路二三條,米價已經跳三跳”。這反映了當時( )A.社會上囤積居奇嚴重 B.百姓賦稅負擔沉重C.國統區經濟面臨崩潰 D.官僚資本肆意盤剝5.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占領。用這句話可以概括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主動撤退而取得了戰爭勝利的典型事件。這一事件發生的地點是( )A.延安 B.北平 C.徐州 D.南京題組3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6.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提出“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該舉措旨在( )A.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B.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C.提高農民的革命積極性D.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7.實行無后方作戰和圍魏救趙戰法,直搗國民黨軍戰略縱深大別山地區,調動和吸引了大量國民黨軍于自己的周圍,配合陜北、山東戰場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材料中的事件( )A.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B.挫敗了國民黨全面進攻C.保證了淮海戰役的勝利D.改變了國共兵力的差距8.毛澤東指出:“你們的中心注意力必須放在錦州作戰方面……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材料反映的是( )A.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進攻的序幕揭開B.遼沈戰役打響,將形成“關門打狗”之勢C.鄧小平開辟中原戰場,領導淮海戰役D.百萬雄師橫渡長江,推翻國民黨政權的統治9.關于黨的發展制度,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規定:城市黨的發展對象,主要應是產業工人,其次是手工業工人、店員和學生。強調把工人階級中的先進積極分子吸收到黨的隊伍中來,并適當控制農村黨員的發展速度。這一規定( )A.適應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B.促進民主革命取得全國勝利C.奠定了新中國成立理論基礎D.確立了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B組關鍵能力提升10.據統計,從1946年1月到6月,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大小進攻達4 300多次,占領解放區城市40座,村鎮2 500多處。材料主要反映了( )A.南京國民政府破壞“雙十協定”B.全面內戰已經爆發C.國民黨軍隊進攻陜甘寧解放區D.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11.下圖是張仃于1947年作的《美國救生圈也救不了性命》。該漫畫( )A.反映了人民解放軍拉開了戰略反攻B.說明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已被基本消滅C.體現了國民政府反動統治危機重重D.表明解放軍基本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2.毛澤東說:“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并使自己轉入了進攻。”這個“轉折點”( )A.使得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消滅B.確保渡江戰役順利開展C.成為促成重慶談判的重要因素D.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13.葉劍英說:“敢不敢打我軍從來沒有打過的大仗,敢不敢攻克敵人的大城市,敢不敢殲滅敵軍的強大集團,敢不敢奪取更大的勝利,已經成為我軍當時戰略決策上的重大問題。”當時“我軍戰略決策”的主要目的是( )A.殲滅國民黨軍隊的主力B.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C.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地區D.摧垮國民黨軍隊長江防線14.1944年,毛澤東批示將《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總結李自成起義教訓的著述)印成單行本作為中國共產黨整風文件;1949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兩者的相似之處在于( )A.吸取農民政權迅速敗亡的教訓B.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政黨C.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重視黨風建設D.著眼于建立預防腐敗的機制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露宿街頭》 左圖為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館藏紀實攝影作品,1949年5月27日,戰地記者陸仁生攝于上海南京路。經第三野戰軍政治部嚴格審查,由新華社首次公開發表,之后多家著名媒體轉載刊登。時人稱此壯舉為解放軍送給上海群眾的“見面禮”,更多的人也由此斷言:“國民黨回不來了!”材料二 在上海戰役初期,毛澤東指出,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打的不僅是一個軍事仗,也是一個出色的政治仗,不僅要消滅敵人,還要保全城市,還要爭取人心。在1949年4月1日第三野戰軍公布的《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中就有一條明文規定:部隊進入上海等大城市后“不住民房、店鋪”。這就第一次把加強紀律性的思想提升到制度層面,成為解放軍進城中的一條鐵的紀律。——摘自潘君祥《“仁義之師”進上海睡馬路的歷史解讀》材料三 進入上海是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難關,是一個偉大的考驗……中國共產黨不是沒有進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國民革命時期進入過上海、武漢、南京等地,但是又被趕出來了。這次進去是否還會被人家趕出來呢 現在還敢不敢大膽地說一個“不”字,主要是看我們自己。——摘編自《陳毅軍事文選》(1)作為歷史的觀察者,概括說明當時國人為何會“由此斷言:‘國民黨回不來了!’”。(2)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進入上海是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難關”這一論斷予以歷史解讀。第八單元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1.D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為此,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舉行和平談判,實際上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故選D項。2.D 從材料信息看,民主建國會“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并得到多數黨派贊成,實際上反映了中國社會各界期盼國家實現和平民主的愿望,D項正確;民主建國會“反對保守反動”,說明其認識到斗爭的必要性,A項錯誤;新資本主義和新民主主義本質上都不是社會主義,B項錯誤;1946年抗日戰爭已經結束,C項錯誤。3.A 據材料可知,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中國共產黨確定了自力更生、以自衛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的方針,故選A項。4.C 全面內戰爆發后,國統區的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的境地,為了籌集戰爭經費,國民政府大量印發紙幣,造成通貨膨脹,物價急劇上漲,故C項正確。5.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3月,面對國民黨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故選A項。6.C 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處于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布使農民獲得了土地,有利于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故選C項。7.A 材料中的“直搗國民黨軍戰略縱深大別山地區”指的是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A項正確。8.B 由“中心注意力必須放在錦州作戰方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遼沈戰役的關鍵戰役——攻占錦州,形成了“關門打狗”的態勢,故選B項。9.A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故中國共產黨強調以城市和產業工人為黨的主要發展對象,適當控制農村黨員的發展速度,故選A項。10.A 從材料的時間看,該時間段“雙十協定”已經簽訂,全面內戰尚未爆發,南京國民政府的行為嚴重破壞了“雙十協定”,A項正確。11.C 材料反映1947年國民政府面臨著軍事、政治、經濟危機,即使美國給予援助也救不了“性命”,這說明國民政府的反動統治危機重重,故選C項。12.D 由材料“并使自己轉入了進攻”可知,毛澤東指的是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這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D項;1949年三大戰役后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時間不符,排除A項;渡江戰役開始于1949年4月,時間不符,排除B項;重慶談判開始于1945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13.A 據材料可知,葉劍英論述的是戰略決戰階段,主力決戰的目的是殲滅國民黨主力,故選A項;戰略防御階段包含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排除B項;戰略進攻是把戰爭引向國統區,排除C項;渡江戰役摧垮國民黨軍隊長江防線,排除D項。14.C 材料反映了不管處于任何時期,黨的作風不能變,要始終保持中國共產黨的本色,故選C項。15.參考答案 (1)原因:國民黨倒行逆施導致經濟、政治困局與軍事敗局,失去了民眾支持;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三大戰役、渡江戰役節節勝利;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且紀律嚴明,與國民黨軍隊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夠體現民意、贏得民心。(2)提示:從時代背景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中國革命進入了武裝奪取政權的最后勝利階段。從現實任務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促進革命在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指出了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進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的具體實踐。從戰爭態勢看,渡江戰役與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向全國進軍、解放全中國的開始,是對人民解放軍能否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重大考驗,是對人民軍隊的紀律性與戰斗力的重大考驗。從黨的地位看,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政黨,能否成功接管城市并學會建設城市和未來的中國,能否防腐拒變,經受住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進攻,是對中國共產黨人作風與執政能力的考驗。從民心向背看,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是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匯聚之地,這使得上海戰役成為中國革命的風向標與民心向背的試金石。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