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上冊第三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下面是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該圖反映的權力運作模式( ) A.強化了封建專制皇權B.完善了對地方的控制C.實現了權力的民主化D.強化了對皇帝的監督2.宋代有個故事說,有錢昆其人,人問其愿至何處做官,他答道,愿至天下有螃蟹無通判處。這個故事反映了 ( )A.通判位卑權輕無人愿做B.通判監察縣令無孔不入C.知州事權受到通判限制D.通判一職經常調換變動3.北宋與遼相互征戰,未有結果,雙方最終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通過這項協議( )①北宋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 ②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③為宋遼之間的經濟往來創造了條件 ④致使官僚隊伍不斷膨脹A.①③ B.②③C.①② D.③④4.據考證,杭州小籠包源自古代開封灌湯包,而西湖醋魚與歷史更悠久的開封糖醋魚的做法幾近相同。這一現象的發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A.赤壁之戰 B.澶淵之盟C.宋夏和議 D.靖康之變5.北宋建立后,將地方精兵編為禁軍,拱衛京師,還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 )A.提升了邊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6.他憂國憂民,勇于擔當,用雷厲風行的改革給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壇注入一股強烈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這里的他 ( )A.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B.變法得到廣大人民和上層官僚的支持C.進行改革實現了北宋的富國強兵D.通過改革實現了“兵農合一”的募兵制7.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宋高宗稱:“和議已成,軍備尤不可弛。宜于沿江筑堡駐兵,令軍中自為營田,則斂不及民,而軍食常足,可以久也。”據此可知,南宋實施營田制意在( )A.減輕朝廷負擔 B.提升官兵素養C.恢復農業生產 D.緩和民族矛盾8.雞冠壺,是遼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樣式燒制而成(如下圖),近年來在北京、河北等地陸續出土。雞冠壺的制成表明遼代( )A.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發生轉變B.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不斷加快C.契丹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融加深D.契丹民族文化傳統逐漸走向衰落9.金朝前期,將居于女真故地的猛安謀克遷往占領區,“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隴之北,俱有之,多至五六萬人,皆筑壘于村落間”。據此可知,猛安謀克的遷移( )A.受到了游牧民族的襲擾B.加速了女真人腐化衰落C.促進了女真族封建化進程D.拓展了金朝的統治區域10.鄭永年教授曾說:“一旦有問題,就要中央干預。但干預過多了,發展就缺乏了動力,于是又再去強調地方政府的作用。這就是人們熟知的集權和分權間的惡性循環。”中國古代將中央干預和地方發展兼顧得較好的是( )A.西周封邦建國 B.西漢郡國并行C.宋代文臣做知州 D.元推行行省制11.據記載,在南宋都城臨安形成了產銷中心,當地的民諺曾這樣說:“東門菜,西門水,南門柴,北門米。”并且還有記載說,自東門外放眼望去,全都是菜地,根本就沒有民居。這說明當時( )A.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所突破B.農業生產技術有了明顯發展C.經濟領域出現了區域性分工D.商業成為社會經濟主要部門12.宋代之前,中國黃河流域尤其是關中地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但是宋代以來,江南人物風流,才子輩出。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科舉制改革B.政治中心南遷C.宋代重文輕武政策D.經濟重心南移13.據研究,宋朝的錢幣曾在朝鮮、日本、越南作為主幣使用,在一些東南亞國家作為輔幣流通使用。由此推知,宋朝( )A.交子通行于海內外B.政治軍事實力強盛C.商品流通范圍廣泛D.重農抑商政策松動14.元世祖時期,先后挖通了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元朝把運河改成直線后,比隋代大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這主要是由于當時( )A.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B.政治中心開始東移C.運河沿岸工商業的發展D.造船航海技術進步15.唐律規定“奴婢比之資財”“律比畜產”。到宋代,奴婢雖存,但數量少于唐朝,“律比畜產”的提法已被認為“不可為訓”,將奴婢當作資財隨意處理的事例亦十分少見。這說明宋代( )A.社會等級觀念消除B.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人身依附關系松弛D.社會階層流動加快16.元初的雜劇內容主要體現人道意識、個體欲求,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斗爭精神。到了元代后期,雜劇創作的思想發生了蛻變,以宣揚“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和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為主。這一變化是由于 ( )A.程朱理學影響的加深B.階級矛盾的緩和C.民族壓迫政策的調整D.市民階層的壯大17.與唐代詩歌相比,宋代詩歌更富有哲理意蘊,哲理內涵與詩歌本身相互融合,其巨大魅力是在事理感悟中蘊含情趣,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和朱熹的《觀書有感》。宋詩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于( )A.科舉制度的完善B.中央集權的強化C.商品經濟的發達D.儒學思想的創新18.宋元時期,由于官員和富商主要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與心態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這從根本上反映出宋元時期( )A.打破坊市界限B.商品經濟發展C.高雅文化消失D.國家疆域擴大19.宋代畫院如同學校,設立佛道、人物、山水等科目,分門培養人才,畫院考試常以古詩句為題,如“踏花歸去馬蹄香”“亂山藏古寺”“竹鎖橋邊賣酒家”“蝴蝶夢中家萬里”等。這說明,宋代畫院試題( )A.強調畫作形似神韻的統一B.倡導繪畫應表達深邃的意境C.注重提高畫家的文化修養D.關注對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寫20.元朝統一后,科舉久廢,許多知識分子很難以學致仕,因而流入市民階層,參與文藝創作,密切接觸和了解了下層市民的生活。這一現象的出現( )A.使漢族文化趨于衰落B.客觀上促進了元曲發展C.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D.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東京(開封)城分為三重,即宮城、里城和外城。東京漕運發達,隨著東京商業經濟的繁榮,街道四通八達,開放型的街道代替了封閉的里坊格局。東京的人口在北宋末年達到一百萬以上,東京居民的身份與職業十分復雜,主要以政府人員和各類商人為主,人口流動性高,極易導致治安滋擾之事頻發。北宋東京治安機構主要由行政、廂坊、軍事三系統組成,主要負責對反抗專制皇權的鎮壓和懲治、社會公共秩序管理、經濟秩序管理、人口與戶籍管理、生活環境管理和防火管理等。——摘編自楊瑞軍《北宋東京治安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宋東京治安制度建立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北宋東京治安制度的作用。(4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 “唐宋變革論”是20世紀前期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的重要觀點,他認為:“中國中世和近世的大轉變出現在唐宋之際”“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具體而言,從唐到宋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貴族政治讓位于君主獨裁;②農民自由度提高,私有財產權得到承認;③科舉普遍化與官僚政治的成熟;④朋黨由貴族權力斗爭過渡到政見之爭;⑤貨幣大量流通,貨幣經濟盛行;⑥儒學由經學義疏轉向理學詮釋,文學藝術的自由化、平民化色彩加重。根據材料,從學者提出的唐宋變化中任選兩點,結合所學知識為其提供歷史依據。23.中國古代人口南遷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兩宋之際,北方戰亂的影響與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促成了我國歷史上繼西晉、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在中國歷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現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優勢逐步確立,南方經濟明顯領先,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遠離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確立。元明清時期,這種趨勢繼續發展。——摘編自章開沅《中國經濟史》材料二 過去,從在黃土地上進行旱作,到發展出與黃河流域沖積平原灌溉農業相適應的水利技術,耗費了古代中國人數世紀的努力。在約公元前600年以后,中國人在物質技術上、政治上以及傳染病的適應方面,都獲得了在黃河流域沖積平原生存的能力。古代中國人在南下潮濕地區時,越往南行進,越受到瘧疾、血吸蟲病和登革熱等疾病帶來的威脅,南方濕熱的環境可以滋生出更多的寄生物。因此,長期以來,中國人在移居南方這一問題上進展非常遲緩。——摘編自[美]威廉·麥克尼爾《瘟疫與人》(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5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麥克尼爾在中國古代人口南遷問題上的研究結論,并分析其理由。(6分)(3)舉一例說明中國古代人口南遷產生的歷史影響。(3分)第三單元測評1.A 材料反映的是二府三司制度,該制度使相權被進一步分割,強化了皇權,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央政治體制的變革,排除B項;中國古代屬于封建專制社會,并不能實現權力民主化,排除C項;宋代二府三司制的最終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并不是強化對皇帝的監督,排除D項。2.C 據材料可知,故事中的人希望做官的地方沒有通判,說明宋代知州事權受通判限制,故選C項。3.A 通過宋遼議和,北宋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故①正確;燕云十六州被遼占領,沒有收回,故②錯誤;宋遼維持較長時間和平局面,為宋遼之間的經濟往來創造了條件,故③正確;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與官僚隊伍不斷膨脹無關,故④錯誤; A項符合題意。4.D 1127年,金軍攻破北宋東京,俘虜了徽、欽二帝等三千余人,北宋滅亡,這一事件被稱為靖康之變,之后康王趙構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此后,開封的灌湯包、糖醋魚傳到杭州,故選D項。5.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實行募兵制,軍隊不斷擴編,而且兵士待遇較為優厚,這對于政府來說是不小的財政負擔,故D項正確。6.A 根據材料可知,“他”是王安石,王安石變法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故選A項;新政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排除C項;王安石變法實行“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排除D項。7.A 據材料可知,南宋軍隊在沿江地區實行營田制,可以自給自足,能夠減輕民眾的賦稅壓力和朝廷的負擔,故選A項。8.A 雞冠壺樣式體現了游牧生活方式,但是,瓷器并不適合游牧生活方式,而是適合農耕生活方式,因此,A項正確;僅從遼政權使用的器皿不能得出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契丹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融及契丹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排除C、D兩項。9.C 據材料可知,猛安謀克從東北地區遷往長城以南,女真族與漢族交錯雜居,與漢族交往的增多,促進了女真族向漢族的學習,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故選C項。10.D 元代行省制度接受了宋代由于地方過度分權,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教訓,地方權力有所集中,同時又將軍政大權掌握在中央手中,較好地兼顧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故選D項;西周封邦建國導致地方諸侯勢力坐大,排除A項;西漢郡國并行導致地方割據,排除B項;宋代文臣做知州造成地方無權,排除C項。11.A 據材料可知,宋代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地區,說明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所突破,故選A項;材料主旨是宋代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地區,不能說明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這一分工只是在臨安周圍,屬于同一區域,而非區域性分工,排除C項;農業依然是社會經濟主要部門,排除D項。12.D 材料中提及宋代以前北方地區文化較為發達,宋代之后江南地區文化發達,這是經濟重心南移帶動的文化重心南移,故選D項。13.C 宋代貨幣在周邊國家流通,這說明當時的宋代商品經濟繁榮,與周邊國家有密切的經濟聯系,故選C項;“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其流通范圍有限,排除A項;宋代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軍事實力弱,排除B項;材料無法反映宋代的商業政策,排除D項。14.A 據材料,元朝開辟漕運和海運的目的是將南方的財賦運往大都,說明元朝時南方的經濟地位重要,元朝的統治仰仗南方的財賦,故選A項;“開始”一詞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突出航線變短,與沿岸發展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航海技術與漕運無關,排除D項。15.C 由唐代的“奴婢比之資財”“律比畜產”到宋代“律比畜產”的提法已被認為“不可為訓”,將奴婢當作資財隨意處理的事例亦十分少見,說明與唐代人身依附關系相比,宋代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松弛了,故選C項。16.A 從材料信息可知,元初的雜劇反映了市民階層的精神訴求,隨著元朝逐漸封建化,尊奉儒家倫理道德,程朱理學深刻影響了元雜劇的創作思想,A項正確。元朝后期階級矛盾逐漸尖銳,B項錯誤。材料并不涉及四等人制度,C項錯誤。“三綱五常”并不符合市民階層的文化訴求,D項錯誤。17.D 由于宋代儒家思想發展為理學,理學注重哲學化和思辨化,這影響到了詩歌創作,所以使得詩歌具有“在事理感悟中蘊含情趣”的特點,故選D項。18.B 據材料可知,官員和富商作為高雅文化的主要消費群體,其定居的城市引領了文化發展的潮流,側面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壯大對文化傾向的影響,而市民階層壯大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故選B項。19.B 畫院考試常以古詩句為題,而古詩往往包含有一定的意境,不強調寫實,B項正確。20.B 知識分子參與文藝創作擴大了文藝創作群體的范圍,客觀上促進了元曲的發展,故選B項;A項說法與史實不符;知識分子接觸下層市民生活并不會直接提升市民生活水平,排除C項;文化藝術本身并不會推動經濟發展,排除D項。21.參考答案 (1)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東京商品經濟繁榮;里坊制度瓦解;人口復雜,治安問題突出。(2)有利于國家政權穩定;為東京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安定的社會環境。22.參考答案 示例變化:農民自由度提高。依據:宋代以后,租佃制發展,無地農民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人身束縛減輕;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政府干預,對于百姓遷移、更換職業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較前代更為松弛。變化:科舉普遍化。依據:唐代科舉制度削弱了士族政治,但科舉取士仍重視門第觀念;宋朝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不僅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平競爭,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23.參考答案 (1)原因:北方戰亂;南方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或南方的人口優勢,勞動力資源增加);北人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2)結論:中國古代人口南遷進展遲緩。理由:在物質技術上、政治上以及傳染病的方面,南遷人口需要長期的適應過程;南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容易產生瘟疫,南遷人口一時難以適應。(3)影響:經濟上,推動經濟重心南移(南宋時出現“蘇湖熟,天下足”);教育上,北宋時在科舉考試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