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綜合測評--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綜合測評--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人教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
綜合測評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顧炎武認為,“天下之人,各懷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為天子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顧炎武這些言論(  )
A.蘊含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B.反思了君主專制政體的弊端
C.批判了程朱理學的理欲觀 D.體現了主流價值觀念的嬗變
2.《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說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從“道”去生活,而認識、把握“道”的過程需要學習、教育。這說明中華傳統文化(  )
A.崇尚道法自然 B.主張崇德尚賢
C.提倡自然和諧 D.強調格物致知
3.下表是有關“文化”的詞源解析,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  )
詞 詞源解析
“文” “紋理”,引申出“人為修養和美、善、德行之義”
“化” “改變”
“文”“化”并聯使用 引申出“以文教化”之義
“文化”(“文”與“化”合成一個詞使用) 文治和教化
A.道法自然 B.以人為本
C.和而不同 D.敬天保民
4.“野獸的獲獵者”是古代兩河流域一種常見的壁畫主題,它展現了作為英雄的統治者成功地制服了兩頭野獸(通常是獅子)。在古埃及的貴族墳墓以及其他用品上,這一主題的壁畫被多次復制使用。這反映出(  )
A.生產力水平影響文明走向 B.古代文明的交流借鑒
C.兩河流域文明早于古埃及 D.世界文明的多元一體
5.古代埃及人注意到,每隔1 460年會同時出現日出、天狼星升空與尼羅河泛濫。神廟祭司很早就開始制作星象圖。以此為基礎,古埃及人發明了太陽歷。由此可見,為古代埃及提供發明太陽歷的主要客觀條件是(  )
A.地理環境 B.宗教信仰
C.農業發達 D.群眾智慧
6.西方文化帶有濃重的英雄傳奇色彩,它不認為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配合群體的統一;西方人習慣于單槍匹馬地處理事務,獨斷地解決問題。這說明西方文化(  )
A.凸顯個人利益至上理念 B.具有鮮明的個人主義色彩
C.注重弘揚理性主義精神 D.強調個人與社會價值統一
7.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處的拜占庭帝國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據此可知,拜占庭文化(  )
A.發展了古希臘民主傳統 B.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
C.具有開放性和創新性 D.推動文藝復興運動興起
8.據考證,進入1世紀以后,印度商人進一步向馬來半島及其以東擴展,東南亞許多地方的民眾開始信仰佛教和印度教,其在印度尼西亞范圍內帶來了婆羅門教,其中以印度教的濕婆教派為最主要,在東加里曼丹出現了濕婆教的古代王國。這說明(  )
A.印度商人是文化外傳的主導者 B.傳播宗教是對外貿易的主要動力
C.民族遷徙促進了區域文明演進 D.經濟交往推動了宗教文化的傳播
9.當西羅馬帝國社會危機已發展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內部已出現封建因素萌芽的時候,日耳曼人的入侵為其社會發展添加了催化劑,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確立。據材料可推知,日耳曼人入侵的背景是(  )
A.西歐封建社會早期生產力停滯倒退 B.奴隸制阻礙羅馬新生產關系的發展
C.西歐奴隸制經濟文化出現新的高漲 D.日耳曼人已經處于文明時代的前夜
10.在17世紀初前往弗吉尼亞的移民中,有很多人是“契約奴”,用他們到達后的無償勞動來支付從英國到北美的旅資,契約期限為4—7年,期限內可以被買賣,這就為大量的英國剩余勞動力找到了去處。這說明當時 (  )
A.“契約奴”是歐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 B.北美經濟發展水平優于歐洲大陸
C.歐洲移民改變了北美人口和族群結構 D.移民有助于緩解英國的社會矛盾
11.中亞帖木兒帝國時期(1370—1507年)出現了一種仿中國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藍彩陶器。波斯薩非王朝皇帝十分喜愛中國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
A.阿拉伯人吸納異域文化 B.中國制瓷技術水平領先世界
C.貿易推動了文化的傳播 D.海上絲綢之路陶瓷貿易興盛
12.人類學家麥克法蘭提出,18世紀前的英國,人口膨脹,密集群居導致大量疾病傳播;從18世紀中葉起,許多疾病減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認為這應歸功于英國人飲茶習慣的形成;飲茶還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來釀酒的問題。這體現了(  )
A.東方文化對釀造工業的破壞 B.茶葉推動了人口的迅速增長
C.中醫中藥導致了醫療的革命 D.文化習俗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13.18世紀絕大部分時期,整個歐洲大陸均由大大小小的封建君主統治,專制、服從、效忠、等級等觀念構成了現實的社會政治法則。到了19世紀初,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這反映出(  )
A.拿破侖戰爭對政治文化的重構 B.啟蒙運動開始影響政治秩序
C.維也納體系順應了歷史的潮流 D.民主共和觀念得到歐洲認同
14.林則徐主張“經世致用”,學習西方技藝以抵御外敵侵略;康有為提出“能變則變,不變則亡”,推動維新運動的開展;孫中山堅持“天下為公”并維護民主共和。這反映出(  )
A.向西方學習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主流 B.救亡圖存成為中華文化的價值目標
C.西學的廣泛傳播加深中國社會變革 D.近代中國救亡圖存深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
15.20世紀末,歐洲知識分子通過美國學者長期忽視的美歐文化比較研究,實現了“美國學的歐洲化”;亞洲的美國學專家依托本國的學術立場與檔案資料,開始在跨國移民、女性和亞裔文學等議題上頻頻發聲,繼而對美國學者產生一定的啟發。這些現象反映出(  )
A.世界各國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 B.文化多樣性發展深受各國重視
C.美國的文化霸權遭到一定沖擊 D.文化保護主義傾向的日益加劇
16.1895年7月以來,(江西)省府南昌,“洋板書鋪中異常熱鬧”。士紳們紛紛購閱時務書籍,尤其是《時務策學》這類書籍,更是“暢銷之至”,幾乎是人手一冊。士紳們交談的主題,不再是官道八股,而是時務救國。這反映了(  )
A.民眾借助傳媒宣傳新思想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C.書籍刻印技術取得新進展 D.地方士紳思想觀念的革新
二、非選擇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服飾制度與中華文化
材料一 華夏服飾傳承發展了數千年,形成了多樣的服飾風格和豐富的服飾文化。春秋時期的深衣、漢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圓領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現了華夏服飾的美觀大方與紛繁多彩。將華美的形式與威嚴的禮儀融為一體,是華夏服飾的一大特色。古代統治者將服飾視為一種禮儀、禮制,通過服飾的不同來區分尊卑,劃分等級。長期以來,華夏服飾被人們視為道德的重要載體,表達著人的情感,傳達著道德的規范和內涵。通過服飾與天地相和合,從而帶來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種習俗、文化和信仰。
——摘編自孔麗《服章之美與禮儀之大——華夏服飾中的儒家文化內涵》等
材料二 “服妖”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對封建禮制中“服制”象征體系的背叛和挑戰;其二,“服妖”為一種“妖風”“妖象”,可能對封建政治統治造成威脅。魏晉南北朝時期“服妖”現象多發,如最高統治階層“好胡”之風,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會習俗、服飾習慣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時出現“時世妝”一詞,到明清兩代“時尚”“時髦”一類名詞的出現,不僅僅是服飾沖破禮教拘束的例證,更是從深層次反映了人們在服飾生活上對時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現象發展到極致,出現僭禮的現象。
——摘編自周韋、陳雅莉《古代社會秩序的“鏡”與“影”——從“服制”與“服妖”論中國古代服飾的社會功能》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內涵。(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服妖”現象出現的原因。(10分)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材料一 馬克思、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科技發展的第一個前提同樣如此,其中,“有生命的個人”的素質對科技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移民特別是國際移民,以青年男子為主,他們的遷移沖破了過去狹小的通婚圈,使近親婚配率大為下降。從1949年到1972年,外國遷居美國的高級科技人才達到20萬人,美國將近半數的優秀科學家是外國人,美國能夠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源地、信息革命中心,與其廣聚天下科技人才密切相關。隨著科技進步,人口遷移規模不斷擴大,遷移數量大為增加,人口分布范圍日益廣泛,從而適應了產業結構變化對勞動者的要求。
——摘編自陳冰、解書森《科技進步與人口遷移》
材料二 下圖為1990年出生于國外的美國人(大約1 950萬人)在家里使用的語言情況。
——摘編自余志森《試論美國文化多元性的成因與特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人口遷移與科技進步的關系。(10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文化的特征,并分析這一特征對美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8分)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 解讀個體是為了解讀時代,以下為呂文利教授所撰寫的《絲路記憶:“一帶一路”歷史人物》一書的目錄節選。
第一章 開路歲月 漢武帝:縱橫捭闔開拓絲路 張騫:拉開絲綢之路的序幕 …… 王昭君:絲路上的最美大使 …… 第二章 絲路盛世 …… 玄奘:西天取經的“偷渡客” …… 阿倍仲麻呂:在大唐做官半世紀 鑒真:日本人眼中的佛學巔峰 ……
第三章 艱難前行 …… 趙匡胤:開啟海上繁榮 …… 馬可·波羅:讓北京遇上威尼斯 黃道婆:改變世人穿衣風尚 …… 第四章 東西交匯 …… 朱棣:讓世界看見中國 利瑪竇:做中國知識分子的啟蒙老師 康熙帝:開創了古代中國的荼蘼盛世 ……
根據材料所列目錄,選取其中的至少一章目錄,提煉信息,形成觀點,并結合中國史的相關知識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準確合理,理由論述充分,史論結合,表達清晰)
綜合測評
1.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顧炎武認為“私”是人之常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批判了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理欲觀,C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君主專制政體的弊端,排除B項;顧炎武的言論屬于明末清初出現的新思想,并不是主流價值觀念的嬗變,排除D項。
2.A 根據材料可知,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從“道”去生活,體現了崇尚道法自然的思想,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順應本性,遵從“道”去生活,而非崇德尚賢,也不是提倡自然和諧,排除B、C兩項;理學強調格物致知,排除D項。
3.B 根據材料可知,由“文化”的詞源解析可知,“文化”是文治和教化,培養民眾道德情操,塑造民眾心靈品性,以達到人倫秩序和諧,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文化內涵,B項正確;“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學態度,“和而不同”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產生新事物,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兩項;材料中沒有提到“天”,排除D項。
4.B 根據材料可知,“野獸的獲獵者”主題壁畫原是兩河流域的主題,后來在埃及貴族墳墓及用品上多次發現這一主題壁畫,說明古埃及文明吸收借鑒了兩河流域文化,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生產力水平,排除A項;僅從材料不能得出兩者誰早誰晚,排除C項;材料反映古代文明的交流借鑒,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無法得出多元一體,排除D項。
5.C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埃及太陽歷是根據尼羅河的漲落規律等制定出來指導農業生產的,目的是服務于農業需要,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
6.B 根據材料可知,西方文化帶有濃重的英雄傳奇色彩,習慣于單槍匹馬地處理事務,獨斷地解決問題,體現了西方以個人為中心的文化特點,具有鮮明的個人主義色彩,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個人主義,而非個人利益,排除A項;材料內容體現了人文主義,加強人的作用和價值,而不是理性主義,排除C項;西方文化不認為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配合群體的統一,不是在強調個人與社會價值統一,而是個人主義,排除D項。
7.C 根據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國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等,反映出拜占庭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創新性,C項正確;拜占庭帝國并未發展古希臘的民主傳統,排除A項;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項;阿拉伯文化的西傳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提供了條件,排除D項。
8.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印度商人的貿易往來使得印度宗教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地區,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商人推動了印度文化外傳,但無法判斷商人是文化外傳的主導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宗教伴隨著商業進行了傳播,但不能說明宗教是對外貿易的主要動力,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商業推動了文明的交流,而非民族遷徙促進了文明演進,排除C項。
9.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羅馬帝國是奴隸制社會,但內部已出現封建因素,奴隸制阻礙羅馬新生產關系的發展,日耳曼人的入侵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加速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確立,B項正確;西羅馬帝國是奴隸制社會,不是封建社會,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奴隸制經濟文化出現新的高漲,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日耳曼人入侵加速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確立,未提及其文明狀態,排除D項。
10.D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7世紀英國通過“契約奴”的方式將大量剩余勞動力遷移至北美地區,從而緩解了圈地運動帶來的社會矛盾,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契約奴”是歐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A項表述不準確,排除;17世紀歐洲大陸的經濟發展水平優于北美地區,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北美人口和族群結構發生改變的相關信息,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11.C 題干中“仿中國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藍彩陶器”和“半陶半瓷的器物”在中亞和西亞出現,說明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陶瓷技術傳播到了中亞和西亞,因而可以反映出貿易推動了文化的傳播,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阿拉伯人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得出中國制瓷技術水平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中提到的是帖木兒帝國和波斯薩非王朝自己模仿中國陶瓷制作出的器物,而不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產物,排除D項。
12.D 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指出英國人的飲茶習慣影響了人口死亡率和釀酒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文化習俗影響社會發展,D項正確;茶文化傳入英國,推動英國社會發展,而非對社會發展造成破壞,排除A項;人口死亡率下降不等于人口迅速增長,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茶葉傳入英國,不是中醫中藥,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13.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戰爭把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客觀上有利于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重構了歐洲的政治文化,A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影響,并不是啟蒙運動的影響,排除B項;維也納體系是拿破侖帝國崩潰后建立的新均勢體系,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并不等于歐洲認同民主共和觀念,排除D項。
14.D 根據材料可知,林則徐、康有為、孫中山的救亡圖存活動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世致用主張、法家變革思想和天下為公的價值導向的影響,體現了近代中國救亡圖存深受優秀傳統文化影響,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向西方學習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主流,排除A項;救亡圖存是近代先進國人挽救民族危機的奮斗目標,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題干并未突出西學的廣泛傳播,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15.C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末,歐、亞各洲知識分子的學術研究出現了獨立化的趨勢,或推進美國學的本土化,或通過對本土問題研究形成新的成果,這反映出美國的全球文化霸權遭到一定的沖擊,C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各地民族獨立意識已基本覺醒,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歐、亞地區學術文化的獨立發展傾向,這與文化多樣性發展深受各國重視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學術獨立而非文化保護主義,排除D項。
16.D 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士紳們紛紛購閱時務書籍,尤其是《時務策學》這類書籍,這表明他們在積極吸收新知識,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這種知識的更新是他們應對時代變化的重要方式,D項正確;材料的主體是書鋪商家和士紳,而不是普通民眾,排除A項;材料描述更側重于士紳們對時務的關注,而非外部勢力的瓜分行為,排除B項;雖然新的印刷技術可能會促進書籍的流通和普及,但材料中并沒有提到技術進步的具體信息,排除C項。
17.參考答案 (1)內涵:禮儀(等級鮮明、區分尊卑);道德教化;多樣;美觀;天人合一。
(2)原因:社會秩序的變革;民族交融;商品經濟的沖擊;統治者的提倡;個人審美與時尚觀念的變化(人文主義的發展);門第等級的淡化。
18.參考答案 (1)關系:人口遷移提高了人口素質,有利于科技進步;人口遷移有利于遷入國科技發展;人口遷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科技創新;人口遷移有利于科技的傳播與交流;科技進步使人口遷移更加便捷、規模更大。
(2)特征:多元性。影響: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動了美國社會歷史的進步,使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多元文化帶來社會文化沖突,影響社會穩定,形成種族歧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19.參考答案 示例:絲綢之路——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的紐帶
西漢時期開通的絲綢之路,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商貿通道,也帶動了文化的交流,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紐帶。西漢末年,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河西走廊,并逐漸向內地傳播。佛教的傳入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宗教、哲學、建筑雕刻和語言文學,也推動了儒、道、佛的交融。宋朝時期,“二程”、朱熹等人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并將儒學發展為理學,促使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產生深刻的變革。 在以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代表的多元文化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中國本土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得以向外傳播。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對歐洲思想文化的進步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18世紀,西方掀起了一場“中國熱”,中國文化成為啟蒙思想家反對教權和專制王權的重要武器。 絲綢之路作為中西方的重要商貿通道,將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歐洲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桃| 玛沁县| 丰宁| 浏阳市| 永新县| 自贡市| 迁安市| 浙江省| 琼海市| 疏附县| 临潭县| 六盘水市| 措美县| 冕宁县| 濮阳县| 江阴市| 天气| 盐池县| 宜都市| 镶黄旗| 屏东市| 凤城市| 上林县| 和硕县| 临城县| 海宁市| 安顺市| 方山县| 融水| 三都| 呼图壁县| 垣曲县| 崇文区| 久治县| 同仁县| 南城县| 安宁市| 保德县| 十堰市| 正安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