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下冊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A組 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列寧主義的形成1.列寧始終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最忠實、最徹底的學生。他不僅僅是馬克思、恩格斯學說的實踐者,還是馬克思、恩格斯學說的繼承者和發展者。“發展者”主要體現在列寧提出了( )A.工農聯盟思想B.實行國際無產階級的聯合斗爭C.一國勝利論D.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目標2.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把無產階級專政寫入了黨綱。但有人提出,任何人只要表示承認黨綱,就可以自行宣布入黨,黨員可以不服從黨的紀律,不受組織的制約。列寧對此堅決反對,并強調了黨的鐵的紀律。由此可見,列寧主義( )A.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思想B.豐富和發展了無產階級政黨學說C.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結合D.標志著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成熟題組2 十月革命的勝利3.列寧強調:只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才會引證馬克思關于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述,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復雜的問題。1917年4月,列寧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彼得格勒,他為解決當時俄國“獨特而復雜的問題”發出的倡議是( )A.主張發動二月革命B.推翻沙皇專制統治C.進行社會主義革命D.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4.俄國二月革命勝利后,饑餓的工人、農民和疲憊厭戰的士兵都期盼著一個新社會的出現,然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并沒有著力去解決勞動人民迫切關心的和平、面包、土地等問題,甚至對農民奪取地主土地的運動進行鎮壓,并繼續進行對外戰爭。這一情勢( )A.促使俄國轉向社會主義革命B.刺激了帝國主義勢力入侵俄國C.表明十月革命的條件已成熟D.壓制了布爾什維克黨的革命性5.1917年8月,列寧指出,三年的戰爭把我們向前推進了三十年,戰爭異乎尋常地加快了事態的發展,令人難以置信地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危機。據此可知,當時俄國( )A.無產階級革命力量發展壯大B.無產階級政黨已經走向成熟C.社會主義革命出現有利形勢D.專制政府極力壓制政治革命6.俄國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完成了一次歷史的轉換,俄國不再是資本主義的仿效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這旨在說明十月革命( )A.開辟了人類發展的新道路B.建立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C.沉重打擊帝國主義統治D.使俄國由專制走向民主題組3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7.十月革命勝利時,列寧提出“計算和監督”是社會主義;1918年,他提出“大家都想過好日子”是社會主義,合理地分配糧食是“活生生的社會主義”;1922年,他又提出被人民群眾肯定“這比舊制度好”的事物是社會主義。這體現了列寧( )A.重視農業生產與糧食的供給B.關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C.注重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建設D.不斷發展自己的社會主義觀8.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3年)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該書的創作背景是( )A.俄國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B.帝國主義武裝干涉蘇維埃政權C.社會主義建設在蘇聯火熱進行D.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與法西斯艱苦戰爭9.1929年11月初,斯大林宣稱農村發生了“根本轉變”,農民已經“整村、整鄉、整區甚至整個專區地加入農莊了”,集體農莊是農村社會主義發展的“康莊大道”。這一表述( )A.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B.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致C.說明蘇聯模式確立D.延續了新經濟政策的精神B組 關鍵能力提升10.有學者指出:他認為“世界革命”發生的時機尚不成熟,隨著大戰的結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因獲得勝利而能夠利用勝利向本國被壓迫階級作一些不大的讓步,這些讓步畢竟在推遲這些國家的革命運動,造成某種類似“社會和平”的局面。這里的“他”應該是( )A.馬克思 B.列寧C.羅斯福 D.丘吉爾11.1917年3月,俄國臨時政府發表《就土地問題致民眾書》,宣稱立憲會議會解決土地問題,要農民耐心等待。布爾什維克黨對此做出回應,大力宣傳其土地綱領,號召農民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時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鄉做宣傳工作。布爾什維克黨這一做法( )A.揭露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性質B.推動了農民與工人結盟C.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D.實現了土地國有化目標12.1918年春,列寧主張蘇俄企業運用資本主義企業的口號——“遵守最嚴格的勞動紀律”來加強企業管理,并主張共產黨人向托拉斯的組織者學習管理經驗。這表明蘇俄( )A.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制度B.亟待恢復社會經濟C.貫徹新經濟政策的原則D.尋求鞏固工農聯盟13.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寧將蘇俄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確立為世界革命即在國際范圍內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到了1921年,他卻極力主張應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這一轉變主要是基于蘇俄當時( )A.國內外形勢的變化B.斯大林模式的確立C.獲得西方國家承認D.新經濟政策的推行14.1928年起蘇聯開始實行五年計劃,歐洲大多數人士認為這一不切實際的計劃是注定要失敗的。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大多數觀察家意識到“改變前俄羅斯帝國政治和社會的劇變”是世界上發生的大事。這一轉變( )A.推動了國際關系走向緩和B.表明對歐洲制度失去信心C.基于歐洲面臨的經濟困境D.為東歐國家改革奠定基礎C組 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要“以社會的名義占有生產資料”。1917年年底,俄國全國性大工業城市中的大型和中型企業,大多數都實行了工人監督,但資本家采取關閉工廠和息工的手段來反抗工人監督。為此,蘇維埃政府提前采取措施將工業企業收歸國有。1918年春季以前,列寧指出要逐步鞏固和發展由收歸國有的工業、銀行、運輸業以及農村中的國營農場等組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到1918年9月,國有化的企業已有3 000多個。1918年下半年,蘇維埃政府決定將全部工業企業實行國有化。——摘編自何振國《社會主義與私營經濟》材料二 列寧提出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理論,并多次講述了發展重工業的意義。他說:“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928年11月,斯大林在聯共(布)中央全會上指出:迅速發展整個工業,特別是生產資料的生產,是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和關鍵,是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基礎上改造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主要基礎和關鍵。這一觀點的提出是由蘇聯的內外部環境所決定的。——摘編自秦正為《國家利益:斯大林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的內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1918年蘇俄政府推動企業國有化的作用。(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斯大林要求“迅速發展整個工業,特別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的原因,并指出其相應的舉措。(8分)答案:1.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列寧根據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帝國主義”理念及“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結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并形成了列寧主義,C項正確。2.B 據材料可知,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強調黨的鐵的紀律,意在創建一個有嚴格紀律、集中統一的革命政黨,列寧的思想豐富和發展了無產階級政黨學說,B項正確。3.C 根據“1917年4月”可知,此時,二月革命已經結束,沙皇專制已經被推翻,十月革命尚未發生,列寧剛剛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主張,C項正確。4.A 據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越來越反動,人民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越來越不滿,這一情勢促使俄國轉向社會主義革命,A項正確;材料信息與帝國主義勢力對俄國的態度沒有多大關聯性,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俄國十月革命的條件已成熟,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布爾什維克黨的態度,排除D項。5.C 據材料信息可知,1917年8月,列寧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為革命造就了有利的社會環境,即社會主義革命出現了有利形勢,故選C項。6.A 據材料“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并結合史實可知,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發展的新道路,即社會主義道路,故選A項。7.D 據材料可知,列寧從“計算和監督”是社會主義,到“大家都想過好日子”是社會主義、合理地分配糧食是“活生生的社會主義”,再到被人民肯定的是社會主義,體現了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加深,說明列寧不斷發展自己的社會主義觀,故選D項。8.C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出版于1933年,該時期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C項正確。9.A 根據所學可知,1929年11月,蘇聯加快農業集體化步伐,農業集體化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并非“康莊大道”,故選A項。10.B “世界革命”的理論是馬克思提出的,這一觀點認為只有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共同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列寧否定了這一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個國家獲得勝利,B項正確。11.B 材料反映出布爾什維克黨的土地政策比臨時政府的更加具體,更加符合農民的要求,有利于推動農民與工人結盟,B項正確。當時,布爾什維克黨與臨時政府尚未決裂,其工作更多的是“回應”臨時政府的政策,A項錯誤。布爾什維克黨和臨時政府的土地政策都停留在“宣傳”階段,“完成了”“實現了”說法錯誤,排除C、D兩項。12.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列寧已經將關注的重點由“革命”轉向了“經濟”,且并不反對資本主義的因素,反映了蘇俄恢復社會經濟的急迫,故選B項;材料主旨是向資本主義學習,不屬于社會主義制度,排除A項;1921年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工農聯盟的鞏固無關,排除D項。13.A 據所學可知,十月革命初期,列寧之所以將蘇俄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確立為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是因為蘇俄十月革命成功,當時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故而將資本主義作為敵人;1921年態度轉變,是因為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蘇俄國內戰爭也結束,蘇俄處在和平時期,首要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因此蘇俄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保障國內經濟建設,A項正確。14.C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經濟危機,與此同時,蘇聯的五年計劃取得輝煌成就,這一對比使得許多歐洲人開始正視蘇聯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故選C項;20世紀30年代初,國際關系走向緊張,排除A項;材料僅可知歐洲人對蘇聯的變化刮目相看,沒有表現歐洲人對自身制度的看法,排除B項;東歐國家的改革發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排除D項。15.參考答案 (1)作用:適應了戰時需要,將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2)原因:列寧主義理論的影響;蘇聯是落后的農業國(原有工業基礎較薄弱);加強國防力量以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推動工業化的考量。舉措: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五年計劃);實行國家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