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A組必備基礎鞏固題組1 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據記載,遠征之時,亞歷山大就抱有一種把“已知人類居住世界”聯合為一體、建立大同社會的愿望。他不僅隨軍帶有專家學者,而且還資助他們進行科學研究工作。亞歷山大的所作所為( )A.使亞歷山大帝國長治久安B.世界開始從分散聯合為一體C.開始打破區域文明的界限D.為東西方文明交流創造了條件2.亞歷山大遠征后,地中海東部、西亞、北非進入約300年的“希臘化時代”。有學者認為,如果說希臘古典文化是一種城邦文化,那希臘化時期文化就是一種走向帝國的、帶有世界性的文化。該學者的觀點意在強調( )A.城邦與民主政治的繁榮B.征服與帝國的盛衰更替C.人口遷徙與文化的發展D.戰爭造成了文化的重構3.公元前3世紀,自視為亞歷山大繼承人的托勒密王朝統治者廣泛搜集包括環地中海地區乃至“東方”文獻的“世界之書”,創建了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和博學園。此舉( )A.消除了不同民族的隔閡與沖突B.表明了統治者偏好決定文明程度C.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D.說明了古希臘政治傳統影響深遠4.亞歷山大在遠征的過程中,在埃及自稱法老之子,在波斯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推廣波斯禮儀,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這些舉措( )A.打斷了古埃及的發展進程B.以希臘文化為主導并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C.加強了對兩河流域的統治D.通過腓尼基文字鞏固了亞歷山大的統治5.亞歷山大遠征之后,雅典這個昔日的“希臘學校”,在亞歷山大城面前確實“稍遜風騷”。東西地中海的學者、藝術家都蜂擁而至亞歷山大城,甚至還有來自印度的佛教僧侶。這表明當時( )A.文化中心東移的趨勢B.希臘文化的地位下降C.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D.歐亞非文化開始融合題組2 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6.蒙古西征的途中,大量使用了中原工匠制造的先進的工程器械和火器,這些技術通過蒙古人傳播到歐洲,影響了以后歐洲戰爭形態;同時,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也帶著醫藥跟隨蒙古軍隊來到中國。由此可見,蒙古西征( )A.推動了中外文化技術交流B.引發了大規模民族遷徙C.增進了中歐之間友好關系D.客觀上促進了思想解放7.13世紀,蒙古西征使沉寂數百年的從意大利通往中國的貿易通道重新變得暢通且安全,此時的西歐國王、教會為了商稅利益紛紛支持工商業城市的發展,為遷入城市的新市民提供庇護。這說明蒙古西征客觀上( )A.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B.刺激了西歐文明的轉型C.迫使西歐加強海上探險D.引發了大規模的城市化8.在蒙古軍隊征服中亞的撒馬爾罕之后,當地人“田園不能自主,須附漢人及契丹、河西(指西夏)等。其官長亦以諸色人為之,漢人工匠雜處其中”。據此可以得出的歷史信息是( )A.元朝直接管轄中亞地區B.蒙古帝國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C.蒙古西征促進人口遷徙D.戰爭的頻發導致中亞經濟蕭條9.據《尼康編年史》記載,1382年脫脫迷失汗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守城的俄羅斯人用火器擊退了蒙古軍。到了15世紀時,火器已經在俄羅斯成為廣為人知的武器,俄羅斯人成功掌握了火器制造和使用技術。材料可以佐證( )A.蒙古族最早發明了火藥武器B.俄羅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響C.蒙古西征促進先進文化的傳播D.阿拉伯人將火藥傳到了西歐B組關鍵能力提升10.在征服亞細亞民族的過程中,亞歷山大不想讓馬其頓人和希臘人過于居功,自認為是亞細亞的征服者。與此同時,他有意提高亞細亞的民族精神,決定時不時穿上波斯服裝在公共場合露面。亞歷山大的這一做法( )A.擴大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力B.踐行了各民族平等的政策C.有利于緩和民族之間的矛盾D.意在推行因地制宜的舉措11.亞歷山大遠征使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筑,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這反映了( )A.希臘文明的傳播得益于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B.戰爭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歷史的發展進程C.亞歷山大帝國是東方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D.遠征客觀上有利于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12.下表為托勒密王朝前期亞歷山大城圖書館三位館長的簡介。據此可知,亞歷山大城圖書館( )姓名 簡介德米特利烏斯 政治家、演說家、學者,著述包括歷史、修辭、文學批評等芝諾德圖斯 語法學家、文體批評家,是第一位校訂《荷馬史詩》的人,編纂了《希臘辭典》埃拉托斯提尼 古希臘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和詩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測量地球周長的人A.民主自由氛圍日益濃厚B.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文化交流的序幕C.公眾服務職能不斷強化D.有利于地中海世界文化中心的轉移13.在1235年窩闊臺召開的忽里勒臺大會上,為迅速傳遞帝國的消息,決定在帝國全境設立驛站……帝國的幾條主要驛路,將窩闊臺、察合臺和拔都的駐帳聯系起來,這一決定( )A.加快了蒙古西征的進程B.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C.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D.導致了歐洲封建制的瓦解14.蒙古西征的發生原因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傳統觀點認為干旱或降溫事件觸發蒙古西征,但近年來有部分中國學者研究結果對傳統的氣候驅動說提出了挑戰,認為恰恰是當時溫暖而濕潤的氣候環境為蒙古西征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這也較好地解釋了蒙古當時征討的重點地區為什么是西北方而不是東南方的印度和南宋地區。這說明 ( )A.歷史研究需要跨學科支持B.蒙古西征的原因難以確定C.傳統觀點被證實顯然錯誤D.歷史認識在不斷發展深化C組學科素養創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愛琴海區域是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以及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交匯處,可以說是亞非歐文化的加工廠。在希臘文明中,處處可見其他文化的影子。例如,古希臘一度沒有文字,后來在吸收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形成了希臘字母;古希臘建筑多以木頭和泥石為建筑材料,后來學習埃及人以大理石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古希臘的宗教神話和文學的根源,可以在西亞文化中找到。——摘編自孫博《淺析亞歷山大東征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材料二 亞歷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在埃及,他自稱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推廣波斯禮儀。他還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頓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希臘文化的特點。(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亞歷山大時期文化措施的目的及其產生的影響。(6分)(3)綜合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文化交流的認識。(4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讓商人自由經商,“為地方行旅謀安,于諸大道中置衛士”,配給驛站一定數量的人和獸,以及食物、飲料等必需品,窩闊臺通過征服高麗與西征,打通了東北亞到中亞的絲綢之路……原來金山一帶“深谷長坂,車不可行”……窩闊臺率軍西行時“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執掌西域的軍政事務。——摘編自孫秀君《論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對陸上絲綢之路的貢獻》材料二 1219年春,成吉思汗統領大軍出發親征花剌子模,此外,還有金國、西夏新歸附的契丹軍、漢軍、河西軍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進軍撒馬爾罕……那些被認為有用的人(如技術工匠)被帶往蒙古。《絲綢古道上的文化》載:馬可·波羅及其他一些歐洲人,都曾作為傳教士或者外交使節去過蒙古地區,如果沒有蒙古的和平環境,他們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這個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總主教。——摘編自馬婷《蒙古西征與中西文化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古帝國時期為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采取的措施。試分析其歷史意義。(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古帝國時期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現。(4分)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1.D 根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的做法有利于加強與被征服地區的聯系,進而為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創造條件,故D項正確。2.D 根據材料可知,希臘化時代,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促進了文化、政治等領域的發展,隨著亞歷山大的遠征,古希臘城邦文化被傳播到希臘化各地區,促使希臘文化向帝國和世界性的文化轉變,反映了亞歷山大遠征造成了希臘文化的重構,故選D項;城邦與民主政治的繁榮出現在古希臘時期,并非希臘化時代,排除A項;亞歷山大帝國存在時間較短,但希臘化時代長達300年,且材料并未體現帝國盛衰,排除B項;亞歷山大通過戰爭征服希臘化地區,并非人口遷徙,排除C項。3.C 根據材料“自視為亞歷山大繼承人”搜集環地中海地區和“東方”文獻的“世界之書”可知,這些活動促進了亞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等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故選C項;材料中的行為不能消除不同民族的隔閡與沖突,排除A項;統治者偏好影響文明程度,生產力的高低決定著文明程度的高低,排除B項;材料中涉及搜集“環地中海地區”的文獻,文獻的具體內容沒有體現,所以不能說明古希臘政治傳統對托勒密王朝的影響,排除D項。4.B 據材料信息可知,亞歷山大在遠征過程中,在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文化,這有助于形成以希臘文化為主導并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的新文化,故選B項;材料與打斷古埃及發展進程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涉及多個地區,不僅是兩河流域,排除C項;亞歷山大通過推廣希臘字母鞏固其統治,排除D項。5.A 根據材料可知,來自東西方的學者在亞歷山大城匯聚,說明歐洲文化中心從希臘東移到了亞歷山大城,故選A項;亞歷山大遠征后,“希臘地區”文化地位下降,但是“希臘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一直很高,排除B項;在亞歷山大遠征前的公元前4世紀,雅典民主制度就已經衰落,排除C項;歐亞非文化交流在亞歷山大遠征之前已經出現,排除D項。6.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蒙古西征期間,中國的軍事技術傳到西方,同時西方傳教士也帶著醫藥來到中國,這說明蒙古西征推動了中外文化技術交流,A項正確。7.B 根據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客觀上有利于商業貿易的發展,西歐各國國王、教會支持工商業城市發展,刺激了西歐文明的轉型,故選B項;蒙古西征客觀上促進了西歐社會的發展,被征服地區遭受破壞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陸上商路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并不會迫使西歐國家開展海上探險活動,排除C項;18世紀中期以后的工業革命促進了西歐大規模的城市化,排除D項。8.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西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在蒙古軍隊征服中亞的撒馬爾罕之后,許多漢人工匠和來自周邊地區的人西遷至此,C項正確。9.C 據題干內容可知,在反抗蒙古人的戰爭中,俄羅斯人逐漸接觸火器并在15世紀時成功地掌握了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技術”,因此,蒙古軍的西征客觀上促進了先進文化的傳播,故選C項;最早關于煉制火藥方法的記載見于唐初孫思邈所著的《丹經》,排除A項;材料沒有述及“拜占庭文化”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阿拉伯人,排除D項。10.C 據材料信息可知,亞歷山大有意提高亞細亞的民族精神,并穿著波斯服裝露面,這有助于緩和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矛盾,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亞歷山大吸收東方文化,并非傳播希臘文化,排除A項;亞歷山大帝國中,希臘人和馬其頓人享有特權地位,并未實現民族平等,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亞歷山大對被征服地區文化的態度,不屬于因地制宜,排除D項。11.D 根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遠征客觀上促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希臘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選D項;希臘文明的傳播除了戰爭手段還有貿易手段,排除A項;“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寶庫”強調戰爭影響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西方歷史的發展進程無關,排除B項;亞歷山大帝國吸收了東方文化,但仍以希臘文化為主導,排除C項。12.D 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城圖書館三位館長都與古希臘文明密切關聯,有利于促進希臘文化向外傳播,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至亞歷山大城,故選D項;僅從館長的簡介,無法得出民主自由的狀況,排除A項;沒有更多的史料去對比,不能得出“開啟”的結論,排除B項;公眾服務職能指圖書館面向所有人開放,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13.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次會議建立了郵驛制度,有利于帝國沿線的信息傳遞,為蒙古帝國迅速處理戰爭信息提供便利,有利于此時蒙古的第二次西征,故選A項;引發大規模民族遷徙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是蒙古西征,不是郵驛制度的建立,排除B、C兩項;蒙古西征對歐洲社會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但不是郵驛制度導致歐洲封建制瓦解,排除D項。14.D 材料體現的是史學界對蒙古西征原因的認識在不斷深化,說明的是歷史認識在不斷發展深化,D項正確。15.參考答案 (1)特點: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包容性強)。(2)目的:維護帝國統治;緩和與被征服者之間的關系;展示政權合法性與正統性的需要。影響:擴大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與管理,維護了帝國的穩定;為東西方各民族間的語言溝通、風俗習慣的相互適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客觀上促進了人口遷徙與民族交融,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3)認識:要注意傳承與發展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要注重吸納其他先進文化,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16.參考答案 (1)措施:拓展疆域,鼓勵通商;修筑道路,設立驛站;駐扎軍隊,派遣官吏。意義:促進了蒙古帝國經濟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為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諸多有益的思考。(2)前期以戰爭方式為主,注重技術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為主,實現全方位交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