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下冊第七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為了搶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受壟斷資產階級支配的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廣袤的亞洲、非洲及星羅棋布的太平洋島嶼,則成為列強爭奪的對象。這一現象( )A.說明資本原始積累已經完成B.推動了全球化分工的發展C.反映了先進生產方式的普及D.加劇了世界的危機與沖突2.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每個事件都傾向于發展成兩個陣營之間實力的較量。一個特定的民族事件,如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已經無法由當事方在自身范圍內解決。據此可推斷,當時( )A.集團對抗助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B.歐洲各國關注世界和平發展C.帝國主義各國實力對比懸殊D.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矛盾激化3.1906年,德國“施里芬計劃”最終完成,其核心思想是速決戰。該計劃為了保證西線右翼兵力,把防御東普魯士的德軍降到最低的限度,只留10個不滿員的師。該計劃制定是基于( )A.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愿望十分強烈B.英國奉行歐洲均勢拒絕援法C.東線在戰爭中的地位無足輕重D.對俄國作戰能力的忽視和低估4.《世界:一部歷史》中認為,“19世紀末的美國已經照搬了西歐國家的制造業和工業經濟,隨著大戰持續進行,孤立主義政策逐漸變得不切實際,如果不適時參戰,戰后世界將與美國無緣”。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 )A.與西歐國家經濟利益趨同B.永遠放棄了孤立主義外交政策C.為維護世界和平積極參戰D.謀求匹配經濟實力的國際地位5.在巴黎和會上,圍繞著不同的議題,列強之間不斷改變著排列組合,既勾結又爭奪。列寧譏諷地說:“他們像野獸一樣彼此斗來斗去,互相撕咬。”這說明( )A.世界和平成為主流B.列強之間矛盾重重C.美蘇矛盾成為焦點D.兩極格局最終形成6.在巴黎和會上,美國主張建立國際聯盟,提出聯盟各會員國應保證“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如果發生領土爭端,國聯有權干預。經過英法等國的努力,國際聯盟于1920年正式成立。國際聯盟能夠成立主要緣于( )A.歷史發展的必然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刻教訓C.英法等國的努力D.美國的積極倡導7.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英國付出昂貴的代價,英國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它在中東的核心地位。與此同時,美國和日本向它發起挑戰,并最終超過了它;蘇俄也徐徐登上了世界強國的寶座。這反映出( )A.帝國主義力量的削弱B.俄國世界霸權的確立C.戰后世界格局的改變D.歐洲中心地位的喪失8.19世紀中期,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會主義革命會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的設想;但是,列寧于1915年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觀點。列寧提出這一觀點主要基于( )A.帝國主義階段的新變化B.國際工人運動的不斷高漲C.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D.巴黎公社失敗的教訓9.列寧在俄共(布)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上說:“在十月的時候,我們恰好碰上了這樣一個時機,俄國革命恰好碰上了一個幸運的時機。”列寧所說的“幸運時機”是指( )A.馬克思主義的誕生B.西方帝國主義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泥潭C.俄國國內相對和平D.布爾什維克黨成了執政黨10.“祖國的命運,一旦全然交托給貧苦的普羅大眾,哪怕敵人再強悍,也終將被趕走。”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歷史事件是( )A.日本明治維新B.德意志統一C.俄國十月革命D.中國辛亥革命11.列寧曾指出,“直接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產品生產和分配”的制度原則,必然“遭遇重重困境,很難實現”。為此進行的政策調整是( )A.優先發展重工業B.實行余糧收集制C.允許私營企業發展D.開展農業集體化12.蘇聯在1937年完成農業集體化以后,幾乎所有農業生產產量均低于1928年時的水平,只有播種面積和皮棉制品產量略有增加。面對蘇聯政治局下發的收購計劃,農民只好將口糧及種子糧上交。這一現象反映了蘇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存在弊端B.農業政策損害了農民利益C.農業集體化背離了蘇聯模式D.計劃經濟加劇了社會矛盾13.甘地寫道:“我寧愿要印度采用暴力來保護自己的榮譽,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聽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榮譽。可是我認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為此,甘地領導印度人民( )A.成立國大黨積極要求民族自治B.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脫離英國C.與英印當局斗爭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D.以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爭取民主政治14.印度的甘地和埃及的扎格魯爾兩個歷史人物可以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B.戰敗國對國際秩序的不滿C.殖民地解放斗爭D.民族矛盾不可調和15.1917年墨西哥頒布憲法,憲法規定:國家在任何時候皆有權利對私產加以限制……應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產;發展小土地持有制。這些規定( )A.體現了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B.違背了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C.反映了民族獨立的強烈愿望D.提供了限制大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依據16.1929年,德國納粹黨員有17多萬人,到1932年迅速增加到100萬。在當年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勝,成為第一大黨。導致納粹黨人數激增和獲勝的客觀原因是( )A.德國民眾對凡爾賽體系的痛恨B.納粹黨宣傳社會主義欺騙民眾C.世界性經濟危機對德國的影響D.希特勒大力宣傳擴張主義政策17.20世紀30年代初,面對日本在華的軍事挑釁,英法兩國企圖利用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控制來牽制蘇聯,美國原想聯合英國對日本施壓,但因英國的裝聾作啞而作罷。這表明此時英法對中國的政策( )A.導致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危機B.成為日本擴大侵華戰爭的主要誘因C.加速了華盛頓體系瓦解步伐D.引發中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不斷高漲18.下表所示是1930年和1938年世界主要大國的國防開支。表中的信息可用于說明當時( )1930年、1938年世界主要大國的國防開支(單位:百萬美元)年份 國家日本 意大利 德國 蘇聯 英國 法國 美國1930年 218 266 162 722 512 498 6991938年 1 740 746 7 415 5 429 1 863 919 1 131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經瓦解B.各國重工業發展迅速C.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越來越大D.國際形勢的日益緊張19.1918年12月,丘吉爾宣稱要消滅布爾什維克黨,和德國人親近,到1941年卻說蘇聯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丘吉爾態度的變化( )A.緣于法西斯主義的威脅B.推動國際聯盟的建立C.基于對共產主義的認同D.導致兩極格局的形成20.《聯合國憲章》規定,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實行形成實質性事項的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這說明聯合國實行( )A.大國一致原則B.爭端解決機制C.委任統治原則D.民族自決策略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帶來了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變化:美國、日本對歐洲的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戰,美日對國際事態的發展開始產生重要影響;國際體系不再僅限于歐洲,一個在地理空間上囊括全球、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為基礎、現代民族國家為主導的全球性國際體系初步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對德國的懲罰過于苛刻,同時也難以約束日本等列強的侵略行為;成為世界強國的美國未加入國聯,不愿意承擔應有的大國責任。這些導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只存活了不到20年,同其他幾個國際體系相比較,成了最短命的體系。——摘編自劉建飛《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最短命的國際體系》等材料二 我們不妨將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體系做一比較。凡爾賽體系根本不重視健全戰敗國德國的民主化進程,而是從戰勝國的絕對利益出發,一味強迫它接受“有罪”之說,致使德國人民把戰敗帶來的一切不幸統歸之于政府當局,最終導致了納粹黨的上臺;對殖民地雖宣稱給以民族自決權,不過口惠而已,委任統治只是另一種殖民統治形式。在凡爾賽體系下,戰勝國只顧保護自己的和平與既得利益,不積極維護世界和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體系有著根本的不同。——摘編自徐藍《試論雅爾塔體系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短命的主要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凡爾賽體系相比,雅爾塔體系的不同之處(任舉兩例),并簡要評價雅爾塔體系。(8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十月革命后,俄國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發生了大變革,列寧的經濟思想也在不斷摸索中向前發展。列寧不斷地根據俄國的基本國情來調整經濟政策,同時也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思想。研究十月革命后列寧經濟思想的變化對于今天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摘編自柴昭元《十月革命后列寧經濟建設思想的變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十月革命后列寧的經濟建設思想”;自行擬定一個具體論題,并進行論證。(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證充分,邏輯清晰)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1921年華盛頓會議期間,日美圍繞彼此海軍主力艦噸位比例問題爭奪甚為激烈。日美雙方就此一問題僵持不下。1931年和1934年,日本先后通過旨在擴充海軍軍備的“第一次補充計劃”和“第二次補充計劃”。這種瘋狂的造艦活動使日本海軍實力急劇膨脹。1934年12月和1936年1月,日本先后廢除《華盛頓海軍協定》并退出“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到1936年末,日本海軍總噸位已擴充至美國的68%,而其中新銳艦艇噸位則達到美國的81%,這為日本實施“南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材料二 日本的擴張遭到美國回擊,美國開始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和廢鐵。當時,日本的主要資源大多需從美國進口,因此美國的經濟制裁確使日本軍部一時感到不安。但日本軍部的“南進”擴張政策已定,僅此制裁一項無法促其改變。更重要的是,在日本軍部看來,南洋蘊含豐富資源,一旦日本“南進”拿下南洋,即可將南洋資源掠為己有,從而實現資源的“自給自足”,便無需依賴美國的資源供給。可見,美國的制裁并未對日本產生重大影響。此時的日本確已抱定一心“南進”、對美一戰的決心。——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徐傳博《軍備競賽與太平洋戰爭的起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日軍備競賽興起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日軍備競賽的影響。(8分)答案:1.D 據材料可知,帝國主義列強為滿足經濟擴張的需要,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從而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孕育著世界大戰的沖突,D項正確。2.A 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因為“每個事件都傾向于發展成兩個陣營之間實力的較量”,薩拉熱窩事件,這原本是一個特定的民族事件,已經無法由當事方在自身范圍內解決,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A項正確。3.D “施里芬計劃”中將德軍的主力放在西線,東線以最小的軍事部署采取防守態勢,其依據是認識到西線英法作戰能力強大和東線俄國作戰能力的低下,D項正確。4.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世紀末,美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使美國逐步調整對外政策,從孤立主義發展到主動參與國際事務,擴大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故選D項。5.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和會實質是一次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列強之間矛盾重重,故選B項。6.B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前慘烈,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人們希望建立一個國際機構來防止戰爭的愿望更加強烈,國際聯盟的建立反映了各國對國際和平、安全與合作的渴望,故選B項。7.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故C項正確;A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蘇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并未確立世界霸權,排除B項;第一次世界大戰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改變,但這不等于歐洲中心地位已經喪失,排除D項。8.A 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而列寧主義是帝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可得列寧提出這一觀點主要基于帝國主義階段的新變化,故選A項。9.B 列寧所說的“十月”“幸運的時機”應該指的是十月革命的有利時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西方列強正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潭,無暇他顧,而俄國在前線的失利激化了其國內的階級矛盾,為十月革命的爆發提供了有利的時機,故選B項。10.C 所謂的“貧苦的普羅大眾”指的是勞動人民,材料認為勞動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將煥發出強大的戰斗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C項正確。11.C “直接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產品生產和分配”是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列寧認為這一政策“重重困境,很難實現”,為此,蘇維埃政權實施了允許私營企業發展的新經濟政策,C項正確。12.B 據材料分析可知,蘇聯完成農業集體化以后,農業生產產量下降,農民的利益嚴重受損,說明此時的農業政策損害了農民利益,故選B項。13.C 據材料可知,印度人民在甘地領導下,多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目的在于爭取印度的自治和獨立,C項正確。14.C 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埃及的扎格魯爾領導的華夫脫黨組織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由此可知二者都是殖民地解放斗爭,故選C項。15.D 據材料信息可知,墨西哥頒布憲法,限制了大地產制,發展了小土地所有制,故選D項;墨西哥憲法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憲法,并未體現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排除A項;墨西哥憲法肯定國家對土地和水流的所有權,并未違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排除B項;墨西哥憲法頒布時已然實現民族獨立,排除C項。16.C 1929—1932年是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時期,德國經濟、政治遭受嚴重沖擊,社會矛盾尖銳,納粹黨趁機進行欺騙性宣傳,獲得大批支持,C項正確。德國民眾對凡爾賽體系的仇恨由來已久,不能解釋納粹黨在1932年迅速發展的原因,排除A項;納粹黨的欺騙性宣傳、希特勒宣傳擴張主義都是主觀原因,排除B、D兩項。17.C 據材料可知,九一八事變后,英法對日本侵占中國東北采取縱容的綏靖政策,導致美國聯合英國壓制日本的想法無法實現,這有利于日本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從而加速了美國所主導的華盛頓體系的瓦解,故選C項。18.D 據材料可知,與1930年相比,1938年世界主要大國的國防開支都在增加,可見國際形勢的日益緊張,故選D項。19.A 據材料可知,1941年,法西斯勢力猖獗,整個歐洲大陸遭到法西斯德國侵略,為了聯合蘇聯共同抗德,丘吉爾才強調蘇聯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故選A項;1920年,國際聯盟就已建立,排除B項;丘吉爾態度的變化源于國家利益,而非認同共產主義,排除C項;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排除D項。20.A 據材料“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可知,聯合國內在決策過程中實行的是大國一致原則,故選A項。21.參考答案 (1)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體系中存在戰勝國與戰敗國、戰勝國之間、帝國主義與被壓迫民族等各種矛盾;對戰敗國的嚴苛懲罰等刺激了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在大蕭條的沖擊下,法西斯主義乘勢而起;美國、蘇聯等大國參與有限,對新的侵略缺乏約束等。(2)舉例:對戰敗國實行民主化改造,成立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懲治法西斯戰犯;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成立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雅爾塔體系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產物,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同時也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22.參考答案 示例論題:十月革命后列寧的經濟建設遵循了實事求是的指導原則。論證: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扼殺在搖籃里。1918年夏,蘇俄進入艱難困苦的國內戰爭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列寧等蘇共領導人決定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包括工業企業國有化和余糧征集制,取消自由貿易,最大限度保證前線戰事的勝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保障了戰爭的勝利,鞏固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但同時也損害了農民利益,壓制了蘇俄經濟的發展。列寧對此做了反思,從1921年春天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減輕了農民負擔,允許私營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蘇俄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綜上所述,列寧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不同階段的國情不斷地修改其經濟政策,對經濟體制及其模式提出了改革的構想,不僅有利于蘇俄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現實指導意義。23.參考答案 (1)背景:資本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帝國主義之間的殖民爭奪;華盛頓會議并未妥善處理好大國間的利益紛爭;日本“南進”政策的推動;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崛起。(2)影響:影響了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膨脹;加劇了美日兩國間的矛盾;加快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