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下冊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A組 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古代文明的擴展1.人類處于食物采集階段時,人類各群體的活動范圍僅限于其狩獵場所。當農業產生,人類學會了冶金術和造船術時,活動范圍就擴大了,地區性的帝國也逐漸形成。這表明( )A.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 B.帝國的形成擴大了文明區C.食物采集時期人類活動單一 D.生產力發展推動文明擴展2.古代埃及強大時,向東擴張,勢力一度到達幼發拉底河;亞述曾征服了整個兩河流域和埃及;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并征服波斯帝國。據此可知,古代文明擴展的特點是( )A.依靠軍事征服B.以兩河流域為中心C.英雄人物推動D.封建國家充當先鋒3.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亞文明用武力方式向外擴展,古代希臘人則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造成這種不同擴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社會分工與生產效率B.文明開化的程度C.社會組織與管理系統D.經濟形態的影響題組2 古代世界的帝國4.波斯帝國境內多種語言并存。面對這一境況,波斯帝國把使用相對廣泛的阿拉米語作為帝國通用語,這一政策( )A.順應了國家治理的要求B.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阻礙了地區間的貿易往來D.旨在促進文化的多元發展5.下圖反映了波斯帝國時期被征服者向統治者納貢的情景。盡管波斯發行了官方貨幣,但民眾繳納的主要是實物,包括糧食、牲畜和各種土特產。這實質上反映了( )A.奴隸制政權的殘酷掠奪B.帝國境內商品經濟的發達C.戰爭頻繁影響貨幣流通D.統治者腐朽追求物質享受6.考古學家在阿富汗發現一座公元前4世紀末希臘人的城市遺址。城中不僅有希臘風格的神廟、廣場、宮殿與體育館,而且保存希臘文的戲劇與哲學方面的手稿。據此可知( )A.希臘注重公民素養的全面培養 B.亞歷山大遠征促進希臘文化的擴散C.海外貿易推進歐亞文明的交流 D.文明碰撞融合了區域間的不同文化7.羅馬軍隊由執政官統率,法律規定執政官一年一任;隨著羅馬的擴張,軍隊遠離羅馬城作戰,當選的長官需要費時費力趕赴駐地與軍隊會合,造成指揮銜接問題,法律不得不延長執政官的任期,由此導致執政官的權力不斷擴大。這反映出,羅馬( )A.政治制度制約對外擴張B.地方行政體系亟須更新C.從公民法向萬民法演變D.對外擴張沖擊政治結構8.在羅馬帝國前期,軍隊主要由公民構成,公民有服兵役的義務。后來,軍隊中的外國雇傭軍(蠻族為主體)和奴隸占總人數的絕大部分。這一變化( )A.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B.根源于羅馬帝國的擴張C.增強了公民政治權利D.潛藏著嚴重的統治危機題組3 文明的交流9.有學者認為,西方文明的根源不能到西歐和北歐的凱爾特人和森林中去尋找,而要到古代埃及和兩河流域那里尋求。該主張( )A.否定了希臘文明作為歐洲文化源頭的歷史觀點B.強調西方文明是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的產物C.可以在冶鐵技術和雕塑藝術方面找到史實依據D.是對20世紀以來西方中心論思想的根本突破10.腓尼基商人和工匠從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那里學來了書寫符號并把它作為記賬和立法的工具,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更加簡單的書寫系統,這成為以后希臘和拉丁字母的基礎。由此可知( )A.腓尼基地區最早進入了文明時代 B.商業活動是文化發展的基本動力C.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D.商人比其他人更能推動文化創新B組 關鍵能力提升11.古希臘時期,最大的城邦斯巴達面積大約8 400平方千米,人口約40萬人。第二大城邦雅典面積只有大約2 550平方千米,人口最多時約30萬人。大量其他的城邦面積不足100平方千米,人口只有幾千人,甚至數百人。這反映了古希臘時期( )A.邦國林立導致希臘分裂B.城邦公民是相對封閉的群體C.地區性的大國先后興起D.城邦呈現出小國寡民的特點12.公元前6世紀,波斯國王大流士進行改革,主要內容涉及:建立完備的軍政分權的地方行政制度;統一貨幣鑄造制度,規定只有波斯國王有權鑄造金幣;修筑道路,設置驛站;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他的改革主要意在( )A.增強軍事力量B.鞏固帝國統一C.擴大貴族特權D.發展奴隸經濟13.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后,率軍前往位于埃及腹地的阿蒙神廟祭拜,宣稱獲得阿蒙的神諭成為埃及的法老并進行正式加冕。下圖是亞歷山大被刻畫成法老的形象。這突出說明了( )A.文明的相互碰撞B.寬容的宗教氛圍C.埃及文化的復興D.政治體制的創新14.羅馬帝國征服埃及后,把它變成了“帝國糧倉”,大量埃及糧食的涌入導致羅馬城的糧價急速下跌,羅馬本土的貴族們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在自己的莊園里大量種植經濟作物。這說明羅馬帝國( )A.經濟發展出現顯著衰退B.貴族莊園經濟逐漸瓦解C.對殖民地的依賴性加大D.內部區域經濟聯系加強15.古希臘人從埃及人那里學到了制作青銅鑄像、雕刻石像和用石料進行建筑的工藝,從拙劣的模仿到創造出自己獨特風格的高超藝術作品,只用了100多年。此后,雕塑成為古希臘人最卓越的成就之一。據此可知( )A.古希臘文化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B.埃及人曾經征服過希臘C.文化交流利于促進文明的進步 D.古代雕刻藝術發展迅速C組 學科素養創新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亞歷山大采取的治國政策,處處體現了東西方的融合。亞歷山大把馬其頓與東方政治制度相結合,實行一種特殊的君主專制政體。從公元前331年到公元前327年,帝國征服和組建了12個省,只有一個省的總督是馬其頓人,其他各省的總督開始時都是伊朗人或當地貴族。亞歷山大把波斯及其北方招募來的士兵,加以方陣和馬隊的特殊訓練,在騎兵特別部隊里……許多東方的官兵被選派擔任了各級職務。亞歷山大積極倡導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凡馬其頓人與亞洲女子結婚,可享受免稅權利。亞歷山大每到一個地方,都在當地的廟宇里舉行祭祀,搞一些活動和舉辦節日來向眾神獻祭,導致希臘宗教與東方宗教的混合。——摘編自李麗玲《淺析亞歷山大統治政策與希臘化文明的形成》材料二 由于政事日漸繁雜,羅馬共和國逐漸增設一些新的官職,分擔執政官的部分職權。公元前443年設立兩位監察官,負責公民普查和財產普查。后來監察官權力擴大,負責編制元老名單,掌管國家財產租賃和承包合同,監督社會風尚等。公元前366年又添置了一名執法官,在公元前242年執法官增至兩人,其主要職權為審理訴訟。執法官擁有最高統治權,可代執政官行使職權。羅馬共和國之初,已有兩個財務官作為執政官在司法和軍事方面的助手,到公元前421年增至四人,其職責改為管理財政和保管檔案。同樣,兩名平民市政官原來是保民官的助手,到公元前367年另設兩名高級市政官,他們的職權逐漸劃一,主要負責城市治安和社會秩序、管理市場、舉辦節慶娛樂活動等。——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東西方的融合”在亞歷山大治國政策中的體現。(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羅馬共和國時期官員制度改革的意義。(8分)答案:1.D 材料反映了農業產生以后,人類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擴展,D項正確。2.A 由題干信息可知,古代埃及、亞述和馬其頓所代表的文明擴展的特點都是用軍事征服的手段,故選A項。3.D 埃及和西亞文明都屬于農耕文明,對外擴張的目的是奪取土地和人口,更傾向于使用武力;希臘人以移民的方式擴大影響適應了希臘海外貿易發達的經濟形態,開拓了市場和原料產地,D項正確。4.A 據材料可知,波斯帝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帝國境內民族眾多,語言文化多樣,設立通用語便利了國家治理,故選A項。5.C 據材料可知,民眾主要繳納的是實物,而非官方發行的貨幣,說明當時戰爭頻繁,政局動蕩,影響貨幣流通,故選C項;納稅是正常的經濟行為,材料沒有納稅數量的信息,無法說明“殘酷掠奪”,排除A項;繳納實物而非貨幣,說明商品經濟不發達,排除B項;材料與統治者追求物質享受無關,排除D項。6.B 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遠征控制了波斯帝國在亞洲的領土,帶有希臘風格的建筑、希臘文的戲劇和哲學手稿都說明希臘文化在阿富汗的傳播,B項正確。公元前4世紀的阿富汗并非希臘城邦,A項錯誤。阿富汗的希臘文化受軍事征服影響傳入,并非海外貿易,C項錯誤。材料只有希臘文化,沒有“融合”的信息,D項錯誤。7.D 根據材料,對外擴張導致軍隊執政官的權力不斷擴大,逐漸形成軍事獨裁的局面,羅馬逐漸從共和政體向君主制轉變,對政治結構造成沖擊,D項正確。8.D 羅馬從一個城邦擴張到羅馬帝國依靠的是由公民組成的強大軍隊,后來,外籍軍團成為羅馬軍隊的絕大多數,削弱了羅馬軍隊的戰斗力,使羅馬統治潛伏著危機,D項正確。9.C 材料強調的是西方文明深受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C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并沒有否定希臘文明是歐洲文化的源頭,排除A、B兩項;“根本突破”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10.C 據材料可知,腓尼基商人、工匠和美索不達米亞人、埃及人的交流促進了腓尼基文字的產生和發展,影響了以后希臘和拉丁字母的形成,說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故選C項。11.D 材料表明,古希臘時期城邦國家眾多,并且城邦國家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有限,反映了古希臘時期城邦呈現出小國寡民的特點,D項正確。12.B 據材料可知,大流士改革從地方體制、貨幣制度、交通建設和宗教思想等多個方面樹立中央權威,有利于維護帝國統一,故選B項;大流士改革中軍事改革僅僅是內容之一,排除A項;規定只有波斯國王有權鑄造金幣說明大流士改革注重樹立君主權威,有利于打擊貴族特權,排除C項;發展奴隸經濟是大流士改革產生的影響,排除D項。13.A 材料說明亞歷山大接受埃及文明,根據所學可知,他也將希臘文明帶到了埃及,這個過程體現了文明的交流與碰撞,A項正確。14.D 據材料可知,大量經濟作物的種植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的發展,反映了羅馬帝國內部區域經濟聯系加強,故選D項;材料并未反映羅馬經濟衰退,A項錯誤。由材料可知,羅馬的莊園經濟有所發展,B項錯誤。埃及不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而是組成部分之一,排除C項。15.C 據材料可知,古希臘與古埃及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古希臘文明的進步,故選C項;材料并無對比,無法得知古希臘文明領先世界,排除A項;文化交流不一定通過戰爭,古埃及也沒有征服過古希臘,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以雕刻技術作為媒介的文化交流,而非古代雕刻藝術發展迅速,排除D項。16.參考答案 (1)體現: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實行行省制,設立總督管理;軍隊中大量吸收啟用東方人;鼓勵馬其頓人與東方人聯姻;尊重東方宗教崇拜和信仰。(2)意義:推動了國家制度的不斷完善;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