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測評--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測評--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
第二單元測評
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
1.東漢末三國時期,曹魏手下“猛將如云,謀士如雨”,劉備“能盡時人之器用”,孫權身邊“異人輻輳,猛士如林”。不過孫、劉集團只有聯盟才能與曹氏集團抗衡,在這種抗衡中,孫劉聯軍也只能做到“守則有余,攻則不足”。這一狀況反映出(  )
A.曹魏政權實力較強
B.九品中正制助推各國人才流動
C.南北對峙局面形成
D.蜀漢的正統地位受到士人懷疑
2.東晉時期,社會動蕩,權力結構發生了變化,門閥士族的勢力得以發展甚至超越皇權,皇權政治從此演化為門閥政治。皇權與士族勢力的均衡與共治確保了統治秩序的平穩。材料主要說明(  )
A.門閥政治取代皇權政治
B.門閥政治是特殊條件下的一種變異
C.門閥政治確保政權穩固
D.門閥政治是對皇權政治的有益補充
3.據譚其驤先生估計,從4世紀初期到5世紀中葉約160年間,北方平均每8個人中就有1個人南遷,南方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來自北方。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國家疆域開拓 B.社會環境動蕩
C.南方得到開發 D.人地矛盾突出
4.淝水之戰中,前秦苻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湊齊步兵60余萬、騎兵27萬,卻被兵力僅8萬有余的東晉以少勝多打得倉皇潰逃。根據材料分析,前秦失敗的原因是(  )
A.前秦苻堅不得民心
B.東晉軍隊更加精銳
C.前秦戰略戰術不當
D.東晉將領有勇有謀
5.《魏書》記載:“自魏德既廣,西域、東夷貢其珍物,充于王府。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貨,羽毛齒革之屬無遠不至。”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A.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B.朝貢貿易體制較完備
C.區域經濟得到了開發
D.孕育國家統一的因素
6.東魏權臣高歡的部下包括鮮卑人、漢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對軍士講話,時而用鮮卑語,時而用漢語。當時鮮卑族詔令文書都用漢字,因此各級官吏都必須會寫漢字。這反映出當時(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漢族官員地位高
C.統治者籠絡民心 D.文化呈現多元化
7.從漢末到隋初,中國經歷了長期動蕩,災害發生頻繁。為此,隋朝統治者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和漕運事業,并鼓勵商人運糧下鄉換貨。據此可知,隋朝(  )
A.糧食儲備多源于江南地區
B.社會動蕩階級矛盾尖銳
C.政府重視糧食儲備與安全
D.農業發展促進商業繁榮
8.史書記載,唐玄宗李隆基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旨,提倡文教,重視農業生產,通過一系列積極措施發展經濟,出現了國力空前強盛、經濟空前繁榮、人口大幅增長的局面。史稱(  )
A.文景之治 B.開皇之治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9.到貞觀末年,已有幾千回紇人在全國擔任各種官職。突厥人、回紇人擔任五品以上官職者,接近同級官員的半數。各民族官員在待遇、地位上亦無厚薄之分,沒有所謂的“重漢輕蕃”。這反映出唐朝(  )
A.對外交流頻繁
B.開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C.文化兼收并蓄
D.采取蕃漢分治的制度
10.下面為唐玄宗天寶年間節度使分布圖。這體現出該時期(  )
A.民族政策開明 B.邊地防務強化
C.社會矛盾尖銳 D.藩鎮割據嚴重
11.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完全以門第出身為選官標準,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隋朝推行(  )
A.世卿世祿制 B.察舉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舉制
12.唐太宗時,曾經“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后人有詩稱“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材料說明科舉制(  )
A.體現出公正平等的原則
B.徹底打破了血緣門第等觀念
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固化
D.有利于擴大封建統治的基礎
13.唐玄宗時,以中書省事務繁多、文書多壅滯,選用一些文人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后正式改名為“翰林學士”。安史之亂后,“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從中出”,被稱為“內相”。這一做法表明(  )
A.權力運行機制遭破壞
B.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C.三省六部制正式廢除
D.官僚政治體制基本確立
14.秦始皇確立皇帝制度、設三公九卿,漢武帝設立中朝、任用酷吏,隋文帝確立三省六部制,宋代設三司、實行“三衙”分權。歷代帝王此舉目的是(  )
A.政治改革的順利進行
B.預防官員的貪污腐敗
C.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D.健全和完善制度體系
15.下面為唐開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區部分農戶實際授田情況表。這說明當時(  )
農戶 實際授田(畝) 應授田(畝) 占應授田比例
趙玄義 11 52 21.2%
于善意 28 161 17.4%
杜克生 40 201 19.9%
A.土地兼并情形嚴重
B.邊疆商貿經濟興盛
C.經濟格局出現變動
D.賦稅制度發生變化
16.唐朝租庸調制規定男子除租、調外,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兩稅法規定每戶按戶等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小農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
B.政府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松弛
D.國家廢除了長期以來的人丁稅
17.從兩漢至隋唐,約有五千多卷佛經被譯為漢文。中國古代學者往往以儒道學說和人們易于理解的概念來翻譯和講解佛經,如“道”“心”“理”“本無”。它們成為佛教與儒、道等中國文化融匯的重要概念。這反映了(  )
A.佛教漸趨本土化
B.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C.儒學吸收佛道思想
D.佛教的發展受到了遏制
18.隋唐時期,出現了“詩圣”杜甫、“畫圣”吳道子等杰出文學藝術人物。這一時期的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A.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
B.官僚政治的成熟
C.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
D.社會經濟的發展
19.東晉南朝時期的戴逵父子在中原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吸收江南地區的“吳聲”和“西曲”,形成“新聲變曲”。這說明魏晉以來(  )
A.中原文化日漸消亡
B.江南文化成為主流
C.各地文化不斷交融
D.市民文化悄然興起
20.623年,藥師惠日等人自中國返回日本后上奏天皇:“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之后,藥師惠日等被起用為第一批遣唐使,后來陸續來唐的遣唐使多達十余批。據此可知,吸引遣唐使來華的主要因素是(  )
A.日本的統治出現危機
B.唐朝先進的制度和文化
C.理學興起影響周邊國家
D.唐朝發達的海外貿易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
21.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承秦漢下啟隋唐,雖是分裂時期,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其獨特作用。下面是根據川本芳昭的著作《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繪制的思維導圖。(12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出一個觀點,并予以分析說明。(要求:觀點明確,邏輯合理,表述清晰)
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地方門閥士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閭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現象,即所謂“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曹操在北方穩定統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納陳群的建議后,開創了九品中正制,這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所謂中正,就是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晉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選授。在一般情況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舉薦的現任中央官員兼任,有時司徒或吏部尚書還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這保證了中央對選舉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對中正事務進行干擾。
——摘編自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后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于門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這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才,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結束魏晉南北朝國家分裂局面后,百廢待興,而首先是解決國家所需的用人問題,于是科舉制應運而生。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摘編自劉海峰《中國科舉文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曹魏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隋朝實行科舉制的歷史背景。(6分)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展的歷史啟示。(2分)
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唐代儒學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發展起來的禪宗,也有從天竺引進的法相宗,還有中印合璧的天臺宗等。唐代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希臘和道教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霓裳羽衣舞曲》則源于印度的婆羅門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亞歌舞元素。
材料二 
圖1 玄奘西行圖
圖2 鑒真東渡圖
材料三 隋唐是中華對外交流的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交流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前代。經由魏晉南北朝民族大交融與文化的碰撞,中華文明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統一之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新。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中華典章制度、思想文學、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深刻滲入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東亞文化圈。該文化圈又因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文明,也被稱為“中國文化圈”。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1)依據材料一,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點。(4分)
(2)圖1、圖2的事件有什么共同意義 體現了唐朝對外交流的什么特點 (4分)
(3)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唐“中國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第二單元測評
1.A 據材料可知,孫劉聯軍在與曹魏集團的抗衡上“守則有余,攻則不足”,這是曹魏集團實力較強的表現,A項正確。
2.B 門閥政治是在皇權勢弱的情況下形成的,但在皇權穩定后,它又走向崩潰,故門閥政治只是皇權政治在東晉社會動蕩的特殊條件下出現的變異,故選B項。
3.B 據材料信息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促進了南方開發,故選B項。
4.A 根據材料可知,前秦苻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沒有得到人民的支持,軍隊的戰斗力大大削弱,從而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故選A項。
5.D 材料體現了當時南北、東西之間聯系的加強,孕育著國家統一的因素,故D項正確。
6.A 據材料信息可知,高歡“對軍士講話,時而用鮮卑語,時而用漢語”,同時“各級官吏都必須會寫漢字”,這些反映出當時鮮卑族與漢族文化交融的趨勢,故選A項。
7.C 根據材料可知,隋朝政府非常重視糧食儲備與安全,以備災荒,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糧食儲備的來源,排除A項;B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材料沒有涉及農業和商業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
8.D 唐玄宗在位時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故選D項。
9.B 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有大量的少數民族官員,各民族官員在待遇、地位上處于平等關系,這反映了唐朝實行開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故選B項。
10.B 從“天寶年間”和節度使大都分布于邊疆地區可知,此時,雖然潛伏著地方割據的危機,但是,安史之亂尚未發生,節度使的設置有利于強化邊地的防務,B項正確。
11.D 隋朝開始以考試成績作為官員選拔的依據,科舉制度創立,這有利于打破魏晉以來士族門閥壟斷國家政權的局面,故選D項;世卿世祿制是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A項;察舉制是漢代的選官制度,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屬于中樞決策體制,與選官制度無關,排除C項。
12.D 根據材料可知,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故選D項。
13.A 材料中軍國政務多出自“內相”,三省權力逐漸被架空,改變了三省六部這種權力運行的機制,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皇權與相權的關系,并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三省六部并未廢除,排除C項;官僚政治體制確立的時間是秦朝,排除D項。
14.C 據材料信息可知,從秦到宋,歷代王朝統治者采取各種措施分割相權,加強君主專制,以穩定社會、鞏固統治、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故選C項。
15.A 由材料信息可知,實際授田遠遠不及應授田,說明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無法保證農民授田,故選A項;材料中強調的是均田制下授田的情況,不能體現出商貿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從南宋起,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排除C項;由材料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壞,但這一時期租庸調制仍在推行,排除D項。
16.C 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兩稅法簡化了稅目,每戶按戶等繳納戶稅,以資產為主要征收標準,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項正確。
17.A 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佛教的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逐漸與中國社會接軌,呈現出中國化的趨勢,也就是“本土化”,A項正確。
18.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這為文學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主要原因在社會經濟層面,D項正確。
19.C 據材料可知,“新聲變曲”是在中原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吸收江南地區的“吳聲”和“西曲”而形成的,說明各地文化不斷交融,故選C項。
20.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來中國學習,B項正確。
21.參考答案 示例
觀點:魏晉南北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
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政局動蕩;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戰爭頻繁,在推動政權更迭的同時,也促進民族遷徙,各民族雜居生活,利于民族交融。
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制、發展經濟,遷都洛陽、移風易俗;北方經濟獲得發展,各民族交融加速,為隋唐統一奠定了基礎。
中原地區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南方的開發,也促進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總之,秦漢建立并鞏固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然“崩潰”;然而在“崩潰”的背后,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蘊涵了走向統一的歷史文化因素。
22.參考答案 (1)原因:東漢末年,察舉制因腐敗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曹魏政權穩固統治的需要。
(2)歷史背景:隋朝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九品中正制下人才選拔權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門第為標準選拔人才,不適應統治需要,影響中央集權。
(3)歷史啟示:制度革新要與時俱進,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人才選拔制度要合理、公正;選拔人才要德才兼備。
23.參考答案 (1)特點:多元性、開放性。
(2)共同意義: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特點: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3)主要原因: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民族交融與文化交流;統治階層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與思想傳承;隋唐統一的局面;中華文化長期以來占據世界領先地位。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乐昌市| 行唐县| 米易县| 马龙县| 博湖县| 镇宁| 雷州市| 鹰潭市| 辽源市| 浙江省| 沁水县| 积石山| 宝坻区| 宝兴县| 海安县| 高雄市| 淮安市| 景德镇市| 黎川县| 驻马店市| 弥渡县| 奉节县| 南木林县| 铅山县| 越西县| 焦作市| 莱芜市| 古丈县| 缙云县| 根河市| 霍林郭勒市| 夏河县| 琼海市| 乌拉特中旗| 晋江市| 平度市| 景洪市| 敦化市| 兴山县|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