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第九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民主人士張瀾說:“這是新中國的一個人民大憲章。它確定了新中國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針,它有了穩步建設的大原則。”張瀾所說的“人民大憲章”是指( )A.《新民主主義論》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D.《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的一切幾乎都是以“人民”來定義的。國家叫“人民共和國”,政府叫“人民政府”,軍隊叫“人民解放軍”,警察也叫“人民警察”。歸根到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就是主張“人民(民主)專政”。材料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A.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B.保障了工人階級權利C.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D.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3.下面是1952年9月《人民日報》刊載的漫畫《鳥兒與草人》,這幅漫畫( )(鳥兒對草人說:“我過去一直以為你是農民,現在農民可不像你這個樣子!”)A.揭示了過渡時期本質特征B.體現了經濟結構內部調整C.反映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D.反映了當時藝術審美趨向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上海一位民族資本家評價某事:6月銀元風潮,中國共產黨是用政治力量壓下去的,這次僅用經濟力量就能壓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據此判斷這一事件是( )A.三大改造 B.“銀元之戰”C.“一五”計劃 D.“米棉之戰”5.朝鮮戰爭結束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上將自稱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戰時曾任美國國防部部長的馬歇爾也嘆息說:“神話已經破滅,美國原來并不是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個強國。”材料可用于說明抗美援朝的勝利( )A.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世界強國B.有利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C.打擊了美國的霸權政策D.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6.周恩來在某次國際會議上強調,對于會議的工作,中國代表團將盡一切努力設法達成協議,特別是就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達成協議。這次“會議”( )A.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B.改善了中美兩國的關系C.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封鎖D.解決了印度的獨立問題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積極開展中日兩國的外交活動,于1952年5月實現了日本代表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了中日民間經貿往來,簽訂了第一個中日民間貿易協議,后來被日本稱之為“破冰者之旅”。這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A.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B.積極營造睦鄰友好的外部環境C.與日本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D.開始打破西方國家的孤立封鎖8.1953年底,美國情報部門的一封電報中寫道: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在周邊地區(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促進和建立可以作為緩沖的友好國家。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中國提出了( )A.“另起爐灶”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D.不結盟的外交政策9.“一五”計劃的中心任務是發展鋼鐵、煤炭、電力等重工業。1953年,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建成投產。1956年,我國第一座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第一座飛機制造廠生產出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由此可見,“一五”計劃 ( )A.造成了經濟結構嚴重失衡B.體現了國家的發展戰略C.超越了生產關系變革程度D.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10.1953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據統計,完成參加選舉的選民占登記選民總數的85.88%。1954年6月至8月,逐級召開了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最后選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 226人。這說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A.實現了直接民主B.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意志C.完成了土地改革D.發揚了政治協商的優點11.據黨內人士回憶,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前,毛澤東就提出了“以蘇為鑒”的問題。蘇共二十大之后,毛澤東更加明確地提出了避免走蘇聯彎路,走“中國式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不只是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陳云等人也都作了很多思考。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 )A.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B.正確處理了人民內部矛盾C.放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D.斷絕了與蘇聯的外交關系12.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國內階級斗爭已經基本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解決,應該從團結出發,經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團結的目的。該文章的發表,旨在 ( )A.明確輿論宣傳方向B.調動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C.鞏固社會主義制度D.營造寬松的科學研究和文藝創作環境13.1962年的《關于幾年來宣傳口號的初步檢查報告》,重點檢查了1958、1959年兩年中的錯誤口號,包括違反客觀規律,助長了主觀主義發展的錯誤口號,高指標、高任務,助長了“浮夸風”的錯誤口號等。這反映出國家( )A.糾正經濟建設中“左”的錯誤B.徹底地否定了人民公社C.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失誤D.糾正農業發展中的冒進傾向14.1960年底,毛澤東針對造成當時經濟困難的原因明確提到了“人禍”的問題,并且明確指出:這人禍不是敵人造成的,而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人禍”指的是 ( )A.長期戰爭的破壞B.混進黨內的階級敵人的破壞C.經濟建設上的“左”的錯誤D.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封鎖、禁運15.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復了社員的自留地、農村的集市貿易,停辦了食堂,實行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采取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徹底解決人民公社問題B.努力調動農民的積極性C.為實現包產到戶作準備D.恢復適應農村的合作社16.1964年,張蘊鈺寫詩慶祝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光巨明,聲巨隆,無垠戈壁騰巨龍,飛笑融山崩。呼成功,歡成功,一劑量知數年功,敲響五更鐘!”這應該是發生在(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C.“文化大革命”時期D.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7.20世紀60年代前期,黨中央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將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西北。該舉措主要是基于( )A.三大改造的完成B.國際形勢的變化C.工業化建設需求D.美蘇關系的發展18.20世紀60年代,中國不僅與法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也同日本及歐洲的意大利、奧地利等國家建立了商務關系。這些外交成就( )A.拓展了中國的外交空間B.旨在沖破美國外交孤立C.表明開始發展友好外交D.使中國擺脫了外交困境19.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歷史潮流不可抗拒》的社論:“這次聯大表決的結果,反映了各國人民要求同中國人民友好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反映了美帝國主義在聯合國內把它的意志強加給別人的蠻橫做法,遭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抵制和反對”。該社論評述的是( )A.朝鮮戰爭的爆發B.日內瓦會議的召開C.中國重返聯合國D.中日建立外交關系20.毛澤東曾經說過:“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一把鑰匙。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屬于他說的“鑰匙效應”的是( )A.中國重返聯合國B.中蘇關系全面破裂C.美日聯盟更緊密D.中日兩國正式建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鄧小平在會見基辛格時說,“建立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基礎上的舊秩序”,使得“貧國和富國的差距越來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結束霸權主義,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經得住考驗的不是霸權政治,不是集團政治,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只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才能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國際經濟新秩序相適應”。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全球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發展中國家作為國際舞臺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逐漸崛起……西方列強不甘心將殖民利益拱手相讓,不斷打壓發展中國家……因此,加強相互間的團結合作,反對新老殖民主義,捍衛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與合作,既是亞非獨立國家的迫切愿望,也是萬隆會議召開的根本宗旨。——摘編自余建華《萬隆會議與中國亞非外交》(1)根據材料一,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并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必要性。(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并指出中國對萬隆會議的貢獻。(8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的認識。(3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 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究竟需要多少時間 現在不講死,大概是三個五年計劃,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個基礎。到那時,是不是就很偉大了呢 不一定。我看,我們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大概經過五十年即十個五年計劃,就差不多了,就像個樣子了,就同現在大不一樣了。——摘編自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54年)材料二 1966年,正當國民經濟的調整基本完成、國家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一場長達十年、給黨和人民造成嚴重災難的政治運動爆發了……但是由于各級干部、黨員和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知識分子的抵制、抗爭和斗爭,這場政治運動的破壞性作用受到一定限制。也由于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克服頻繁的政治運動的重重干擾而頑強努力,在工農業、國防和外交等方面仍取得一定進展。——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建設角度指出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奮斗。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地位。(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這場“政治運動”的名稱。這一時期“在工農業、國防和外交等方面仍取得一定進展”,請從中任選一個角度,結合相關史實予以闡述。(闡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語句通順,表述成文)(7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土地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蘇區開展革命運動和生產競賽,第一批勞模誕生。抗日戰爭時期,面臨敵人的封鎖,黨中央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涌現出大批勞動模范。解放戰爭時期,各地群眾積極支援前線作戰,涌現出“支前勞模”,在新解放城市出現大批“工業勞模”。——摘編自田鵬穎、姜耀東《勞模文化哲學論綱》材料二 1950年第一屆全國勞動模范情況(部分)地區 勞模名字 稱號或貢獻遼寧 孟泰 “高爐衛士”北京 李永 鐵路系統勞模上海 張世寶 上海電力公司護廠模范黑龍江 李樂婷 大力推廣機械化采煤法內蒙古自治區 哈音金 勤勞致富,實現“人畜兩旺”——摘編自姚榮啟《中國勞模史》材料三 1956年4月30日,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來自全國21個民族,20多個行業的6 156名先進工作者、先進生產者和各界特邀人士參加了會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勞動模范發揮的歷史作用。(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勞動模范相比,指出20世紀50年代勞動模范的新變化并分析其成因。(6分)第九單元測評1.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理論和制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革命與建設的總方針,故選C項。2.A 據材料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府、軍隊以及警察等都帶有“人民”屬性,政治上是人民民主專政,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故選A項。3.C 從圖片信息可知,漫畫通過擬人的手法,歌頌了1952年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項正確。4.D 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上海投機資本大量收購糧食、棉紗和煤炭,引發物價暴漲,人民政府緊急從全國各地將大批糧食、棉紗和煤炭調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僅十天左右,人民政府運用市場規律就平息了物價,故選D項。5.C 材料中克拉克重點突出了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失敗,說明抗美援朝打擊了美國的霸權政策,故選C項。6.A 從“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信息可知,該會議是日內瓦會議,在日內瓦會議上中國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A項正確。7.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積極開展中日兩國的外交活動,實現了中日破冰,這體現了我國積極營造睦鄰友好的外部環境,故選B項;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A項;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排除C項;“開始”一詞說法錯誤,排除D項。8.B 1953年,我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目的是消除周邊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顧慮,安定周邊環境,B項正確;“另起爐灶”主要針對的是國民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A項錯誤;“求同存異”旨在促進亞非國家的團結,C項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方針,D項錯誤。9.B 根據材料可知,“一五”計劃體現了當時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發展戰略,B項正確;“一五”計劃并未造成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生產關系的變革,C項錯誤;“一五”計劃僅僅是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未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D項錯誤。10.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在全國人民廣泛參與的基礎上召開的,體現了人民的意志,B項正確;我國實行間接民主,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11.A 蘇共二十大暴露了蘇聯模式的弊端,促使中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A項正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方面,B項片面,排除;C、D兩項表述錯誤,與史實不符,排除。12.B 由題干信息可知,毛澤東認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目的是團結,團結是為了發展,所以解決好人民內部矛盾是為了調動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故選B項。13.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大躍進”等運動犯了“左”的錯誤,1961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實行八字方針,對經濟進行調整,故選A項;徹底地否定了人民公社的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在探索中的前進而不是失誤,排除C項;當時不僅僅是農業發展中有冒進傾向,工業建設中也有冒進傾向,因此D項說法片面,排除。14.C 1958年經濟建設上的“左”的錯誤主要表現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上,這是造成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故選C項。15.B 實行這些措施的出發點是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左”的錯誤,努力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故選B項。16.B 1964年屬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故選B項。17.B 20世紀60年代前期,我國外交環境惡化,蘇聯從北部、美國從東部威脅中國的國防安全,中國進行三線建設旨在應對這一局面,B項正確。18.A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60年代中國改善了與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拓展了中國的外交空間,A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與社會主義國家建交,已經沖破美國外交孤立,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開始”,排除C項;材料只說明中國與法國建交,并未說明中國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建交,無法說明擺脫了外交困境,排除D項。19.C 據材料信息可知,1971年聯合國大會上美國霸權主義受挫,中國得到認可,中國重返聯合國,這壯大了世界和平力量,故選C項。20.D 根據材料“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一把鑰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美關系的改善推動了中日建交,故D項正確;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早于中美關系改善,排除A項;中蘇關系破裂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排除B項;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21.參考答案 (1)必要性: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阻礙了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拉大了國家間的貧富差距;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需要;反對霸權主義斗爭的需要。(2)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國家紛紛取得獨立;西方殖民主義對發展中國家不斷打壓,企圖再進行殖民控制;亞非國家有迫切合作的愿望以及對和平的向往;冷戰加劇了國際局勢的不穩定性。貢獻: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促使會議獲得圓滿成功。(3)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外交方針須適時調整,與時俱進;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方針。22.參考答案 (1)奮斗: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地位: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2)事件:“文化大革命”。闡述:角度一:“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工農業獲得一定的發展。工業上先后開展了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逐步建成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等諸多領域,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同時,三線建設改善了工業布局。農業上,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如雜交水稻等)、提倡科學種田等舉措,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角度二:國防科技業績顯著。開展大規模三線建設,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大大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角度三: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數從1965年的49個增加到1976年的111個。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這些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23.參考答案 (1)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鞏固了根據地、解放區政權;樹立了艱苦奮斗的精神;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2)新變化:勞模人數眾多;地區和行業分布廣泛;少數民族勞模涌現;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成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一五”計劃的推動(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推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