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古代西亞文化1.公元前18世紀,西亞地區的一部法典規定:“此后千秋萬世,國中之王必遵從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銘刻的正義言詞,不得變更我所決定的司法判決,我所確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壞我的創制。”這一規定( )A.強調波斯君主專制的權力來源B.宣示了古巴比倫國王的至上權威C.標榜亞述帝國君主的軍事成就D.規范了埃及對尼羅河流域的統治2.初創之時的楔形文字僅是一種記賬的工具,樸素而簡陋。其后,兩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來輔助記憶。接著,楔形文字成為記錄口頭語言的工具。后來,楔形文字成為表達和溝通思想的工具。這表明 ( )A.文字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B.文字的功能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C.文字產生后就具備了完善的功能D.文字的書寫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演變3.史詩《吉爾伽美什》中提到人類觸犯了天神,天神決定要降災于人。由于吉烏蘇德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誠,天神把消息告訴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災難。當洪水降臨之時,唯有吉烏蘇德拉和他的船只幸存。這一傳說( )A.證明了古代世界洪災頻發B.體現蘇美爾人生死無常的生命觀C.影響了古代歐洲文化發展D.推動古巴比倫重視興修水利工程4.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第113條規定,債權人未征得債務人的同意,不能擅自到債務人谷倉或谷場去取谷物,否則應被檢舉,并應交還其全部所取之谷,且喪失其全部所貸之物。這一規定旨在( )A.維護私有財產權益B.彰顯統治者的地位C.強化法律執行效力D.限制債權人的盤剝題組2 古代埃及文化5.在古代近東地區廣為流傳的西亞巴奧神,因職司與埃及的塞特神一樣都是暴雨之神而被埃及人所接納;西亞地區的阿斯塔特女神同樣也被請進埃及的神廟之中,受到埃及人的膜拜。這表明古代埃及 ( )A.文明發展缺乏主體性B.宗教影響了文明發展歷程C.吸收包容外來的文化D.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一體化6.莎草紙起源于古代埃及,在干燥的環境下有千年不腐的特點。在公元前650年左右,古埃及人將這種書寫紙出口到古希臘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地區,甚至遙遠的歐洲內陸和西亞地區,歷時3 000年而不衰。據此可知,莎草紙( )A.提升了古代埃及國際地位B.是古代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來源C.促進了文明的交流傳播D.代表最早的成熟的造紙技術7.作為埃及著名的神廟,卡爾納克神廟給人的感覺就是夸張,且不說塔門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連多柱式大廳中的134根圓柱子,每根“盛開”的蓮花大圓柱頂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數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方尖碑,碑高約29米,重約323噸,象征著女王在埃及的權威。這說明( )A.古代埃及統治深受宗教影響B.神廟富甲一方,勢力強大C.古埃及人以此宣揚來世說D.豪華的陵墓建筑備受歡迎題組3 阿拉伯文化8.阿拉伯學者在翻譯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地區的哲學、文學、數學著作的基礎上,通過改造和創新,撰寫了大量的哲學和科學著作,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大發展。這表明,阿拉伯文化( )A.融合了多種文明的特質B.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C.局限于哲學與科學領域D.缺乏自身的民族特色9.中古時期的阿拉伯人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學家的“圖斯雙圓”理論出現在3個世紀后的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中,現代天文學家中的很多名稱和術語來自阿拉伯天文學家。這說明( )A.古代阿拉伯人創立了近代的自然科學B.阿拉伯文化是近代天文學的淵源之一C.古代阿拉伯人將科學進行了學科分類D.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進的文化10.在桑海帝國皇帝穆罕默德·杜爾(1493—1528年在位)統治時期,經營撒哈拉商路的阿拉伯商人在桑海帝國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杜爾還前往麥加觀摩學習,把“哈里發”的稱號帶回桑海帝國。這可用于說明( )A.阿拉伯文明對西非的影響B.環印度洋貿易得到發展C.阿拉伯帝國對桑海的統治D.伊斯蘭教在東非的傳播B組關鍵能力提升11.《漢謨拉比法典》中出現了專職法律事務的官員。但法典第2條卻規定“無故以符咒蠱惑他人時,受蠱人應……投入河中”。由河神加以處決,是因為時人相信神喜歡正直無罪者,對于侵犯神明及邪惡的人則深惡痛絕。由此可知,該法典( )A.仍然具有原始特性B.注重調和社會矛盾C.體現商品經濟發展D.明確界定法官職責12.蘇美爾人利用兩河流域豐富的蘆葦稈在泥板上書寫,《吉爾伽美什》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莎草制作紙張,阿拉伯人繼承融合了周邊文化遺產,創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樣的且各自獨立發展B.不同的生存條件會產生不同的文化類型C.世界各地共同推動人類文化的繁榮發展D.區域文化發展是與其他區域交流的結果13.帕爾米拉是由阿拉伯沙漠游牧部落建立的綠洲商貿城市。這里的羅馬式的柱廊、希臘式的神廟與帕爾米拉人崇拜的本土神祇融為一體,其浮雕和壁畫中的騎射手形象則是汲取帕提亞和薩珊波斯軍事文化的結果。帕爾米拉的市政建設反映出( )A.王權和神權的高度結合B.歐亞文明的交流與互鑒C.羅馬在近東的政治博弈D.文明和野蠻的混合崇拜14.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創建了專門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學者研究的繆斯宮,是當時地中海地區的學術中心;830年,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麥蒙在巴格達創建了綜合性學術機構——“智慧宮”,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兩個機構的建設( )A.推動了歐洲文化的發展B.促進了文藝復興的興起C.刺激了封建經濟的發展D.保留了希臘城邦的特征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從8世紀中后期到10世紀前期約150年左右的時間里,一批阿拉伯學者廣泛地翻譯周邊一些文明地區的書籍,史稱“百年翻譯運動”。阿拉伯帝國“百年翻譯運動”概況時間 8世紀中期—9世紀前期 9世紀前期—9世紀中后期 9世紀中后期—10世紀前期內容 天文學、數學、醫學 哲學、自然學 重譯、校訂來源 印度、波斯 古希臘 前人譯著成果 托勒密的《天文大集》、印度科學文獻等 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篇》《物理學》《倫理學》等 修訂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校對《倫理學》等——摘編自楊俊皎《中世紀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材料二 阿拉伯半島周圍的許多地方,如尼羅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等幾條大河流域都是當時世界上文化先進的地區。8世紀中后期到10世紀前期,統一的宗教與語言以及勃勃向上的社會需要相應的文化來支持,哈里發對此大為重視,國家巨款投資建立機構,各方聘請人才專職進行翻譯工作,翻譯過程中阿拉伯人用價格相對低廉的紙張代替了昂貴的羊皮紙。無獨有偶,11世紀末至13世紀末,在西方世界興起了又一次規模宏大的翻譯運動,這次翻譯運動是從阿拉伯語到拉丁語的翻譯,古希臘與阿拉伯的科學與哲學大量涌向西方。——摘編自佘莉《輝煌的阿巴斯——從“百年翻譯運動”看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國“百年翻譯運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百年翻譯運動”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8分)16.“金字塔”作為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承載著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在埃及吉薩發現的新墓群的隨葬品中發現大量測量、計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此外,還發現了原始的金屬手術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后得到醫治的痕跡,說明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醫療待遇,而奴隸是不可能得到這種待遇的。通過對這些遺跡測算,共有大約2萬名勞工參與建造金字塔,他們的生活費用由其家鄉的富裕家庭承擔。材料二 1560年,瑞士鐘表匠布克在游覽金字塔時,做出一個石破天驚的推斷:金字塔的建造者,絕不會是奴隸,而只能是一批歡快的自由人。布克原是法國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對羅馬教廷的刻板教規,鋃鐺入獄。在獄中,布克發現無論獄方采取什么高壓手段,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誤差低于1/10秒的鐘表;而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輕松制造出誤差低于1/100秒的鐘表。(1)根據材料一,指出考古學家提出的關于金字塔建造者的新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埃及金字塔建造的社會條件。(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布克做出這一推斷的因素。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人們關于“金字塔建造”新看法的認識來源。(8分)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1.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意在宣揚君權神授和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和權威,故選B項。2.B 楔形文字由被用來記賬到輔助人們記憶,再到記錄口頭語言,最后成為表達和溝通思想的工具,可以得出文字的功能是不斷豐富完善的,B項正確;A、C兩項說法絕對,排除;材料沒有體現文字由繁到簡的演變過程,D項錯誤。3.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吉爾伽美什》是古代西亞的文化成就,在與經常泛濫的洪水斗爭過程中,誕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傳說,該傳說通過史詩《吉爾伽美什》被古代希伯來人繼承,并傳到古代希臘人那里,于是有了流傳至今的洪水傳說,因此,這一傳說影響了古代歐洲文化發展,故選C項。4.A 據材料可知,法典明確保護債務人對谷物的所有權,反對任何不經債務人同意前提下對谷物的占有,體現了法典對私有財產的維護,故選A項;材料主要調節的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不涉及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法律的執行效力主要體現在執法機關對法律的執行過程上,材料無法體現,排除C項;債權人占有債務人的谷物,是為了彌補債務損失,不屬于“盤剝”的性質,而且材料也并未說明谷物占有的具體數量,排除D項。5.C 據材料可知,古代埃及接受了西亞地區的神,并加以膜拜,體現了埃及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故選C項;“缺乏主體性”不符合史實,古埃及文明為世界重要文明之一,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埃及,不能體現整個文明發展歷程被影響,排除B項;“世界文化的一體化”表述夸大,且不符合史實,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而非一體化,排除D項。6.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莎草紙傳到古希臘、歐洲內陸和西亞等地,可以推動其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傳播,故選C項;材料并未涉及古代埃及國際地位問題,排除A項;“最重要”不符合史實,古代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排除B項;從材料無法看出造紙技術是否成熟,排除D項。7.A 從題干中可看出卡爾納克神廟給人以高大夸張的感覺,尤其是女王的方尖碑更為厚重高大,這些均可以說明古代埃及以法老為代表的統治者通過宏偉的神廟建筑加強統治,故A項正確;從題干中無法看出神廟勢力強大,B項錯誤;題干中未涉及來世說,C項錯誤;卡爾納克神廟不屬于陵墓建筑,D項錯誤。8.A 據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融合了多種文明的特質,如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地區的哲學、文學、數學著作,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大發展,故選A項;沒有比較,得不出“世界領先”的結論,排除B項;除了哲學與科學,阿拉伯文學也有突出成就,排除C項;阿拉伯文化是在多種文明基礎上的創新,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如《天方夜譚》,排除D項。9.B 題干中主要闡述了中古時期阿拉伯人的科學成就及其對后世天文學的重大影響,故B項正確;近代自然科學是在16—17世紀興起的,故A項錯誤;題干中雖然涉及阿拉伯人取得的科學成就的領域,但不能因此得出是古代阿拉伯人將科學進行了學科分類,故C項錯誤;題干中強調阿拉伯人在科學的某些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但不能因此得出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進的文化的結論,故D項錯誤。10.A 據材料可知,在阿拉伯商人的推動下,阿拉伯文明對桑海帝國產生了重要影響,故選A項;材料僅呈現了在阿拉伯商人的推動下,阿拉伯地區的文明對西非產生了影響,而不是整個環印度洋的貿易,排除B項;阿拉伯帝國未曾實現“對桑海的統治”,排除C項;桑海帝國位于西非地區,而非東非,排除D項。11.A 據材料信息可知,《漢謨拉比法典》中出現了專職法律事務的官員,但同時法典中還有神明審判的相關規定,這表明法典仍然具有原始特性,故選A項;社會矛盾是指社會各階級或階層的種種沖突,材料未體現如何調和社會矛盾,排除B項;材料信息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態無直接關聯性,排除C項;材料只能說明《漢謨拉比法典》中出現了專職法律事務的官員,但并未明確界定其具體職責,排除D項。12.B 據材料可知,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受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生存條件的影響,產生了不同的文化類型,故選B項;世界各地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但也存在相互交流,各自獨立發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不同地區的文化發展類型,沒有描述世界各地共同推動人類文化的繁榮發展,也無法判定地區之間是否存在區域交流,排除C、D兩項。13.B 據材料可知,帕爾米拉的市政建設反映出歐亞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故選B項;材料體現不出“王權”,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文化現象,未提及政治博弈,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野蠻”,排除D項。14.A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城創辦的繆斯宮收藏了文化珍品,推動了包括歐洲在內的地中海周邊地區學術的發展,阿拉伯帝國的“智慧宮”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東方文化向歐洲傳播,所以兩者都推動了歐洲文化的發展,故選A項。15.參考答案 (1)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翻譯的文獻傳承自各個文明古國;翻譯內容豐富、成果顯著。(2)原因:阿拉伯半島地理位置優越;社會發展的需求;統治者的重視;造紙術的傳入。貢獻:保存了東西方古典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16.參考答案 (1)新觀點: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勞工,而非人們普遍認為的奴隸。社會條件:古代埃及奴隸制經濟迅速發展;法老對全國實行專制統治;古代埃及陵墓文化提供文化基礎;幾何、天文等科技的發展。(2)因素: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促進個性解放;布克的人生經歷。認識來源:考古發掘的新成果;個人的生活經驗與所處的社會環境。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