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A組必備基礎鞏固
題組1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下圖的洛陽龍門石窟《楊大眼造像記》(部分)是“龍門四品”之一,記載了名將楊大眼南征凱旋,途經龍門時發愿為北魏孝文帝刻記造像。據此可知,此碑 (  )
A.印證三教并行政策推行
B.表明北魏統一說漢語
C.受到外來文化傳播影響
D.體現佛教完成本土化
2.佛典認為,雙親與孩子的關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沒有義務為父母奉獻一切。而在公元4世紀的中國,則把孝敬雙親視為佛教教義之一,只有孝順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報。這一變化反映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國化
B.藝術內容的時代性
C.佛道融合漸成主流
D.儒學喪失正統地位
3.魏源認為,老子之“自然”是“迫而后動”,老子之“無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無為”不是“枯坐拱手”,主張將“憂患意識”與“實事實功”相結合。對老子“無為”的新詮釋體現了魏源(  )
A.肯定洋務改革自強的主張
B.探索救亡圖存的經世之道
C.要求革新思想的憂患意識
D.推翻清廷腐朽統治的意愿
4.晚清近代化的過程中中國人所學習的外語有近十種,其中英語是最主要的一門外語。據統計,自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元年(1872年至1875年)僅在《申報》上刊登招生廣告的外語學館就有14所。這反映了 (  )
A.中外交流不斷加強
B.全面向西方學習
C.中英關系和諧發展
D.開放包容的政策
5.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中指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務采合中西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原本”。據此可知,梁啟超旨在(  )
A.批判傳統文化
B.推行維新變法
C.發起民主革命
D.推動思想啟蒙
6.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首版印刷1 000本,很快售罄,之后其他書社多次再版。各地的黨團組織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都將該中文首譯本作為必讀物。這主要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當時 (  )
A.改造中國的有力武器
B.倡導文學革命的重要學說
C.西方興起的主流思潮
D.社會廣泛認同的先進理論
題組2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7.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大約從3世紀開始,中國的漢字、儒學、律令制度逐漸向日本傳播,到唐代達到高峰。下列能體現“達到高峰”的史實是 (  )
A.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傳到日本
B.孝德天皇實行“大化改新”
C.貴族和莊園領主豢養大批武士
D.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統治
8.德川幕府的創建者德川家康十分重視儒家思想,提倡朱子學,并大量刊行儒學經典。當時的理學大師深受德川家康賞識,各地藩主、大名也都尊孔讀經,崇尚理學,推動了程朱理學在日本社會的普及。朱子學在日本受推崇(  )
A.增強了天皇統治權力
B.推動了日本社會轉型
C.促進了中華文化普及
D.符合統治階層的需求
9.歷史上,正是由于意大利利瑪竇等一批來華傳教士的努力,使得西方世界在新航路開辟之后認識了一個文化深厚的中國,也讓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關注一個不同文化的西方。由此可見,利瑪竇等人的行為 (  )
A.促進了東西方間的文化雙向交流
B.開啟了西方文化侵略先河
C.揭開了中意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
D.促進了西學在華廣泛傳播
10.“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說苑》。歐洲學者在17世紀用拉丁文給《論語》作注時,認為中國人心胸寬廣、有君子之德,援引了這一典故,但將其中的“弓”換成了西方騎士慣用的“盾”。這說明(  )
A.文獻轉譯曲解原著價值立場
B.文明交融推動世界文化繁榮
C.文教推廣帶有個體主觀經驗
D.文化借鑒基于特定歷史語境
B組關鍵能力提升
11.圖1為北周時期鎏金銀胡瓶,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具有波斯風格。圖2為唐代鳳首壺,工匠們把胡瓶的口沿、流、蓋做成鳳首,將手柄刻上龍紋等中國人喜愛的紋樣。這反映了(  )
A.佛教中國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B.中華文化因包容而發展
C.民族交融推動唐代文化進步
D.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
12.19世紀60年代,奕?等官員連續上奏駁斥守舊言論,他們認為天文、算學“本為儒者所當知,不得目為機巧”。他們更強調說:“借西法以印證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礙于人心士習耶。”奕?等人發表上述言論旨在(  )
A.首開國人眼界看世界
B.論證中西文化同源
C.鼓勵民間資本辦實業
D.利用西學維護舊制
13.據《日本書紀》記載,3世紀后期,日本開始采用中國漢字。4世紀時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許多與中國同樣質地、造型、紋飾的銅鏡、瓷器、陶器、金飾。這說明(  )
A.隋唐時期中、日經濟往來頻繁
B.中國對外來文化傳播與吸收并舉
C.中國文化對日本產生深刻影響
D.中國與東南亞各國聯系不斷加強
14.18世紀德意志諸侯奧古斯特二世為了得到127件中國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薩克森近衛士兵交換。作家維蘭德則化用《趙氏孤兒》的故事,虛構了一個勤政愛民的賢明君主,頌揚了他充滿儒家精神的治國方略。這些事例可以用來說明(  )
A.中國工藝水平領先世界
B.啟蒙思想來源于儒家思想
C.中西文明之間互相借鑒
D.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
C組學科素養創新
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 《格致匯編》是由英國傳教士傅蘭雅于1876年在上海創辦的科學雜志。以介紹近代科學基本知識為宗旨,用語淺近,生動可讀,適合文化程度不高、科學素養不深的平民閱讀,并設有讀者問答欄目。《格致匯編》出版60卷,主要內容有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生物學、醫學和藥物學等;另有科學人物傳記,如利瑪竇、愛迪生、李善蘭、徐壽等;還有工藝技術介紹,如啤酒、汽水、養蜂、碾米、紡織機械、火柴、望遠鏡、顯微鏡等。梁啟超評價《格致匯編》中所載望遠鏡和顯微鏡“實為世界上加無限力量”“其法尚新可讀”。
——摘編自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
材料二 《格致匯編·相互問答》提問者分布情況表
地區 上海 浙江 江蘇 廣東 福建 山東 湖北 天津 香港 遼寧 安徽 直隸 江西 北京 湖南 河南 云南 臺灣 總計
人數 52 45 34 30 28 21 16 12 6 3 2 2 2 1 1 1 1 1 258
——根據《格致匯編》整理
(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格致匯編》在傳播西學方面的特點。(4分)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格致匯編》創辦的背景及其影響。(8分)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自16世紀利瑪竇用拉丁文翻譯朱熹注“四書”后,“中國熱”興起,“中國學”正式成為歐洲顯學。到17世紀末已有數十種中國經典譯本在歐洲流行,如《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書,及《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五經,還有《樂經》《孝經》《幼學》和朱熹的著作,均被翻譯成西方多種文字在西方發行。此外,歐洲學者研究中國文化和哲學的著作不斷涌現,其影響甚至超過中國經典原著本身。
——摘編自陳超《明末清初的“東學西漸”
和中國文化對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
材料二 法國啟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論者。在他們看來,孔子的學說恰恰也是一種自然神論,他們認為,在儒家經典中經常出現的天、道、禮或理要求人們無論修身、治國,都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即理性。在啟蒙思想家看來,中國儒教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當時有觀點認為在歐洲陷于迷信腐敗的時候,中國人已經實行最有道德的純粹宗教了,因而主張以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哲學的宗教”來代替啟示的宗教。
——摘編自陳超《明末清初的“東學西漸”
和中國文化對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末清初“東學西漸”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熱”在歐洲興起的特點和影響。(8分)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C 據材料可知,《楊大眼造像記》深受佛教造像這一外來文化的影響,故選C項;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北魏統一說漢語,排除B項;佛教完成本土化是在隋唐時期,排除D項。
2.A 由材料可知,佛教向中國傳播的過程中,接受了中國的忠孝觀念,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國化進程,故選A項;佛教教義屬于宗教倫理而非藝術,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儒佛思想的融合,并未融合道教的思想,排除C項;儒學喪失正統地位是在近代的新文化運動中,排除D項。
3.B 據材料可知,魏源結合傳統儒家經世學說對道家經典進行解讀,體現了鴉片戰爭后,開明知識分子對國家救亡的探索,故選B項;魏源是地主階級抵抗派,不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排除A項;魏源是地主階級抵抗派,依然固守傳統的儒學經世觀,排除C項;魏源本質上依然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以維護封建統治為基本出發點,排除D項。
4.A 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后西學加速傳入中國,外語也隨之在中國傳播,且在近代中國傳播的外語種類多、涉及面廣,側面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強,故選A項;材料僅強調外語在中國的傳播,排除B項;近代英國侵略中國,中英關系并不和諧,排除C項;清朝統治者頑固守舊,并未采取開放包容的政策,排除D項。
5.D 據材料可知,梁啟超針對民眾思想保守、對民權國事漠不關心的社會實際,主張啟發民眾智慧,以提高民眾覺悟,推動思想啟蒙,故選D項;材料強調進行思想啟蒙,與批判傳統文化無關,排除A項;維新變法在1898年已經失敗,排除B項;民主革命指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排除C項。
6.A 《共產黨宣言》的暢銷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成為改造中國的有力武器,故選A項;倡導文學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無關,排除B項;西方興起的主流思潮是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不是馬克思主義,排除C項;當時馬克思主義沒有得到社會廣泛認同,排除D項。
7.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孝德天皇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故選B項;秦漢之際,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傳到日本,排除A項;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排除C項;12世紀末,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統治,排除D項。
8.D 據材料可知,日本統治階層推崇儒家思想,是因為理學符合統治者強化統治的需求,故選D項;日本幕府時期是將軍掌握實權,天皇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排除A項;推動日本社會轉型的是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排除B項;日本普及的是程朱理學,而非整個中華文化,排除C項。
9.A 據材料可知,利瑪竇等傳教士的行為促進了東西方世界的相互認識,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故選A項。
10.D 據材料可知,歐洲學者在傳播中國文化時,同時將一部分歐洲表述習慣融入其中,以便于歐洲人的理解和傳播,這說明當時歐洲學者對中華文化的借鑒是建立在當時歐洲特定的歷史語境之下,故選D項;歐洲學者只是將一些特定專有名詞替換成歐洲人便于理解的語言情境,并不會影響原著的價值立場,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歐洲學者對中華文化的借鑒,無法體現世界文化繁榮,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文教推廣帶有個體主觀經驗,排除C項。
11.B 據材料可知,唐代的工匠們將波斯風格的胡瓶融入中國的傳統紋樣,凸顯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說明中華文化因包容而發展,故選B項。
12.D 根據材料可知,奕?等人雖提出學習西方的先進器物,但也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故選D項。
13.C
14.D 據材料可知,當時中國的手工業產品和儒家思想在歐洲受到了廣泛推崇,體現了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影響明顯擴大,故選D項;材料并未就中國的制瓷技術與其他國家進行對比,無法體現“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A項;啟蒙思想家只是將儒家思想當成推廣啟蒙思想的手段,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借鑒,排除C項。
15.參考答案 (1)特點:傳播內容以西方近代科學為主;傳播對象關照了底層平民的需求;傳播地區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傳播過程中,注重與讀者的互動交流。
(2)背景:近代通商口岸的開辟;不平等條約允許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洋務運動的開展;西學東漸的時代環境。
影響:增長了國人的見識;促進中國近代科技的進步;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客觀上也便利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滲透。
16.參考答案 (1)背景:明末清初,理學是中國官方主流意識;新航路開辟;傳教士對儒家經典的譯傳;歐洲人文主義的傳播和發展。
(2)特點:以傳播儒家倫理道德為主;過度美化儒家思想;持續時間長。
影響: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在歐洲的傳播;為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神學和王權提供了思想武器。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贺州市| 弥渡县| 华坪县| 永寿县| 舞阳县| 巨鹿县| 石门县| 册亨县| 秀山| 三河市| 惠水县| 宜黄县| 修水县| 宁海县| 故城县| 榆林市| 襄城县| 婺源县| 永川市| 苏州市| 白沙| 调兵山市| 和田市| 保定市| 阿勒泰市| 全南县| 合山市| 融水| 神池县| 扎赉特旗| 大城县| 峡江县| 黑山县| 辉南县| 界首市| 三原县| 德惠市| 潍坊市| 农安县|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