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必修下冊第四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下表所示為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市民的一些言論。這些言論( )人物 言論布魯尼 城市里的財富來自人的血汗,是勞動的結晶阿爾伯蒂 神也和人一樣鄙視窮光蛋波棄奧 金錢是國家的力量所在,賺錢應視為國家的基本和根本A.表明重商主義思想已經形成B.背離了人文主義的要求C.突破了禁欲主義的思想束縛D.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2.他被視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直言不諱地抨擊教會“是黑暗的監獄,是充滿欺騙的場所”, 也謳歌愛情,描寫人的喜怒哀樂。此中的“他”是( )A.但丁B.薄伽丘 C.彼特拉克D.莎士比亞3.彼特拉克的《歌集》歌頌對戀人勞拉的愛情,猛烈抨擊羅馬教廷,比之為野蠻兇狠的廟堂、邪教徒的寺院。其意在( )A.否定上帝的存在B.打破教會的神學禁錮C.強調信仰的自由D.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4.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權威《圣經》,不是如天主教解釋的那樣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釋的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教條主義的經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閱讀和解釋的,并在其中得到人與上帝交流的書。馬丁·路德這一主張的意義在于( )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B.確立了“因行稱義”的原則C.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D.挑戰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5.美國歷史學家羅伯茲指出,16世紀早期,一場深重的危機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為震動。它永久性地破壞了舊有的中世紀信仰統一,加快了王權的整合。這一事件( )A.受益于近代科學的興起B.提供了理性王國的藍圖C.引導人們開始關注人本身D.推動歐洲民族國家形成6.1592年,布魯諾因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捕入獄,后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并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這主要是因為( )A.“日心說”缺乏科學理論支撐B.布魯諾不是虔誠的基督徒C.近代自然科學沖擊教會權威D.思想異端擾亂了社會秩序7.下表是近代歐洲幾位科學家及其取得的成就。國籍 科學家 成就波蘭 哥白尼 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意大利 伽利略 發現木星的四顆衛星,為日心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英國 牛頓 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向世人證明了支配宇宙間萬物的自然規律上表說明歐洲( )A.宗教信仰遭到徹底否定B.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C.技術革命推動經濟發展D.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8.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認為,對于孔子,“人們并非敬之若神,那是任何常人都不應享有的,而是敬仰一世人”。在伏爾泰眼中,孔子是( )A.首倡人文主義的思想家B.反對教會思想專制的利器C.精于治國理政的政治家D.帶有樸素哲學思想的先師9.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君主如果不但不能使人民生活幸福,反而(對人民)加以踐踏和摧殘,那么人民服從君主的基礎就立即喪失掉了,這時人民就將恢復自己的天賦自由。由此可知,孟德斯鳩( )A.反對君主專制B.倡導民主共和 C.提倡權力制衡D.主張自由競爭10.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爆發后,議會頒布《人權宣言》,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這表明( )A.啟蒙思想為反封建斗爭作了輿論準備B.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C.啟蒙思想為民族解放提供了精神動力D.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11.在許多史家看來,這無疑是歷史上的“高光時刻”——在這一刻,國王與人民自由地達成了一個彼此都同意的契約,這成為“新國王登基的條件”。“契約”指的是( )A.英國《權利法案》B.德國《德意志帝國憲法》C.美國《獨立宣言》D.法國《法國民法典》12.自1776年費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后,該宣言即被印刷成幾百份并被分送到當時的13個殖民地。各地人民紛紛擁上街頭,載歌載舞,教堂更是以徹夜不停的鐘聲,歡慶自由的來臨。這說明《獨立宣言》( )A.傳播了歐洲啟蒙思想B.使北美人民獲得自由C.維護了美國國家統一D.推動了北美獨立運動13.雖然1789年《人權宣言》頒布之后,法國憲法更迭頻繁,但1791年法國憲法就是以它為序言,即使是法國現行的1958年憲法也在其序言首句規定,法國人民莊嚴宣告:他們忠于1789年的《人權宣言》所規定的。這是因為《人權宣言》( )A.是法國大革命綱領性文件B.確立了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C.宣告了新的國家制度誕生D.是資產階級國家第一部法典14.1796年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入侵意大利后,意大利地區的共和國像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這些共和國都廢除封建貴族的特權,沒收教會土地,實行公民一律平等。這反映出拿破侖戰爭( )A.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B.得到了被征服民眾的支持C.傳播了法國大革命原則D.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興起15.19世紀中期,英國某政治學家認為英國議會扮演的角色是權力的基礎,掌握錢包,平反冤屈。如果這種觀點符合史實,它可以反映當時英國( )A.責任內閣制的出現B.國王權力的加強C.君主立憲制的完善D.兩黨政治的成熟16.美國獨立后,一個更強大的中央政府似乎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而同時中央政府帶著一個與生俱來的原罪,就是獨裁傾向。基于此,美國1787憲法( )A.貫徹制約與平衡原則B.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C.擴大地方各州的權力D.限制中央政府的權力17.下圖是關于1861—1913年外國在俄國投資數額的統計數據(單位:百萬盧布)。由此可知( )A.俄國君主立憲制度逐步建立B.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經濟發展C.外國在俄國的投資環境惡化D.國家公債阻礙私人投資數額增長18.美國內戰后形成了一種觀念:美國不是由各成員州組成的,而是由一個不可改變的團結在一起的人民組成的民族國家。這意在說明美國內戰( )A.解決了社會矛盾B.鞏固了國家統一C.廢除了奴隸制度D.促進了經濟發展19.某帝國憲法規定:“聯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之權屬于皇帝。……建議并公布帝國法律及監督其執行之權屬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在必要情況下,命令他們退職。”這表明該帝國( )A.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B.實行直接民主C.專制為實,立憲為虛D.順應共和潮流20.19世紀中期,爆發了一系列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意大利和德意志實現統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維新等。這些重大事件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A.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 B.工業革命擴張到全球各角落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D.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初步確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文藝復興”最偉大之處,在于它既是古典的,更是創新的。它是古典的,因為它使羅馬帝國衰亡以前的古希臘、羅馬鼎盛時期的光輝璀璨的文明重新獲得了生命,這個時期的藝術巨匠們向世人證明,神權統治并沒有把歐洲同它的文化源頭隔絕,而是讓圣母、圣子都煥發出人性的光澤。——摘編自陳樂民、周弘《歐洲文明的進程》材料二 啟蒙思想家要求改變舊制度下的專制制度,建立新體制,利用人的理性取代神的意志,主張把人民從蒙昧無知的狀態下解放出來。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些權威是什么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從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恒的正義、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擠。啟蒙思想家正是真誠地啟發民智,要把潛藏于每個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喚出來,掙脫任何外在權威的束縛,使人類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狀態,成為敢于運用自己理性的獨立的和自由的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文藝復興“既是古典的,更是創新的”的含義,并列舉出一位這一時期的藝術巨匠。(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張。(4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共同的歷史作用。(6分)22.思想解放促進社會改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啟蒙思想不是陡然而至的,它最早出現在最先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荷蘭和英國。進入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中心轉移到法國,法國涌現了一批卓越的啟蒙思想家,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思想家以及百科全書派、重農學派等思想流派。當時,以天主教為國教的法國執行毫不寬容的宗教政策,教會的保守與腐敗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啟蒙思想家把批判的鋒芒首先指向教會和宗教。這些思想家注重理性,自然也要排斥各種壓制理性的王權、神權、特權。——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材料二 歐洲把合眾國的建立視為明證:啟蒙時代的許多思想都是切實可行的……德國作家歌德(1749—1832)曾經若有所思地對美國稱道說:“美利堅,你的那個大陸勝過我們的這個舊大陸。”——摘編自[美]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材料三 1854年,逃亡的奴隸約翰·布朗想起他是怎么“被牛皮鞭……打的”,以及監工是如何“搜捕‘逃亡的黑奴’”的。他記得,“當英國市場的棉花價格上漲時,可憐的奴隸立即感覺到了這一后果,因為他們的日子更加艱難,鞭子也不停地抽打著”。——摘編自[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啟蒙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指出合眾國的成立踐行了哪些啟蒙思想。歌德為什么說美洲大陸勝過了舊大陸 (6分)(3)分析指出材料二、材料三的矛盾之處。在該矛盾得以解決的時期,資本主義持續擴展,請另舉兩例史實論證。(4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英國實行的是二元行政體制。這種議會制下的二元行政體制是君主制長期演變的結果。原來由君主享有的權力逐漸轉移到政府和首相手中。國家元首雖然體現了國家和政權機構的連續性,但沒有權力也沒有辦法實施自己的政策,只能扮演一種象征性的國家元首角色。在英國,國王是世襲的國家元首,同時是政府首腦、國家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世俗領袖。材料二 有關征稅的所有法案應在眾議院中提出;但參議院得以處理其他法案的方式,以修正案提出建議或表示同意。經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的法案,在正式成為法律之前,須呈送合眾國總統;總統如批準,便須簽署,如不批準,即應連同他的異議把它退還給原來提出該案的議院,該議院應將異議詳細記入議事記錄,然后進行復議。倘若在復議之后,該議院議員的三分之二仍然同意通過該法案,該院即應將該法案連同異議書送交另一院,由其同樣予以復議,若此另一院亦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該法案即成為法律。——摘編自《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國王的職能。(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上述法律的基本要點,并分析其體現的原則。(6分)答案:1.D 材料中的言論反映了追求財富的正當性,符合人文主義的世界觀,人文主義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D項正確,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世界觀無法證明重商主義已經形成,A項錯誤。追求財富和追求享樂并非一個概念,C項錯誤。2.C 結合所學可知,西方“人文主義之父”是彼特拉克,C項正確。3.B 題干材料歌頌愛情,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發揚人文主義精神必須打破教會的神學禁錮,B項正確。4.D 題目中,天主教會認為只有教會有權解釋《圣經》,而馬丁·路德將《圣經》的解釋權交給了信徒,挑戰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D項正確。馬丁·路德并未否定基督教的基本教義,A項錯誤。“因行稱義”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主張,B項錯誤。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是啟蒙思想,C項錯誤。5.D 從材料信息可知,該事件發生于16世紀早期,主要涉及宗教領域,形成了眾多宗教流派,沖擊了羅馬天主教會權威,有利于王權的加強,由此判斷,該事件是宗教改革,D項正確。6.C 據材料信息可知,布魯諾捍衛“日心說”,否定了天主教支持的“地心說”,沖擊了天主教會的權威,故選C項。7.B 表格中的三項內容都是自然科學成就,材料說明歐洲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B項正確。科技發展有利于思想解放,但是,A項“徹底否定”說法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科學成就,不屬于技術范疇,C項錯誤。當時的天文學成就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關系不大,D項錯誤。8.B 伏爾泰認為對孔子不能當作神去敬仰,應該把孔子當作一個普通人去敬仰,連孔子都是普通人,就不應該有思想專制,即反對教會思想專制,故選B項。9.A 材料中孟德斯鳩認為,如果君主違背人民的幸福,人民就有權摧毀君主的專制統治,認為人民的權力高于君主,實質上反對君主專制,A項正確。10.B 材料中的《獨立宣言》《人權宣言》分別是美國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它們宣揚的人民主權、自由平等主張都是啟蒙思想,說明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B項正確。11.A 美國沒有國王,德國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時候不是新國王,法國《法國民法典》并非國王與人民的“契約”,A項正確。12.D 從材料中各地人民對《獨立宣言》的態度可知,《獨立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共同訴求,成為北美獨立運動的旗幟,推動了北美獨立運動,D項正確。13.B 材料反映了《人權宣言》在法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因為《人權宣言》確立了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B項正確。《人權宣言》不僅影響法國大革命,A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宣布法國新的國家制度的是1791年憲法,C項錯誤。法國第一部法典是《法國民法典》,D項錯誤。14.C 據材料信息可知,拿破侖入侵意大利后,建立共和國,廢除封建貴族特權,說明拿破侖戰爭將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傳播到其他國家,故選C項。15.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政治、財政、司法大權受到議會的監督、控制,反映當時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完善,故選C項。16.A 材料說明美國獨立后,需要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美國人民又要防止獨裁政府的出現,形成“大而不專”的中央政府,美國的做法是運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原則,A項正確。17.B 根據材料可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后投資于國家公債和私人股票的數額增加,可知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經濟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與君主立憲制無關,故A項錯誤;從材料無法判斷外國在俄國的投資環境,故C項錯誤;材料主旨不是討論國家公債與私人投資額的關系,故D項錯誤。18.B 材料強調了美國內戰對美利堅民族認同的影響,意在說明美國內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故選B項。19.C 由題干中的信息可知,這個帝國是德意志帝國,其政體的典型特征是專制為實、立憲為虛,故選C項。20.A 據所學可知,材料中的這些歷史事件,都讓這些國家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或者是加速了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它們屬于資本主義擴展,A項正確。21.參考答案 (1)含義:文藝復興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實質上是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藝術巨匠: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2)思想主張:反對君主專制,建立民主政治(或主張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分權制衡,人民主權,構建資產階級理性王國);反對權威,提倡理性主義;崇尚科學;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批判封建教會;追求平等、自由、法治。(3)歷史作用:沖擊了封建思想,打擊了天主教會;推動了思想解放;促進了人文主義(自由平等觀念)的傳播;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利于近代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歐洲社會的轉型;本質上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22.參考答案 (1)歷史背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天主教會的保守與腐敗;王權專制及封建特權盛行。(2)思想:天賦人權、權力制衡、主權在民等。理由:美國建立并頒布了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87年憲法,走上民主共和道路,而在歐洲大陸仍然是封建專制制度占統治地位。(3)矛盾:美國沒有尊重黑人的權利,違背了天賦人權等啟蒙思想的原則。示例:1861年沙皇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意大利和德意志實現國家統一,實行了君主立憲制;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仿效西方。23.參考答案 (1)職能:有名無權的虛君(或扮演一種象征性的國家元首角色);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征;成為聯系英聯邦各成員國的紐帶;維持平衡(或是英國政黨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協調者和緩沖器)。(2)基本要點:參議院或者眾議院制定法律必須另外一院同意通過,由總統簽署生效;總統否決的法案,兩院再次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無需總統簽署即成為法律。原則: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原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