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第五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1833年,英國第一任駐華商務總監督律勞卑前往中國,他的主要使命是設法將英國商業擴展到廣州以外的其他地區。這說明,英國對中國政策的主要目標是 ( )A.獲取戰爭賠款 B.打開中國市場C.割占中國領土 D.控制中國海關2.這一特權是外國侵略者在中國逞兇肆虐、走私販毒、進行各種犯罪的護身符。他們可以憑借這一特權在中國殺人越貨,橫行無忌,且每每逍遙法外。這一特權指的是( )A.協定關稅 B.片面最惠國待遇C.開放通商口岸 D.領事裁判權3.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附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規定,海關事務“各口劃一辦理”“任憑總理大臣邀請英人幫辦稅務”。據此可知,中國從此喪失了( )A.關稅自主權 B.海關自主權C.外交自主權 D.行政自主權4.鴉片戰爭后10年間,銀錢的兌換比例從1兩白銀可兌1 800文變為2 000文,米價反而下降了一半。該現象從側面反映出( )A.自然經濟解體B.農業商品化趨勢加強C.階級矛盾激化D.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加劇5.《帝國主義侵華史》記載,(1858年)11月8日簽訂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其中重要規定有:鴉片弛禁,在通商口岸交納每箱三十兩的進口稅。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英國獲得領事裁判權B.英國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C.英國獲得協定關稅權D.中國維護進出口關稅自主6.有學者認為,經過這場戰爭,北京的官員就這樣創立了中國與西方關系的新秩序,而滯留在長城以外熱河的朝廷則懷恨在心。隨著新條約的履行,熱河和北京之間的觀點分歧不斷擴大。這場戰爭導致( )A.中國與西方列強矛盾加劇B.晚清政治局勢日趨動蕩C.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晚清中央權力基本下移7.1842年,魏源編撰了《海國圖志》50卷,“長技”只限于戰艦、火器、養兵練兵之法。之后他將其擴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國情等很多內容,如美國制度等。這一變化表明魏源( )A.主張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國B.意識到中西方制度的差異C.認識到鴉片戰爭的真正敗因D.倡導清政府進行制度變革8.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清廷諭令各地廣辦地方團練,協助官府加以鎮壓。但團練的領袖也開始行使征稅和司法等原本由地方官府牢牢掌握的“正式權力”。據此可知,太平天國運動客觀上( )A.引起清朝政治權力變化B.導致中央政治機構異變C.鞏固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D.促進了清政府與列強勾結9.1853年3月,太平軍占領南京后,洪秀全頒布了一套“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禮制,諸王出行,“凡朝內軍中大小官員士兵,如不回避,冒沖儀仗者,斬首不留”。這反映了太平天國運動( )A.將士革命熱情高漲 B.農民階級的局限性C.缺乏先進治國方略 D.順應歷史發展潮流10.1890年底,張之洞開始興建漢陽鐵廠,1893年建成了煉鐵廠、熟鐵廠、貝色麻爐鋼廠等10個分廠,之后又興建了大冶鐵礦和江西萍鄉煤礦等。由此,中國近代第一座鋼鐵聯合企業建成。這反映了( )A.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發展B.張之洞成為興辦洋務第一人C.“自強”目標得以實現D.中國工業以長江流域為中心11.清代詩人楊昌浚曾有詩云:“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詩人稱贊的是( )A.關天培在虎門抗擊英軍B.鄧世昌黃海海戰壯烈殉國C.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亂D.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12.丁一平在《對甲午海戰的再認識》中認為:“縱觀世界海戰史,在一場海戰中,一支海軍艦隊戰死或以身殉國、盡節以終的將領占到高級指揮軍官半數以上,是極為罕見的。”這有力地駁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敗”的觀點B.“李鴻章避戰求和”的觀點C.“中國戰略戰術落后”的觀點D.“北洋海軍腐朽怠戰”的觀點13.1896年,英法達成協議,云南、四川的一切權利兩國共享;1898年,英德達成協議,規定天津到山東南部的鐵路由德國修建,山東南部到鎮江對岸的鐵路由英國修建。這表明( )A.英國再次發動侵華戰爭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列強勾結占領中國山東D.日本放棄參與瓜分中國14.下表為1895年5月2日十八省舉人組織的“公車上書”的主要內容。據此可知,其根本出發點是( )主要內容一、請皇上發罪己、明罰、求才之詔二、遷都西安,以對日賠款改充軍費,決不求和三、選將、練兵、購械,與日本續戰四、變法,以成天下之治,力行富強、養民、教民之法A.拒簽《馬關條約》 B.學習西方技術C.推進變法革新 D.挽救民族危亡15.1898年,光緒帝頒布的“明定國是”詔書指出:“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豈真能制梃(提著木棍)以撻(打)堅甲利兵乎 ”由此開啟的是( )A.開眼看世界 B.洋務運動C.百日維新 D.清末新政16.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曾說道:“吾人對于中國群眾,不能視為已成衰弱或已喪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至于中國所有好戰精神,尚未完全喪失,可于此次‘拳民運動’中見之。”該言論可以用來佐證義和團運動( )A.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B.徹底阻止了列強的對華侵略C.呈現出明顯的盲目排外思想D.彰顯出反帝愛國的民族精神17.有學者提出一種觀點,“義和團運動,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戊戌維新失敗后的一種‘反動’”。這里的“反動”主要針對義和團( )A.抵抗西方列強入侵B.反對君主專制統治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D.擁護清朝走向民主18.《蘇州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載:“孰意六七月間,生意之壞竟有不堪收拾之勢。蓋因北方亂信傳來,人心浮動……及至中秋前后,生意漸有起色,市面亦有轉機。”這一場景發生于( )A.鴉片戰爭時期B.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C.甲午中日戰爭時期D.八國聯軍侵華時期19.1900年,美國國務卿要求駐柏林、巴黎、倫敦、羅馬、圣彼得堡、維也納、東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國外交部長:“我們認為北京的情況事實上已成為無政府狀況……(美國)總統的目的和過去一樣,將與其他列強共同行動。”這次“共同行動”( )A.引發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B.導致西方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沿岸C.刺激士大夫階層提出政治改良D.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20.美國專使將《辛丑條約》內容分為四類:一是適當懲辦策動排外和暴亂的分子及其參與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類事件重演;三是對各國及其人民在暴亂中所遭受的損失予以賠償;四是普遍改善與中國政府及人民的關系。這表明,列強當時的主要目的是( )A.繼續保持在華特權和地位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懲罰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國D.修復形象以改善與中國的關系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粵海關一口通商,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關稅總額達8 454.337 9萬兩,年均1 000多萬兩,較乾隆二十二年前關稅增加了10倍以上,對外貿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廣東城西南的十三行街“為西洋諸國貿易之所”……廣州城“人民富庶,埒于蘇杭”,珠江“繞城東南入于大海”。鴉片戰爭后,廣州港海關自主權逐漸喪失,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化的港口。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廣州港掠奪原料、傾銷商品、鴉片走私逐漸“合法化”,華工貿易逐漸猖獗,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廣州港外貿中心的地位逐漸衰落。——摘編自《清代海陸絲路進一步延伸——陸海交接與廣州十三行興盛》(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代廣州對外貿易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廣州外貿中心地位衰落的原因。(8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世紀五六十年代,近代中國面臨多種選擇:一是保守派的排外與故步自封;二是洪秀全的天國烏托邦;三是洋務運動。當時的中國要從封建社會邁向近代化,在當時既無階級基礎,又無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統治階級上層,從學習器物開始。即使太平天國取代了清政權,也會按《資政新篇》的路子去走,但這實際上走的仍是洋務運動之路。洋務運動的核心就是建立新工業,搞洋務不單是中國的必由之路,凡是遇到西方侵略的國家都會采取同樣的解決方式。正如馬克思所說,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叩關入侵,“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他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摘編自孟昭《全國第五屆洋務運動史學術討論會綜述》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史實,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完整,邏輯清晰)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湘軍和淮軍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職位,從前由滿人占據的重要督撫位置,現在落入了漢人之手……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機構軍機處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漢人任職,直至最后他們的人數超過了滿人。總之,政府的權力從滿人轉向了漢人。在清朝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權化,朝廷決定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后,中央政府發現有必要與外省大員磋商國是,聽取他們的意見。北京的衙門時常征求地方官員的觀點,以爭取他們支持自己的立場,勢力強大的巡撫和總督時時會擺脫中央政府而各行其是。——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后,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骙等和各參戰國達成《東南保護約款》,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稱“東南互保”。——摘編自李鵬軍等《“東南互保”新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太平天國運動后清朝傳統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東南互保”事件的影響。(8分)第五單元測評1.B 材料反映了英國擴展商業范圍的要求,說明英國意在打開中國市場,故選B項;此時中英尚未爆發戰爭,排除A項;割占中國領土與“設法將英國商業擴展到廣州以外的其他地區”不符,排除C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國家控制了中國的海關管理權,排除D項。2.D 材料說明這一“特權”有利于庇護列強在華的犯罪行為,與此相關的是領事裁判權,D項正確。3.B 材料“海關事務‘各口劃一辦理’”“邀請英人幫辦稅務”反映出中國喪失海關自主權,故B項正確;關稅自主權是《南京條約》簽訂后喪失的,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外交自主權和行政自主權,排除C、D兩項。4.B 據材料“米價反而下降了一半”可知,大量農產品投入市場,農業商品化趨勢加強,故選B項;材料無法反映耕織的分離,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與階級矛盾激化無關,排除C項;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加劇,排除D項。5.B “鴉片弛禁,在通商口岸交納每箱三十兩的進口稅”的規定,意味著英國只要交納每箱三十兩的進口稅,就可以合法向中國輸出鴉片,等于鴉片貿易合法化,故選B項。6.C 從材料信息看,這場戰爭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項正確。7.B 據材料“增加了西方政教國情等很多內容”可知,魏源意識到了中西方制度的差異,B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海國圖志》涉及西方政治制度,而不是以此改造中國,A項錯誤;材料沒有分析鴉片戰爭敗因的信息,C項錯誤;據所學可知,維新派倡導清政府進行制度改革,D項錯誤。8.A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地方團練的領袖也開始行使征稅和司法等原本由地方官府牢牢掌握的“正式權力”,說明清朝的政治權力下移,地方團練在政治權力結構中重要性上升,故選A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權力結構的變化,排除B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受農民階級局限性的制約,太平天國領導者在定都天京后,封建特權思想膨脹,貪圖享樂,違背歷史潮流,故選B項,D項錯誤;材料表明太平天國領導人革命意志減退,貪圖享樂,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資政新篇》,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排除C項。10.A 據材料可知,自漢陽鐵廠開始,與之相關聯的分廠煤礦等相繼建成,促成了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發展,故選A項;曾國藩是最早興辦洋務的人物,排除B項;洋務運動最終破產,“自強”目標并未實現,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近代鐵廠的建成,并未提到其他地區工業的發展,無法體現中國工業的分布特點,排除D項。11.C 據材料“湖湘子弟滿天山”“引得春風度玉關”可知,這兩句詩明確指向了新疆地區,結合所學可知詩人稱贊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亂,故選C項。12.D 海軍艦隊將領戰死或以身殉國的占到高級指揮軍官的半數以上,說明北洋海軍并不是腐朽無能、貪生怕死,故D項正確。13.B 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英、法、德等帝國主義列強相互勾結,就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獲取鐵路筑路權等問題上達成協議,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故選B項。14.D 據材料可知,各省舉人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主張進行富國強兵的改革,遷都再戰,核心是挽救民族危亡,故選D項;拒簽《馬關條約》、變法革新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個方面,A、C兩項片面,排除;材料并沒有學習西方技術的內容,B項脫離材料,排除。15.C 據材料可知,1898年,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百日維新由此開啟,故選C項。16.D 據材料信息可知,瓦德西的話反映了義和團運動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被迫改為“以華制華”的策略,D項正確,A項錯誤;通過義和團運動,列強改變的是侵華策略,并未“阻止”列強侵華,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義和團盲目排外的思想,排除C項。17.C 根據材料“是戊戌維新失敗后的一種‘反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維新意圖學習西方進行變法圖強,結果失敗了,因此,義和團運動對戊戌變法的“反動”是指排斥一切西方事物,故選C項。18.D 根據材料“蘇州口華洋貿易情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關條約》開放蘇州為通商口岸,由此可推斷該記載至少應為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六七月間……北方亂信傳來”指的是八國聯軍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而發動的侵華戰爭,所以這一場景發生于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故選D項。19.D 根據時間可以判斷,材料中的“行動”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它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D項正確。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背景,A項因果顛倒,排除。西方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沿岸開始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排除B項。士大夫階層提出政治改良在19世紀末,排除C項。20.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中的懲罰性、預防性措施主要是為了列強在國際名義下恢復和強化不平等的條約關系,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抵制革命潮流的信息,故B項錯誤;《辛丑條約》并不主張瓜分中國,故C項錯誤;D項不是主要目的,排除。21.參考答案 (1)影響: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使中國對外貿易長期處于出超地位;促進沿海傳統手工業發展;促進廣州城市經濟繁榮;使廣州人民生活富庶。(2)原因:《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中國喪失關稅自主權和海關自主權;列強在廣州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貿易猖獗。22.參考答案 示例論題:洋務運動是開明官僚對國家出路的積極探索。闡述: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地主階級內部的開明官僚在“中體西用”思想的引導下,以“自強”“求富”為口號,掀起了歷時三十余年的洋務運動。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官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先后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編練新式海軍,設立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并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洋務運動雖然未能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但作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開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晚清的國防力量,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沖擊了傳統的經濟結構,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總之,洋務運動作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體現了先進的中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探索,有助于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23.參考答案 (1)變化:政府的權力逐漸從滿人轉向漢人;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中央權力下移。(2)影響:一定程度上使東南地區免受戰爭的沖擊;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表明中央權威的式微與地方勢力的擴張;不利于義和團運動的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