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古代印度文化1.古印度時期,進行城市建設需要用大量數字來計算,而石子計數和結繩計數這兩種方式因效率過于低下而不適用。公元前3世紀,古印度婆羅門發明計數符號并逐漸被廣泛使用。這可用于說明( )A.古印度藝術與宗教有關B.古印度文明世界領先C.社會需求助推科學發展D.種姓制度具有優越性2.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規定:婆羅門窮困時,可完全問心無愧地將其奴隸首陀羅的財產據為己有,而國王不應加以處罰,因為奴隸沒有任何屬于自己所有的東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奪取的任何所有物。這表明( )A.種姓制度受到法律保護B.財產多寡是劃分種姓的依據C.法律注重維護私有財產D.婆羅門掌握古印度經濟大權題組2 古代朝鮮和日本文化3.高麗王朝的《高麗律》規定:“年古七十以上父母無守護,其子孫犯罪應配島者,存留孝養?!睋份d,高麗“刑無慘酷之科,唯惡逆及罵父母者斬”。這表明高麗王朝( )A.法律的禮法融合特征B.以立法保護弱勢群體C.社會各階層推崇儒學D.民族孝文化歷史悠久4.《高麗史》記載:“高麗太祖開國之初,參用新羅、泰封(朝鮮半島政權)之制,設官分職,以諧庶務。然其官號或雜方言,蓋草創未暇革也。”這說明高麗( )A.受到儒學深刻影響B.承襲本土文化C.全面仿效唐朝制度D.中央集權強化5.中國儒家認為“百行孝為先”,而日本武士道在形成之際就將“忠”凌駕于“孝”之上,還強調“義”“仁”“勇”“克己”等武士品質。這說明日本武士道的出現 ( )A.適應了日本政治發展態勢B.否定了中國的儒家文化C.意在阻滯中華文化的傳播D.沖擊了神道信仰體系6.以下是某同學的資料卡片4世紀末,儒家的《論語》等經書傳到日本6世紀以后,儒學在日本貴族階層之間傳播7世紀初,日本圣德太子制定了受儒學影響的《十七條憲法》13世紀時,日本僧人從中國帶回理學,在民眾中得到傳播和發展上述史實,反映了( )A.古代日本沒有形成本土文化B.中華文化對古代日本影響深遠C.日本對中國文化全方位吸收D.儒學對日本上層社會影響廣泛7.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說:法隆寺有48座佛教建筑,它們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標志著藝術史和宗教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即再現了中國佛教建筑與日本文化的融合。這說明( )A.日本的佛教建筑藝術起源于中國B.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C.日本佛教建筑深受中國文化影響D.法隆寺由日本政府為鑒真所建8.9世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繪是專供貴族鑒賞和在上層社會中盛行的一種帶有濃厚裝飾性的藝術;而17世紀開始興起的浮世繪則是表現民間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種藝術形式。日本繪畫的這一發展歷程實質上反映了( )A.市民文化的高漲B.資產階級的藝術追求C.唐朝文化的深遠影響D.文明開化的社會變遷題組3 美洲印第安文化9.美洲圣勞倫佐文化遺址具有如下特征:·農業出現之前已經開始定居生活,培育玉米是為了用莖稈釀酒宴饗而非生計·長途販運不會顯著提高商品價格,大量羽毛制作的羽冠、頭盔更具有奢侈品性質據上表可推知,當時圣勞倫佐( )A.興建大型公共建筑B.注重興修水利工程C.尚未具備文明形態D.土地兼并現象嚴重10.下圖所示為瑪雅人雨神(是一個與播種豐收、五谷豐登有關的神祇)像杯。該文物可用于研究古代瑪雅( )A.農業生產力水平B.農業文明的地位C.科學技術的起源D.自然環境的狀況B組關鍵能力提升11.凡遇有重大訟事,古印度國王將親自或委任一位博學的婆羅門審理案件,并有三位精通吠陀經的婆羅門做助手,證據主要采取神明裁判。這反映出古印度( )A.婆羅門教教權的獨尊B.各種姓地位不平等C.司法實踐體現宗教色彩D.實行中央集權統治12.372年,高句麗設立太學,作為國家的教育機關,以傳播漢學為主要內容。大化改新以后,日本仿效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設立太學,在地方設國學,學習《史記》《漢書》《禮記》《尚書》等中華傳統經典著作。這反映了( )A.華人移民的歷史貢獻B.東亞各國文明的相互交融C.中華文明的輻射作用D.東亞政治一體化趨勢加強13.7世紀,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頒布《改新之詔》,效仿唐朝制度實行“八省百官”制和“國郡里”制,對官吏實行“食封”和“俸祿”。這表明( )A.樹立了天皇的絕對權威B.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集權行政體制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D.王室積極謀求中日國家對等關系14.下表是某學者對古代拉丁美洲文明研究內容的節選。據此判斷,該學者主要強調的是拉丁美洲 ( )農業 他們修筑的梯田和灌溉工程是舉世無雙的;自主栽培了許多農作物,如玉米、花生、辣椒、煙草等;沒有馬、牛等大牲畜,馴養了小型牲畜駱馬、羊駝宗教 信仰 沒有佛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印記,只崇拜自然神,如太陽神、雨神等建筑 金字塔呈截面形,其上建有廟宇交通 沒有發明輪子和車,馱運物品使用人力或小型牲畜A.文明的先進性 B.文明的獨特性C.文明的局限性 D.文明的保守性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孔雀帝國時代,保存了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細的雕刻和優美的繪畫。壁畫雖然大部分已經毀壞,但僅就所殘存的部分來看,其高超的藝術是很令人驚訝的……保存有不少醫學知識。材料二 據史料記載,儒學最先傳入的是朝鮮半島。儒學傳入朝鮮后,經過朝鮮學者的理解消化,已深深融進朝鮮的傳統文化中,影響著朝鮮的社會發展,并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鮮儒學。朝鮮文化在與儒學的融合中逐漸形成本土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百濟、新羅對峙時期為朝鮮儒學的萌芽期,統一新羅時期為朝鮮儒學發展期,高麗前期為朝鮮儒學的進一步發展期。在每個時期,儒學對于朝鮮的政治、教育及社會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儒學相近又有所差異的朝鮮儒學,成為朝鮮思想文化發展、進步不可或缺的深層動力。——摘編自陳放《論朝鮮文化與儒學的關聯》(1)根據材料一,指出孔雀帝國時代印度文化的特征。(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朝鮮文化與儒學的關聯。(8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時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稱為“唐風時代”。日本文人以讀唐詩做漢詩為榮,書法和繪畫也多取法唐代。國學中講授的課程以儒家經典為主。材料二 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漢字,后來根據日本語言的發音,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材料三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沒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沒有吸收中國傳統的“易姓革命”的思想。(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時期為什么稱為“唐風時代” (4分)(2)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樣的特點 這一特點對當時日本歷史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8分)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1.C 據材料可知,城市建設的需要催生了計數符號,即社會需求助推科學發展,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科學發展,而非藝術,排除A項;沒有比較,得不出“領先”的結論,排除B項;婆羅門發明計數符號并不能說明種姓制度具有優越性,排除D項。2.A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在對所有權的規定上,《摩奴法典》對不同的種姓有著截然不同的規定,婆羅門的特權被法典保護,說明種姓制度受到法律保護,A項正確;種姓制度是世襲的,與財產多寡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法律沒有保護首陀羅的財產,排除C項;題干表明法律允許婆羅門剝削首陀羅,并沒有體現婆羅門掌握了經濟大權,排除D項。3.A 據材料可知,高麗王朝的法律和史書中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孝道,反映了高麗王朝法律的禮法融合特征,故選A項;高麗王朝以立法維護儒家思想的價值體系,強調對父母的孝道,不屬于保護弱勢群體的內容,排除B項;“社會各階層推崇儒學”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高麗王朝的孝文化來自中國儒家思想,“民族孝文化歷史悠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4.B 據材料可知,高麗開國初期,借鑒了新羅、泰封(朝鮮半島政權)的制度,說明其承襲本土文化,故選B項;受到儒學深刻影響與“參用新羅、泰封(朝鮮半島政權)之制”不符,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涉及高麗學習效仿唐朝制度的內容,排除C項;中央集權強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5.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武士道特別強調武士階層的忠誠品質,這是為了服務于勢力強盛的封建領主階層,適應了日本政治發展態勢,故選A項;日本屬于東亞文化圈,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武士道強調的“忠”“孝”“義”“仁”“克己”等思想是對儒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排除B項;武士道的出現意在要求武士忠誠于自己的主人,維護領主統治,并不是為了阻滯中華文化的傳播,排除C項;武士道是在神道基礎上形成的,排除D項。6.B 據材料信息可知,從公元4世紀到13世紀,儒學傳入日本并廣泛傳播,說明中華文化對古代日本影響深遠,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對古代日本的影響,沒有體現古代日本形成本土文化,排除A項;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是有選擇地吸收,不是全方位吸收,排除C項;據材料可知,儒學不僅對日本上層社會有影響,而且在民眾中也得到傳播和發展,排除D項。7.C 題干強調法隆寺“再現了中國佛教建筑與日本文化的融合”,也就是體現了日本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故C項正確;日本的佛教建筑藝術起源于中國的說法錯誤,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故A項錯誤;法隆寺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代表,故B項錯誤;題干中沒有涉及法隆寺的興建與鑒真的關系,故D項錯誤。8.A 據材料可知,大和繪屬于貴族畫,浮世繪則屬于民間風情畫,因此從大和繪到浮世繪的發展體現了城市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高漲,故A項正確;17世紀的日本還沒有出現資產階級,故B項錯誤;從題干中無法看出日本的繪畫與唐朝文化的關系,故C項錯誤;日本的文明開化是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故D項錯誤。9.A 據材料可知,在圣勞倫佐文化遺址中有農業生產、定居生活、長途販運和奢侈品性質物品等相關信息,說明這一地區有較高程度的經濟發展水平,這為興建大型公共建筑提供了有利條件,故選A項;水利工程主要是服務于農業生產,這與表格中長途販運的信息不符,排除B項;圣勞倫佐文化遺址已經具備文明形態的特點,排除C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土地所有制的形態,因此,體現不出土地兼并現象嚴重的問題,排除D項。10.B 據材料可知,瑪雅文明有祈求豐收的雨神,說明農業生產在當時瑪雅人的生活中占很大比重,故選B項;材料只提到瑪雅人雨神像杯,無法得知其農業生產力水平,排除A項;該文物并未體現其時間,無法得知起源,排除C項;材料只是一個雨神像杯,而自然環境包含氣候、地理地貌、水文等多個方面,排除D項。11.C 材料說明其司法實踐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故選C項;題干并未將印度的婆羅門教與其他宗教進行對比,所以無法得出婆羅門教教權獨尊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司法實踐體現宗教色彩,與各種姓地位不平等無關,排除B項;題干并未提到印度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所以無法得出實行中央集權統治的結論,排除D項。12.C 材料內容反映出中華文化對高句麗、日本等地的輻射作用,反映出中華文明圈的形成,故C項正確;材料內容反映的是高句麗、日本等地學習中華文化,不是華人移民向外傳播中華文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文化對高句麗、日本等地的影響,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B項;材料未反映東亞地區政治一體化,這一說法也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13.B 由材料可知,日本效仿唐朝中央集權官僚體制,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集權行政體制,故選B項;A項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全面效仿”說法絕對化,排除;材料無法體現王室對中日關系的立場和態度,排除D項。14.B 據材料可知,相比于其他文明來說,拉丁美洲培育了獨有的農作物,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崇拜,在建筑上類似于埃及金字塔,但是形狀和結構又截然不同,也沒有馴服大型動物和出現馬車,體現了拉丁美洲文明的獨特性,故選B項;拉丁美洲的整體社會發展程度相對于其他大陸的文明程度較低,材料只是突出拉丁美洲文明的獨特性,排除A項;不同文明的特點體現了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獨特性,不存在局限性的說法,排除C項;材料中拉丁美洲文明始終在向前發展,只是發展的速度比較緩慢,這是主客觀因素共同導致的,不是文明保守性的體現,排除D項。15.參考答案 (1)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影響印度的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諸多方面。(2)朝鮮儒學源自中國儒學,又有所發展,中國儒學對朝鮮統治理念、道德秩序、教育制度等的發展均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16.參考答案 (1)這一時期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詩、書法、繪畫、儒家學說等。(2)特點:日本是一個善于模仿、積極學習其他民族長處的民族。作用:把中國的先進制度和文化帶回日本,促進了日本的變革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經過大化改新,完備了國家體制,確立了天皇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地位,跳躍式地實現了歷史的一次重大改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