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六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禮記·學記》指出,“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論語》也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上述教育理念在先秦時期( )A.有較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 B.指導了基層教育的實踐C.具有豐富的人文主義精神 D.體現儒家思想主流地位2.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左傳》亦多引《詩經》為據。漢武帝時期,《詩經》成為儒家“五經”之一。這表明( )A.文化經典得以傳承弘揚 B.《詩經》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C.先秦諸子思想兼容并蓄 D.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實現轉型3.清代學校,前期集唐宋學校體制之大成,育才教化,所重在于養成做人之道和御人之人;后期學堂,雖有普通學校和國民教育取向,總體上貴專不貴通,使人人各得其所。這反映出當時( )A.摒棄了傳統教書育人的原則 B.呈現向新型教育體制轉型特征C.行新政、辦學堂成為大勢所趨 D.實現由培養奴才到人才的跨越4.有學者指出,16世紀,隨著歐洲逐漸被劃分成一些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位和宗教單位,大學喪失了它們一貫具有的國際性。它們變成了地區性的中心,為它們坐落在其版圖內的國家服務。這反映了當時歐洲( )A.宗教改革使大學喪失學術自由 B.文藝復興推動地方教育興起C.民族國家崛起推動大學世俗化 D.人文主義沖擊教會學校教育5.明代前期官府刻書占據主導地位,官府對私家和書坊出版業嚴格控制,規定只準“刊定經史有益之書”;明中葉出版和發行逐漸轉向民間,商業性的書坊大量興起,競相刊印通俗文化作品。這反映了明代( )A.政府對社會控制減弱 B.儒學地位的動搖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基礎教育的普及6.1902年,面向孺童群體的《啟蒙畫報》于北京創刊,其宗旨為“欲合我中國千五百州縣后進英才之群力,辟世界新機”,參考中西教育課程,設有格致、輿地、算術、動植物等欄目。據此可知,該畫報( )A.取代傳統報刊成為主流 B.兼具啟蒙與救亡雙重變奏C.得益于新政廢除科舉制 D.基于新聞救國的現實考量7.公共圖書館在18世紀尚不多見,19世紀中期,法國、美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則各有上百個公共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博物館已在城市普遍出現。這一現象( )A.推動了文化的大眾化發展 B.反映了社會矛盾日益緩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 D.促進了工業革命的興起8.下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公共圖書館發展情況統計,據此可知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 )年代(年) 1949 1957 1962 1965 1978 2008我國公共圖書館個數(個) 55 400 541 577 1 218 2 819A.率先實現服務職能的拓展 B.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傳播C.堅持服務于科教興國戰略 D.旨在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9.自2018年國家博物館啟動“智慧國博”工程以來,國家博物館累計完成藏品三維數據采集近6 000件,藏品二維影像采集70余萬件、展覽數據近百個,初步建成館藏文物大數據平臺。“智慧國博”的建設( )A.開創了建設數據博物館的先河 B.得益于信息革命的成果C.表明我國博物館建設領先世界 D.有效避免了文物的損壞10.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曾在《世界遺產大全》一書的前言中說:“每個遺產既存在于本國獨特的文化和自然環境中,又融入了人類和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就像一塊傳統海綿上的各種不可替代的裝飾圖案。”這段話強調的是( )A.文化的多樣性 B.文化的全球性C.文化的時代性 D.文化的區域性11.法國將國家及公共機構所有的歷史古跡低價對外開放;對個人所擁有的歷史古跡,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其對外開放;設立免費參觀日、文化遺產日、25歲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師可免費參觀文化遺產等。這些做法( )A.體現了國家福利制度的優勢 B.開發利用了歷史文化遺產C.開創國家創辦博物館的先河 D.提升了全體公民文化素養12.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廟和菲萊神殿等古跡,發起努比亞行動計劃。這個保護行動共耗資8 000萬美元,其中有4 000萬美元是由50多個國家集資而來的。這反映出文化遺產的保護 ( )A.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和協調 B.得到《世界遺產公約》的法律支持C.應核算保護所需經濟成本 D.應堅持文化與自然相協調的原則13.19世紀末20世紀初,康有為強調國人應重視文物搜集,“以考進化之據”“以證吾國之文明”。20世紀20年代以后,學術界進行了一系列考古發掘,推翻了西方學者“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謬論。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國文物觀念( )A.強調文物的搜集研究與保護 B.注重文化自信關注國家命運C.促進國人民主意識開始覺醒 D.倡導民眾與文物近距離接觸14.清政府于1906年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1909年擬定《保存古跡推廣辦法章程》,提出針對古跡的六條調查事項以及五條保存事項。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這些措施產生的影響是( )A.培養了專業化文物保護人才 B.遏制了破壞文物的行為C.文物保護手段逐漸走向法制化 D.文物保護工作實現規范化15.閱讀下表,這表明我國在21世紀( )年份 舉辦地 名稱2004年 蘇州 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2005年 西安 第15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2006年 紹興 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國際會議2007年 北京 東亞地區文物建筑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2010年 上海 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暨第25次全體會議A.主動守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B.主導以聯合國為中心的文化活動C.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勢較嚴峻 D.依靠國際力量推動國內遺產保護16.下表是2011—2016年安徽省各級部門開展“非遺”活動的具體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年份 舉措2011年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正式上線,開發了非物質文化項目信息檢索系統2016年 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正式開通,并開發了網上展廳功能2016年 安徽三聯學院剪紙藝術研究中心省級“非遺”傳習基地獲得省文化廳立項,成為安徽省首家高校成立的民俗文化研究機構A.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B.致力于普及科學知識C.提升文化遺產的經濟效益 D.助推文化傳承與保護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官學與私學材料一 西周官學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設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諸侯國的國都,分小學與大學兩級。小學在城內宮廷中,大學在南郊。高級貴族子弟入學較早,中低級貴族子弟入學較遲。鄉學是地方學校的總稱,又分為庠、序、校、塾等。國學的教學內容包括德、行、藝、儀四個方面,基本為禮儀、樂舞、射箭、駕車、書法、計算六藝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師合一的。教師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師,師即是官。師者必為官或退仕。國之重臣太師、太保、太傅,也即是帝王之師。西周末年,官學日趨衰廢。周平王遷都洛邑時,王宮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他們中有些人逐漸帶徒授業,轉化為私學的教師。到了春秋末期,各家學派各自創辦私學,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史上便出現了兩種學校教育制度,一是官學,一是私學。嗣后,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延綿不絕。——摘編自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材料二 孔子私學的學生主要是由平民組成,真正來自貴族的只有少數幾人。史書中記載當時私學的規模“孔子……弟子蓋三千焉”,只要略為著名的士,差不多都“率其群徒,辨其談說”。孔子要培養的是維護奴隸制的衛道士——君子,韓非需要的是懂得和堅決實行“法制”路線的“智術能法之士”。儒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重視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教育。墨家學派主張“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提出“富國以農”“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摘編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周官學的特點。(8分)(2)根據上述材料,指出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創辦給教育帶來的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變化產生的影響。(12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 人們很早就形成了收藏并欣賞前人遺物的思想。或出于對先人成就的崇拜,或出于強烈的宗教熱情。18世紀下半葉,歐洲人考古的興趣逐漸由挖寶轉到了對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包括對建筑遺址的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文物所具有的科學價值。法國大革命之后,人們開始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公共財物,尤其是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視作文化遺產。雨果在《向文物的破壞者宣戰》中強烈呼吁國家將歷史建筑等視為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并立法保護。1830年,法國任命了第一位歷史建筑監察官,1837年成立全國性歷史文物委員會,1840年開始對歷史建筑進行登記與保護。此后,英、德、意等國都通過了相關法律并公布了國家古跡。1972年通過的《世界遺產公約》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文化遺產”的概念。對締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作了清晰的界定,要求每個締約國都應該竭盡全力、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本國的文化遺產,必要時可以利用所能獲得的國際援助和合作,特別是財政、藝術、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援助和合作。——摘編自王新文等《回到原點的追問——試論人類文化遺產保護思想的發展演變》(1)根據材料,概括世界近現代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變化。(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文化遺產保護變化的原因。(10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博物館的改造:“人民觀”的樹立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工作的負責人訪蘇歸國后,認為中國博物館界應該學習蘇聯博物館,要“主動的、千方百計的擔負起這個教育人民的任務”。同年,鄭振鐸在《一年來“文物工作”綱要》中首次明確政府設定的博物館工作目標。“要具體地表現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最高成就”,并介紹了改造具體的情況:“全國解放后,博物館事業也立即成為人民大眾的事業,把內容大加改造。……對于北京歷史博物館則將其古董攤式的布置,改造成有歷史觀點的陳列,且布置了一個新型的按照社會發展規律而陳列著的‘中國社會發展史’展覽……南京博物院進行了‘西南少數民族文物展覽’‘社會發展史展覽’等。沈陽、上海的博物館,也積極的走上了新的道路,漸能把握住階級觀點與歷史觀點,勞動觀點與群眾觀點。他們一般地都能開始做到面向群眾,面向工、農、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許多博物館還在展覽中設置獨立單元展示“人民”的歷史創造,如1951年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舉辦“偉大的祖國”展覽,就專門設置了“五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文化創造”單元,陳列展示了古代科技發明、工業品、藝術品等八類物品。——摘編自徐玲《論新中國初期博物館的“人民觀”》提取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以“博物館的‘人民觀’”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第六單元測評1.A 材料強調教育為現實服務,具有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A項正確;《禮記·學記》只能指導“學在官府”,不能指導基層教育,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人的重要作用,無法說明具有豐富的人文主義精神,排除C項;漢武帝時才確立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排除D項。2.A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作為文化經典的《詩經》被春秋戰國時期的許多學派引述,并且到漢武帝時期成為儒家“五經”之一,這有利于《詩經》的傳承與弘揚,所以材料表明了文化經典的傳承弘揚,A項正確;孟子等思想家引用《詩經》是為了“說理論證”,并非因為其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排除B項;材料只是說先秦諸子在說理論證的時候引用了《詩經》,據此不能說明諸子思想互相吸收,兼容并蓄,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的具體思想,無法得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是否實現轉型,排除D項。3.B 根據材料可知,清朝學校前期“重在于養成做人之道和御人之人”,后期在教學內容上“貴專不貴通”,前后相比進行了重大調整,反映出教育向新型體制轉型的特點,B項正確;“摒棄”一詞過于絕對,且教育并沒有放棄育人原則,排除A項;C項是對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材料沒有提及培養奴才,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宗教改革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民族教會的建立,民族國家的建立推動歐洲傳統大學在指導思想、課程設置、組織結構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學化等方向發展,歐洲傳統大學逐步演變為近代高等教育機構,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宗教改革對大學學術自由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響,不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信息主要強調大學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義沖擊教會學校教育,排除D項。5.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的通俗文化是市民階層價值觀的反映,其興盛反映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性的書坊大量興起也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從材料看,國家并未放棄對出版業的管制,政府對社會控制沒有減弱,排除A項;從材料無法看出儒學的主體地位是否動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基礎教育,排除D項。6.B 從《啟蒙畫報》的宗旨和所設的欄目看,該畫報兼具啟蒙與救亡雙重變奏,B項正確;材料并未說明《啟蒙畫報》是否取代了傳統報刊并成為主流,排除A項;1905年廢除科舉制,排除C項;《啟蒙畫報》的內容并非新聞,排除D項。7.A 公共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和博物館都屬于文化機構,這些機構的普及說明文化的大眾化得到發展,A項正確;文化機構的推廣普及不代表社會矛盾日益緩和,排除B項;文化機構的普及和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工業革命興起無直接聯系,排除D項。8.B 根據材料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不斷增加,這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傳播,B項正確;材料只提到圖書館的數量,并未涉及服務職能的拓展,排除A項;1995年,我國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排除C項;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并不能保護自然遺產,排除D項。9.B 根據材料可知,“智慧國博”是利用信息技術對藏品進行掃描、處理,和信息技術相關,是得益于信息革命的成果,B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判定“智慧國博”是首創的數據博物館,排除A項;材料中無其他國家信息,無法體現我國博物館的建設領先世界,排除C項;文物的損壞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有效避免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0.A 根據材料可知,每個遺產都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這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A項正確;材料只強調了文化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沒有提到分布范圍,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文化的時代性和文化的區域性,排除C、D兩項。11.B 法國通過各種政策向公眾開放歷史古跡,體現了法國充分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來教育影響廣大民眾,B項正確;材料主旨不是國家福利制度的優勢,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創辦博物館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這些做法的影響,且“全體”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2.A 根據材料可知,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多國參與,材料強調了國際合作在遺產保護中的作用,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對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否得到了《世界遺產公約》的法律支持,排除B項;材料重點不是強調文物保護的成本問題,排除C項;材料未提到文化與自然的協調一致,排除D項。13.B 材料說明我國近代在文物觀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關注國家命運,B項正確;強調文物的搜集研究與保護只是表象,非深層反映,排除A項;我國近代文物觀念與民主意識覺醒關系不大,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學術界推翻了西方學者的謬論,沒有倡導民眾與文物近距離接觸,排除D項。14.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政府通過立法等措施對文物進行保護,即文物保護手段逐漸走向法制化,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培養專業化文物保護人才,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保護措施,未涉及效果如何,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了文物保護手段逐漸走向法制化,未體現文物保護工作實現了“規范化”,排除D項。15.A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21世紀以來,我國在全國不同地區舉辦了與遺產保護相關的會議,且涉及范圍都比較廣,體現了我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主動守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A項正確;“主導”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表明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勢較嚴峻,排除C項;材料中的會議都是國際會議,不是只針對國內遺產保護,排除D項。16.D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這些舉措都屬于文化傳承及保護的措施,D項正確;在材料中沒有描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對文化的保護,沒有提及普及知識、提高經濟效益的信息,排除B、C兩項。17.參考答案 (1)特點:分級設置;面向貴族;具有等級色彩;教學內容較為全面;教師由政府的職官兼任,“官師合一”。(2)新變化:教育對象向平民轉變;教師與官員分離;教學內容體現各學派特色;教學目的是培養體現階級意志的人才。影響: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為各國的變法運動提供了人才;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18.參考答案 (1)變化:從重視物質價值逐漸轉變為重視歷史價值;強調文物的公共利益價值及人類共同價值;從個人行為到國家乃至國際社會主體;從國內立法到國際法(國際公約)。(2)原因: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對戰爭破壞的反思;全球化的日益發展;對人類文明成就認同感增強;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需要。19.參考答案 【評分標準】(一)信息提取信息舉例:時空信息:1950年、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訪問蘇聯,學習蘇聯的信息;文物管理者的認識。層次要求:層次1:提取信息不夠完備,只能從材料中獲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層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較全面,并能對信息進行合理的分類歸納。(二)歷史闡述闡述角度:(1)結合時空信息從歷史背景角度,國內與國際兩個角度作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性質與社會性質等;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向蘇聯學習等。(2)結合中國文物管理者的信息從認識理念和具體措施的角度作答,如人民觀、國家政策、博物館展覽內容與形式的變化等。(3)結合中國博物館的設置,從對影響中國博物館發展的角度作答。如:有利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博物館設置規范,有利于文化傳承、傳播和進行國民教育等,但也帶有時代的特色。層次要求:層次1:能在歷史信息和相關歷史現象之間建立起簡單聯系,并加以簡要說明;層次2:能結合時代背景,在歷史信息和相關歷史現象之間建立起密切聯系,并在概括歸納的基礎上,進行完整充分的闡釋說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