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春統編八下歷史第四單元檢測卷02【八下歷史階段性測試卷(中考新考法)】時間:60分鐘 滿分:60分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 農歷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廣西其他世居民族的重要節日。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地方性法定節假日,放假兩天。該假日的確定得益于( )A.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 社會主義公有制 D. 政治協商會議制度2.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這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點是( )A. 將統一與自治相結合 B. 將民族與經濟因素相結合C. 體現各民族一律平等 D. 將市場與宏觀調控相結合3. 觀察下表,這能夠說明我國( )我國民族自治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元)1952年 1978年 2000年內蒙古 173 317 6 502廣西 67 225 4 652西藏 115 375 4 572寧夏 126 370 5 376新疆 166 313 7 372A. 和平解放西藏使祖國大陸統一 B.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C. 我國走上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 D. 致力于各族共同繁榮發展4. 西藏自治區成立至2015年,歷任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均為藏族公民;自治區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占70.2%。這體現了我國充分( )A. 維護各族人民地區的社會安定 B. 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C. 保障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D. 加強邊疆地區與祖國內地交流5. 下面為青藏鐵路線路圖,該鐵路于2006年全線建成通車。其修建的政策背景是( )A.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 B. 農業合作化推行C.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 D. 西部大開發實施6. 藏族史詩《格薩爾》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擁有的內容最浩瀚的“活”史詩。下圖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后《格薩爾》的發展,這體現了我國( ) 20世紀50年代,國家大規模尋找民間藝人、搶救性搜集說唱版本。 1984年,國家民委、文化部等建立“格薩爾學”學科體系。…… 2000年,《格薩爾》精選本前四卷共5冊編輯出版。 2009年,《格薩爾》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A. 尊重少數民族的信仰習俗B. 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C. 加快民族法律的實施完善D. 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繁榮7. (中考新考法·多元觀點)下面是不同人物對某一制度的評價。據此可知,該制度是( )人物 評價意大利米蘭大學拉瓦尼諾教授 澳門的發展有賴于這一政策的實施,該政策的實施給人們帶來了財富,也發掘出了澳門的潛力。北京大學李義虎教授 這一制度照顧到兩岸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這一現實,轉而以開放融合的態度加以對待。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 這一制度是沒有先例的,它為香港的特殊歷史環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A.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 西部大開發C.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 “一國兩制”8. 八年級(1)班同學在布置“紫荊盛開時,香港正青春”墻報展時,搜集到下列兩幅圖片,圖1到圖2轉變的根本原因是( )圖1 中英《南京條約》 簽訂時的場景 圖2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接管 香港防務,受到香港人民的熱烈歡迎A. “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 B. 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C. 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 D. 中英雙方的共同努力8. C9. (跨音樂·歌詞賞析)歌曲是一個時代印記的寫照。漂泊了400多年的游子,終于在世紀之交重歸祖國的懷抱。大街小巷播放著他回歸的歌曲,以表達人們的思念與歡喜之情。這首歌的歌詞應該是( )A.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B.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C.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D.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10. 下面是小何同學為某次歷史探究活動搜集到的兩枚紀念幣,這兩枚紀念幣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產生的共同影響是( )A. 翻開了海峽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B. 推動港澳地區生活方式發生轉變C. 宣告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D. 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11. 下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主要內容(部分),據此可知該法律頒布的作用是( )第三條 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國家安全事務負有根本責任。 …… 第六條 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A. 實現各民族大團結 B. 推動港澳共同發展C. 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D. 保障香港長治久安12. (跨語文·詩詞賞析)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如下詩作,其表明( ) 一封簡體字的來信問我,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海峽的暖風已經在改向,多少白發在風里回頭。一頭是孤島,一頭是九州。卻有蒲公的一頭白發,你的,要等到幾時啊才肯還鄉……——余光中《還鄉》(創作于1988年,臺灣)A. 海峽兩岸關系不斷得到發展B. 祖國統一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夙愿C. 中央政府深化海峽兩岸合作D. “一國兩制”推動祖國統一大業12. B 13.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這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這次會晤( )A. 迫使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B. 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C. 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D. 保證了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13. C14. 歷史課上,老師展示了如下一張照片,與之相關的詩句是( )汪辜會談A. 九二共識舉一中,兩岸雙贏世歡騰B.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C. 岸上紫荊花正紅,經風沐雨更蔥蔥D. 宏開兩制展雄威,百載澳門含笑歸意。15. 下面是小茹同學摘錄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的目錄(部分),分析可知,白皮書的發布( )A. 堅定了維護民族團結的決心 B. 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C. 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安全 D. 緩和了海峽兩岸關系15. B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其中16題8分,17題10分,18題12分,共30分)16. 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 20世紀80年代初,大陸的統一觀已經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不完全要求絕對的“政治上的服從”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摘自許世銓《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形成的國家觀》材料二 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推動下,70多年來特別是兩岸隔絕狀態打破以來,兩岸關系獲得長足發展,給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1978年兩岸貿易額僅有4 600萬美元,2021年增長至3 283.4億美元,增長了7 000多倍;大陸連續21年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每年為臺灣帶來大量順差;1987年兩岸人員往來不足5萬人次,2019年約900萬人次。——摘自《求是》文章(1)材料一中“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指的是什么?并概括其特點。(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兩岸關系發展的表現,并回答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哪些?(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兩岸關系發展的認識。(2分)16. (1)理論:“一國兩制”構想。(1分)特點: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下,允許一個國家存在不同的社會制度。(1分)(2)表現:經貿交流日益密切;兩岸人員往來日益頻繁。(2分)原因:中國共產黨的引領推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的形成和實施。(2分)(3)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積極推進海峽兩岸關系發展; 實現兩岸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2分)17.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保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在“一五”計劃(1953—1957年)期間,國家新建8條鐵路干線,其中有5條建在民族地區或直接與民族地區相聯結。聞名世界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時在1954年建成通車……“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把156個大型建設項目中的40個項目安排在了民族地區,如內蒙古包頭鋼鐵基地、新疆克拉瑪依油田、云南個舊錫業公司等。——摘編自《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白皮書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取得重大成就。民族區域自治執行的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彰顯了制度優勢;制度運行的監督機制受到重視,黨的監督、權力機關監督、專門機構監督、社會監督等相互補充,共同發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促進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民族關系的形成與鞏固。——摘編自雷振揚、王明龍《改革開放40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材料三時間 內容20世紀50年代 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和封建農奴制。“一五”計劃 期間 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或直接與民族地區相連接地區,建設鐵路、公路,修補道路和橋梁,建立通訊系統。改革開放以來 國家在民族地區配套建設和改造了鄉鎮衛生院,建立了縣級衛生防疫站和婦幼保健所。組織完成了國家藝術學少數民族各類藝術理論著作108種,約2 500萬字。——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1)根據材料一,概括“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在民族地區的建設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建設帶來的影響。(3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出現的新發展,這一發展具有怎樣的好處?(3分)(3)根據材料三中的表格內容,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2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民族團結狀況的認識。(2分)17. (1)表現:修建多條公路、鐵路;安排大型工業建設項目。(任答一點即可,1分)影響:極大改善了民族地區的交通條件,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帶動了當地人民的就業,促進當地人民生活的改善。(2分)(2)發展:制度體系不斷優化;監督機制日益加強。(1分)好處:推動了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維護了各民族間的平等、團結與和諧。(2分)(3)結論:國家致力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2分)(4)認識: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我國各民族長期和平相處,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言之有理即可,2分)18. 主題情境“歷史時刻”探究活動 歷史照片定格了歷史的瞬間,見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時刻。為此八年級(3)班的同學開展“歷史時刻”探究活動。各小組分工協作,請你參與完成。(12分)【追溯·會談時刻】圖1 阿沛·阿旺晉美來北京會談圖2 1984年,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1)一組同學圍繞歷史上的重要會談時刻,搜集到上面兩幅場景圖進行探究。兩次會談的共同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兩次會談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分)【見證·主權時刻】圖3 江澤民題詞:“香港明天更好”圖4 香港警察把警服上的警徽換成了紫荊花圖案的新警徽并進行佩戴(2)(中考新考法·判斷并說明理由)根據二組同學找到的上面兩張圖片并結合所學,判斷兩圖共同反映的史事是什么?并運用兩項證據說明判斷理由。(3分)【解讀·交流時刻】圖5 1988年,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抵達北京,在八達嶺長城上,高呼:“到家了!”圖6 兩岸“三通”啟動儀式(3)三組同學搜集并展示了上述兩張照片,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背景、影響等角度對照片進行解讀。(4分)(4)綜合本次活動,談談在歷史學習中,我們應如何看待歷史場景圖?(2分)18. (1)共同點:推進祖國統一進程。(1分)影響:圖1,經過會談,雙方達成協議,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圖2,推動香港回歸祖國的進程。(2分)(2)史事:香港回歸祖國。(1分)理由:圖3中“香港明天更好”呈現了1997年,人們對香港回歸后未來發展的期許;圖4中“警徽換成了紫荊花圖案的新警徽”意味著英國在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中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2分)(3)圖5: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2分)圖6:2008年,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2分)(4)認識:歷史場景圖承載著歷史記憶,見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風貌。 因此,我們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對歷史場景圖的分析、運用,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言之有理即可,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春統編八下歷史第四單元檢測卷02【八下歷史階段性測試卷(中考新考法)】時間:60分鐘 滿分:60分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 農歷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廣西其他世居民族的重要節日。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地方性法定節假日,放假兩天。該假日的確定得益于( )A.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 社會主義公有制 D. 政治協商會議制度1. B 【解析】考查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信息“廣西壯族自治區”“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地方性法定節假日,放假兩天”可知,材料反映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為本地的民族節日專門設立了節假日,該假日的確定得益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項符合題意。2.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這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點是( )A. 將統一與自治相結合 B. 將民族與經濟因素相結合C. 體現各民族一律平等 D. 將市場與宏觀調控相結合2. A 【解析】考查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信息“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這體現了國家統一與民族地方自治的結合,A項符合題意。3. 觀察下表,這能夠說明我國( )我國民族自治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元)1952年 1978年 2000年內蒙古 173 317 6 502廣西 67 225 4 652西藏 115 375 4 572寧夏 126 370 5 376新疆 166 313 7 372A. 和平解放西藏使祖國大陸統一 B.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C. 我國走上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 D. 致力于各族共同繁榮發展3. D4. 西藏自治區成立至2015年,歷任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均為藏族公民;自治區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占70.2%。這體現了我國充分( )A. 維護各族人民地區的社會安定 B. 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C. 保障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D. 加強邊疆地區與祖國內地交流4. C 【解析】考查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信息“歷任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均為藏族公民”“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占70.2%”可知,材料反映了西藏自治區內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施和各族人民充分享有選舉權以及被選舉權,這些制度和政策確保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展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效,C項符合題意。5. 下面為青藏鐵路線路圖,該鐵路于2006年全線建成通車。其修建的政策背景是( )A.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 B. 農業合作化推行C.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 D. 西部大開發實施5. D 6. 藏族史詩《格薩爾》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擁有的內容最浩瀚的“活”史詩。下圖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后《格薩爾》的發展,這體現了我國( ) 20世紀50年代,國家大規模尋找民間藝人、搶救性搜集說唱版本。 1984年,國家民委、文化部等建立“格薩爾學”學科體系。…… 2000年,《格薩爾》精選本前四卷共5冊編輯出版。 2009年,《格薩爾》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A. 尊重少數民族的信仰習俗B. 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C. 加快民族法律的實施完善D. 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繁榮6. B 7. (中考新考法·多元觀點)下面是不同人物對某一制度的評價。據此可知,該制度是( )人物 評價意大利米蘭大學拉瓦尼諾教授 澳門的發展有賴于這一政策的實施,該政策的實施給人們帶來了財富,也發掘出了澳門的潛力。北京大學李義虎教授 這一制度照顧到兩岸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這一現實,轉而以開放融合的態度加以對待。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 這一制度是沒有先例的,它為香港的特殊歷史環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A.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 西部大開發C.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 “一國兩制”7. D 8. 八年級(1)班同學在布置“紫荊盛開時,香港正青春”墻報展時,搜集到下列兩幅圖片,圖1到圖2轉變的根本原因是( )圖1 中英《南京條約》 簽訂時的場景 圖2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接管 香港防務,受到香港人民的熱烈歡迎A. “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 B. 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C. 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 D. 中英雙方的共同努力8. C9. (跨音樂·歌詞賞析)歌曲是一個時代印記的寫照。漂泊了400多年的游子,終于在世紀之交重歸祖國的懷抱。大街小巷播放著他回歸的歌曲,以表達人們的思念與歡喜之情。這首歌的歌詞應該是( )A.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B.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C.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D.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9. C 【解析】考查點:澳門回歸。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信息“漂泊了400多年”“世紀之交”“重歸祖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99年澳門的回歸,C項符合題意。10. 下面是小何同學為某次歷史探究活動搜集到的兩枚紀念幣,這兩枚紀念幣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產生的共同影響是( )A. 翻開了海峽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B. 推動港澳地區生活方式發生轉變C. 宣告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D. 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10. D 【解析】考查點:香港、澳門回歸。解題思路:根據圖片信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香港、澳門的回歸,中國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并設立特別行政區,這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D項符合題意。11. 下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主要內容(部分),據此可知該法律頒布的作用是( )第三條 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國家安全事務負有根本責任。 …… 第六條 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A. 實現各民族大團結 B. 推動港澳共同發展C. 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D. 保障香港長治久安11. D 【解析】考查點: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信息“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安全事務負有根本責任”“維護國家主權……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可知,材料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對有關的國家安全事務根本責任的確定以及強調全民共同義務,這些規定共同體現了國家通過法律手段確保香港社會穩定與安全,D項符合題意。12. (跨語文·詩詞賞析)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如下詩作,其表明( ) 一封簡體字的來信問我,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海峽的暖風已經在改向,多少白發在風里回頭。一頭是孤島,一頭是九州。卻有蒲公的一頭白發,你的,要等到幾時啊才肯還鄉……——余光中《還鄉》(創作于1988年,臺灣)A. 海峽兩岸關系不斷得到發展B. 祖國統一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夙愿C. 中央政府深化海峽兩岸合作D. “一國兩制”推動祖國統一大業12. B 13.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這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這次會晤( )A. 迫使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B. 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C. 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D. 保證了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13. C14. 歷史課上,老師展示了如下一張照片,與之相關的詩句是( )汪辜會談A. 九二共識舉一中,兩岸雙贏世歡騰B.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C. 岸上紫荊花正紅,經風沐雨更蔥蔥D. 宏開兩制展雄威,百載澳門含笑歸14. A 【解析】考查點:“九二共識”、汪辜會談。解題思路:根據圖片及圖名信息“汪辜會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文教科技交流達成共識,促進了兩岸關系健康發展,A項符合題意。15. 下面是小茹同學摘錄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的目錄(部分),分析可知,白皮書的發布( )A. 堅定了維護民族團結的決心 B. 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C. 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安全 D. 緩和了海峽兩岸關系15. B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其中16題8分,17題10分,18題12分,共30分)16. 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 20世紀80年代初,大陸的統一觀已經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不完全要求絕對的“政治上的服從”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摘自許世銓《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形成的國家觀》材料二 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推動下,70多年來特別是兩岸隔絕狀態打破以來,兩岸關系獲得長足發展,給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1978年兩岸貿易額僅有4 600萬美元,2021年增長至3 283.4億美元,增長了7 000多倍;大陸連續21年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每年為臺灣帶來大量順差;1987年兩岸人員往來不足5萬人次,2019年約900萬人次。——摘自《求是》文章(1)材料一中“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指的是什么?并概括其特點。(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兩岸關系發展的表現,并回答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哪些?(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兩岸關系發展的認識。(2分)16. (1)理論:“一國兩制”構想。(1分)特點: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下,允許一個國家存在不同的社會制度。(1分)(2)表現:經貿交流日益密切;兩岸人員往來日益頻繁。(2分)原因:中國共產黨的引領推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的形成和實施。(2分)(3)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積極推進海峽兩岸關系發展; 實現兩岸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2分)17.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保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在“一五”計劃(1953—1957年)期間,國家新建8條鐵路干線,其中有5條建在民族地區或直接與民族地區相聯結。聞名世界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時在1954年建成通車……“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把156個大型建設項目中的40個項目安排在了民族地區,如內蒙古包頭鋼鐵基地、新疆克拉瑪依油田、云南個舊錫業公司等。——摘編自《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白皮書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取得重大成就。民族區域自治執行的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彰顯了制度優勢;制度運行的監督機制受到重視,黨的監督、權力機關監督、專門機構監督、社會監督等相互補充,共同發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促進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民族關系的形成與鞏固。——摘編自雷振揚、王明龍《改革開放40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材料三時間 內容20世紀50年代 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和封建農奴制。“一五”計劃 期間 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或直接與民族地區相連接地區,建設鐵路、公路,修補道路和橋梁,建立通訊系統。改革開放以來 國家在民族地區配套建設和改造了鄉鎮衛生院,建立了縣級衛生防疫站和婦幼保健所。組織完成了國家藝術學少數民族各類藝術理論著作108種,約2 500萬字。——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1)根據材料一,概括“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在民族地區的建設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建設帶來的影響。(3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出現的新發展,這一發展具有怎樣的好處?(3分)(3)根據材料三中的表格內容,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2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民族團結狀況的認識。(2分)17. (1)表現:修建多條公路、鐵路;安排大型工業建設項目。(任答一點即可,1分)影響:極大改善了民族地區的交通條件,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帶動了當地人民的就業,促進當地人民生活的改善。(2分)(2)發展:制度體系不斷優化;監督機制日益加強。(1分)好處:推動了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維護了各民族間的平等、團結與和諧。(2分)(3)結論:國家致力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2分)(4)認識: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我國各民族長期和平相處,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言之有理即可,2分)18. 主題情境“歷史時刻”探究活動 歷史照片定格了歷史的瞬間,見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時刻。為此八年級(3)班的同學開展“歷史時刻”探究活動。各小組分工協作,請你參與完成。(12分)【追溯·會談時刻】圖1 阿沛·阿旺晉美來北京會談圖2 1984年,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1)一組同學圍繞歷史上的重要會談時刻,搜集到上面兩幅場景圖進行探究。兩次會談的共同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兩次會談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分)【見證·主權時刻】圖3 江澤民題詞:“香港明天更好”圖4 香港警察把警服上的警徽換成了紫荊花圖案的新警徽并進行佩戴(2)(中考新考法·判斷并說明理由)根據二組同學找到的上面兩張圖片并結合所學,判斷兩圖共同反映的史事是什么?并運用兩項證據說明判斷理由。(3分)【解讀·交流時刻】圖5 1988年,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抵達北京,在八達嶺長城上,高呼:“到家了!”圖6 兩岸“三通”啟動儀式(3)三組同學搜集并展示了上述兩張照片,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背景、影響等角度對照片進行解讀。(4分)(4)綜合本次活動,談談在歷史學習中,我們應如何看待歷史場景圖?(2分)18. (1)共同點:推進祖國統一進程。(1分)影響:圖1,經過會談,雙方達成協議,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圖2,推動香港回歸祖國的進程。(2分)(2)史事:香港回歸祖國。(1分)理由:圖3中“香港明天更好”呈現了1997年,人們對香港回歸后未來發展的期許;圖4中“警徽換成了紫荊花圖案的新警徽”意味著英國在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中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2分)(3)圖5: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2分)圖6:2008年,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2分)(4)認識:歷史場景圖承載著歷史記憶,見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風貌。 因此,我們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對歷史場景圖的分析、運用,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言之有理即可,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春統編八下歷史第四單元檢測卷02【八下歷史階段性測試卷(中考新考法)】(原卷版).docx 2025春統編八下歷史第四單元檢測卷02【八下歷史階段性測試卷(中考新考法)】(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