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測評--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測評--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
第六單元測評
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
1.據統計,1905年中國新學堂已達8 277所,學生為258 873名,另外還有約400所高等專業學校。此時新式學堂大量出現的原因是(  )
A.洋務運動      B.清末新政  
C.預備立憲 D.民國創立
2.朝廷自經庚子之變,知內憂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首以雪恥自強為詢。這次“自強”(  )
A.開始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B.瓦解了清政府統治的政治基礎
C.涉及改官制、廢科舉等舉措
D.打擊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
3.孫中山在1904年的講話中,認為:“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 ”其講話意在(  )
A.加速清朝政治改革進程
B.宣揚反清革命的合理性
C.擴大三民主義的影響力
D.借鑒社會主義革命經驗
4.從《欽定憲法大綱》的“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反映出一種變化。與此變化直接關聯的是(  )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護國運動
5.史學家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武昌起義以后,一個月之內,湖南、陜西、山東等十三省相繼宣布獨立,并且沒有一個地方發生激烈的戰爭。清政府的滅亡,不是革命軍以軍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這一結論意在強調(  )
A.中央集權削弱助推清政府滅亡
B.武昌起義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
D.民主共和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6.武昌起義爆發后,孫中山判斷“列強之與中國最有關系者六焉: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國,則當反對革命者也;日本則民間同情而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政府未定者也”。這一判斷 (  )
A.認識到列強在華的勢力消長
B.抓住了劃分敵友的戰略先機
C.與列強的對華態度基本相符
D.忽視了列強的帝國主義特征
7.武昌起義后,有些地區的農民群眾在農村中也掀起了反封建斗爭的風暴。江蘇常熟、江陰、無錫三縣交界地區爆發了農民武裝暴動,惡霸地主的房屋被燒毀,并被插上了“革命大都督的旗幟”。這表明當時 (  )
A.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B.辛亥革命群眾基礎廣泛
C.民主觀念得到弘揚
D.農民階級獲得完全解放
8.1911年12月下旬,在各省代表會議上,決定實行總統制。1912年,孫中山向南京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同年3月11日,南京參議院規定實行內閣制。南京參議院對中央政府組織機構形式的變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的戒備
B.革命黨人內部斗爭日趨激烈
C.全國革命形勢在不斷高漲
D.列強加大對中國革命的干涉
9.1911年11月,江蘇以“瓦片革命(僅用竹竿挑去了撫衙大堂屋上的幾片檐瓦)”實現光復后,多數地方州縣“基本上由地主紳商或舊官僚把持政權”。這說明“瓦片革命”(  )
A.缺乏廣泛的社會動員
B.背離了辛亥革命宗旨
C.促進了國民革命高漲
D.加速了民主政治實現
10.辛亥革命后,有些地方士人談到孫中山是新皇帝,他們不了解總統這個專門名詞,認為它只不過是更高頭銜的一個委婉的說法,甚至視共和與帝制無甚區別,且時以帝制之觀念解釋共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君主專制尚未廢除
C.民主憲法尚未制定 D.封建勢力污蔑革命
11.有學者指出,革命派締造了民國的基石,袁世凱得到了民國的名器,但前者并不甘心于這一種結果,后者并不滿足于這種結果,民主與專制的斗爭注定要展開新的肉搏。體現“新的肉搏”的是(  )
A.辛亥革命 B.護國運動  
C.府院之爭 D.新文化運動
1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由于政治動蕩和社會黑暗,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有些農民起義的口號中出現了一些新詞,如“革命”“光復”“共和”“政黨”等。這反映了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
A.農民階級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
B.民主政治已經實現
C.民主政治在農村中有一定影響
D.政黨政治發展迅速
13.竹枝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下列竹枝詞可以反映的現象是(  )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腳跟。為問大家前二載,幾人走過正陽門。” “政局紛紛類弈棋,本來約法尚臨時。四番總理曾更換,內閣從頭組短期。”
A.八國聯軍迫使光緒帝西逃
B.辛亥革命后共和政體的飄搖
C.清政府組織了“皇族內閣”
D.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國運動
14.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指出:“民國時期較以前經歷更多的痛苦與失序,它重現了傳統上緊隨王朝衰亡而來的失序與混亂。”下列能體現“失序與混亂”的是(  )
A.社會生活文明開化
B.北洋軍閥混戰割據
C.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D.民主、科學思想傳播
15.福煦曾經稱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勞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訓成一流的軍人,在現代戰爭下堪稱楷模”。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A.中國工人的作戰英勇
B.法國缺乏作戰的兵力
C.中國勞工技術水平提高
D.華工對協約國貢獻大
16.1916—1920年,中國面粉出超量為1 411.1千關擔,1921—1925年,形勢逆轉,面粉入超量為3 270.4千關擔,這一變化(  )
A.助推反帝愛國斗爭興起
B.深受世界形勢的影響
C.抵制了列強的資本輸出
D.壯大了民族企業力量
17.上海鄉鎮舊志叢書中寫道:“商賈不衣錦,中產家婦女無金珠羅綺,士大夫一筵之費不過一二千錢;今(1920年前后)則無論士庶輿臺(奴仆),但力所能為,衣服宴飲,越次犯分不為怪。”這反映了民國時期的上海(  )
A.尚奢成為主流價值
B.等級觀念趨于淡化
C.服飾西化現象嚴重
D.民眾生活水平提升
18.1919年《大公報》載:“李欣淑幼年時,父為其訂了親,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準備叫她守‘望門寡’。李欣淑在女校念過書,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
A.新舊觀念并存 B.民主科學思想盛行
C.傳統孝道喪失 D.普遍追求婚姻自由
19.馮玉祥的綽號叫“基督將軍”,唐生智被人呼為“和尚將軍”,而教書的許壽裳被人稱為“德漠克拉東”(民主的英文音譯為德漠克拉西)。這些綽號反映了民國時期(  )
A.不同階層的興趣各不相同
B.思想和信仰多元開放
C.北洋軍閥遭到世人的蔑視
D.新文化成為時代潮流
20.某學者描述中國近代某一時期,“一個空前混亂的年代,一個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一個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亂時代,一個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國民思想實現了徹底解放
B.中國的科學思想成果領先世界
C.民國初年社會出現新氣象
D.文化革新助推新文化運動興起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政體方面按照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原理,確定參議院行使國家的制定法律的權力;在國家機構體制方面,確定西方國家的內閣制,內閣首相由選舉產生,賦予了總理相當大的權力,可以有理由的駁回總統的規定,而且總統在頒布法令時要求經過總理簽名同意才能生效。它的誕生是近代中國歷史具有非凡意義的一項創舉,不但對當時的社會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同時在中國憲法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也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但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摘編自葉瑋《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
進步意義》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6分)
22.近代中國,國歌從無到有,隨著政權的變更而幾度更換,每一首國歌的出現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因各國皆有專定國樂,更兼為了“整飭禮樂,以正人心”,頒布國歌《鞏金甌》。這首國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當保牢疆土。老百姓們都歡欣鼓舞,慶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暢。大清帝國有上蒼保佑,會像蒼天一樣不會塌下,像大海一樣不會干枯。”這首國歌頒布僅僅六天后,就爆發了武昌起義,伴隨著清朝的滅亡而壽終正寢。
——摘編自何成剛等主編《歷史課標解析
與史料研習 中國近現代史》
材料二 1913年,《卿云歌》被定為中華民國臨時國歌。歌詞內容是“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凱準備稱帝,廢除《卿云歌》,啟用新國歌;隨著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該國歌銷聲匿跡。1921年,北洋政府最終確定《卿云歌》為國歌,在此期間,學者吳研因提出國歌應該是“有韻的白話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
——摘編自李靜《民國國歌<卿云歌>的誕生與爭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政府頒布國歌《鞏金甌》的目的。(3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國歌《卿云歌》創立與廢除的時代背景。根據吳研因對《卿云歌》的批評,指出這一時期文化領域出現的新變化。(8分)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特征。(3分)
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華民國政府規定,商人呈請注冊開辦廠礦,只要符合《商業注冊章程》,即可直接向地方官廳呈請,不必再經商會轉呈。1912年底頒布《獎勵工藝品暫行章程》,該章程規定,對于新產品的發明或者產品的改進給予5年以下的專利。1914年3月頒布《中華民國礦業條例》,為鼓勵商人從事采礦業,減免了礦產稅。該條例規定:“凡與中華民國有約之外國人民得與中華民國人民合股取得礦業權。”
——摘編自韓小林《論辛亥革命與中國民族
資本主義的發展》
材料二 全國民族資本的紡織工廠至1922年已有64家,較戰前的11家增加了將近5倍,紗廠開工錠數從1913年的48萬錠上升到1922年的150萬錠。布機在1915年僅有2 254架,到1922年猛增至9 817架。全國銷往外國的面粉數量,1914年還不足7萬擔,1915年接近20萬擔,以后逐步上升,至1918年已超出200萬擔,1920年更接近400萬擔。
——摘編自陳國清《簡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對
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若干影響》
材料三 據統計,截至1919年,全國注冊工廠共有335家,資本總數為13億元,其中,江蘇一省就有155家,占全部工廠的46.2%。其余如浙江、廣東、山東等沿海各省的工廠也占不小的比例,而廣大內地如貴州、新疆、云南、西藏等省,卻連一家注冊工廠也沒有。
——摘編自王艷慧《一戰期間的中國民營工業的
發展研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民國政府鼓勵商人開辦廠礦的措施。(4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1913—1922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6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國民族企業發展存在的不足。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認識。(4分)
第六單元測評
1.B 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1904年,清政府實施癸卯學制,推行教育改革,大規模興辦新學堂,B項正確。
2.C 從“庚子之變”可知,這次“自強”是清末新政,內容全面,涉及改官制、廢科舉等,C項正確;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早期現代化嘗試,A項錯誤;武昌起義瓦解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B項錯誤;打擊了列強侵略中國野心的是義和團運動,D項錯誤。
3.B 1904年,清政府正在進行新政改革,旨在通過改革挽救清王朝的統治,孫中山認為新政改變不了清朝滅亡的命運,推翻清朝的統治是必然的,B項正確;材料中孫中山認為改革挽救不了清朝的統治,革命勢在必行,A項錯誤;1905年,孫中山將同盟會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C項時間錯誤;材料的信息與社會主義革命無關,D項錯誤。
4.B 《欽定憲法大綱》是清末預備立憲中的法律文獻,目的是維護君主專制統治,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才有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主權在民的規定,故選B項。
5.A 從材料信息可知,清朝的地方政府并未進行真正的抵抗,很多地方官員還參加了革命,說明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離心離德,中央集權嚴重削弱,A項正確;地方政府不能代表“群眾”,B項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封建專制制度,C項錯誤;辛亥革命后,仍然出現了袁世凱、張勛復辟帝制,D項錯誤。
6.D 根據材料可知,孫中山認為美、法兩國會同情中國革命,這說明孫中山對美、法兩國侵略擴張的帝國主義本質認識不清,D項正確;對中國革命的態度與在華勢力消長無關,排除A項;對于中國人民而言,帝國主義中沒有朋友,B項錯誤;列強對華態度的出發點是本國利益,而非中國的政體,排除C項。
7.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武昌起義后,部分地區農民在農村發動武裝暴動,燒毀地主房屋,開展反封建斗爭,這反映了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尖銳,故選A項。
8.A 據材料可知,南京臨時政府將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責任內閣制下,總統的權力有所下降,目的在于防止袁世凱專權,A項正確。
9.A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造成中國社會的變革,人民群眾并未被真正發動起來,A項正確;“瓦片革命”說明辛亥革命對社會改造的力度較小,但是,達不到“背離”的程度,B項夸大了“瓦片革命”的消極影響;辛亥革命與國民革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C項錯誤;材料認為“瓦片革命”具有消極影響,不會加速民主政治的實現,D項錯誤。
10.A 材料中的錯誤觀念根源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啟蒙思想宣傳不夠,A項正確;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項;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已經制定,排除C項;“有些地方士人”說明材料中的現象只是在民間部分地區的人群中,并非特指封建勢力,排除D項。
11.B 護國運動是辛亥革命后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革命派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與材料相符,故選B項。
12.C 辛亥革命以后,農民用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政黨”等口號反抗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反映了當時民主政治在農村中有一定影響,C項正確。
13.B “都城一洗帝王尊”說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政局紛紛類弈棋……內閣從頭組短期”說明民國初年政局的混亂,共和政體的飄搖,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民國初年的政治亂局,并非清末“皇帝西逃”“皇族內閣”,A、C兩項錯誤;護國運動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錯誤。
14.B 民國時期出現了北洋軍閥混戰割據的局面,這是民國時期政治局勢“失序與混亂”的表現,故選B項;社會生活文明開化、民族工業迅速發展都是進步與轉型的表現,與“失序與混亂”無關,排除A、C兩項;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建立,排除D項。
15.D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作戰,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故選D項。
16.B 1916—1920年,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所以中國面粉出超量較大,而1921—1925年是歐洲列強經濟穩定發展時期,加緊了對華經濟侵略,所以面粉入超量較大,由此可以看出,面粉是出超還是入超主要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故選B項。
17.B 材料體現的是民國時期,上海衣服宴飲等方面在階級關系上差別不大,B項正確;尚奢成為主流價值、服飾西化現象嚴重及民眾生活水平提升的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A、C、D三項。
18.A 根據題干內容可知,李欣淑的父母讓她守“望門寡”,這是典型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李欣淑“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這是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新思想。據此可知,當時中國呈現出新舊觀念并存的現象,故選A項。
19.B 據材料可知,馮玉祥信仰基督教,唐生智信仰佛教,許壽裳篤信西方民主,這說明民國時期思想和信仰多元開放,故選B項;材料強調民國時期思想和信仰的多元,而非興趣,排除A項;許壽裳不屬于北洋軍閥,排除C項;唐生智信仰佛教,不屬于新文化的范疇,排除D項。
20.C 據材料“中國近代某一時期”“一個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一個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亂時代”并結合所學可知,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動蕩,思想界出現了新文化運動,故選C項。
21.參考答案 (1)背景:中華民國成立;清朝統治結束;袁世凱加緊奪取革命果實;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革命派積極維護革命成果。
(2)評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存在局限。
22.參考答案 (1)目的:遵循國際慣例(或與國際接軌),鞏固專制統治,歌功頌德(或粉飾太平)。
(2)創立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創立中華民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民主共和理念的傳播。
廢除背景:袁世凱復辟帝制,尊孔復古。
變化:開展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對傳統文化的反思。
(3)特征:從君主專制走向民主共和,從人治走向法治。
23.參考答案 (1)措施:簡化注冊手續;獎勵發明創造;減免礦產稅;規范外商投資。
(2)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棉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較快。
原因:中華民國的成立掃除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一些障礙;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國內外對紡織、面粉等需求量大。
(3)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
認識: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夾縫中求生存。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阳市| 安龙县| 德安县| 太仆寺旗| 方山县| 东乡县| 景洪市| 皮山县| 长阳| 屏东县| 武陟县| 新乐市| 安塞县| 芦山县| 遂川县| 塘沽区| 南康市| 婺源县| 湘乡市| 罗江县| 交口县| 丰台区| 营山县| 漳浦县| 凉城县| 恩施市| 乌拉特中旗| 凌源市| 黎川县| 固镇县| 汕头市| 赤壁市| 龙里县| 胶南市| 博白县| 沾化县| 中江县| 汉川市| 桂平市| 万荣县|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