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下冊第八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一名美國學者這樣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的美蘇關系:每方都像鏡子里面看人一樣,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對方看成世界上的惡霸。每一方都指責對方表現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態。據材料可知,當時美蘇( )A.喪失了戰時同盟的基礎B.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C.存在嚴重猜疑和不信任D.形成對峙的兩大陣營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以歐洲為戰略重點,推行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約”“三部曲”;1949年又提出“第四點計劃”,利用其經濟、技術優勢,拉攏亞非拉國家。美國旨在( )A.服務于自身的戰略需要B.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C.加強國際交流合作D.提升歐洲的經濟影響力3.1959年,美國國家博覽會在莫斯科舉辦。會上最吸引蘇聯民眾眼球的是控制隨機存取法電腦,它能夠回答近4 000個預設問題,這些預設的問題大多宣傳美國的價值觀。這表明( )A.美國旨在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系B.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C.意識形態宣傳是冷戰的重要方式D.美蘇爭霸重心轉向科技領域4.英國歷史學家保羅認為,北約在軍事上起的作用,與“馬歇爾計劃”在經濟上的作用別無二致。二者都( )A.加深了歐洲的裂痕B.維護了世界的和平C.緩和了歐洲的矛盾D.促進了歐洲的聯合5.美蘇全面冷戰對峙期間,雖然沒有出現局部熱戰,但出現了兩次嚴重的危機,一是1958年開始的第二次柏林危機,二是1962年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這兩次危機給當時世界帶來的最大風險是( )A.恐怖主義B.氣候變化C.軍備競賽D.核戰爭6.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期,蘇聯不斷向外擴張,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國力下降。美國自從越南戰爭脫身后,處境有所改善。同時西歐、日本崛起,發展中國家日漸壯大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國際關系面臨重大調整B.兩極格局已經無法維持C.經濟全球化出現了逆轉D.中美關系開始得到改善7.帕爾默指出,在1991年,一場幾乎是不流血的革命在世界共產主義的心臟發生了,毀滅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這里所指的是( )A.蘇聯解體B.北約東擴C.東歐劇變D.兩德統一8.1975年1月,紐約州州長休伊·凱里在就職演說中表示,豐裕時代、玫瑰和酒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呼吁州內各級政府量力而行,在可見的未來,我們都要準備好過苦日子。這反映了,當時美國( )A.財政開支擴大的趨勢B.社會福利增加的傾向C.經濟陷于“滯脹”的現實D.國家加強調控的必要9.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二十年間,法國政府的職能部門由19世紀的兩三個部發展到近30個部,公務員人數也增加了近3倍。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福利國家的建立B.科學技術的進步C.國家干預的加強D.產業結構的調整10.20世紀40—70年代,歐美國家腦力勞動者人數迅速增加,從1 508萬人增加到5 105萬人。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中間階層的出現B.科學技術的新發展C.社會結構的變化D.社會運動的推動1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若干新變化,在社會結構方面,產生了一個龐大而相對穩定的“中間階層”(又稱“中等收入群體”)。這一“階層”的形成( )A.消除了資本主義的弊端B.表明資產階級逐漸分化C.推動了“福利國家”的建立D.有利于緩解貧富兩極對立1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系,有人形象地說“高福利國家是‘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主義的分配’”。導致有些人不愿意去干活,出現了“主動失業現象”,這一現象說明了福利制度( )A.惠及低收入階層B.存在著一定弊端C.消除了社會矛盾D.降低勞動者品質13.哈佛大學的學生們在1968年散發的一個小冊子中提出一系列訴求,包括明確要求哈佛廢掉校園里的“預備軍官訓練團”。這主要表明他們( )A.反對美國的戰爭政策B.對高等教育體制的嚴重不滿C.旨在推進高校制度改革D.要求緩和同蘇聯的外交關系14.1955年,蘇共中央決定對農業計劃的制定程序作出改變,即由過去農莊、農場從上級機關領取任務,改為直接由農莊、農場制定計劃。這一調整旨在( )A.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B.改變計劃經濟管理體制C.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D.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15.有學者指出,這是蘇聯走向衰亡的一個關鍵性的轉折時期。軍工和重工業的比重越來越大,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比重卻越來越小,經濟結構更加畸形。它為以后蘇聯的解體準備了條件。該“轉折時期”是指( )A.斯大林時期B.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C.赫魯曉夫改革時期D.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16.據統計,1950—1980年南斯拉夫整個社會產值增加5倍,按人口平均增加3倍,平均每年增長率為6.30%,工業產值增長11倍,農業平均每年增長3.8%。這些成就的取得( )A.表明南斯拉夫突破了蘇聯模式束縛B.深受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C.借鑒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得益于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的建立17.從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始終保持增長的狀態。結合下圖相關信息,分析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國政府大力引進外資B.香港澳門回歸祖國C.計劃經濟體制長期推行D.改革開放不斷深入18.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脫離殖民統治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獨立國家已達41個,約占非洲總面積的84%,總人口的88%。這一獨立浪潮的發生( )A.使第三世界實現了大團結B.宣告非洲全境的民族獨立C.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D.導致美蘇兩極格局的瓦解19.1960年10月,科威特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國家握有公司的大部分股權。1973年5月,伊朗把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的資產全部收歸國有。到1977年,海灣地區的大多數石油國家都已完成了石油資源國有化過程。這表明,海灣石油國家( )A.實現了國民經濟高速增長B.改變了單一的產業結構C.緩解了對國際資本的依賴D.確立了經濟自立的基礎20.下表為20世紀60至8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建立的部分經濟組織。據此可知( )建立時間 經濟組織1960年 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場1969年 安第斯集團1975年 拉丁美洲經濟體系1981年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A.南北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B.拉丁美洲國家經濟合作不斷深化C.國際經濟舊秩序逐步瓦解D.拉丁美洲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冷戰時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自認為是一種世界性的主導力量,因此對蘇聯及其盟友采取進攻性遏制政策。而現在,隨著“東升西降”的態勢顯現,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無力采取進攻性遏制政策,轉而構筑不同議題的防御性鐵幕以保護自己與盟友。材料二 近年來,美國推動大國競爭回歸,但和平發展大勢未改;全球化進程雖受挫折,但其趨向仍然是積極的,新型全球化必將體現超越性和先進性;疫情的肆虐使得全球性問題越來越突出,聯袂應對全球挑戰的呼聲愈加強烈;地區合作受到更大關注,地區意識和地區認同愈加強烈。——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多極化世界加速向我們走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進攻性遏制政策”的表現,談一談中國該如何面對“防御性鐵幕”。(8分)(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推動國際格局演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個體家庭無力應對各種社會風險,客觀上要求政府介入家庭領域。1917年,英國家庭津貼運動興起。女權主義者和勞工婦女為實現家庭津貼計劃的長期努力,使得家庭津貼成為20世紀20—40年代各政黨和社會人士聚焦的熱點議題。1945年,《家庭補貼法》正式通過,該法令規定,為所有兩個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提供每周5先令的家庭補貼。——摘編自楊輝《挑戰與變革:1917—1945年的英國家庭津貼運動》材料二 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進入劇烈的社會轉型期,家庭政策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革以應對挑戰。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政府大幅度削減福利支出,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政府家庭政策的轉變,譬如從“普遍性原則”向“選擇性原則”的轉變,有針對性地對貧困弱勢的個人和家庭進行扶持;提倡國家責任與個人(家庭)責任的平衡,促進個人和家庭承擔更加積極的義務與責任。進入20世紀90年代,布萊爾的工黨政府提出社會政策的目標是鼓勵人們主動地改變自己的處境,而不是僅僅依靠社會救濟生活;政府不應該成為發放更多福利的家長式政府,而是要提供就業和教育以幫助人們自救的能動性政府。——摘編自雷杰、張力炫、蔡天《英國家庭政策的歷史發展及類型學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初期以來英國家庭津貼運動興起與發展的背景。(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家庭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6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時間 事件1953年 古巴人民開始了反對親美政權的革命戰爭,并于1959年取得勝利1960年 以來 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中美洲共同市場、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拉丁美洲經濟體制等1961年 牙買加決定退出英國拼湊的西印度聯邦1962年 以來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圭亞那等拉丁美洲國家紛紛獨立1964年 巴拿馬人民掀起了反美風暴1968年 以來 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拉丁美洲國家先后實行了石油部門的國有化,幾乎所有拉丁美洲的礦業生產國也在其他礦業部門實行了國有化1968年 以來 重要的礦業生產國也在其他礦業部門實行了國有化到1970 年為止 重工業在整個拉丁美洲制造業的比重已占到52.3%1975年 以來 拉丁美洲經濟增長率從20世紀70年代前4年的7.5%降至1976—1978年的4.5%,這是近30年來的增長率最低值,這一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從21%上升到60%1977年 拉丁美洲經濟體制通過了《關于指導跨國公司活動的法律草案》,該草案限制了跨國公司的非法活動,與此同時,拉丁美洲仍然是西方跨國公司在第三世界活動最多的地區1980年 年底 巴西外債達540億美元,石油進口費用和外債還本付息占全年出口(外匯)收入的75%。拉丁美洲人口中10%的富裕階層的收入占全地區收入的30%—60%——摘編自高、張森根《戰后拉丁美洲經濟的發展及其八十年代的前景》結合材料信息,擬定一個有關“拉丁美洲國家”的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并得出結論。(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答案:1.C 根據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蘇之間存在嚴重的猜疑和不信任,C項正確。2.A 據材料可知,無論美國援助、控制歐洲,還是拉攏亞非拉國家,這些舉措都服務于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需要,故選A項;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也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B項對材料的概括片面,排除;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意圖稱霸世界的手段,排除C項;提升歐洲的經濟影響力是馬歇爾計劃的影響,并非“旨在”,排除D項。3.C 冷戰時期美國向蘇聯民眾宣傳美國的價值觀,反映了意識形態宣傳是冷戰的重要方式,C項正確;美國的目的并非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系,排除A項;材料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無關,排除B項;材料不足以說明美蘇爭霸重心轉向科技領域,排除D項。4.A 據材料可知,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北約與其作用一樣,也強調對東西歐的分裂作用,故選A項。5.D 據材料和所學可知,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中都形成了美蘇直接軍事對峙,一旦爆發戰爭就很有可能引爆核戰,故選D項;恐怖主義是對非武裝人員的恐嚇、暴力和威脅,排除A項;兩次危機與氣候變化關系不大,排除B項;軍備競賽是美蘇冷戰時期的常態化事件,并非突出的風險,排除C項。6.A 由材料可知20世紀70年代后期,西歐、日本、發展中國家不斷壯大,說明多極化趨勢增強,國際關系面臨重大調整,故選A項。7.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指的是1991年蘇聯解體,A項正確。8.C 材料中,美國紐約州州長發出“要準備好過苦日子”的感嘆,是因為經濟出現了嚴重的“滯脹”現象,國家需要縮減福利水平,C項正確。9.C 據材料信息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政府職能部門和公務員數量顯著增加,這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國家職能進一步增加,導致公務員人數增加,故選C項。10.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變化與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有關,科技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故選B項。11.D 據材料可知,“中間階層”有較高的收入,有可觀的生活資產,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中堅力量,有利于緩解貧富兩極對立,故選D項。12.B 據材料信息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制度導致一些人不愿意干活,即存在養懶漢的情況,說明福利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故選B項。13.A 據材料可知,越南戰爭爆發后,美國高校師生中彌漫著強烈的反戰情緒,要求廢掉校園里的“預備軍官訓練團”,故選A項。14.A 由材料可知,該舉措擴大了農莊、農場的經營自主權,其目的在于提高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故選A項。15.B 據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蘇聯出于與美國爭霸的需要,進一步發展重工業,使蘇聯國民經濟更加失衡,從而加重了蘇聯內部的矛盾,故選B項。16.D 據材料信息可知,1950—1980年,南斯拉夫生產顯著增加,這主要得益于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調動了地方、企業的積極性,故選D項。17.D 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促進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D項正確。18.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60年代以后,非洲大部分國家獲得獨立,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故選C項。19.D 由材料信息可知,海灣國家的石油資源國有化使國家掌握了經濟命脈,有利于國家利用石油資源發展民族經濟,確立了經濟自立的基礎,故選D項。20.B 材料反映出20世紀60—8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建立了一系列的經濟合作組織,這有助于推動拉丁美洲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深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合作,故選B項。21.參考答案 (1)表現:政治上,發表“杜魯門主義”演說;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思想文化上,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的普世價值觀;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應對措施:堅定推進經濟全球化;要擴大開放步伐,開展對外合作;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2)因素:新興大國與西方大國力量對比的變化;是否順應經濟全球化并且趨利避害;國際重大突發事件的催化作用。22.參考答案 (1)背景:工業化對個體家庭的沖擊;女權主義興起,女性政治地位提高,要求維護婦女權益;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加劇了人們的生活困難;兩次世界大戰導致人口損失嚴重,政府鼓勵人口生育;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2)內容:轉變政府角色,削減財政在家庭政策方面的支出;從普遍補貼到有針對性地扶持;強調個人和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政府主要提供幫助。23.參考答案 示例一論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拉丁美洲人民積極追求國家獨立自主。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亞洲、非洲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反帝反殖民斗爭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拉丁美洲地區新出現了一批獨立國家,一些國家也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控制。歷史上拉丁美洲一直是西方國家的原料產地,被壟斷資本剝削,因此拉丁美洲國家為了反對經濟殖民主義,爭取經濟獨立,掀起了資源國有化運動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維護了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自主。結論:拉丁美洲人民的斗爭沖擊了世界殖民體系,為本國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示例二論題:拉丁美洲國家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推動國家發展。闡述:國家獨立與經濟國有化增強了拉丁美洲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隨著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拉丁美洲國家抓住時機調整經濟政策,同時引進跨國公司并利用外國資本發展本國經濟。他們還順應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組建了一系列區域經濟組織。伴隨著重工業比重的提高,一些國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基本實現了工業化。部分拉丁美洲國家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結論:拉丁美洲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