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1.在產品主要供當地消費的中世紀,歐洲城市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基本限于白天。然而,從近代早期開始,歐洲的城市勞動者除白天勞動外,夜晚勞動不再是偶爾為之的事情,而漸漸成為生產勞動的常態。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現代照明技術的廣泛應用B.世界市場的出現并不斷地擴大C.資產階級職業觀念的召喚D.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2.16世紀以前重要的商品是由東方運往西方的香料等。但是16世紀之后,新的海外產品,如新的飲料、染料等,開始逐漸成為歐洲的主要消費品,其商業價值也不斷增長。材料主要說明了( )A.世界貿易中商品種類的變化B.新航路開辟推動貿易格局演變C.世界貿易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市場D.世界貿易使殖民者財富猛增3.工業革命引發了一場巨大的世界經濟結構重建,在這一重建過程中,世界大部分地區都轉向了土地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主要是食物和纖維作物的種植。這表明工業革命( )A.促進了先進生產方式的推廣B.促進了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C.加速了土地資源的廣泛開發D.推動了土地經營方式的變化4.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雖窮鄉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這種狀況實際上表明( )A.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B.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C.自然經濟已經趨于瓦解D.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5.圖1、圖2分別為1970—2008年若干年份的世界貿易額占GDP總量比重和國際直接投資凈流入量(單位:億美元)變化統計。表中趨勢的出現得益于 ( )圖1圖2A.南北發展差距縮小B.跨國公司加速發展C.冷戰局面得以結束D.世界貿易組織成立題組2 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6.17—18世紀,中國的瓷器、漆器和絲綢等產品為了輸出歐洲,專門按照歐洲風格制造;歐洲的建筑、園林等裝飾造型競相采用中國題材和模仿中國風格,也融入了歐洲固有的形式。這反映了( )A.中西文明交流融會B.中國打開歐洲市場C.中國建筑技術發達D.中華文明的先進性7.19世紀中期,博覽會在中國一般譯作“賽奇會”“炫奇會”等含有“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稱;從19世紀90年代起,朝野對博覽會的經濟功能愈加重視,博覽會一詞開始被更多地譯為“賽會”。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 )A.西學東漸的深入 B.洋務運動的開展C.民族工業的繁榮 D.民族危機的加深8.18世紀末以來,飲茶之風深入俄羅斯社會,與中國飲茶時的儒雅之風有所不同,由于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俄羅斯人往往需要在飲茶時增加熱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將飲茶作為三餐中的一餐。這反映出( )A.茶文化在借鑒中發展B.茶文化重構俄羅斯社會C.文化傳播具有地域性D.文化傳播具有時代特色9.下圖是清政府內務府造辦處制造的更鐘,它把我國傳統夜間計時的“更”與西方計時的“時”“分”有機結合起來,并能根據節氣的變化調整“更”的長短。更鐘的制作( )A.說明鐘表誕生地在中國B.外觀帶有明顯的異域特色C.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D.反映了中西相似的審美觀10.下面是依據史料中有關旗袍的記載編制的表格。導致旗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旗袍的變化民國初期 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20世紀 20年代末 樣式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20世紀 30年代初 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漸而又流行低領,后來干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A.外國服飾傳入的影響B.婦女地位的空前提高C.民族服飾根本性變革D.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B組關鍵能力提升11.下表所示為19世紀上半葉英國對外商品貿易情況(單位:百萬英鎊)。據表可推知,這一時期英國 ( )時間 年均進口值 糧食進口占比(%) 年均出口值 年均商貿總值1824—1826年 66.4 36.1 49.5 115.91834—1836年 70.3 29.4 56.4 126.71844—1846年 82.0 33.4 69.2 151.2A.英國農業出現大幅衰退B.與世界市場的聯系加強C.工業革命助長貿易順差D.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確立12.在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宮廷男女服飾都以中國絲綢、織錦為面料,上面繡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同時期倫敦的貴婦人則把中國絲綢服裝視為時髦。18世紀以來,中國的絲綢披肩風靡歐洲,色彩以白色和艷色為主,每年歐洲的進口量高達8萬多條。這主要源于( )A.國際貿易的擴大B.工業革命的開展C.理性主義的傳播D.封建君主的喜好13.下表中國人關于“秒”的記錄主要反映出( )文獻記錄 出處以四刻為一時,以便推算,每時共六十分,每刻得一十五分,而以一分為六十秒,一秒為六十忽。 《清會典》雷艇試行……得三分二十六秒?;匦幸缓@?得三分十一秒半。 《歐游雜錄》(1879年)A.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B.西方計時體系影響中國C.西學東漸促進思想解放D.近代中國時間觀念增強14.當今全球貿易中,西方的文娛產品如電影、文學、藝術等,源源不斷地涌入非西方國家。更主要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資本、技術、信息、商品、跨國公司在全球流動,美國和西方文化的觸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這說明( )A.世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B.文化交流導致文化民族性喪失C.貿易發展帶來文化擴張D.西方以經濟交往掩蓋文化侵略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英國在17世紀后期控制了世界的鐘表生產。英國鐘表是在17世紀后半葉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的,到18世紀,已經控制了中國市場。連《粵海關志》亦稱“其土產則有大小絨、嗶嘰、羽紗、紫檀、火石及所制時辰鐘表等物,精巧絕倫”。……特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及其雇員亦積極輸入鐘表,用于換取中國貨品。——摘編自葉農《明清時期廣州與西洋鐘表貿易》材料二 廣州十三行成為西洋鐘表的進口中心,廣州鐘表業的發展,促進了中西鐘表技術文化的交流溝通。清代中期廣州制作的鐘表在外觀上保留了西洋鐘表金碧輝煌的特點,而機械部分則保留西洋鐘表精密準確、構造復雜的機芯,聲效上保留報時與伴樂合一的“自鳴鐘”特點。此外,在多方面融入中國特點,材質采用色彩鮮艷、光澤明亮的琺瑯、紫檀木嵌金銀絲和玻璃等材料,外形采用亭式、花盆頂、葫蘆型等中國傳統形狀,鐘殼裝飾文字突出吉祥、太平的寓意,如“天下太平”“天下盛世”,圖案則是如福壽萬年、三星高照、仙人祝壽、漁樵耕讀等傳統題材。——摘編自冷東《廣州十三行與清代中期鐘表業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7—18世紀英國鐘表進入中國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談談你對清代廣州鐘表業發展的看法。(6分)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1.B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出現并不斷擴大,B項正確;現代照明技術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資產階級職業觀念,排除C項;社會生產力提高可能會導致產品數量增加,但如果沒有市場需求也不需要夜晚勞動,排除D項。2.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出現了商業革命,市場上商品種類增多,A項正確。3.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使歐美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工業國,而世界大部分地區淪為它們的殖民地,它們為世界大部分地區提供工業品,而這些地區則為它們生產原料或初級產品,這體現的是國際分工的不同與變化,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先進生產方式的推廣”,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生產領域的國際分工,“加速了土地資源的廣泛開發”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土地經營方式的變化”,故D項錯誤。4.B 外國商品輸入已經深入中國偏遠農村,民眾使用洋貨日益增多,體現了中國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B項正確。5.B 根據材料可知,世界貿易額不斷增加,國際直接投資不斷上漲,這是跨國公司加速發展帶來的結果,B項正確;由于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全球化過程中南北發展差距不斷拉大,排除A項;冷戰局面是在20世紀90年代結束的,排除C項;世界貿易組織是1995年成立的,排除D項。6.A 根據材料可知,中國的瓷器等按照歐洲要求制作并傳到歐洲,歐洲的建筑等風格也傳到中國,這反映了中西文明交流融會,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關于中國打開歐洲市場的相關論述,排除B項;歐洲建筑模仿中國風格,不代表中國建筑技術發達,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排除D項。7.A 博覽會由“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稱到“朝野對博覽會的經濟功能愈加重視”,說明隨著西學東漸的深入,近代中國人對西方的了解不斷深入,A項正確;洋務運動的開展、民族危機的加深與中國人對博覽會的認識的變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D兩項;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繁榮”表述錯誤,排除C項。8.A 根據材料可知,中國茶文化具有儒雅之風,而俄羅斯茶文化受到本地氣候的影響,發展出了自身的特點,體現出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發展,A項正確;“重構”說法夸大,排除B項;材料未反映文化傳播的地域性,也看不出時代特色,排除C、D兩項。9.C 根據材料可知,更鐘既有西方的計時,又有中國傳統的計時內容,這體現出近代中國與西方文化的交融,C項正確;鐘表誕生于西方,排除A項;更鐘的外觀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排除B項;中西方的審美并不一樣,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10.A 民國時期的旗袍,在清末旗裝的基礎上“縮短長度”“收緊腰身”,進而發展到“低領”“沒有領子”,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國服飾傳入的影響,A項正確;民國時期,婦女地位并沒有得到空前提高,B項錯誤;旗袍領、袖及長度等方面的變化不能說明民族服飾“根本性”變革,C項錯誤;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與旗袍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的變化無關,D項錯誤。11.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工業革命后,英國的進出口值都增長了,其中進口值大于出口值,說明英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加強,B項正確;糧食進口占比下降不能證明農業衰退,排除A項;貿易順差是出口值大于進口值,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在18世紀中后期,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排除D項。12.A 根據材料可知,中國絲綢流入歐洲的數量增大,這主要源于新航路開辟以后國際貿易的擴大,A項正確;工業革命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B項;理性主義與材料所表達的內容無關,排除C項;封建君主的喜好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項。13.B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計時體系為時刻制度,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中國計時體系向時、分、秒轉變,這反映了西方計時體系影響中國,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傳統文化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思想解放,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西方計時體系對中國產生了影響,沒有體現人們時間觀念增強,排除D項。14.C 根據材料可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本、技術、信息、商品、跨國公司在全球流動的同時,也促使美國和西方文化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說明經濟貿易的發展帶來文化的擴張,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延伸,而不是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排除A項;西方文化的擴張給其他民族文化帶來沖擊,但是材料沒有涉及“文化民族性喪失”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的延伸,沒有體現文化侵略的信息,排除D項。15.參考答案 (1)背景:英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英國手工工場發展,鐘表制造業發達;英國積極進行殖民擴張,發展海外貿易;清朝實行閉關自守,通過廣州十三行參與世界貿易;中國封建經濟(農耕經濟)發展,物產深受海外青睞;東印度公司的推動。(2)看法:鐘表作為西方物質文明的代表,是西方手工工場的產物。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加強,鐘表通過西學東漸傳入中國,并催生了廣州鐘表業。廣州鐘表業的發展,促進了先進技術的傳播和推廣,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了中國文化產品的實用性、藝術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