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1956年,劉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指出:“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工業落后的國家。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必須發展社會主義的工業。”這次會議的召開( )A.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基本確立B.為“一五”計劃的實施奠定了基礎C.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D.表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完全解決2.1956年,毛澤東提出要正確處理各類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工作中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1957年又提出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等思想。這表明毛澤東在( )A.踐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B.研究如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革命C.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D.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3.“你是英雄咱好漢,高爐旁邊比比看,你能煉一噸,咱煉一噸半”。材料反映的運動( )A.提高廣大人民生產積極性B.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C.片面強調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4.1961年,毛澤東強調:“希望1961年成為調查研究年,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會后親自組織了三個調查組,分赴浙江、湖南、廣東農村蹲點調查。這( )A.奠定了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B.有利于三線建設的開展C.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D.適應了經濟調整的需要5.1965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改進對臨時工的使用和管理的暫行規定》,在全國推行臨時工。這一規定( )A.滿足了企業的用工需求B.借鑒了經濟體制改革C.推動勞動力的自由流動D.徹底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題組2 “文化大革命”6.1975年7月17日,中共中央轉發國務院《關于今年上半年工業生產情況的報告》,指出:3月以來,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情況越來越好。1975年上半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15%。全國農業總產值比1974年增長4.6%。出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團B.國家工業政策的推動C.鄧小平大力整頓D.人們建設國家的熱情題組3 偉大的建設成就7.下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發展的部分數據。這反映出( )時間 20世紀50年代 1978年機耕 面積 1958年,351萬公頃,占耕地面積3.3% 4 067萬公頃,占耕地面積41%機電灌 溉面積 1952年,占耕地面積1.6% 占耕地面積55.4%農村小 型水電 站 1958年,98個水電站,農村用電0.5億度 82 387個水電站,農村用電量253.1億度A.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成就突出B.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革C.農業經濟結構實現了協調發展D.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生產力進步8.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政府把發展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科學技術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這一舉措旨在( )A.完善國民經濟體系B.提高中國的國防實力C.落實“科教興國”戰略D.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9.下圖所示內容,可以說明中美兩國( )A.終結了東西方的冷戰局面B.形成戰略伙伴關系C.政治分歧得到了徹底解決D.外交關系得到改善B組關鍵能力提升10.中共八大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反映出當時( )A.社會主義改造即將開始的形勢B.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的速度C.我國已步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我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要性11.1957年1月,毛澤東在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的階級斗爭,一部分是敵我矛盾,大量表現的是人民內部矛盾。”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深入闡述了這一觀點。毛澤東這一思想( )A.適應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B.促進了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C.推動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的建立D.加速了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的開展12.1956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958年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65年國民經濟發展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此時期( )A.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B.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發展C.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已步入世界民族之林D.民主法制建設嚴重落后于經濟13.下面是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和寧夏七個省份歷年投資占全國總投資比重的折線圖,圖中投資占比出現兩次高潮的原因是( )A.改革開放的推動B.八字方針的調整C.三線建設的進行D.周恩來整頓經濟14.尼克松在其回憶錄中寫道:“(1972年訪問時)當我從飛機舷梯上走下來時,決心伸出我的手,向他(周恩來)走去。當我們的手握在一起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中美兩國正式建交B.中國倒向了資本主義陣營C.兩極格局正式瓦解D.中美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七七”戰端一開,國民政府規劃了以川、云、貴、湘西為重心發展大后方工業的戰略布局,組織了東部沿海沿江的工礦企業內遷,實行了一些獎勵工業發展的法規和政策。許多工廠在內遷途中屢遭轟炸,但資本家與各廠職工們均表現出犧牲精神。內遷的工廠不僅填補了西部工業的大部分空白,還使大后方形成了一支包括企業家、科技專家和技術工人的工業建設骨干隊伍。全國抗戰期間,內遷工廠大體上保證了正面戰場的輕武器供應無虞。當時西部地區所形成的工業中心區和各地的產業優勢,許多至今仍保留著明顯的痕跡。——摘編自侯德礎《西部地區兩次開發的歷史掃描》等材料二 面對周邊日趨緊張的國際環境,從1964年開始,我國在西南、西北內地省份為主的三線地區開展了一場以戰備為中心的大規模基本建設,它歷經“三五”到“五五”三個五年計劃,安排了幾千個建設項目。在三線建設過程中,中央還注意到照顧人民的利益,將基建投資從最初的1 000億元壓縮到850億元。廣大建設者們懷著與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搶速度的決心,經過長達十幾年的艱苦奮斗,三線地區國防工業的主要產品生產能力、技術力量都已超過一二線地區。許多長期不發達的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涌現了幾十個中小工業城市,社會經濟、文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摘編自郭德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1)根據材料一,概括全國抗戰時期大后方工業得到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歸納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線建設的特點。(3)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歷史上的這兩次西部開發的共同影響。第九單元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C 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指出了當時全國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C項正確;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基本確立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A項錯誤;為“一五”計劃的實施奠定基礎的是國民經濟的恢復,B項錯誤;“完全解決”表述過于夸大,D項錯誤。2.C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C項正確,A、B兩項錯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開放后提出的,D項錯誤。3.B 從材料中的關鍵信息“高爐”“你能煉一噸,咱煉一噸半”可以看出是“大躍進”運動中的大煉鋼鐵,大煉鋼鐵(過度注重重工業)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故B項正確。4.D 1961年,面對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央派調查組分赴浙江、湖南、廣東農村蹲點調查,這適應了經濟調整的需要,故選D項。5.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臨時工的管理辦法有利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C項正確;“滿足了”說法絕對,排除A項;經濟體制改革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排除B項;“徹底突破”的說法絕對,排除D項。6.C 1975年屬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鄧小平主持黨的日常工作,進行全面整頓,國民經濟得到較快恢復,C項正確。7.A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從20世紀50年代到1978年,我國機耕面積、機電灌溉面積、農村小型水電站數量增加,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說明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探索成就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就突出,故選A項。8.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采取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中國需要構建一個和平安全的環境進行經濟建設,因此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國家安全是中國發展“兩彈一星”的主要目的,故選B項。9.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70—1979年,中美兩國交往中,先是美國記者訪問中國,之后美國官方訪問中國,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訪美,中美關系逐漸得到改善,故選D項。10.D 材料表明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反映了當時中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要性,D項正確。11.A 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認為當時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這一論述符合中國國情,有利于黨集中力量發展經濟,A項正確;材料強調對主要矛盾的認識,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在1949年10月1日便已建立,排除C項;國民經濟調整在1961年開始,排除D項。12.A 從材料信息看,1956—1966年,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成就(中共八大、最高水平),也有失誤(“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A項正確。13.C 材料中的省份均為中西部地區,投資占比較多的年份為20世紀60—70年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三線建設有關,故選C項;改革開放是1978年提出的,排除A項;1961年實行八字方針,排除B項;1972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整頓經濟,排除D項。14.D 根據所學可知,尼克松訪華結束了中美兩國長期敵對的狀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故選D項;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A項;中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排除B項;1991年兩極格局瓦解,排除C項。15.參考答案 (1)原因:國民政府支持沿海工業內遷;沿海地區大量工業人才遷入內地;民眾堅定的抗戰意志。(2)特點:以國防建設為中心;由國家計劃主導建設;時間長、規模大;顧及人民的利益。(3)影響:彰顯了中華民族捍衛獨立和尊嚴的精神;提高了國家的國防能力;推動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了我國國民經濟布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