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下冊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A組 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阿拉伯帝國1.美國史學家戈登在《極簡亞洲千年史》中指出:公元500—1500年,當歐洲文明處于黑暗的中世紀時,亞洲伊斯蘭文明作為東方儒家文明與歐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橋梁,其本身的輝煌成就與東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導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據此判斷,構成當時東西文明交流橋梁的主體是( )A.學者和傳教士 B.商人和旅行家C.官員和殖民者 D.軍隊和探險家2.有學者指出:受翻譯運動的影響,那些希臘語版本早已遺失的古希臘哲學和其他科學著作才得以成為古代重要的文化遺產。現代歐洲文明體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這些來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們對古代文化的不懈學習與吸收。這一觀點( )A.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歷程B.認為阿拉伯人引領了文化發展潮流C.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D.強調阿拉伯人吸收融合古典文化的意義3.“白晝逝去了,伊斯蘭教的醫學和科學卻反射出古希臘文化太陽的光芒,它像一輪明月,照亮了歐洲中古時期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強調阿拉伯文化( )A.在多個領域取得了成就B.是歐洲文明的源頭C.為文藝復興創造了條件D.是東西方文化的橋梁4.哈里發獎勵游學,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一般,載蜜而歸,把他們儲蓄的寶藏,分發給發奮的學生們,并且孜孜不倦地編輯許多不亞于現代百科全書的典籍。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主要原因是( )A.國內的經濟繁榮B.地處東西方文化中心C.伊斯蘭教的推動D.當政者重視科技文化題組2 奧斯曼帝國的興起5.奧斯曼帝國時期制定的《埃及法典》在序言中表明:奧斯曼統治者是被賦予神圣使命的蘇丹和哈里發,他維護整個帝國的正義,既是帝國臣民的宗教領袖,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統治者。這說明當時奧斯曼帝國統治的特點是( )A.因地制宜 B.政教合一 C.地方自治 D.君主專制6.16世紀,奧斯曼帝國采取吸引、鼓勵外國商人,保護本國商人利益的政策,對本國的工商業進行良好的管理,注重城市發展和對貿易路線的保護。從材料可以看出奧斯曼帝國( )A.注重保護工商業發展B.工商業發展比較落后C.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D.提高了國家財政收入題組3 南亞與東亞的國家7.印度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受外族的征服,對印度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使印度伊斯蘭人口大量增加的事件是( )A.雅利安人的入侵 B.馬其頓帝國的征服C.突厥人的入侵 D.英國的殖民統治8.幕府時代,不僅幕府取代了以天皇為代表的公家,成為新的中央政府,而且武士集團內部私人化的軍事主從關系也與中央至地方的官制相結合,形成了將軍→侍所→守護→地頭的武家統制體系。由此可知,幕府統治的實質是( )A.地方勢力割據 B.封建君主專制 C.封建軍事專政 D.資產階級專政9.10世紀,高麗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考試科目主要包括進士科、明經、雜科。進士科以文章選才,明經科以儒家經典按理解程度取士,雜科則設有律令、醫、卜等考試科目,選拔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這表明高麗王朝( )A.深受中華文明影響 B.模仿唐朝監察制度C.強調官員全面發展 D.開啟封建化的進程B組 關鍵能力提升10.故事小說《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它以波斯的《一千個故事》為基礎, 吸收了印度、希伯來、埃及和阿拉伯等地的民間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國等東方各國人民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和社會制度。材料表明《一千零一夜》( )A.已具備初步的全球化視角B.帶有較強的現實主義色彩C.體現了文明文化交融互鑒D.展現了阿拉伯帝國的繁盛11.有學者指出,奧斯曼帝國繼承了拜占庭帝國、塞爾柱帝國以及蒙古帝國邊疆的諸侯國的版圖,面對復雜的社會狀況,帝國允許部分地區以宗教自治形式進行社會治理,人民不分宗教、民族,享有相對平等的權利。這一舉措( )A.緩和了國內階級矛盾B.實現了長期宗教寬容C.有利于多元文化交流D.沖擊了政教合一體制12.至德里蘇丹后期,穆斯林人數在農民人口中有所增加。農耕者無論是印度教徒還是穆斯林,他們的生活模式在本質上幾乎完全相同……隨伊斯蘭同來的新禮儀被視為是吉祥的而悄然進入了印度教的儀式。 這反映了德里蘇丹國的統治特點是( )A.穆斯林在人數上占優勢B.印度教徒在社會上占主導C.習俗存在一定融合趨勢D.采取宗教壓迫與歧視政策13.有學者指出,日本武士與下屬建立主從契約關系。主君對下屬施以“恩惠”,認同下屬擁有土地等權利,同時給予其新的權利,并對下屬加以保護。另一方面,下屬則對主君盡忠“奉公”——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這種“契約關系”( )A.帶有互惠互利的色彩B.雙方處于一種平等狀態C.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D.使不同階層間關系和諧14.高麗王朝有各種考試時間不確定的科舉考試,又稱“別試”。具有代表性的別試,國王也會親臨考場,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館的儒生為考試對象的“謁圣試”等。材料說明( )A.儒家思想對高麗王朝影響深遠B.高麗王朝科舉考試和中國完全一樣C.科舉考試具有公平公正的特點D.科舉考試擴大了統治基礎C組 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西羅馬帝國于公元476年滅亡后,拜占庭帝國依然保持著它的繁榮。公元6世紀,皇帝查士丁尼征服戰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劇了帝國的危機。拜占庭的作用是絕對保守的。命運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創新。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的陰影之中,這種勢力和榮譽正是它所試圖維持和恢復的。他們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創造力。1453年,奧斯曼國王親率大軍和幾百艘戰艦,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經過鏖戰,君士坦丁堡陷落。——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阿拉伯帝國幅員遼闊,古代文化遺產豐富。花剌子密制定的《天文表》,后來被英國人譯成拉丁文,成為東西方各種天文表的藍本。他的《積分與方程計算》,直到16世紀一直是歐洲各大學的教科書。拉齊斯在著作《醫學集成》中,總結了希臘、波斯和印度的醫學知識,具有很高的科學水平,在歐洲流傳幾百年。法拉比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新柏拉圖派和蘇非派(伊斯蘭教的一個派別)的思想加以融合,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也強調宇宙萬物都源于安拉。法拉比的哲學觀點,對阿拉伯和歐洲中古時期思想文化都有很大影響……阿拉伯學者把東西方文化融合為一體,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為世界文化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下卷)》(1)根據材料一,概括分析拜占庭帝國衰落、滅亡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用一個詞語概括阿拉伯文化對歐洲文化發展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從文化的角度,歸納阿拉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共同點。(6分)答案:1.B 據所學可知,阿拉伯的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B項正確。2.D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人吸收古典希臘文化對現代歐洲文明的影響,D項正確。材料僅僅涉及阿拉伯人吸收希臘文化的意義,無法說明阿拉伯文化的源頭和當時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地位,A、B兩項錯誤。材料的落腳點在于“現代歐洲文明體系的形成”,主旨并非分析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C項錯誤。3.C 據題干材料可知,在阿拉伯帝國時期,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創造了條件,故選C項;材料并未涉及阿拉伯文化的具體成就,排除A項;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是歐洲文明的源頭,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東方”,無法體現“橋梁”,排除D項。4.D 從材料信息可知,哈里發獎勵游學,這是促使阿拉伯學者翻譯域外典籍的重要原因,而哈里發是阿拉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D項正確。5.B 根據題干內容可知,當時奧斯曼帝國統治的特點是政(世俗生活的統治者)教(帝國臣民的宗教領袖)合一,故選B項。6.A 據材料信息可知,奧斯曼帝國對工商業積極支持,保護了工商業的發展,故選A項。7.C 雅利安人入侵后逐漸形成種姓制度,馬其頓帝國帶來了希臘文化,突厥人的入侵帶來了伊斯蘭教,英國的殖民統治帶來了近代的文明,C項正確。8.C 從材料信息可知,幕府實際上是軍事集團的獨裁統治,帶有明顯的封建等級特點,C項正確。9.A 據所學可知,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等,故選A項。10.C 據材料可知,阿拉伯吸收其他地區文明并將其保留匯集成《一千零一夜》,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選C項;全球化的視角是從新航路開辟后,此時仍為區域化交流,排除A項;《一千零一夜》多為神話故事而非現實主義,排除B項;文學藝術無法展現“繁盛”,且其內容包括印度、中國等東方各國的情況,D項錯誤。11.C 據材料可知,奧斯曼帝國在部分地區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允許宗教自治,這有利于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故選C項;材料主要針對的是宗教信仰問題,不涉及階級矛盾,排除A項;材料中的宗教寬容政策只是在部分地區和時間段,材料并未說明這是一項長期的政策,排除B項;宗教寬容政策并未改變伊斯蘭教領袖的統治地位,排除D項。12.C 據材料可知,德里蘇丹統治后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在生活以及宗教儀式方面逐漸融合,故選C項;穆斯林人數在農民人口中有所增加不等于穆斯林在總人口上占優勢,排除A項;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宗教融合,而非宗教壓迫與歧視政策,排除D項。13.A 據材料可知,這種“契約關系”是雙向的權利和義務,帶有互惠互利的色彩,故選A項;材料中強調的是主從契約關系,不是平等關系,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武士通過這種契約關系形成利益集團,從而破壞了中央集權,排除C項;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是建立在高級武士對下級武士剝削和壓迫之上的,無法和諧,D項錯誤。14.A 從材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高麗王朝選官制度具有重要影響,A項正確。15.參考答案 (1)原因:古老的帝國缺乏生命力(保守、狹隘);戰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劇了帝國的政治危機;奧斯曼的興起。(2)詞語:承上啟下。共同點:①都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②保存延續了古希臘羅馬文化;③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成為東西文明交往的橋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