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下冊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A組 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20世紀初,德國工業地位超過英國,將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在中近東,德國修建鐵路,公開鼓吹這一鐵道是替德國開辟到伊朗、阿富汗的道路,直接損害了英國在中東的利益,威脅著英屬印度。這反映了( )A.英國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B.德國為發動世界大戰制造借口C.中東地區成為英德爭奪焦點D.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1908年,丘吉爾出任英國商務大臣后呼吁緊縮海軍經費;但他在1911年被內閣任命為海軍大臣時卻稱“必須加強英國海軍,否則后患無窮”。 丘吉爾態度的轉變主要是因為( )A.政治斗爭的需要B.出色的軍事觀察能力C.英德矛盾的激化D.英國霸權地位的動搖3.某條約規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意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進攻,則締約三國應協同作戰。該“締約三國”組成的是( )A.“協約國” B.“同盟國”C.“北約” D.“華約”題組2 第一次世界大戰4.1914—1918年,英國女汽車駕駛員從1 700人增加到28 900人;1914年,伍爾維奇兵工廠僅雇用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 000人。這反映了( )A.戰爭改變了勞動力就業結構B.政治地位的提高激發女性就業動力C.工人運動增加女性就業機會D.重工業的發展促使勞動力需求增加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4萬中國勞工奔赴歐洲,其中有超8萬人來自山東,他們挖戰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線流血拼殺,很多人為此付出生命。華工入歐( )A.為協約國的勝利作出了貢獻B.表明中國已經加入協約國集團C.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體現D.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6.1917年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參戰后,總統威爾遜提出,作為一個參戰國領導人,在和平會議的臺面上,美國總統會有一個席位,但如果他仍然只是一個中立國的代表,最多只能隔著門縫喊喊。由此可知,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意在( )A.打擊德國法西斯勢力B.保證戰后的世界和平C.防止協約國走向崩潰D.謀取戰后的國家利益題組3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7.1914年秋,當歐洲卷入戰爭之際,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說:“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由此推斷,格雷認為戰爭將導致( )A.歐洲電力系統癱瘓B.歐洲中心地位喪失C.社會主義制度建立D.資本主義制度崩潰8.《國際聯盟盟約》提出,各會員國有保持各國領土完整、行政獨立的義務;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實行委任統治,其中原屬德國的西南非和太平洋上的島嶼殖民地,被作為日、澳、新等國領土的一部分。這表明,當時國聯( )A.維護了會員國主權完整B.保障了戰后的世界和平C.是奴役弱小民族的工具D.改變了殖民統治的實質9.1921年11月,美、英、日等九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在承認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軍軍備和瓜分中國等問題達成協議,建立起了華盛頓體系。據此可知,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A.表明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喪失B.奠定了國際聯盟成立的基礎C.體現了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D.維護了世界的和平與安全B組 關鍵能力提升10.有學者指出,19世紀末,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爭。無數小沖突成為大戰的借口,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這說明( )A.產業高度重合帶來英德激烈競爭B.英德兩國殖民地的范圍大體相當C.經濟競爭是導致戰爭的重要因素D.英國在英德經濟競爭中占據優勢11.1917年各國工人罷工此起彼伏,法國罷工人數增至29萬,提出了“打倒戰爭”的口號;俄國3萬人罷工,要求政治變革,被稱為“二月革命”;1918年1月全德工人實行總罷工,要求增加糧食定量、建立民主政府等。材料表明( )A.工人階級政治地位提高B.國際工人運動走向聯合C.參戰國的國內矛盾激化D.戰后和平主義思潮興起12.協約國聯軍總司令、法軍元帥福煦在寫給法國總理的信中寫道:(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在炮彈的狂射之下,他們能保持很好的姿態,不退縮。他意在稱贊中國勞工( )A.大都成為沖鋒在前的戰士B.有助于協約國對敵作戰C.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法國貢獻最大D.對戰爭勝利起關鍵作用13.1913—1920年,歐洲制造業產量下降了23%,美國卻增長了22%。1920年,美國發電量相當于歐洲的總和,鋼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產量占世界的2/3。據此可推知,當時( )A.美國操縱國聯大發橫財B.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C.西歐霸權地位逐漸衰落D.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分化14.1922年2月,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簽訂了《九國公約》。條約的第一條第一款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第四款規定,各締約國“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以上條款簽署的目的是( )A.廢止德、奧在華租界和侵略特權B.維護“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C.糾正巴黎和會對中國主權的侵犯D.取消日本在中國山東攫取的各項特權C組 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不同國家、階級和階層,就如何處理戰爭與和平問題,從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場出發,提出了各種新的理論、方針和政策。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土崩瓦解,第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英、法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財富,美國則從債務國一躍成為債權國,并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的中心。由于戰爭,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戰后初期,相繼爆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埃及的獨立。——摘編自盧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現代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材料二 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會,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遺留問題,德國等戰敗國未被允許參會。5月,《凡爾賽條約》草案傳到德國后,全國上下群情激奮,柏林等地舉行了抗議示威;艾伯特總統、謝德曼總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詞句抨擊條約。但是,鑒于戰敗國的處境,德國還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條款,同時提出加入國際聯盟、公正調查戰爭責任及修改條約等要求。戰勝國出于私利,拒絕德國的所有要求還限其在5天內必須做出答復,否則將訴諸武力。6月,德國政府最終被迫簽署條約。——摘編自鄭寅達《德國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德國針對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的訴求,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戰勝國對德國的處置方式。(8分)答案:1.D 據材料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工業地位超過英國,大肆對外經濟擴張,威脅了英國的利益,即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英德矛盾逐漸激化,故選D項。2.C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德國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英德矛盾逐漸激化,從而導致丘吉爾在海軍問題上態度的轉變,故選C項。3.B 從材料信息可知,該“締約三國”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共同應對法國的威脅,符合這些條件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的“同盟國”,B項正確。4.A 從材料信息可知,1914—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士兵參戰迫使婦女參加重體力勞動,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勞動力就業結構,A項正確。5.A 據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華工入歐,挖戰壕、修公路,為協約國的勝利作出了貢獻,故選A項。6.D 根據材料“如果他仍然只是一個中立國的代表,最多只能隔著門縫喊喊”可知,威爾遜認為如果美國不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就無法獲得相應的利益,即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為了謀取戰后的國家利益,故D項正確。7.B 材料主要反映了格雷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中心地位將喪失,B項正確。8.C 材料中所謂的委任統治實際上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殖民地,本質上是對殖民地民族新的奴役,C項正確。9.C 華盛頓會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東亞太平洋地區列強實力對比的變化,體現了強權政治的國際秩序,C項正確。歐洲喪失世界優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A項錯誤。國際聯盟成立于材料時間之前,B項錯誤。華盛頓體系充滿了矛盾,不能起到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作用,D項錯誤。10.C 從材料信息看,英德兩國的經濟競爭非常激烈,有學者認為“小沖突”必然引發“大戰”,C項正確。英德激烈競爭是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A項錯誤。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擁有廣泛的殖民地,而德國的殖民地相對較少,B項錯誤。總體而言,英德經濟競爭中,德國占據優勢,D項錯誤。11.C 根據材料時間可知,此時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材料中的罷工都發生在各國內部,表明各國的階級矛盾激化,故選C項;材料只能反映工人的訴求,無法判斷其政治地位,排除A項;材料可以看出各國工人的訴求不同,不能體現國際工人運動聯合的趨勢,排除B項;“1917年”“1918年1月”表明戰爭尚未結束,不能說明戰后的情形,排除D項。12.B 根據“(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在炮彈的狂射之下,他們能保持很好的姿態,不退縮”可得出中國華工的參戰,為協約國作戰提供了很好的保障,B項正確。13.C 據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主戰場的歐洲在經濟方面大受影響,美國在此期間實力迅速上升,西歐的霸權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逐漸衰落,故選C項;美國并未加入國聯,排除A項;材料并無社會主義運動的信息,排除B項;資本主義陣營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排除D項。14.B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大肆擴張在華勢力,形成了獨霸中國的局面,材料中《九國公約》的規定本質上是為了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維護美國一貫的“門戶開放”等原則,B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已經廢止了德、奧在華特權,A項錯誤。《九國公約》的本質是維護美國的權益,并非糾正巴黎和會對中國主權的侵略和取消日本在華特權,C、D兩項錯誤。15.參考答案 (1)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高漲;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戰;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2)訴求:拒絕承認全部戰爭責任;要求修改條約(減輕對德國的處罰);加入國際聯盟,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評析:處理方式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特征;為法西斯主義或極端民族主義抬頭埋下隱患;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