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第三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銅武器,乘著馬拉戰車從小亞細亞等地來到希臘半島的中部和南部。他們完全接納了發展程度較高的希臘克里特島文明。這說明印歐人的遷徙( )A.統一了希臘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C.促成了希臘化世界的誕生 D.擴大了先進文明的傳播范圍2.從公元前2千紀起,一直到13世紀,歐亞大陸的游牧世界先后對農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規模遷徙沖擊的浪潮。在激烈的沖突中游牧民族一度取得優勢并征服了農耕世界,但最終結果卻是農耕世界穩步發展,游牧世界日趨縮小。這說明了( )A.游牧民族軍事優勢逐漸喪失 B.農耕世界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C.游牧民族缺乏國家治理經驗 D.自然地理條件對游牧民族生產生活不利3.哈拉帕文明時期,印度進入了金石并用時代,其主要工具是石器和(紅)銅器,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轉入鐵器時代。古印度文明從金石并用時代向鐵器時代蛻變,主要得益于( )A.婆羅門教的形成 B.大月氏人的西進C.雅利安人的遷徙 D.赫梯帝國的征服4.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在歐亞大陸出現了一種以印歐人為主體、以南俄草原為中心,向海岸線輻射的民族大遷徙運動,正是這種民族大遷徙,使得諸區域文明之間的關系趨于空前的活躍和密切。這表明印歐人的遷徙 ( )A.解決了遷出地區的人地矛盾 B.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C.改變了亞歐大陸的人口布局 D.傳播了印歐民族先進的文化5.日耳曼人在南遷過程中,不僅原有的血緣氏族瓦解了,以地域為基礎的農村公社——“馬爾克”也趨于解體,滅亡西羅馬帝國后,日耳曼統治者則將沒收來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兵、廷臣等,據此可知,日耳曼人的遷徙 ( )A.推動了區域文化認同 B.阻礙了歐洲農耕文明進程C.促進了西歐的封建化 D.摧毀了古羅馬帝國的文化6.山東、河南等地的人們闖關東,構建了關東文化;山西、陜西等地的人們走西口,形成西口文化。世界上各種文化整體共存就必然會互相接觸、交流,誕生出新的文化形態,推動人類文化的前進。這表明人口遷徙( )A.促進文化優勝劣汰 B.促進文化融合認同C.促使世界文明的同化 D.具有世界性7.據估計,1620—1642年,英國約有50多萬人越過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區。17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遷移達到高峰。遷移人群中不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據此推斷,17世紀英國人口的外遷 ( )A.反映了工業革命時代的擴張要求 B.實現了殖民地文化多樣性的轉型C.有利于英國海外殖民和貿易拓展 D.緩和了英國新舊教派之間的矛盾8.1864年美國成立移民局,通過《鼓勵移民法》,此后美國出現移民高潮。下表是1910年移民在美國的大致分布情況。據此可知( )移民在制造業勞動力的占比 移民在建筑、運輸兩個行業勞動力的占比 移民在銅礦、成衣行業和鐵礦業的勞動力占比1/3以上 1/4以上 2/3或更多A.歐洲列強對美洲侵略加劇 B.美國掀起全球人口流動潮C.美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D.移民促進了美國的工業化9.位于墨西哥城塔庫巴街的三文化廣場,包含了阿茲特克文化遺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現代化的建筑。由此可見,墨西哥文化( )A.雜糅了歐洲與亞洲的文化 B.與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相同C.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質 D.毫無任何印第安當地文化痕跡10.1858年,針對美方提出的華工保護問題,清廷代表直隸總督譚廷襄則說“敝國大皇帝撫有萬民……漂流海外者,何暇顧及……敝國大皇帝之富,不可計數,何暇與此類游民,計及錙銖”。這表明當時( )A.華工保護問題得到解決 B.美國借助條約掠奪中國勞工C.地方督撫把控了外交權 D.清政府受傳統華夷觀念影響11.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美洲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地。各國來華招工,華工遭受拐騙、出洋為奴的案件時有發生。鑒于此,清政府隨后向美洲派駐使臣。這( )A.順應拉丁美洲各國獨立發展經濟的需要 B.推動了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C.源于不平等條約使勞動力大量外流 D.踐行了中體西用的政治理念12.有學者認為,19世紀中葉開始前往澳大利亞淘金的華工不斷增加,雖歷時半個多世紀,經濟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獨立體系,在澳大利亞的中國人很少購買商人商品,這說明澳大利亞華工( )A.深受傳統宗法觀念的影響 B.生活狀況較為艱辛C.受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影響 D.遏制了中西文化融合13.右圖中國際移民變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跨國公司迅猛發展B.戰爭和地區沖突C.經濟全球化的進程D.災難和自然因素14.下面是表現跨國公司雇員在全球流動特點的漫畫。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在世界各地雇傭勞動力,賺取巨額利潤。該漫畫表明全球勞動力的流動特點是( )A.發展中國家成為主要流向地 B.呈現出“精英遷移”的新趨勢C.勞工遷移是主要趨勢 D.主要流向中東產油國15.下圖中反映的趨勢導致美國社會( )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A.印第安文化迅速消亡 B.族群之間實現了完全的平等C.人道主義救助的加速 D.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得到強化16.在當今的新加坡,人口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蘇格蘭人等東、西方各民族組成。在教育上,新加坡政府規定每個學校把英文作為第一語言,并給予4種語言平等的地位,兼顧了各族的感情。這種方式( )A.說明對英國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團結C.說明語言文化的不平等 D.強調了文化的多元一體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帝國期間(1607—1776年),為開發這塊不毛之地和擴張地盤,英國政府有計劃地將北美殖民地當作重罪犯充軍的場所。在18世紀,英國至少向北美遣送了3萬名重罪犯,其中大部分送到了弗吉尼亞和馬里蘭。——摘編自鄧蜀生《美國移民政策的演變及其動因》材料二 隨著1815年第二次美英戰爭的結束,美國工業革命在北部蓬勃開展,政府鼓勵歐洲技術工匠移民美國的政策、保護專利的憲法條款,使得移民人數在19世紀40年代以來突破每年10萬人的規模,1854年高峰時接近43萬人。該時期移民主要來自愛爾蘭和德國。——摘編自林玨《美國移民政策演變及評述》材料三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由移民及其后裔所組成的國家。據統計,在1981年的2.2億多美國人中,印第安人只有80多萬,其余占總人數99%以上的都是外來移民及其后裔,在美國近現代歷史上,移民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摘編自周躍軍《試論移民與近代美國歷史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指出美國移民結構在17—19世紀的變化,并簡析變化的原因。(8分)(2)結合材料,概述移民對近現代美國的歷史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 1819年新加坡開埠后,英國要將新加坡發展為英屬殖民地的經濟中心與東方貿易的主要海港,急需大量勞動力,大肆招攬華人。近代以來,列強加大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國內經濟極度惡化,再加上中國南方天災頻發,廣大農民貧無立錐之地。《南京條約》明確規定開放五口后,《北京條約》規定“以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準與英民立約為憑……下英國船只,毫無禁阻”。到19世紀末,新加坡島上的華人人口已經突破10萬。——摘編自李志東《新加坡國家認同研究(1965—2000)》材料二 新加坡華人組成宗鄉社團有著很長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新加坡的各宗鄉社團響應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的號召,共同支援中國抗戰。新加坡福建會館曾于20世紀50年代創辦南洋大學,1980年與新加坡大學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福建會館還曾資助四百萬元重修了天福宮,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廟之一。華源會為新加坡企業訪華或投資海外創造機會,也幫助中國企業在新加坡開展業務或協助它們與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貿易關系。(1)根據材料一,概括19世紀新加坡華人移民快速增加的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加坡華人移民的歷史貢獻。(8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的流動,既有居住在邊地的少數民族向中原地區流徙,也有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口紛紛外遷。據《晉書·文帝紀》記載,當時“歸附”的少數民族人口達“八百七十余萬口”之多。西晉時,在全國設21個州,有20個州遍布著流動人口的足跡。見于記載的兩晉流動人口約150萬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8,占人口輸出區總數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區流出的人口,占原地人口總額的1/3;從并州遷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總額的2/3。……史書中關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的記載很多。十六國以來,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原與漢族雜居,一遇變亂,同樣成為流動人口。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為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曹文柱等《乾坤眾生》仔細閱讀材料,就“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的流動”情況,自擬一個論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正確,邏輯清晰)第三單元測評1.D 據材料可知,印歐人的遷徙有利于其接受發展程度較高的希臘文明,這擴大了先進文明的傳播范圍,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印歐文明與希臘文明的交融,而非統一希臘和北非的文明,排除A項;“消亡”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希臘化世界的時間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2.B 據題干及所學可知,游牧民族雖然可以軍事征服農耕世界,但農耕世界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卻征服了游牧世界,B項正確;游牧世界的范圍日趨縮小,不是游牧民族軍事優勢喪失,排除A項;材料說明的是農耕世界的優勢,不是游牧民族缺乏國家治理經驗,也不是強調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排除C、D兩項。3.C 據所學可知,古印度文明從金石并用時代向鐵器時代蛻變,主要得益于雅利安人的遷徙,C項正確;婆羅門教的形成與印度進入鐵器時代無關,排除A項;大月氏人西進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赫梯帝國沒有征服印度,排除D項。4.B 據材料可知,印歐人的遷徙對區域文明之間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B項正確。5.C 據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在遷徙的過程中自身原有的血緣氏族和農村公社都瓦解了,同時還將西羅馬帝國的土地分封給臣民,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封建大領地的形成,促進了西歐的封建化,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其對西歐封建化的影響,不是區域文化認同,排除A項;日耳曼人的遷徙并沒有阻礙歐洲的農耕文明進程,也沒有摧毀古羅馬帝國的文明,排除B、D兩項。6.B 材料體現的是人口遷徙對于文化融合的助推作用,B項正確;文化沒有優劣之分,排除A項;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同化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人口遷徙助推文化融合,并非具有世界性,排除D項。7.C 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英國向美洲地區移民主要與海外殖民和對外貿易有關,C項正確;此時工業革命尚未開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殖民地文化發展,排除B項;材料顯示遷移人群類別呈現多樣性,不光是教徒,因此緩和了英國新舊教派之間的矛盾的說法片面,排除D項。8.D 據材料中的時間及所學知識可知,移民的涌入為美國工業化提供了技術和勞動力,因此移民促進了美國的工業化,D項正確;材料中的移民不等同于歐洲列強,排除A項;全球人口流動在此前就已出現,而不是由美國掀起,排除B項;從材料得不出美國的工業生產規模狀況,排除C項。9.C 結合所學可知,墨西哥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的傳統文化,也有歐洲白人天主教文化和現代墨西哥文化,體現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C項正確;拉丁美洲原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墨西哥文化包含了歐洲和美洲的文化,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和拉丁美洲在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不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類型也不同,排除B項;“毫無任何”表述絕對,排除D項。10.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政府自恃“天朝上國”,將一切外國視為“蠻夷之邦”,對外奉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對于出洋到海外“蠻荒之地”去謀生的人持冷漠、鄙夷態度,表明當時清政府仍受傳統華夷觀念影響,D項正確;“華工保護問題得到解決”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美國掠奪中國的勞工,排除B項;“地方督撫把控了外交權”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11.B 據材料可知,針對華工遭受拐騙、出洋為奴的案件,清政府向美洲派駐使臣,以保護華民,有利于推動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B項正確;拉丁美洲各國經濟并不是獨立發展,排除A項;不平等條約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外交的發展,并未提及中體西用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12.C 據材料可知,在澳大利亞的中國人很少購買商人商品,說明澳大利亞華工受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影響,C項正確;宗法觀念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澳大利亞華工生活狀況較為艱辛,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西文化融合,排除D項。13.C 據圖片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移民的數量和占比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拓展了勞動力市場,這是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C項正確;從材料無法得出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對國際移民的影響,排除A項;B、D兩項不是國際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14.B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精英遷移”的新趨勢,故選B項。15.D 據材料可知,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比例增速較快,說明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得到強化,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印第安文化,排除A項;“完全的平等”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是關于移民的,與人道主義救助無關,排除C項。16.D 據所學知識可知,新加坡在教育上兼顧多種語言,尊重了語言的多樣性,說明這種方式強調了文化的多元一體,D項正確;把英語作為第一教學語言是因為英語在國際上運用的廣泛性,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兼顧各種語言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團結,排除B項;材料說明這種教育方式強調了文化的多元一體,C項與材料相悖,排除。17.參考答案 (1)變化:17世紀以重罪犯為主,到19世紀以歐洲技術工匠為主。原因:美國獨立后,資本主義發展;美國工業革命開展的需要。(2)影響:促進美國工業的發展;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型國家;推動美國城市化的進程;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8.參考答案 (1)原因:明清以來,東南沿海居民為了謀生有“下南洋”的傳統;英國殖民者開發馬來半島,需要大量勞動力;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晚清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東南沿海的百姓生活艱難。(2)歷史貢獻:支援抗戰,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促進本地教育發展;保護本地的文化;為新加坡本地企業發展創造機會。19.參考答案 示例論題:古代人口流動推動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論述: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里,黃河流域成為經濟、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現北重南輕的格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政局動蕩、長期戰亂,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規模南遷,北重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漸被打破。特別是西晉“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破壞嚴重,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唐朝安史之亂后,北人再次大舉南遷,推動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混戰不已,北人繼續南遷。于是,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隨之超過北方,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古代人口的流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國家統一,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有利于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民族經濟的進步發展。綜上所述,古代人口流動在推動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