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1.據聯合國人口署統計,國際移民在1970年只有8 200萬人,2000年增至1.75億,1980—2000年,發達國家接納移民從4 800萬增至1.1億,發展中國家接納移民從5 200萬增至6 500萬。這一現象反映出( )A.當代難民群體在持續擴大B.經濟全球化在加速發展C.移民社會形成了多元文化D.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2.據統計,1990年發達地區國際遷移人口占其總人口的4.5%,發展中地區占1.6%。這一比例在大洋洲為18%,西亞為11%,北美洲為8.6%,歐洲傳統的市場經濟國家占6%以上。這表明當代國際移民 ( )A.流向強國是絕對主流B.導致多國文化多元化C.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D.推動了國際人口增長3.下表是某學者關于美國外來移民的社會地位變動的研究結論。這一結論突出說明( )時間 地位1789—1880年 是備受歡迎的財富1880—1924年 逐漸被看作是“威脅”而加以限制1924—1934年 在美國的地位較低A.社會環境影響外來移民地位B.美國的勞動力資源日趨短缺C.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移民數量D.世界形勢變化制約移民走向4.1880年后,西歐和北歐移民美國的人數開始減少,由來自東歐和南歐的移民取代。新來的移民使本地人及較早來的移民處于不利的地位,從他們手里拿走了大量的工作,成為當時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反映了這些新移民( )A.拒絕承受比其他人待遇差的工作B.為美國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C.為美國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D.挑撥美國政府與早期移民的矛盾題組2 難民的困境和救助5.20世紀后,世界難民問題日益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地區。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國內外政治局勢變遷B.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C.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D.時代主題發生了變化6.自2016年以來,聯合國難民署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的支持下,成功為數十萬名非洲、亞洲和中東地區的難民和境內流離失所者提供援助。由此可知,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的創立( )A.推動了國際關系民主化B.有利于維護世界的穩定C.增強了聯合國的影響力D.制約了霸權主義行為7.2019年,聯合國難民署發布了《全球趨勢報告》,截至報告統計時,有近7 08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這一數字是20年前的兩倍,比一年前增加了230萬。這表明( )A.聯合國難民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B.宗教矛盾和地區沖突無法解決C.難民問題成為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D.實現了跨區域人員的自由流動8.聯合國難民署《2017年全球趨勢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 850萬人因戰爭、暴力沖突與迫害被迫逃離家園。這一數字相當于泰國的總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50%。這反映了( )A.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難民的主要產生地區是非洲和東南亞B.聯合國難民署是協調處理難民問題的專門組織C.暴力沖突與迫害是造成難民問題的最主要因素D.聯合國對難民問題非常重視但是仍然任重道遠題組3 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9.1970—2000年,美國跨族婚姻從30萬宗發展到310萬宗,主要分布在移民集中地區,產生了700萬“多種族人”。1990年的人口普查時,有130萬的美國白人理不清他們的族裔,干脆就填“美利堅族裔”。這表明人口遷移( )A.消除了種族歧視B.改變了移民結構C.顛覆了婚姻觀念D.加速了族群交融10.自2000年以來,新加坡政府大幅放開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當地。通過挨家挨戶地家訪,邀請新移民參與社區活動,同時在各選區定期舉辦典禮,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頒發公民證書。這些活動 ( )A.旨在提高社區自治水平B.助推國家工業化實現C.重在維護文化的多樣性D.增進移民的國家認同B組關鍵能力提升11.美國的《1952年移民法》的第一項規定,每年移民限額的50%將用于吸引外來人才……凡申請第一優先原則者,必須“受過高等教育、有技術培訓的經歷、專業化經驗或特殊才能,其服務為美國之急需”。材料說明美國( )A.打通了國際高級人才市場B.是由眾多移民組成的國家C.人才政策受國際局勢的影響D.加強對中間地帶的文化滲透12.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 )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13.20世紀70年代,西歐國家相繼采取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推行不同文化群體的和諧相處。但21世紀以來,一些國家又轉向融合政策,目的在于促進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滲透,提升外來移民對本土文化的接受程度。影響西歐國家文化政策變化的突出因素是( )A.各種矛盾沖突B.宗教信仰不同C.文化認同問題D.教育程度差異14.1984年,新加坡成立25周年時,新加坡國立大學籌辦了一項題為“儒學在新加坡”的展覽,把儒學在新加坡傳播和發展的歷史劃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儒學在民間振興的時期(19世紀至1982年);二是朝野同倡的儒學發展時期(從1982年開始)。該展覽反映了( )A.儒學是新加坡的治國思想B.新加坡文化的包容性特征C.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形成D.儒學增進新加坡文化認同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在20世紀以前,由于美國的勞動力不敷經濟發展的需要,各級政府遂以廉價出售土地等優惠政策吸引歐洲移民。美國充裕的土地和較高的薪金對歐洲移民產生了較大的吸引力。……在19世紀50年代的十年間,入境移民突破250萬大關,到19世紀80年代達到524萬,1901—1910年又躍至879.5萬,達歷史最高水平。在這一時期,移民主要來自歐洲。——摘編自梁茂信《美國移民史新論》材料二 美國國會于1965年10月頒布了《外來移民與國籍法修正案》,1965年法案生效后,移民的技術構成明顯提高。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典等國的移民中,技術類移民分別占72%、41%和32%,在亞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別占40%和49%,高于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摘編自梁茂信《美國移民史新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歐洲人大量移民美國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后半期美國移民技術構成明顯提高產生的影響。(6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一系列國際法律文件一致確立以平等原則和非歧視原則為基礎,保障“人人”“所有人民”“任何人”享有普遍的、不可分割的基本權利,因而所有移民都被納入平等保護范疇,彰顯了人權主體與內容的普遍性。2016年9月,第7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關于難民和移民的紐約宣言》(以下簡稱《紐約宣言》)。這一宣言重申了聯合國核心人權公約的各項宗旨與原則,強調充分保護與尊重所有移民及難民的人權和基本自由,建議采取以人為本、體貼、人道、有尊嚴、促進性別平等、及時性等諸多理念相結合的方法來應對全球移民與難民問題。《紐約宣言》為全球移民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與指導方法,彰顯了國際社會集體介入與處理移民與難民大規模流動這一全球性挑戰的決心。——摘編自郝魯怡《全球移民治理的人權方法——從碎片化到整合的艱難進程》(1)根據材料,分別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的法律文件和《紐約宣言》在移民治理(難民救助)方面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影響國際移民治理(難民救助)的重要因素。(6分)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1.B 人口全球性流動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B項;材料中的人口流動屬于移民,而非專指難民,排除A項;材料論及的內容與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無關,排除C項;多極化指多個政治力量形成的國際格局,排除D項。2.C 據材料可知,國際移民在各地的比例不盡相同,體現了國際移民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故選C項;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潛力也吸引了外來人口,流向強國是絕對主流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導致多國文化多元化是國際人口遷移的影響,這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國際人口增長,排除D項。3.A 材料表明移民的社會地位發生變化,故選A項;“加以限制”說明此時美國勞動力資源充足,排除B項;材料無法說明經濟水平與移民數量的關系,排除C項;表格中沒有世界形勢變化的信息,無法把世界發展與移民走向聯系起來,排除D項。4.C 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推斷,這些來自東歐及南歐的移民,由于語言不通、教育程度不高,加之原本比較窮,因而賤價求工,“使本地人及較早來的移民處于不利的地位”,從而為美國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故選C項。5.A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歐洲戰爭不斷,因此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地區局部沖突仍舊存在,因此難民來自這些地區,因此國內外政治的變遷影響了難民現象,故選A項。6.B 據材料可知,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為發展中國家難民和境內流離失所者提供援助,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維護世界的穩定,故選B項;國際關系民主化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并未說明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是聯合國創立的,排除C項;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對難民和流離失所者的援助,不是以制約霸權主義行為為宗旨,排除D項。7.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由于宗教沖突、戰爭以及恐怖襲擊,當今世界難民問題非常嚴重,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故選C項;發布《全球趨勢報告》說明聯合國對難民的關注和重視,排除A項;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單單是宗教矛盾和地區沖突,排除B項;“自由流動”與“被迫流離失所”不符,排除D項。8.D 據材料可知,聯合國難民署對難民問題調查、統計,在對難民的救助上做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解決難民問題任重道遠,故選D項;材料不涉及難民的產生地,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解決難民問題任重道遠,而不是難民署的職責,排除B項;戰爭、暴力沖突與迫害是造成難民問題的原因,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最主要”結論,排除C項。9.D 據材料可知,美國移民地區跨族婚姻的增多,產生了大量的多種族、多族裔人口,加速了族群交融,增強了國家認同,故選D項;“消除”說法錯誤,美國至今仍存在種族歧視,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涉及移民結構的具體比例,得不出“改變”的結論,排除B項;“顛覆”說法錯誤,跨族婚姻是正常的,排除C項。10.D 據材料可知,這些措施可以增強新移民對新加坡的國家認同感,故選D項;對待移民的措施是政府主導的,排除A項;新加坡在2000年之前就已經實現工業化,排除B項;新加坡本就屬于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和諧共處是其獨特的文化景觀,排除C項。11.C 1952年是冷戰時期,可見美國的人才政策受冷戰局勢的影響,故選C項;美國對移民優先考慮高級人才,但不能據此認為美國打通了國際高級人才市場,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政府的政策,沒有明確人才的具體構成情況,排除B項;中間地帶是指美蘇陣營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而非美國本土,排除D項。12.A 據材料可知,聯合國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故選A項;文化認同與材料中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無關,排除B項;全球勞動力流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區域經濟的一體化與移民對話機制無關,排除D項。13.A 據材料可知,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外來移民和難民的不斷增加,由移民問題而衍生的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宗教沖突日趨復雜,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已經無法有效解決移民問題,許多西歐國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以融合政策替代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是順應現實情況變化進行的政策調整,故選A項。14.B 據材料內容可知,儒學在新加坡經歷從民間流行到官民同倡的階段,儒學受到大力推崇,這說明新加坡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選B項;儒學在新加坡受到推崇,但是并非其治國理念,排除A項;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充分尊重本國社會發展歷史、多元社會實際,實行多元文化共處的理論,C項中一體化的說法錯誤,排除;新加坡在學習儒家文化的同時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因此D項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15.參考答案 (1)從美國角度思考:美國經濟發展缺乏勞動力;美國政府采取優惠政策吸引移民;美國工資水平較高。從歐洲角度思考:歐洲各國的宗教迫害和政治壓迫使部分歐洲人渴望自由;歐洲政局動蕩,社會矛盾尖銳;歐美相似的思想文化背景;歐洲人較高的職業技術素養和管理素養符合美國工業化的要求。客觀上:交通工具的改進(蒸汽機在交通工具上的應用)。(2)對于技術人才流出國:人才和技術流失,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對于美國:獲得大量高科技人才,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于世界:促進技術和文化交流。16.參考答案 (1)特點:高度重視,不斷完善;強調平等和非歧視;彰顯人權主體與內容的普遍性;彰顯國際社會的集體介入和決心。(2)因素:近代以來人文精神的傳播和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推動;國際法的發展和完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