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測評--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測評--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
第八單元測評
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
1.1929年,歐洲各國忙于應付國內危機,無暇東顧。九一八事變前,日本與英美達成秘密諒解,英國支持日本的行動,美國表示“不聞滿洲事變”。英美兩國的做法(  )
A.促成了東方會議的召開
B.推動國民政府對列強態度的轉變
C.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
D.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2.1932年1月30日,國民政府發表遷都洛陽宣言,表示:“茲者政府為完全自由行使職權,不受暴力脅迫起見,已決定移駐洛陽辦公。”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洛陽的直接原因是(  )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
C.華北事變 D.盧溝橋事變
3.1940年,抗日名將楊靖宇在吉林濛江縣被殺害,敵人殘忍地剖開他的腹部,驚駭地發現里面竟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卻沒有一粒糧食。這可用于佐證(  )
A.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殘酷掃蕩
B.國民黨愛國將領的抗日情懷
C.東北抗日聯軍艱難的斗爭環境
D.東北淪陷區經濟的全面癱瘓
4.1935年12月,清華大學救國會在《告全國民眾書》中急呼:“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與這一事件直接有關的是(  )
A.西安事變 B.大生產運動
C.七七事變 D.“華北自治運動”
5.1938年,國民政府確立新的經濟建設方針,提出“以西南諸省為主要地區,開發各種礦產,建立國營重工業,而于民營工業及鄉村手工業為普遍之調整與提倡”。這主要是基于(  )
A.持久抗戰的需要
B.民族工業的發展
C.工業結構的調整
D.工業布局的改變
6.1937年10月,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堅持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換上了新四軍軍裝,隨即開赴抗日戰場。這表明(  )
A.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開始變化
B.革命根據地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C.紅軍已經勝利完成了萬里長征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正式形成
7.1938年1月,蔣介石召集第一、第五兩個戰區團以上軍官訓話:“當前的任務是東面要保持津浦鐵路,北面要保持道清鐵路,來鞏固以武漢為核心的基礎。”為此,國民政府組織了(  )
A.淞滬會戰 B.太原會戰 
C.徐州會戰 D.武漢會戰
8.在平型關戰斗勝利后,蔣介石致電某軍祝賀:“一戰攻克平型關,斃敵遍野,俘虜甚多。忠勇之氣,益寒敵膽。特電馳賀,續候捷音。”此軍是(  )
A.工農紅軍 B.八路軍   
C.新四軍 D.解放軍
9.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認為抗戰作戰形式應該“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并多次強調“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中國共產黨(  )
A.實行群眾性的人民戰爭路線
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C.團結海外力量以結成反日同盟
D.組織民兵以遏制日軍攻勢
10.1942年,英國某報紙報道:在全世界各個戰線一片陰霾之際,中國卻給我們帶來了黎明的曙光。這一報道針對的是(  )
A.平型關大捷 
B.百團大戰
C.第三次長沙會戰
D.孟良崮戰役
11.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在旅長兼政委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陜北南泥灣開荒種地。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開荒種地26.1萬畝,收獲糧食3.7萬石,養豬5 624頭,上繳公糧1萬石。該事件 (  )
A.推動中央蘇區的經濟好轉
B.為百團大戰提供有力支持
C.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基礎
D.為抗戰勝利提供物質基礎
12.抗戰時期,訪問陜甘寧邊區的美國記者斯坦因指出,延安“參議會是由延安市的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選舉出來的”,并且“絕對誠實、自由、平等”。延安市參議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  )
A.“三三制”原則
B.減租減息政策
C.武裝割據思想
D.工農聯盟傳統
13.1942年,日軍進攻英國殖民地緬甸,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在作戰中,戴安瀾將軍英勇犧牲。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
A.刺激了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基地
B.推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贏得了沿海工業西遷的寶貴時間
D.有利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14.關于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給出了如下解釋:“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毛澤東此話意在強調(  )
A.中國共產黨是群眾運動的領導核心
B.黨和群眾必須保持血肉聯系
C.教育群眾學會自信的重要性
D.戰時群眾動員經驗亟待總結
15.1945年,毛澤東在《七律·憶重慶談判》中感嘆:“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這表明他赴重慶進行談判是為了(  )
A.合作創辦黃埔軍校
B.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日
C.爭取國內民主和平
D.商討新中國成立事宜
16.它地處鄂東北和豫東南,南臨武漢和長江,平漢鐵路從這里通過,因而它可以威脅武漢,又是國民黨軍隊沿平漢鐵路北上進攻華北的必經之地。國民黨若要大舉北上,首先要掃清這個“障礙”。這里闡述了 (  )
A.內戰始于中原解放區的原因
B.國民黨取得內戰勝利的策略
C.中原解放軍的力量相對薄弱
D.中原地區遭到嚴重的破壞
17.1946年12月,中共中央改組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通過各種媒介揭露蔣介石出賣民族利益、破壞和平、發動內戰、堅持實行法西斯獨裁的罪行。這表明當時中共中央(  )
A.以輿論宣傳為中心工作
B.壯大民主統一戰線
C.為工作重心轉移作準備
D.避免全面內戰爆發
18.民國某雜志刊登的一則小品:“法幣滿地,深可沒脛,行人往來踐踏,絕無俯身拾之者,謂之‘路不拾遺’。”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導致(  )
A.官僚資本徹底崩潰
B.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C.民族資本迅速發展
D.民族工業陷入困境
19.1948年9月7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希望他們能于九、十兩月或再多一點時間殲滅錦州至唐山一線之敵,“現在就應該準備使用主力于該線,而置長春、沈陽兩敵于不顧,并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春、沈陽援錦之敵”。在這一指示下,人民解放軍(  )
A.轉入了進攻階段
B.推翻了國民政府
C.解放了東北全境
D.解放了華北地區
20.下面是關于人民解放戰爭的一幅油畫《攻占總統府》,對此幅畫所表達的主題,理解最準確的是 (  )
A.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
B.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
C.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
D.國共雙方和談再次破裂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材料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戰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就毅然決然地率先發起抗戰的號召、動員,并在東北地區組織開展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推動局部的抗戰逐步轉向全民族的抗戰。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解放為己任,以“兄弟睨于墻,外御其侮”的胸懷,放下了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血腥屠殺的仇恨,促成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動員全國軍民開展民族解放戰爭,實行全面持久抗戰的方針,并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開辟敵后戰場,創建了19個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不畏強暴,英勇殺敵,在消滅了大量敵人的同時,自己付出了巨大犧牲,但是在長期艱苦抗戰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中堅力量。
——摘編自曲青山《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
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根據材料,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為什么說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7分)
2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堅持統一戰線”是我們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歷史經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7分)
材料一 1935年底,根據瓦窯堡會議精神,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指出:“日本帝國主義……威脅到了全國人民的生存……給中國一切階級和一切政治派別提出了‘怎么辦’的問題……共產黨和紅軍不但在現在充當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起人,而且在將來的抗日政府和抗日軍隊中必然要成為堅強的臺柱子……”在此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積極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產黨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材料二 1947年10月,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之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行動綱領,必須迅速建立和壯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此,必須進行土地改革以進一步鞏固工農聯盟,制定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和措施,使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逐步打消了對蔣介石集團的幻想;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爭取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的工作,在國統區積極開展愛國民主運動;在政治上號召“組成民主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摘編自丁俊萍主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
第一卷》(1919—1949)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背景及過程。(9分)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相比,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變化,并分析其影響。(8分)
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抗戰一勝利,蔣介石就充滿自信地想用武力消滅中國共產黨,當時國民黨擁有軍隊人數,共約430萬人,而人民解放軍只有總數約120萬人,雙方兵力對比是34∶1,至于武器裝備,雙方的差距更為懸殊。國民黨還控制著全國76%的領土和71%的人口,控制幾乎所有的大城市、主要交通線和幾乎全部的現代工業,而中國共產黨控制的主要是農村和一些中小城市,優勢仿佛都在國民黨方面。然而,從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到南京政府顛覆,還不足三年,而且更快的是只有一年半的時間,戰場的態勢就發生根本轉折,是什么原因讓蔣介石自以為很有把握的戰爭會出現這樣的結局,而且這個變化來的這樣快呢
材料二 中國人在經歷了那么多的屈辱和苦難以后,經過前赴后繼、艱苦卓絕的奮斗,流了多少血,終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戰勝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內外敵人,取得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舊時代結束了,美好的前景展現在人民面前,新的時代開始了,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國民黨政權在中國統治崩潰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6分)
第八單元測評
1.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英美的對日態度實際上是綏靖政策的表現,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故選C項。
2.B 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又稱一·二八事變,直接威脅了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洛陽,故選B項。
3.C 中國共產黨員楊靖宇是東北抗日聯軍的領導,材料說明當時楊靖宇主要以草根、樹皮等為食,反映了抗日聯軍斗爭環境艱難,C項正確。
4.D 據“1935年12月”可知,這次事件是一二·九運動,“華北自治運動”是這一運動的誘因之一,故選D項;A項發生在1936年12月,排除;B項發生在全國抗戰時期,排除;C項發生在1937年,排除。
5.A 1938年正值全國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已遷都重慶,繼續抗日,開發西南意圖持久抗日,故選A項;發展民族工業只是其政策的一個方面,排除B項;“工業結構的調整”是抗戰的需要,而非以“工業結構的調整”為目的,排除C項;“工業布局的改變”是結果,排除D項。
6.D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國共在軍事上的合作,說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正式形成,故選D項;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排除A項;革命根據地存在于國共十年對立時期,排除B項;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排除C項。
7.C 徐州會戰發生在1938年1月至1938年5月,徐州會戰如果失敗,津浦鐵路就要被日本占領,武漢就要從東面和北面受到威脅,C項正確。
8.B 根據所學可知,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組織發動的著名戰役,故選B項。
9.A 根據材料“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可知,毛澤東強調持久抗戰需要依靠人民,因此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群眾性的人民戰爭路線,故A項正確。
10.C 根據所學可知,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了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此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接連敗退,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C項正確。
11.D 材料中的事件是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打破了日寇的經濟封鎖,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基礎,D項正確。
12.A 根據材料信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邊區實行“三三制”原則建立抗日民主政權,A項正確。
13.D 中國軍隊赴緬作戰,援助了受到圍困的英軍,遲滯了日軍對印度的威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D項正確。
14.B 材料“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強調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強調了黨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重要意義,故選B項。
15.C 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中國共產黨力主和平、民主、團結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意愿,故選C項。
16.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鄂東北和豫東南地區即中原解放區,因為“可以威脅武漢”“是國民黨軍隊沿平漢鐵路北上進攻華北的必經之地”,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國民黨大舉北上時首先要掃清的“障礙”,說明了1946年夏天,國民黨挑起的全面內戰始于中原解放區的原因,故A項正確。
17.B 在全面內戰爆發后,城市工作部在國統區通過媒介等手段揭露蔣介石的罪行,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第二條戰線的形成,爭取民主力量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壯大民主統一戰線,故選B項。
18.D 據材料可知,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國統區經濟崩潰,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故選D項,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官僚資本膨脹,排除A項;通貨膨脹會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B項。
19.C 由材料中的時間及“錦州”“長春、沈陽”等可知,該電報表述的是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該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C項正確;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表明轉入戰略進攻階段,A項錯誤;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國民政府統治,B項錯誤;與華北地區解放有關的戰役是平津戰役,排除D項。
20.A 油畫表現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攻占總統府,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故選A項;1949年1月三大戰役結束后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排除B項;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是在1947年,排除C項;國共雙方和談再次破裂是在北平談判中,排除D項。
21.參考答案 (1)作用: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最堅決的抗擊者;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抗戰的政治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持久戰的總方針,是抗戰正確戰略的提出和引領者;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在長期艱苦的抗戰中逐步發展成為抗戰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為抗戰的勝利付出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2)原因:中國抗戰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日軍的主要兵力,對日本侵略者的覆滅起了決定性作用;中國軍隊協助和配合盟軍作戰,給予盟軍重大支持;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
22.參考答案 (1)背景:日本不斷侵華,民族危機加深(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間的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逐漸走向成熟,站在民族立場調整政策;愛國民眾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的推動;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不得人心。
過程:1935年,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全國團結抗戰局面的初步形成;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2)變化:
目標:以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為斗爭目標。
對象:團結對象為各被壓迫階級、人民團體、民主黨派及其他愛國分子。
影響:壯大革命力量,進一步孤立國民黨的統治;推動了人民解放戰爭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23.參考答案 (1)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2)原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德惠市| 田阳县| 都昌县| 西乡县| 伊宁县| 南丹县| 加查县| 新河县| 绥中县| 溧水县| 上高县| 邵武市| 嘉祥县| 宣恩县| 桐庐县| 新建县| 保定市| 黎平县| 三明市| 彰化市| 龙南县| 甘德县| 惠安县| 西青区| 那坡县| 盐池县| 平度市| 鲁甸县| 包头市| 福清市| 崇阳县| 内江市| 理塘县| 凉城县| 葵青区| 蓬溪县| 滁州市| 东乡| 禹城市|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