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下冊第1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A組 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早期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1.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里昂工人起義提出廢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度的口號;英國憲章運動提出了年滿21歲的男子都有普選權,廢除議會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制等。由此可知,這一時期工人運動( )A.開始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B.逐漸走向了國際聯合C.深入到爭取政治權利的斗爭D.嘗試建立無產階級政權2.下面三位19世紀的思想家都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提出建立合作、平等、和諧的理想社會,并為建立理想社會做出一些嘗試。由此得出,他們( )人物 國家 嘗試圣西門 法國 上書拿破侖傅立葉 法國 期待富人投資歐文 英國 自己出資進行試驗A.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B.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的正確途徑C.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D.吸取歐洲工人運動失敗的教訓3.馬克思指出,他們(圣西門、傅立葉等)還在夢想用實驗來實現自己的社會空想……為此,他們不得不去央求資產階級放軟心腸,解囊施舍……所以他們憤怒地反對工人的一切政治活動。馬克思意在強調( )A.階級斗爭的重要性B.資產階級的冷酷無情C.工人階級的先進性D.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題組2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4.《共產黨宣言》提出,生產力發展和物質條件的豐富對發展無產階級民主及其實現程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盡可能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這反映了( )A.發展生產力是無產階級的重要使命B.政治統治是階級斗爭的根本目的C.資本主義從發展到滅亡具有必然性D.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必要性5.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時期為不同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寫了七篇序言,每篇序言都結合當時社會形勢的新變化,對原有思想作了修正和補充。這反映出( )A.馬克思主義理論正式誕生 B.暴力斗爭理論已過時C.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壯大 D.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6.下面為某高二學生在歷史學習時總結的思維導圖(部分),空白處應填入的是( )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出版B.共產國際的成立C.《共產黨宣言》的發表D.十月革命的爆發7.1865年,德國雪茄工人協會成立,這是德國第一個以階級斗爭為導向的工會。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工會已經發展成為群眾性的工人組織。1914年,僅德國自由工會就有會員250萬人。這表明( )A.國家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B.代議制民主在德國不斷完善C.經濟發展壯大了工人階級力量D.歐洲工人運動中心轉向德國題組3 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8.在《共產黨宣言》的鼓舞下,眾多國際工人組織得以創立和壯大,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蓬勃發展。這表現在( )A.倫敦工人協會成立B.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C.國際工人協會成立D.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建立9.巴黎公社警察委員皮諾泰爾貪污錢財,軍事代表克呂澤烈玩忽職守,根據群眾的要求均被撤銷職務。這反映出巴黎公社( )A.賦予人民廣泛的權利B.實行直接民主政治C.踐行了“主權在民”理念D.重視團結工農群眾10.盡管法國主流文化并不認可巴黎公社時代的社會主義,但是人們對巴黎公社還是有很多正面的評價。法國人痛恨法蘭西第二帝國在1870年秋天的失敗與新政府的妥協,為自己的國家有巴黎公社這樣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據此判斷,法國人正面評價巴黎公社是因為( )A.其對民主政治的推動 B.其對國際工人運動的支持C.其改造舊世界的理想 D.其表現出的民族精神B組 關鍵能力提升11.19世紀初圣西門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切罪惡的淵藪,社會進步的動力是人的理性,應由“實業家”等有產者承擔社會改造的任務,建立一種“人人參加勞動,人人平等地拿取自己報酬”的新社會。據此可知,圣西門思想的重要缺陷是( )A.尚未認清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B.缺乏與資本主義社會斗爭的勇氣C.缺乏對社會主義理想藍圖的構建 D.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不夠徹底12.馬克思指出:公社公開宣布“社會解放”是共和國的偉大目標。社會解放就是把資產階級國家這個集中的、“組織起來的竊居社會主人地位”的政治機器,變為“充當社會公仆的政府權力”。這說明巴黎公社的偉大目標是( )A.嘗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B.改良資產階級國家機器C.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D.樹立社會主義公仆意識13.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程度上受到社會制度的影響。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本家為了自身利益沒有任何計劃的生產,最終造成了資源浪費,引起生態危機。馬克思的觀點意在( )A.尋求解決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途徑 B.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具有預見性C.揭示引發生態危機的社會制度根源 D.強調社會制度直接影響生態環境14.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工人干活,資本家付給他錢,這看起來并沒有什么不對,但實際上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于自己所得的報酬,而它卻被資本家無償地剝削走了。《資本論》一問世,便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這主要是因為它( )A.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B.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C.構建了歷史唯物主義D.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15.巴黎公社成立后,鏟除了工人夜工制度,廢除了帶有剝削性質的職業介紹所,封閉了剝削私人用工的當鋪,取締了雇主無故對工人罰款以降低無產階級勞動者工資的不良現象。這說明,巴黎公社( )A.注意防止工作人員失職B.關注無產階級切身利益C.強化對政府工作的監督D.著力提升政府工作效能C組 學科素養創新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1848年歐洲大革命失敗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們認真總結了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1849年夏末,由于領導了工人運動,馬克思第四次接到“驅逐出境”的命令。當年12月,馬克思領到了一張英國倫敦博物館的閱覽證,之后他每天摘錄大量資料。有人統計,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 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00余本。他廣泛收集各學科的資料,如農藝學、工藝學、解剖學,更不用說歷史學、經濟學、法律學了,甚至連英國議會發給議員的報告材料“藍皮書”他都一本本閱讀了。終于,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了。——摘編自丁東宇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材料二 以最近幾星期內發表的藍皮書《就工業和工聯問題同女王陛下駐外使團的信函往來》為例。英國女王駐外使節在那里坦率地說,在德國,在法國,一句話,在歐洲大陸的一切文明國家,現有的勞資關系的變化同英國一樣明顯,一樣不可避免。同時,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合眾國副總統威德先生也在公眾集會上說:在奴隸制廢除后,資本關系和土地所有權關系的變化會提到日程上來!這是時代的標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這并不是說明天就會出現奇跡。但這表明,甚至在統治階級中間也已經透露出一種模糊的感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摘編自馬克思《資本論》第一版序言(1867年)(1)根據材料一,歸納馬克思《資本論》誕生的主要條件。(4分)(2)材料二中,馬克思指出當時的歐美社會“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論證。(8分)答案:1.C 材料反映了三大工人運動已經從搗毀機器演化到爭取政治權力的新特點,C項正確;當時,馬克思主義尚未產生,國際工人走向聯合以“第一國際”的成立為標志,嘗試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標志是巴黎公社,A、B、D三項錯誤。2.B 材料反映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希望通過和平的手段實現理想社會的主張,將希望寄托于統治者或大資本家,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現實力量和有效途徑,帶有一定的空想性,故選B項。3.A 材料中馬克思反對空想社會主義依靠資產階級施舍的做法,指出空想社會主義反對工人反抗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是錯誤的,在這里馬克思意在強調工人階級將斗爭矛頭指向資產階級的必要性,A項正確。4.A 根據材料可知,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了生產力的發展對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性,指出無產階級的重要使命是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故選A項。5.D 材料“每篇序言都結合當時社會形勢的新變化,對原有思想作了修正和補充”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故選D項。6.C 從思維導圖的邏輯關系看,空白處的事件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由此判斷,空白處應該填寫《共產黨宣言》的發表,C項正確。7.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德國經濟發展,工人階級力量不斷壯大,故選C項;材料的主旨是工人運動,不是德國的統一,排除A項;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建立了不徹底不完善的君主立憲制,排除B項;19世紀晚期,歐洲工人運動的中心從德國轉移到俄國,排除D項。8.C 《共產黨宣言》發表后,工人運動向國際化方向發展,1864年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也就是“第一國際”,C項正確;A、B、D三項都發生于《共產黨宣言》發表之前,時間錯誤。9.C 材料“根據群眾的要求均被撤銷職務”體現了“主權在民”理念,C項正確;A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巴黎公社沒有實行直接民主,排除B項;巴黎公社是工人武裝起義建立的政權,排除D項。10.D 法國人“痛恨法蘭西第二帝國在1870年秋天的失敗與新政府的妥協”,說明其肯定巴黎公社對投靠外國的臨時政府的打擊,即肯定巴黎公社表現出的民族精神,D項正確。11.A 從材料信息看,雖然圣西門看到了資本主義的罪惡,但他認為應該通過“實業家”進行社會改造,即通過資產階級對社會進行改造以建立新社會。據此可知,圣西門尚未認清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故選A項。12.A 據材料可知,社會解放就是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無產階級政權,因而巴黎公社的偉大目標就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A項正確;巴黎公社采用的是暴力革命的形式,“改良”表述錯誤,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巴黎公社的政治目標,不是經濟目標,排除C項;巴黎公社不是社會主義政權,排除D項。13.A 從材料信息可知,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導致了生態危機的發生,意在說明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是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A項正確;馬克思是針對生態危機的現實情況提出的上述觀點,不是“預見”,B項錯誤;馬克思揭示生態危機的根源著眼于解決生態危機,C項錯誤;“直接影響”表達錯誤,排除D項。14.A 馬克思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故選A項;“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的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排除B項;“構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排除C項;“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的是《共產黨宣言》,排除D項。15.B 由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公社關注廣大無產階級的切身利益,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巴黎公社工作人員的工作問題,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及對政府工作的監督以及政府工作效能的問題,排除C、D兩項。16.參考答案 (1)條件:工人運動的經驗總結;馬克思的廣泛閱讀與研究。(2)論證:19世紀60年代的歐美社會能夠變化并且正處于變化過程。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即將普遍確立,工人階級走向聯合斗爭;經濟上,英國工業革命已基本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即將鋪開,工業化進程逐漸加快;文化上,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社會主義也已出現。這一切,都蘊藏著社會變革的趨勢。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